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16的博文

宁贿选案显示全国人大已成中国“富翁俱乐部”

宁贿选案显示全国人大已成中国“富翁俱乐部”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张文中 播放日期 29-09-2016 更改时间 29-09-2016 发表时间 12:41 辽宁贿选案显示全国人大已成中国“富翁俱乐部” 中南海DR 播客下载本次节目 in分享 发表新评论 print 9月13日晚,北京官媒突然宣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当天召开临时会议,确认2013年辽宁省人大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过程中,有45名当选代表拉票贿选,523名省人大代表受贿,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辽宁贿选案的分析评论。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与此前被严肃查处的衡阳破坏选举案、南充拉票贿选案相比,辽宁拉票贿选案不仅同样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大、性质严重、影响恶劣,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第一起发生在省级层面、严重破坏人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案件。”“这次对贿选的公开依法追究让如此重大的丑闻大白于天下,还使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半数以上组成人员失去代表资格,常委会无法召开会议履行职责。可想而知,体制动这样的‘手术’是很痛、也需要使出很大力气的一件事。” 香港《东方日报》“神州观察”的评论称:“一些代表候选人利用资本操纵选举,明目张胆拉票贿选;一些人大代表目无法纪,把收受代表候选人钱物视为潜规则;一些人大官员和工作人员知法犯法,为代表候选人拉票穿针引线。金钱成为通向人大之门的敲门砖,一帮腐败官员和非法商人窃据了人大代表的席位。按照中共的体制,每逢换届选举,省市县都要组织以一把手挂帅,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负责整个选举过程能够‘公平公正’进行,而且中央还派出中组部、中纪委官员组成联合工作组赴现场进行监督考核,防止营私舞弊。而今次辽宁贿选案,所有的监督链条都失控,所有的考核环节都名存实亡。”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韩咏红的评论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纪检部门已先后揭发了湖南衡阳人大和四川南充党代会两宗贿选案,涉案人员分别都有四五百人,衡阳贿选的涉案金额高达1.1亿余元人民币。这还只是市一级人大的贿选,最新公布的辽宁贿选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起被查处的省级人大大范围贿选案。官方没有公布涉案金额,但其数目必定触目惊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会议上措辞严厉,斥责辽宁拉票贿选案触碰中国共产党执政‘底线’。问题是,舆论多认为,发生在辽宁省人大的贿选问题,在全

欧根·博姆-巴维克

欧根·博姆-巴维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欧根·博姆-巴维克 欧根·博姆-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1851年2月12日-1914年8月27日)是奥地利的经济学家,他对奥地利经济学派有着重要的贡献。博姆-巴维克前往维也纳大学就读法律学,在那里他阅读了卡尔·门格尔所著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虽然他从不曾亲自被门格尔教导过,但他很快便成为了门格尔理论的忠实支持者。约瑟夫·熊彼特描述博姆-巴维克“彻底热衷于门格尔的理论,以致于他根本不需要研究其他的理论家。”在维也纳大学就读的岁月里,他结识了另一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两人后来还结为襟兄弟。 在完成学业后博姆-巴维克进入了奥地利政府的财政部门任职。他在1880年代担任教职,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发表了他的巨作Capital and Interest。 在1889年他受命前往维也纳的财政部,以起草一份直接税税制的改革计划。当时奥地利的税赋体制对于经济生产课与重税,尤其是在战时,这对奥地利经济的投资活动造成极大障碍。博姆-巴维克的提议为设立现代的所得税制,这项改革很快被通过,并在接下来几年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博姆-巴维克在1895年成为了奥地利的财政部长。他断断续续的担任了几届财政部长,最长的是第三次—从1900年直至1904年。在财政部长任内他严格的保持稳定的金本位以及预算的平衡。在1902年他取消了政府对制糖业的补贴—尽管制糖业在两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奥地利的经济特色。他最后在1904年辞职,因为当时奥地利军方的开支不断增加,造成他无法在平衡预算了。经济历史学家Alexander Gerschenkron曾批评博姆-巴维克奉行的“一便士也不多花”的政策,并批评当时奥地利的经济发展迟缓便是因为博姆-巴维克不愿在公共建设计划上投入大量开支所造成的。不过,约瑟夫·熊彼特则赞美博姆-巴维克在任内对于奥地利财政稳定的贡献。博姆-巴维克的肖像曾在1984年至2002年间出现于一百元的先令钞票上,直到被欧元取代为止。 博姆-巴维克在1904年重掌教职,担任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他教授过的学生包括了约瑟夫·熊彼特、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他在1914年去世。 虽然博姆-巴维克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但他却不是当代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者,尽管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声名

