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9的博文

茅于轼 揭穿千年谎言

茅于轼 揭穿千年谎言 http://www.digbo.org/shu1052?sn=9e44474b369b888a5c48041a6b24294478277e6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 茅于轼/文   人民的译利益,国家的者利益,政治家的秦利益,这三个概念中,人民的传利益是我们听得最多的,其次是国家的译利益。至于政治家的者利益,几乎没有谁提到过。其实这三者之间固然有重合的部分,但也有很大的区别。而且这区别非常重要,它在许多决策过程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可惜的是大家往往忽视了这个重要区别,而掌权者又故意把这三者混为一谈,好像政治家总是代表人民秦利益的,国家传利益更不用说,它就是人民的译利益。这种故意的混淆模糊了许多问题的是非,误导了许多人的看法。举例讲,大家都关心国家安全,但是所谓的国家安全到底是谁的安全,往往非常模糊。是老百姓个人的安全?是国家哪部分人的安全?还是政治家或领导人的安全?对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安全是和平,不要战争;还有人身不受侵犯,遇到纠纷能够有人主持正义;以及财产有保障,行动有自由。但是我们经常谈的国家安全主要不是这些问题,而往往是对国家的颠覆,其实颠覆是对领导人的安全形成威胁,对老百姓不存在所谓的颠覆。老百姓已经在最底层,还能被颠覆到哪儿去?只有执政者才有被颠覆的危险。   所以,这里想指出人民的者利益,国家的秦利益,政治家的传利益三者的区别,并且讨论这个区别何以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澄清许多模糊认识,戳穿许多谎言,识破许多欺骗。能够避免错误,从而大大提升人民的译利益。   第一,什么是人民的者利益?   人民秦利益的含义很广,人人都想生活得好,健康平安。这些方面能够实现到什么程度,要看个人的条件和运气。就人民这个整体的传利益而言,就不是个人条件或个人运气了,而是全体人民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不要兵荒马乱,没有黑社会或者类似黑社会组织的侵犯,其实就是个人的生命财产有保障。只有在这样一个有保障的条件下,才能谈得上安居乐业,享受人生。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多半时间是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起义,或者向外征战,搞得哀鸿遍野。能有几十年安定就算太平盛世。可以说,人民的首要译利益就是个人人身和财产权者利得到保障,不被逮捕,不被关押,不被横征暴敛;只要不侵犯别人就不能无缘无故...

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深度)

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深度) https://mp.weixin.qq.com/s/EbafRlF4uuWhb4zXxu1xLw 原创: 先知书店  先知小凯的思想世界  昨天 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  文:先知书店汇编 最近,新闻联播痛批美国一些人的“怨妇心态”,新闻指出,一些美国人因为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羡慕嫉妒恨”而“扎轮胎”,“满嘴跑火车”。 什么是怨妇心态?张鸣老师说:“怨妇心态,就是觉得别人总欺负自己,因此冤得要死,不仅要哭闹,还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 然而,把伤疤当勋章,从自恋到排他,好战……这些就已经不仅仅是怨妇心态了,而是一种“怨恨情结”…… █▌后发国家“怨恨情结”的本质 世界近代史上的许多后发国家,例如德国和俄罗斯,都对先发达起来的国家产生过怨恨情结。 怨恨,就是一种羡慕、嫉妒、恨交织的情绪。简单地说,国家的怨恨情结,是不同文明冲突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抗。马立诚老师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中写道: 这样的怨恨情绪在后发国家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后发国家在对待外来文明时,只学习技术,拒绝模仿发达国家制度、改造落后的文化观念。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将这种现象称为“后发劣势”。 █▌“反动的现代性”:德意志帝国的兴亡 怨恨情结在德意志民族中造成的影响最甚。 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在18世纪晚期形成,拿破仑战争之后,就已经扎下了根。当时,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已称雄世界,而德意志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仅比不上英国,甚至落后于法国。 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率领普鲁士大军,击败了强大的法兰西帝国,并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871年,德国统一,随后一跃成为工业强国(点击图片,即可深入了解德国快速崛起,但迅速衰落的秘密) 德国统一后,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德国的怨恨情结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在官方的宣传语境中,“西方世界”成了邪恶的化身。 当时的德国舆论认为,英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为整个世界生产,垄断所有的生产能力和通过政治操纵以及资本、技术和海军优势使世界处于幼稚和依附状态。” 因此,德国不应该被英国人所宣传的自由化道路所蒙蔽,而必须让国家主导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