致fujo11:关于庞巴维克和他的《Karl Marx And The End Of His System》

致fujo11:关于庞巴维克和他的《Karl Marx And The End Of His System》 2014-07-25 阿里大叔 文章来源 庞巴维克是19世纪晚期著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凶恶敌人。他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出版以后发表的《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Karl Marx And The End Of His System》)一书,是集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攻击和否定马克思经济理论之大成的代表作。庞巴维克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出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全面的攻击。虽然该书已出版了100多年,除了当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写了一篇批评性的文章(《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评》)之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尚未对该书作过系统的批判。而当代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难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常常从此书中搬取进攻的武器。因此,有必要对此书作一系统的评论。 庞巴维克的基本论点是,如果价值仅以劳动含量为基础,那就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价格和利润。如果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价格和利润结构,那么断言资本主义建立在对工人剥削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崩溃了。他认为,马克思未能考虑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这是他失败的要害。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增补》中批判过企图把“马克思建立的坚固的大厦举到空中,弄得粉碎”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洛里亚,指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总是把价值看成是交换中确定的价值,价值和价格是等同的。“每一种商品有多少种价格就有多少种价值,而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如果有人还要进一步提出问题,并期望得到答案,那就是一个傻瓜。”[1](25)P1010 庞巴维克在其《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中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也具有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特点。由于他把价值混同于价格,他不能理解《资本论》第1卷同第3卷的关系,不能理解从价值到生产价格、从剩余价值到平均利润的转化。因此,当他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的论述间存在差异的时候,便大叫所谓马克思理论的“自相矛盾”,科学上的“自杀”等等。 庞巴维克写道:“在《资本论》第1卷坚持并极力强调,所有的价值都以劳动为基础,而且仅仅以劳动为基础。商

庞巴维克早就驳倒了马克思 - 纪念庞巴维克(1851-1914)逝世100周年之二(胡平 )

庞巴维克早就驳倒了马克思 - 纪念庞巴维克(1851-1914)逝世100周年之二(胡平 ) 2014-09-29 电邮 评论 分享 打印 打印 分享 评论 电邮 1Bawerk.jpg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 (维基百科) 00:00/00:00 收听节目 下载声音 1896年,庞巴维克出版了他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系统批判之作《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不过,他用来批判马克经济理论的那些基本论点和论证,早在此前发表的有关资本与利息的著述中就已经提出来了。1884年,庞巴维克出版了《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1889年,又出版了《资本实证论》。在这两部著作里,庞巴维克对前人有关利息问题的种种论述进行了详尽无遗的分析与批评,提出了极富独创性的利息理论--时差利息论。从学术上讲,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一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就垮了。 下面,我不妨对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略加介绍。 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最古老、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就是,借钱要付利息。 今天我借了你一笔钱,明年到期我不但要把这一笔钱如数归还,而且还要付给你一定的报酬即利息;借的时间越长,付的利息越高。可是,钱并没有生育能力,钱不会自己增值,那凭什么在还钱的时候,除了还本金还要付利息呢?今天我借你100元,如果明年还,就要还给你103元,如果后年还,就要还给你107元。这岂不是等于说,今天的100元相当于明年的103元?这岂不是等于说,今年的100元比明年的100元更值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庞巴维克的答复是:对,就是这样。今天的100元就是比明年的100元更值钱,原因就在于时间,在于时间差,因为明年和今天在时间上相差了一年。 庞巴维克把财货分为两类:现在财货和未来财货。现在就能消费的财货叫现在财货,现在不能马上消费,要到未来才能消费的财货叫未来财货。庞巴维克说:由于人们对于同一种类、同一数量的现在财货和未来财货的主观评价不一样,两者之差就是利息。换句话,人们就是认为,现在的财货通常比同一种类、同一数量的未来财货更有价值。现在在手的100元就是比明年才能到手的100元更值钱。这种价值上的差别就是利息的来源,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时间。 庞巴维克说;“现在的财货通常比同一种类、同一数量的未来的财货更有价值。这个命题是我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我要用来阐述利息现象的全部说法,贯穿着现在和未来