中国模式到尽头 不改变方向恐永远不会富有

中国模式到尽头 不改变方向恐永远不会富有 中国日前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经济增速降至三十年最低。『华尔街日报』周五发表评论分析,中国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失去动能,也许中国经济短期内不会陷入衰退或面临危机,但如果不转变方向,中国恐怕永远不会富有。 中国第二季度6.2%的经济增长率虽然为30年最低,但作为中等收入国家,这样的成长仍然很不错,不过,官方数据可能美化了经济状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胡颖尧共同主持的研究指出,中国人均所得可能比官方数据低四分之一,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谢长泰与三位合作者的研究指出,从税收等数据推算,中国2010年至2016年经济增长率比官方数据低1.8个百分点。 『纽约时报』7月时报道分析也指出,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数字可能低估了经济放缓的程度,“经济学家普遍怀疑最高增长数据的真实性”。 分析指出,中国虽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却比台湾、韩国与日本同阶段逊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公布的数据,按照购买力计算,台湾人均GDP为55244美元,远高于中国的19519美元。 分析指出,由于“中国模式”的缺陷,国企扭曲投资并压制生产力,从长远看,中国人均GDP恐怕无法复制台湾、韩国与日本当年的成长曲线。 该报指出,中国经济放缓的速度似乎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要快。在当年人均收入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后,台湾、韩国和日本的经济在接下来的10年分别保持了7.5%、6.3%和4.7%的增速,然而,评论引述专家分析,在当前政策环境下,中国要把经济增长率维持在4%以上都很困难。 华尔街日报分析指出,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已经停止增长,从农村到城镇的劳动人口转移已基本完成。而且,中国由于规模巨大不能再像较小国家那样依赖出口,中国经济30年来虽然逐渐开放,但中共从未放弃社会主义,并强化了对电信等战略性企业的控制。 中国今天的发展与台湾、韩国、日本当年存在显著不同,一个是偏重住房建设和基础投资,占到总投资一半;另一个是对债务依赖过深,中国债务占GDP比发展同阶段的东亚国家高出两到四倍。 如果私营部门增长够快,便可降低国有部门效率低下的重要性,但是,中国的私营企业面临多重阻碍,贷款不易,转向欠缺监管的影子银行,但后者正在成为遏制过度借贷行动的靶子。根据高盛信息,自2016年以来,私营部门在中国总销售额所占份额下...

中国经济崛起和中美贸易战:全球化逼近新拐点?

中国经济崛起和中美贸易战:全球化逼近新拐点?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9034305 6小时前 分享平台 微博 分享平台 人人网 分享平台 电邮 分享 图片版权NADIA AKINGBULE Image caption 二战后建立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快散架了?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G20峰会和亚太峰会等重要场合一再表示要支持并引领经济全球化。但西方学者发出质疑声,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全球化可能已经接近尾声。 一些评论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带来均衡的政治和社会开放,中国版的全球化也引起非议和争端,目前的中美贸易战即成为这种争端的一个集中表现。 哈佛大学学者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把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全面进入贸易和投资系统称作“超全球化”,在过去20-30年间全球跨境货物,人员和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期间中国成为全球市场的受益者,现在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正从"世界工厂"向创新的高科技产业迈进,努力在高端市场同欧美进行竞争。 中美贸易战:美国智库舆论出现“反战”声音 尼克松毛泽东到特朗普习近平:中美“夫妻”缘尽与世界秩序洗牌 美国狠手震惊华为,任正非警告两败俱伤 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的本土政治,特朗普在此背景下当选美国总统 但是丹尼·罗德里克认为,日本,韩国和中国这些国家加入都是有选择,有策略地加入全球化市场。中国侧重出口,为进口设置障碍,保护本土企业,另外他们还要求外国投资者做技术转让。 “超全球化”强弩之末 丹尼·罗德里克指出了全球化存在的矛盾,即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同全球化的要求产生冲突。日本学者伊藤元重(Motoshige Itoh)进而认为,这种矛盾可能导致“超全球化”走向拐点。 日本学习院大学国际社会学系教授伊藤元重(Motoshige Itoh)在《日本新闻》中发文说,全球经济系统差不多每30年经历一次全面变化,现在这种“超全球化”已经持续了30年,可能正走入衰落期。 按照伊藤元重的历史划分,从1930-40年代开始的第一个世界经济周期是大萧条,...

中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中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ingmao/yq-07182019141737.html 2019-07-18  电邮 评论 Share 打印 打印 分享 评论 电邮 中美贸易战升温,中国经济及股市都大幅动荡。(法新社) 中美贸易战升温,中国经济及股市都大幅动荡。(法新社) 00:00/02:24  收听节目  下载声音 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放缓,显示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无法持续。 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字,显示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为6.2%,降至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鉴于中国依然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这个增长率仍可算是不错的数字,跟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也是最快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这份增长数据就远远没有那么出众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官方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虚报,美化了整个经济形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系教授胡颖尧和他人合作研究中国的夜间照明。根据他的报告,中国实际的人均GDP可能比官方公布的数字低四分之一。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谢长泰和他的合作者研究发现,从税收等各项数据推算,中国2010年至2016年的实际经济增速比官方报告低了1.8个百分点。 贸易战阴云笼罩 中国经济增速创新低 发改委: 美中经贸紧张 制造企业撤离 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速30年最低 中美贸易战中国可能会损失惨重。图为中国的一个商店的工人在装卸货物。(美联社)中美贸易战中国可能会损失惨重。图为中国的一个商店的工人在装卸货物。(美联社) 其次,报道说,和发展路径相似、文化背景相近的台湾、韩国、日本等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速度似乎更快,时候来得更早。同样是向全球开放贸易和投资,台湾和日韩都保持了数十年的超高速经济增长。 日本、台湾和韩国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但台湾、日本和韩国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的十年依然分别保持了7.5%、6.3%和4.7%的经济增长率。 然而,多伦多大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专家洛伦·布兰特(Loren Brandt)认为,以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中国很难将经济增长率保持...