庞巴维克:《卡尔.Max 及其体系的终结》(转载)

庞巴维克:《卡尔.Max 及其体系的终结》(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free-4676834-1.shtml 楼主:预言家009 时间:2014-10-02 05:35:00 点击:507 回复:0 脱水模式给他打赏只看楼主阅读设置   1896年,庞巴维克出版了他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系统批判之作《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不过,他用来批判马克经济理论的那些基本论点和论证,早在此前发表的有关资本与利息的著述中就已经提出来了。1884年,庞巴维克出版了《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1889年,又出版了《资本实证论》。在这两部著作里,庞巴维克对前人有关利息问题的种种论述进行了详尽无遗的分析与批评,提出了极富独创性的利息理论--时差利息论。从学术上讲,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一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就垮了。   下面,我不妨对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略加介绍。   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最古老、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就是,借钱要付利息。   今天我借了你一笔钱,明年到期我不但要把这一笔钱如数归还,而且还要付给你一定的报酬即利息;借的时间越长,付的利息越高。可是,钱并没有生育能力,钱不会自己增值,那凭什么在还钱的时候,除了还本金还要付利息呢?今天我借你100元,如果明年还,就要还给你103元,如果后年还,就要还给你107元。这岂不是等于说,今天的100元相当于明年的103元?这岂不是等于说,今年的100元比明年的100元更值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庞巴维克的答复是:对,就是这样。今天的100元就是比明年的100元更值钱,原因就在于时间,在于时间差,因为明年和今天在时间上相差了一年。   庞巴维克把财货分为两类:现在财货和未来财货。现在就能消费的财货叫现在财货,现在不能马上消费,要到未来才能消费的财货叫未来财货。庞巴维克说:由于人们对于同一种类、同一数量的现在财货和未来财货的主观评价不一样,两者之差就是利息。换句话,人们就是认为,现在的财货通常比同一种类、同一数量的未来财货更有价值。现在在手的100元就是比明年才能到手的100元更值钱。这种价值上的差别就是利息的来源,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时间。   庞巴维克说;“现在的财货通常比同一种类、同一数量的未来的财货更有价值。这个命题是我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我要用来阐述利息现象的全

马太效应与公平理论

马太效应与公平理论 (转) (2012-08-23 19:59:54)转载▼ 标签: 杂谈 马太效应与公平理论 马太效应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预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社会收入结构中,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阶层失重,即富人和穷人太多,中产阶级比例太小,必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导致经济体系的崩溃。所以社会学家提出,理想的收入结构应当是橄榄形结构,富有阶层应该只是少数人,真正意义的穷人也是少数人,绝大部分应该是比较富裕的中产阶层。为什么会出现马太效应现象?主要是社会竞争和趋向强势的分配机制所造。 在学校管理领域,随着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结构工资制、绩效考核制逐渐被普遍推行开来。教职工工资由原来的平均分配“大锅饭”,被切分为基础职务工资、工作量工资、绩效工资、职务津贴等多部分组成,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不同实际,还有其他类别包括名师补贴、科研补贴、教学成果奖励、功勋补贴、优秀奖励等,按照“质量结合、以质为主”的原则,根据教职工业绩进行二次分配,拉大收入差距,让优秀的教职工享有高职级、高工资、高待遇。应当说,这种“有作为才有地位、有贡献才有待遇”的竞争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作内驱力和积极性。但是,这种分配制度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作用,表现为以“经济人”为假设的物质刺激,诱导了教职工为名利而工作的价值取向,破坏了教职工职业伦理。对优秀教职工而言,虽待遇优加,经过一段时间后,往往呈现出动力疲软状态,使经济杠杆失灵;对大多数教职工而言,待遇普遍低下,与优秀教职工相比,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了心理不平衡,自信心和效能感下降,形成了消极工作的倦怠心理,产生了零和游戏,从整体上破坏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在事实上形成了类似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部分人所得越来越多,另一部分人所得却是相比太少。如何能保证公平公正,在维护大多数人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又适当对优秀教职工进行倾斜,避免马太效应的两极分化,就成为新时期学校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