让偏见成为常识:读经典的十个理由 | 先知书店

让偏见成为常识:读经典的十个理由 | 先知书店 https://mp.weixin.qq.com/s/xXt7k6M6RdOOrwIBewkIkg 原创: 千字君  先知书店好书推荐  4月22日 让偏见成为常识 读经典的十个理由  ﹎ 策划:先知书店 文 :千字君    编:店长、千字君 美术:柏果 哲学家叔本华说,一部伟大的作品,绝不是平庸的作者写出来的。所谓经典,就是各民族中那些最出类拔萃的大脑,耗尽毕生心力思考,凝结而成的精华。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书中,总结了“经典”的十大特征。在流行读书而又信息爆炸的今天,重新理解这些特征,尤为重要(点击图片可一键收藏相关经典)。 经典,就是第一次读,就像是重读;每一次重读,却又像第一次读。 当人们谈论一部经典时,往往不是说“我在读”,而是说“我正在重读”。 一本书能够成为经典,一定具备了某种吸引人的特质,它让人一见如故,又让人常读常新。 经典,就是第一次读,就想收藏它;重读了很多遍,仍然不后悔收藏它。 收藏经典,绝不像收藏工具书,而像结识了一位挚友。当我们遇到某些人或事,脑海里立刻就能联想到他,并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他。当你和他相处时,你会不厌其烦地听他絮叨,就像昨天才刚见过面。 经典可以塑造人的观念和审美 人是观念的动物,人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观念得到满足。读过的经典,或许我们早已忘记它们的内容,但书中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大脑深处,甚至成为我们的本能、潜意识。 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回忆:“小时候家里很穷,别人家的孩子到夏天可以去海边避暑,而我只能和父母呆在新泽西州的一栋老旧公寓楼里。但是,书籍却让我畅游世界!我总是在思考,我们是什么?是什么让人成为人?……最令我痴迷的,永远是那种永远猜不到结局的著作。” 可见,一个人早年所读的经典,对他人格的影响,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这些经典形成了他的审美、习惯,以及他对是非、善恶的偏见。他的所有行为,都是这些习惯和偏见的结果。 经典深刻洞察了恒常、普遍的人性,对人的意义有着终极的追问和关怀,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阿基米德在2000多年前就独自创立了微积分运算,他因此与牛顿、高斯并称为“人类三大数学家”。...

陈炯明和孙中山的分歧导致中国百年大变局

陈炯明和孙中山的分歧导致中国百年大变局 https://mp.weixin.qq.com/s/OngG5wUeWcHtdHJBvsw9Nw 美国东海假期二世  5月30日 本文摘自陈钦著《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 陈炯明是北洋时期一位雄踞一方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在人们印象里,他是背叛孙中山的反动派,罪证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逼得孙中山化装逃往上海。然而,实际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孙陈二人为何决裂?炮轰总统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广州百余平民究竟丧命于谁的火炮之下?将近百年前这迷雾重重的事件,我们努力以尊重历史的理性态度,拨开迷雾,展露它的真容。 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护法运动而开始合作,这里的“法”是指孙中山1912年3月11日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当年的孙中山对陈炯明的品德一直很欣赏,他曾感慨说:“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孙中山还曾以“狼、大、快”三字喻陈炯明的革命作风,粤语“狼”字比喻勇猛进取。最初被外界知晓的孙、陈二人分歧是一次选举。1921年4月,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在孙中山坚持实行记名投票要求下,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大总统一人独断,孙中山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此举遭到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认为,依总统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达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总统选举,此时广州旧国会议员只有200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简直是在自毁法律!陈炯明质疑道:“这和之前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在北方出现“伪政府”的情况下,在南方“建立”“伪政府”,用一个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去反对另一个同样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这是非常行不通的,结局只有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陈炯明反对孙中山任职,拒绝参加就职典礼。自此,二人政见分歧开始明朗化。但实际上,早在1909年陈炯明加入同盟会之时,二人政见及民主理念的不同就已为日后决裂埋下了隐患。秀才出身、个性温和的陈炯明虽加入信奉革命、激进的同盟会,然而与众多革命党人不同的是,他的政治抱负是把革命当作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建设”,这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大部分同盟会员“革命至上”、“革命流血至死”...

托克维尔曲线:法国大革命是怎样引发中国清王朝的覆灭?