马太效应和张弓理论

马太效应和张弓理论 有人说:“上帝关闭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关那扇门?凭什么又给你开一扇窗?那扇门与那扇窗是同一个事件(建筑主体)吗?如果是同一个主体,那么这一个事件(建筑主体)意味着什么?如果不是,那么这二个事件(建筑主体)又意味着什么?显然,关门、开窗的事件主体,原本就是不同的效应、机制,在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说,这句话应该是国人的杜撰,可能源自中国文化的传说,苏小妹考验夫婿的“闭门推出窗前月”。 言归正传。发生马太效应作用,上帝要对你关闭的那扇门,叫赢家通吃之门,只对少数人开放,对其余所有人关闭;发生张弓效应作用,老子要为你打开的那扇窗,叫机会平等之窗,对所有人开放;引导赢家通吃之门的机制,叫马太效应,引导机会平等之窗的机制,叫张弓效应。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云: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用现代大白话说就是: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不就像开弓射箭一样吗?瞄准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减小一些,不够就补足一些。理想社会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据此看来,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与马太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惊人吻合!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马太效应来自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赢家通吃、两极分化的现象。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

我国反垄断的经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

我国反垄断的经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 The Economic Theoretical Basis of Anti- monopoly of China ??? the Monopoly Theories of the Marxism 韩金华 HAN Jin?hua (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 摘?要]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和探讨反垄断的经济理论基础时, 往往选择西方经济学的竞争理论 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理论。而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理论作为反垄断的经济理论基础更具有科学 性和合理性。 Abstract: Recently, some learned men always prefer the competition theories of the Western econom? ics to the monopoly theories of the Marxism when they study the economic theoretical basis of anti?monop? oly? But in fact, as the economic theoretical basis of anti?monopoly, the monopoly theories of the Marxism are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 关键词] 垄断 ?竞争?垄断与竞争关系 Key words: Monopoly ?Competition ?T he relation between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 中图分类号] F038?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1549 ( 2006) 02- 0087- 05 自从垄断产生以来, 反垄断就一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话题, 我国的反垄断呼声 也越来越高, 反垄断立法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反垄断问题。反垄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竞 争, 但反垄断并不意味着垄断一无是处, 维护竞争并不意味着竞争是万能的, 在反垄断时必须正确处理好 竞争、垄断的作用及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上述问题时, 往往以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竞争 理论为理论依据, 却很少有人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垄断

布坎南

布坎南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年出生),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快速导航 知乎精选 中文名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国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919年10月2日 外文名 James Mcgill Buchanan 出生地 美国田纳西州的穆尔弗里鲍尔 毕业院校 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 概况 知乎精选最新 目 录 1个人简介 2学术著作 3理论贡献 1 个人简介 编辑   布坎南191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穆尔弗里鲍尔。他1940年毕业于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并在田纳西大学完成了一年的研究生课程,194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4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6年以前,他在田纳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国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校任教。现任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 图片   1949年,布坎南接受田纳西大学的聘请,成为该校的教授,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55年至1956年,布坎南靠富布赖特奖学金在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受到了欧洲财政学派的影响,使他进一步坚定了关于政府不是一种理想的制度的观念。   从意大利回国后,1956年至1968年,布坎南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他与W.纳特建立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并于1958年至1969年担任该中心主任,在些期间逐步奠定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   1962年,他发表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著作——《赞同的计算》(与戈登·塔洛克合著),并与塔洛克一起创建了公共选择学会和出版了名为《公共选择》的杂志。   1968年至1969年,布坎南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任教。1969年以后,布坎南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任教,与塔洛克一起创建和领导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1982年他随该研究中心迁到弗吉尼亚的乔治·梅森大学,任该校经济学教授。   布坎南是该中心主任并冠有霍尔伯特·L·哈里斯大学教授称号。布坎南曾获得两个荣誉博士头衔,一个是梅森大学于1982年授予的,另一个是泽里奇大学1984年授予的。自1976年以来,他还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名誉学者和美国科学艺术研