托克维尔曲线:法国大革命是怎样引发中国清王朝的覆灭? https://mp.weixin.qq.com/s/Ne1VHZKiQv4IIqGDda7tRw 王龙  李强好书伴读  3天前 法国大革命是 怎样引发中国清王朝的覆灭? 文:王龙 编辑:先知书店店长、蓝凰、李强 【路易十六身首异处,连皇后、皇子也血洒断头台的消息让乾隆皇帝震惊不已,他没能想起“船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语,而是将人民脖子上的枷锁勒的更紧。 可怕的是,乾隆的继任者沿着乾隆画出的轨道继续前行,最终输在了国运角逐的赛场上。】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和风惠畅,万里无云。国王路易十六取出鹅毛笔,懒洋洋地在日记本上简单记下一行字: 14日,星期二,无事。 很显然,这一天在路易十六看来十分平常。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平淡乏味的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重要日子。 就在20公里外,巴士底狱枪声如雨,火光冲天。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手持毛瑟枪,向这座监狱发动猛烈进攻,血流成河。 当巴士底狱最终被攻占时,人们发现里面只关押着7个人,两个精神病患者,5个普通犯人。而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整天,牺牲了98个人。 但人们饱含热泪,振臂欢呼,激动不已,没有任何人觉得代价过于惨重。因为在他们心中,这座象征封建专制的堡垒,相当于1000座监狱。暴风骤雨的法国大革命,就从这里拉开了血雨腥风的铁幕。 第二天早晨,从睡梦中惊醒的路易十六听了汇报,惊讶地问:“这是一场叛乱吗?”大臣明确地告诉他:“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1794年《法国大革命》铜版画系列之《马拉之死》 三年后的1793年1月21日。清晨,阴郁的天空飘着清冷的细雨。路易十六被反绑双手走上断头台,心中感慨莫名。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国王向他的子民们发表最后的演说: “我虽无辜而死,但我宽恕一切。我饶恕我的敌人,同时祈求我的鲜血将造福于法兰西,并祈祷我的鲜血可以平息上帝的愤怒。” 台下群情汹汹的喊叫声淹没了他的话。曾经忠诚恭敬,山呼万岁的子民们,此刻却迫不及待兴奋等待看他们的国王人头落地。寒光闪过,路易十六身首异处。刽子手抓起国王血淋淋的头颅,向四周的人们高举示众。 一阵奇异的短暂静默之后,人群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自由万岁!”“平等万岁!”“共和万岁!”所有的帽子...

财产权: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财产权: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https://mp.weixin.qq.com/s/aTRuc6991knGOb0YzlsiNw 刘军宁  李强好书伴读  6天前 财产权: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文:刘军宁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什么才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由?有人说是言论自由,有人说是信仰自由,还有人说免于恐惧的自由。然而,这些自由能够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是财产权。推荐刘军宁老师这篇文章,供您参考。 财产权的观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自然史而形成的。 财产权是人的天赋权利,而不是动物的天赋权利,享受财产权是人能够生存的一个重要特征。失去了这个特征,人就有可能被贬低到动物的地步上,人的自由和生命就可能危在旦夕。 享受财产的权利是人成为人的要件之一,是确保人被当人对待的基本权利。 从这种意义上说,完全有理由把财产权看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或者说,天赋的权利。 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你的”(财产、权利、自由等)与“我的”(财产、权利、自由等)之间有一道明确的、由法律和习俗所规定的界限。 取消了这条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取消了人类文明自身。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这显然不是文明的正义逻辑,而是野蛮的强盗逻辑。没有财产权,抢劫与掠夺就是英雄的壮举。所以,财产权是道德与善行的催化剂,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 不可偷盗……不可贪爱邻舍的房屋、妻子、仆人、婢女、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记》二十章 “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哈耶克认为这句话所反映的真理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定律一样颠扑不破。财产权受到同等的公平保护的程度越高,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完善的财产权利是一切先进文明的道德核心,是个体自由不可分离的部分。财产权是人类文明特有的标识。失去了这一标识,人类将回到野蛮蒙昧状态。财产权使正当地占有财富的欲望合法化。 既然财富与财产权同人类的文明如此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如此巨大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否定了财产权的正当性,也就无疑是卸掉了人类文明的推进器。 可以说,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强权就压倒正义,哪里野蛮就压倒文明。 在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看来,对财产权的认可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端。斯密发现动物无法用手势或...

与中国失之交臂的保守主义

孤寂百年:与中国失之交臂的保守主义 https://mp.weixin.qq.com/s/hVLa8h93rX7VutYL2OwBFw 原创: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说  4月29日 孤寂百年: 与中国失之交臂的保守主义 ﹎ 策划:先知书店 文:愈嘉   编:先知书店店长  美术:柏果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事关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理结果,直接引爆了国内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起者之一的傅斯年,在示威游行前对学生说:“时不我待,我辈只能先行骑上虎背!”中国人迫切改变国运的心情可见一斑。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国人,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再次“开眼看世界”,寻求救国良方—— 他们被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的激进主义所感染;被德国、日本后来居上的国家复兴所鼓舞;被苏俄改天换地的乌托邦主义所诱惑,并逐一模仿和学习,却在当代三大思潮之一的保守主义面前,望而却步。 对此,冯克利老师曾感慨地说,“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时机非常不幸——保守主义长期处于低潮,民族主义和乌托邦主义在全世界狂飙突进,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五四百年,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个“古老的新思想”——保守主义。 非自由,不保守 中国语境下的“保守”,是一个形容词——过时的,抱残守缺的,不思进取的。说一个人“保守”,头脑中浮现的,不是辜鸿铭梳着小辫儿的丑陋形象,就是冥顽不灵,阻挠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顽固派。 作为思潮的保守主义,“保守”是个动词——保护,守住的意思。保护,守住什么呢?——自由,能够扩展个人自由的思想、观念、制度,等等。 如果保守的不是自由,而是其他限制自由,甚至剥夺自由的东西,那就不是保守主义。非自由,不保守。比如,妇女裹脚,是传统,甚至被誉为“病态美学”,但却是保守主义所反对的。 保守主义,是保守自由的主义。那么,它和自由主义有什么不同呢?最显著的区别,是重视传统和经验,反对激进。 保守主义者更愿意从人类历史的大传统中,追溯自由的思想资源,而不是囿于本国的传统,尤其是本国自由传统少之又少的地方;保守主义者更相信自然演化的力量,对剧烈的社会变革,总是持审慎的态度。 说一个人是保守主义者,等于说他无比热爱自由,却又反对激进;说一个国家是保守...

通货膨胀如何终结国民党政权

通货膨胀如何终结国民党政权 (7月18日发货)张嘉璈《通胀螺旋:1939~1949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通货膨胀如何终结国民党政权! 历史不会重复,却高度相似!本书正预言着未来的路径 喜欢 分享 ¥ 68.00 - 917.00 运费: ¥ 9.00~35.00 剩余:118 销量:19 包邮  满99元部分地区包邮 选择: 规格 配送方式:快递 店铺logo先知书店 企业认证 收货后结算 商品详情 本店成交 《通胀螺旋》 — 张嘉璈   作品 于杰 译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第1版 ISBN:9787508693569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68元 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 1939-1949 《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嘉璈先生是百年来世界上很具影响的华人银行家、学者。二十世纪的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先生对中国货币制度的研究,即以《通胀螺旋》这本书及张嘉璈先生的其他言论为参照;当今世界知名中国问题泰斗托马斯·罗斯基先生更是对张嘉璈先生推崇有加,在其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建议眼下的委内瑞拉阅读本书、应对通胀。本书的价值和作者的地位一目了然。 ◎  这本书应立法和行政人员人手一册。如果“真正”的教育要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那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阅读。 ——《华尔街日报》 ◎  这本书以客观的态度陈述事实,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瓦解是导致政治与军事整体崩溃的诱因;而期间的恶性通胀,则是国民政府垮台的直接原因。从战...

光荣革命:英国如何成为世界霸主?

光荣革命:英国如何成为世界霸主? https://mp.weixin.qq.com/s/b3ebywxyfb94jLGPrr5TLw 王之风景线  3天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带您看异样风景!编辑及合作微信1036793618与QQ同号,欢迎结尾处点在看,多谢! 古典的“唐诗宋词元曲”,美得让人惊艳,没读过这版太可惜了! 点击了解详情并可预订包邮货到付款 长按(或扫描)上图中的二维码可直接下单 威廉三世在托贝登陆英国,开始了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见证了国家利益战胜一个把宗教认同看得高于一切的政权,见证了新的现代统治方式战胜宗教改革产生的教派政治的残余。随着《乌得勒支条约》的签订,英国成为世界大国。更重要的是,英国作为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决定性力量进入18世纪,并且有了更强的民族认同。 光荣革命的目的之一是将英国拉入反法联盟 欧洲的外交是促使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革命的影响又改写了欧洲外交史。除了保卫他妻子的英国王位继承权,威廉三世愿意开始在英国的军事行动,原因还在于他需要把英国拉入他的同盟,该同盟针对的是路易十四统治的法国。 法国实力在欧洲的上升与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同时进行。从17世纪20年代到17世纪40年代初,主教黎塞留担任路易十三的首相。尽管黎塞留是罗马天主教主教,但他奉行民族主义对外政策,支持信仰新教的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对抗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主教马萨林在路易十四幼年时担任首席大臣,并继续奉行黎塞留的政策。到1660年路易十四开始亲政时,法国毫无疑问已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17世纪60年代法国力量的继续发展威胁到欧洲的国家体系,法国主导欧洲大陆成为欧洲其他国家真正担心的事。路易十四开始实施一系列富有冒犯性的对外政策之后,这种威胁变得更加明显。 1667年至1668年的遗产继承权战争与1672年至1678年的荷兰战争使新近(1648年)独立的荷兰陷入危险境地。随着西班牙为路易十四统治早期的这些冒险行为付出代价,荷兰领导人奥兰治亲王威廉认识到,他的国家很容易成为牺牲品,除非他与其他国家结盟。英国的查理二世认识到均势面临的危险,但他这个人让人难以预料,因为他本人对路易十四非常崇拜。查理十分仰慕法国宫廷的壮观。 亲爱的朋友,...