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ResidualClaim)索取权是财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一般而言,索取权的基础是所有权。当资本家用自有资本进行生产和交换活动时,资本家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资本使用者。在这里,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统一的,利润归这个同一主体所有,不存在各主体对利润的分割问题。资本所有者拥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 中文名 剩余索取权 外文名 ResidualClaim 表达式 索取权是财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 应用学科 法律 目录 1 基本介绍 2 深入研究 ▪ 斯日尼瓦森与凡萨尔科 ▪ 尤金·法玛与迈克尔·詹森 ▪ 本杰明·克莱因 ▪ 柏瑞·贝森格和阿瑟·扎德库 ▪ 玛格瑞特·布莱尔 ▪ 奥利佛·哈特和莫尔 3 学术解释 4 必要性 5 界定 基本介绍编辑 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总收益减去合约报酬)的权力,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简单地说是对利润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在实践中,将剩余索取权分 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 配给经营者的一种做法就是在市场经济国家盛行的让经营者持有股份或分配给经营者期权。这种激励方式的主要机理在于,让经营者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虚拟股东,使经营者与其他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取向完全一致。 深入研究编辑 杨小凯、黄有光(1993年)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自给自足索取权结构(A)以及劳动分工要求下的进行组织交易的三种剩余索取权结构,即由产品市场与管理服务市场组成的结构(D)、由产品市场与被雇佣在企业里提供管理服务的劳动市场组成的结构(FY)、由产品市场与在企业里被雇佣来生产产品的劳动市场组成的结构(FX)对交易成本与生产效率的影响,解决了管理者的管理服务直接定价的问题。证明了科斯与张五常的企业理论,与格罗斯曼与哈特(GrossmanandHart1986)的所 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 有权结构理论的剩余索取权重要性理论相一致。得出结论:非对称剩余索取权结构FX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并通过排除由直接定价和交易所带来的最低交易效率来提升劳动分工的作用,达到均衡与帕累托最优。 斯日尼瓦森与凡萨尔科 (R.SrinivasanAndS.J.Phansalkar2003)利用组织经济学理论研究了协作企业(Co—Operatives)的剩余索取权设计问题。认为限制索取权退出与转让以及限制清算权的不完全产权并不是协作企业固有的属性

苏小和:林毅夫教授的学问,仅仅是一些经济学奏折

苏小和:林毅夫教授的学问,仅仅是一些经济学奏折 2016-09-27 11:44:52栏目:默认栏目 6951 29 433 4 来源:先知书店 中国的经济学家之间的辩论,大多数都是无效的,是一种头痛医头的辩论。比如眼下看似火热的林张之辩。诸如产业政策的命题,企业家剩余索取权的命题,委托代理的命题,经济学界早有清晰又周密的思考,形成了一连串完整的经济学追问,为什么中国经济学家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在进行这些常识性的基础性辩论? 1.这么浅层次的讨论,实在浪费时间 恐怕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些貌似很学术的辩论,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林毅夫先生是这样,张维迎老师也是这样。说好听点,这是经济学进路的“平天下”意识,说难听点,这是经济学家的幕僚情结。 问题的麻烦在于,当经济学家辩论的时候,他们想象中的听众,是那些有经济决策权的党政官僚。这些人到今天为止,真的完全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常识吗?他们真的不知道产业政策的经济学陷阱吗?且不说陈云时代的经济官僚就意识到了市场的平衡性,今天党国的经济官僚们,很多人事实上都是系统学习过古典经济学的。 问题显然不在于经济学常识的熟练程度,而在于经济官僚们的观念偏好,在于他们的方法论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于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官僚们的某种复杂的人性秩序。也就是说,在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上,在经济人的主观偏好上,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僚从来没有达成共识,官僚们偏好的是政权稳定,经济学家偏好的是市场繁荣,双方的目的导向从来没有对称过。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常识的重复性宣讲,其意义极其稀薄,相关的讨论也是聊胜于无。林毅夫老师深谙这个局面,他知道官僚们的主观偏好是什么,所以他如鱼得水。张老师知道吗?我想是知道的,知道了还和林老师展开这么浅层次的讨论,这是浪费时间。 所以我的观点是,我喜欢张维迎老师那些直接批评政府的经济学言论,不喜欢他和经济学家之间的貌似学术批评的辩论。还是杨小凯看得明白,经济学家如果明显忽略常识,那一定是良知出问题了。这里的良知,我理解为一种先验的观念秩序的错谬。 2.林毅夫的学问不是学问,仅仅是一些经济学奏折 这是一个比较残酷的局面,华人经济学家,要么就像林毅夫先生,李道葵先生一样,去做幕僚,要么就像杨小凯一样,致力于专业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对着一群主观偏好完全不对接的官僚们宣讲经济学常识