向松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切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

向松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切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 https://mp.weixin.qq.com/s/PH1O2rdY9TqqBKY3cq5OBg 点击蓝字关注👉  高贵与自由  5月8日 “今日之中国,构建富有创新活力的经济体系非常必要。” 3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在“2019(横琴)经济发展与创新大会暨第九届诺奖得主中国行”论坛上发表题为《构建富有创新活力的经济生态体系》的主题演讲,与2018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罗默等学者、企业精英一同探讨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本届论坛还邀请到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十来位专家、学者。 作为国内知名宏观经济学家,向松祚对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有深入研究,他指出,激发出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原因之一。 创新是一个文化 演讲伊始,向松祚向现场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创新和创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他看来,要想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就必须要理解创新对于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他以乔布斯的经历举例,“1997年,在乔布斯重新掌控苹果之后,他提出了一个广告主题叫ThinkDifferent(思考不一样的东西)。”向松祚表示,“要想真正实现创新,就必须首先学会思考或构想一个完全崭新的事物。” 在乔布斯早年推出的经典广告中,提及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毕加索、爱因斯坦、甘地以及马丁·路德·金等世界名人。向松祚观察到,在乔布斯认为具有创新思维人物的这份名单中,人数最多者首推艺术家,其次是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但企业家却一个都没有提到,这与当前大多数人对于创新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今天总是把企业创新当作是看得见的创新,但是在乔布斯眼里,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是艺术创新,是思想创新,是原创技术创新。”向松祚指出。 向松祚强调,原创技术创新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成果,但却是企业乃至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他以华为为例,“华为的研发费用每年花费高达120亿到150亿美元,费用投入在全球排名第四,正是这些长时间的研发投入,才使得今天华为的5G技术得以领先于全球。” 那么,如何才能“Think Different”,如何才能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泰勒、罗斯巴德《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米塞斯思想精要》

泰勒、罗斯巴德《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米塞斯思想精要》 https://mp.weixin.qq.com/s/XZnYFR_l6CRvUl_pZWoCaQ FEE读书小组  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今天 奥派入门最好的导读性著作!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奥派经济学,作为市场经济的捍卫者,大多数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具体内涵。 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霍普……这些奥派大师的著作,令有经济学基础的书友,也感觉有不小的阅读门槛,而作为普通读者,究竟如何入门? 所以,这本书来了!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米塞斯思想精要》,由两本书组合而成。 本书的上半部分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作者是奥地利派经济学家托马斯•泰勒,本书是米塞斯研究院推荐的最好的奥派导论性著作,学习奥派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这本著作中,托马斯•泰勒以简明扼要的风格清晰地阐述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理念,从七个方面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核心观点,勾画了一个理解奥派的思想地图。 奥地利学派正在全球范围内复兴,但要用一本小书说清楚它的基本理念却并非易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托马斯•泰勒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而本书的下半部分为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穆瑞·N.·罗斯巴德教授的《米塞斯思想精要》,其中集中介绍了这个学派的集大成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教授的生平和思想贡献。 理解米塞斯这位奥地利学派的“院长”,是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关键,正如哈耶克所说:“如今活跃于世的‘奥地利学派’,几乎完全集中在美国,基本上就是米塞斯学派,……。” 读完这一部分,能让你在更深入地认识到奥地利学派的演变和米塞斯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将两本书组合出版,能让初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迅速掌握奥地利学派的精髓。 ↓↓一键收藏↓↓

思想的竞争不在当下:张维迎振聋发聩的20个观点

思想的竞争不在当下:张维迎振聋发聩的20个观点 https://mp.weixin.qq.com/s/IKw7YQbpXo6eUdEkrOvuag 原创: 张维迎  李强好书伴读  今天 张维迎老师为先知书店讲课    思想的竞争不在当下, 张维迎振聋发聩的20个观点    文:张维迎 编:愈嘉、李强 最近,因为两场“纪念价格双轨制改革35周年”的研讨会,经济学家张维迎老师再次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微信群甚至讨论“张维迎将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谁是价格双轨制提出者再引争议”的话题...... 谣言止于智者。了解一个学者的最好办法,是阅读他的作品;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最好是查阅真实的文献,并按照发生学的逻辑推演。 我和编辑愈嘉老师,为您汇编了张维迎老师近年来关于「市场与自由」「企业家与创新」的主要观点,以及张老师最近发表的他的「十大人生态度」。在阅读中了解一个真实的张维迎。了解价格双轨制的历史真相,按照文章结尾方式可获得当年《价格双轨制论文》影印件。 购书可获赠《价格双轨制论文》影印件、 《我的双轨制形成历程》纪念册 市场与自由 1.因为我们无知才需要市场,如果我们无所不知,就不需要市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或组织,就把所有问题解决掉了 2.市场的基础有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 3.我们过去的历史尽是普通人伺候有钱有权的人,只有到了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才是聪明人伺候我们普通人。 4.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血缘性的、依附性的,道德良心和超经济强制,是维持人们合作的基本方式,个人没有任何自由;而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合同关系。它建立在签约双方平等、互利、自愿的基础上,个人是自由的! 5.市场经济状况下也会因地震、海啸死人,但是我们没有听过市场经济国家会因灾荒饿死人。市场经济是真正普惠大众的制度。 6.每一个人的幸福只能自己去判断,而不是别人替你判断。社会做的,只是防止你的自由侵害别人同等的自由,它是一个对等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一部分人天然优于另外一部分人。 7.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区别,不在于研究的问题,而在于研究的方法。经济学关注市场,是因为市场是人类合作的制度,不仅是最有效率的,而且...

李松:读《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一些感悟——更清晰透彻的答案

李松:读《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一些感悟——更清晰透彻的答案 https://mp.weixin.qq.com/s/7SuScce5qXQ1ODu1DgK6Qg 原创: 禅心云起  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今天 前言 ☄ 那些阅读米塞斯、罗斯巴德时,心头不免暗暗升起疑惑和意犹未尽之感的读者们,几乎都可以在霍普的论文集中找到更进一步、更清晰透彻的答案。 读《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的一些感悟 ❦文/ 李松 阅读霍普的《私有财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是一场激动人心的体验。那些阅读米塞斯、罗斯巴德时,心头不免暗暗升起疑惑和意犹未尽之感的读者们,几乎都可以在霍普的论文集中找到更进一步、更清晰透彻的答案。至少,我个人的体验如此。这本书中的每一篇主题都是我曾竭力思考而未获得成熟答案的。霍普在绝大多数话题上“终结”了我的困惑。 和米塞斯、罗斯巴德一样,霍普的著作清晰简洁,毫无陈词滥调,他只在最重要的问题上发言。对这些人的著作进行注解和解读似乎多此一举。我有幸参与本书校译,因此谈谈对自己触动最深的一些地方。 本书第一部分是经济学论文集,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把奥地利学派理论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尤其是对政府统治的分析),比如税收、货币与银行、阶级分析、政府统治分析;第二类是经济理论的争议,既有奥派与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学派也有奥派内部的争议。这些奥派内部的争议是我最感兴趣的。 比如关于计划经济问题,奥派传统上认为米塞斯和哈耶克从两个不同的进路对该问题做出了相互独立同时互补的批判性分析。米塞斯强调计划经济缺乏“经济计算的工具”,而哈耶克认为知识的分立是所有计划者的障碍,计划者无法无法理性的“计划”的原因在于无法搜集分散于个人中的“知识”。霍普和萨勒诺等人支持一个更“米塞斯原教旨式的”观点:相比起来,米塞斯的论点更加根本,而哈耶克的论点则不仅无关紧要,且自身陷入到无法清晰界定“市场/计划”的含糊矛盾状态。 哈耶克的分立知识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集中计划和做决策的企业和家庭可以有效率地践行经济活动。更进一步,即便出于某种技术的原因,哈耶克的分立知识可以被计划者收集,由于欠缺“经济计算的工具”,计划经济仍然不可行。经济计算是沟通不可基数化度量的内心价值世界和可以基数化度量的物质世界的桥接工具,而这一工具只存在于私有产权体系下的货币经济当中。因...

什么是言论自由

什么是言论自由      1、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自由地发表反对意见、言说任何话题和批评各种事物(即万事万物,皆可言说、皆可批评)。      2、说错话的自由。任何人不可能终生或每句话说得都是正确的(除了那些故意昧着良心说的无耻之言)。      3、批评、嘲讽官府的自由(这是“言论自由”中最重要的一项)。即:任何人,在任何场合、在任何媒体中都可以随意批评、嘲讽、怒斥政府或官员,尤其是可以在电视上每天指名道姓地批评、嘲讽、怒斥市长、省长、总统(这点,在成熟的民主国家,如英、美……等国,早已如此)。       言论自由,是最最基本的人权。   一个国家的言论自由度(或新闻自由度)与黑暗程度成正比,即:言论越不自由,国家越黑暗。        一个国家的新闻、言论越自由,人民的幸福感也就越高,更不会到处是冤情。 在没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封锁消息的国家,惨事、冤事必然层出不穷,必然是黑暗无比、暗无天日……     假如一个国家,常年信息被封锁、言论不自由、新闻不自由,就会导致民众的无知与愚昧: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里。       总之,没有基本言论自由的国家,必是地狱之国。(转)