先验

先验 通常意义上理解,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但此概念涉及对近代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在不同语境,词义有微妙的区别。 中文名 先验 意 义经院哲学中先验意为超范畴的 康德概念 只思考它们如何可能等 谢林概念 必定是先于经验或后于经验 目录 1 名片意义 ▪ 在经院哲学中的意义 ▪ 在一般性概念中的意义 2 康德概念 3 谢林概念 4 胡塞尔概念 名片意义编辑 由于transcendental的发展线索不仅仅以它的命名者康德为开端,而且是肇始于自笛卡尔以来至今仍然起作用的欧洲近代哲学传统,因而对它的理解也关系着对整个近代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为谨慎起见特在一般性的概念后开列了对此概念的发展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数位哲学家及其对此概念的影响与发展,从而尽可能的描述这个概念在哲学思想史上的传承与变化,以便于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其含义并根据用词语境作出词义判断和理解。 在经院哲学中的意义 经院哲学中先验意为超范畴的。存在之先验的规定,表示存在之普遍的,超感觉的,在一切经验以前被知觉认识到的特性。 在一般性概念中的意义 在康德哲学中,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 康德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能给人们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而知识的构成全靠用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先天形式”来加工整理,因此先天形式和后天的经验是构成知识的根本要素。 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cendental’。‘transcendental’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先验transcendental概念与超验transzendent 概念的统一对立。 它具体表现在:这两者都与“超越”有关:后者涉及意识的超越活动以及超越状态,前者则反思地回溯超越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自然的、直向性的,前者则是哲学的、反思的。Transzendental不仅仅是指先于感性经验的,或独立于感性经验的。 康德概念编辑 康德本人对这个当时还特属于他自己哲学的概念做过两方面的基本定义:“我将所有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

应然

应然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 与“实然”相对,“实然”指的是实际的样子。 这两个词出自法学中两个学术流派,即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 自然法学派主张,正义是法追求的主张,是一种应然法,比较理想。这种观点在西方一直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法学派主张,法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制定和认可、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法,制定具有一定实际效率的法律。近代西方学者,多持这类观点