思想的胜利:斯密、柏克与美国独立战争

思想的胜利:斯密、柏克与美国独立战争 https://mp.weixin.qq.com/s/BZyboyR413zQUZEjBvU3pg 原创: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  今天 思想的胜利 斯密、柏克与美国独立战争 ﹎ 策划:先知书店 文:愈嘉、店长  编:店长、柏果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长远而论,无论利剑多么强大,最终必将败于思想手下。”——拿破仑 1776年7月4日,独立战争刚开始1年,军事上节节败退的北美人民,却勇敢的发表《独立宣言》,宣告脱离英国殖民统治。7月4日这一天因此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不过,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独立,要到7年后的独立战争胜利之日。 然而,提及美国独立这段历史,一个有悖逻辑常识的问题似乎一直被遮蔽:落后而又一盘散沙的北美,怎么可能战胜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英国?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下面四条: · 英国元气大伤:刚刚结束了一场和法国的七年战争,英国国力受损; · 北美强大的外援:法国、西班牙为北美大陆军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并直接出兵牵制英军; · 战争的正义性:这是一场北美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正义之战。英国人托马斯·潘恩在1776年发表的《常识》,唤醒了北美人民的“自我意识”,凝聚了士气人心,为军事胜利奠定了基础。 · 华盛顿的军事才能: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杰出的军事统帅才能,以及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最终成功拖垮了英军。 以上种种,都是事实,然而,并未触及实质,因为当时北美的实力,和英国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是英国的臣民,地球陆地的五分之一尽是英国的版图。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被称之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当时英国发行的“帝国版图”,通常用红色标注本国的领土。英国市场规模之庞大、幅员之辽阔、人口之众多、资源之丰富,财政之雄厚,军事力量之强大,别说刚刚开化不久的北美殖民地,和它那支由普通民众临时组成的所谓大陆军,即便欧陆的强国法国、西班牙,也远非对手。 北美独立如此重要的历史,在基本史料面前,竟然存在如此明显的逻辑硬伤。然而,当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将目光从北美转向英国,将关注点从国力转向思想时,终于有了意外的收获——埃德蒙·柏克与亚当·斯密——是他们横空而出的思想,改变了...

美国独立日 看美国历史

美国独立日 看美国历史 https://mp.weixin.qq.com/s/hHe-IQPDjC_ybNe5Bp01ow 汇融经典  今天 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8分钟看完美国历史】 美国简史 【殖民时期】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块殖民地(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及普罗维登斯种植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 【独立战争】 1773年底,波士顿倾茶事件,反英国殖民者倾销。 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 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Lexington)点燃战火,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经过北美人民的艰苦抗争,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终于在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正式诞生。 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华盛顿被推为主席。会议决定国家政府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同时采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构互相制衡。 1812-1815年,英国再度入侵刚成立的美国,史称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战后美国各州更加团结。 【西进运动】 美国1783年获得了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土地,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收购了路易斯安那,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佛罗里达,1845~1853年通过美墨战争收购了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1867年从俄国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1898年吞并夏威夷群岛。 19世纪初期以来,美国的领土扩张吸引了外来移民,向西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不断地迁移到西海岸,参与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农牧...

张维迎:永远保持一颗自由的心

张维迎:永远保持一颗自由的心 https://mp.weixin.qq.com/s/nSAvnL_Rwun-VyReAygQFw 奴隶与公民  今天 -------我还是会坚守自己,也就是永远保持一颗自由的心,努力不让外界的干扰动摇自己,更不要说扭曲自己,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我只是觉得,人就应该这样活着,就像我刚才说的,我喜欢亚里士多德的那种定力,追求一种沉思的生活。----(石玉林注)沉思、学习、思考、学文章,这些工作本就是一种很高的精神价值产品,是社会广泛需要的理论商品,是可以出售赚钱的。如果一生能够以思考学术文章赚钱,那将是一种比较美妙的生存方式。即:以“战”养“战”,以“沉思”养“沉思”的思考性安宁生活方式。 -----我有时候觉得,我们真得应该感谢那些贪婪的人,他们因为贪婪忍受了许多痛苦,但给我们生产出了很好的产品。 作者:张维迎 来源:华夏时报 谈到中国经济学界对于三十多年经济改革的影响力,张维迎是一个不能不提到的名字。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政经背景之下,这个名字关联着几次重大改革的提出及其推进的结果,因而也关联着许多赞誉和批评之声。    经历了多次舆论的漩涡,作为一位海内外闻名的标榜独立与自由的经济学家,面对中国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张维迎既骄傲于自己曾经的理论贡献,同时也开始更深入的哲学层面的沉思。如今,从他的理论逻辑,人们看到的是超然物外的分析和推论,更宽广高远的视野,更透彻睿智的顿悟。    在中国社会不断走向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实在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思想者、智者、贤者。如果我们还有些乐观,则中国的未来走向,中国人民的福祉,或可指望更多一点取决于这些人的思想的走向。 以很多先哲为学习榜样 《华夏时报》:你在学术上和价值理念上所坚持的理想和你所追求的目标,现在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张维迎:我不太愿意讲这些东西。我越来越觉得,我可以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能至少是超越我原来所想象的一些东西。有人追求权,我对于权力的欲望比较低。有人追求利,我对于利,也不是特别感兴趣。这方面,我觉得我能够把持住自己。对那些东西,我看得比较淡。也有人追求一种名,还有人追求一种宠:政府的宠,老百姓的宠,媒体的宠,我对这些东西,也很防范。我现在追求的,真的是一种内心的充实、坦荡。    我不知道我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