林毅夫:我无所谓在朝在野,只是在尽知识分子的本分

林毅夫:我无所谓在朝在野,只是在尽知识分子的本分 2016-09-27 13:24:13栏目:默认栏目 4306 36 13 我无所谓在朝在野,只是在尽知识分子的本分 文 | 林毅夫 摘要 我并不追求外面人对我的评价,因为我最关心的还是中国的社会、中国的经济和现代化,凡是能够推动这方面的事,我应该是义不容辞的。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卸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后,林毅夫回归北大担任北大国发院的名誉院长,重新做回了一名“教书匠”。因为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唱好,他成为了许多人眼里的“官方经济学家”,政治情商让这位学者受到了不少质疑。 不过,他对此却坦然无比。“我并不追求外面人对我的评价,因为我最关心的还是中国的社会、中国的经济和现代化,凡是能够推动这方面的事,我应该是义不容辞的。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世行归来后,林毅夫更加强调对政府作用的认识,这也在学界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他一方面温和回应,另一方面也仍然坚持从社会经济的现实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位“海归”经济学博士,他深知西方教材上的理论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理论都是刻舟求剑,我并不是简单地从书里来形成我的认识,我是从社会经济的现实来认识这些问题。每一次碰到问题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像初生的婴儿一样重新来看这个世界,这样形成的观点会更加准确。”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听说在您朗润园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曹全碑》的书法长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林毅夫:那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修朗润园的时候,在天花板上面发现了一些文物,修好了以后就把那些漂亮的文物放在办公室里,当然它的内容我也挺喜欢的。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喜欢哪一点? 林毅夫:主要讲说我们要治国理政,推动国家的发展,必须建立制度、必须按照规律来办事。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其实外界对您有一些质疑,您给政府提了很多意见,他们觉得您是政府的代言人,说您的政治情商很高,我不知道您自己怎么看待这些? 林毅夫:我倒是从来没有往这方面去想,因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当然都是国家的现代化,在追求国家现代化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你看到社会有这些问题,你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必须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在当前的条件之下能做的是什么。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了政策建议应该是,不仅能够

美国是怎么样成为我们的“敌人”的

美国是怎么样成为我们的“敌人”的 2016-08-30 18:00:12栏目:转载 1121 2 65 1 美国只有200来年的历史,与我们有5000多年的历史的国家相比,只是一个小弟弟。美国引起国人的注意,可能是“庚子赔款”,他是八国联军中唯一的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而后竟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他用这个钱帮我们办教育,用这个钱资助留学生,这就是著名的“庚款留学生”。也许从那个时候起,国人开始认为美国是我们的朋友。 二战时期国人更是加深了“美国是我们的朋友”的印象。 美国为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质,与中国共建“驼峰航线”,500多架C-46、C-54、C-47运输机夜以继日的飞来飞去,每天运量200吨,从不中断。给中国运来战争物资,到后来的每月达到80000吨。这些物资强药品有力的支援的中国。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美国空中运输机共飞跃驼峰8万次,飞行150万小时,运送部队3万2千人,运送物资140万吨。而美国在驼峰航线上共损失运输机563架,损失率为30%。每三架飞机就有一架在飞行途中坠毁。坠毁飞机最集中的地方飞机残骸连绵一百多公里。据美国《时代》周刊1946年记载:到战争结束,在喜马拉雅山麓长520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散落遍布在陡峭的山崖下,而被人们称为“铅谷”。在晴朗的日子里,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铅片作为航行的目标。战后美国官方公布了这样一个数字:在3年零1个月的援华空运中,美国空军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 抗战期间,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钢的百分之九十五,药品、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武器弹药的百分之八十,主要靠美方供给。平均每运进一加仑汽油要消耗两加仑汽油。飞虎队每向敌人投一颗炸弹就要有十五分的物资做保障,没有美国的援助,我们的抗战不知要困难多少! 美国在中国最困难危险的时候帮助了我们,美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奉献出了几千名优秀儿女的宝贵的生命。中国几千年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这样帮助过我们?几十亿美圆的援助,无数的物资、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候美国给我们的。感恩的国人深知美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连毛泽东那时也写文章称赞说:“美国人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党的奋斗目标,就是推翻独裁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使全国人民能享受民主带来

中国:一个不算太成功的“发展型国家”

中国:一个不算太成功的“发展型国家” 2016-09-03 10:52:55栏目:默认栏目 2453 3 70 作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唐世平 来源:FT中文网撰稿 如今的中国,从上到下都在谈“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可事实上,中国只是“发展型国家”俱乐部的一员,甚至也不是最成功的一员。如果我们不能从“发展型国家”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业已取得成就和目前面临的困难,中国的现代化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确实有可能因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夭折。 何谓“发展型国家”? “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由美国中国问题和日本问题专家查默斯·约翰逊(Charlmers Johnson, 1931-2010)在他1982年的名著《通产省和日本奇迹》提出。 不过,“发展型国家”的知识脉络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费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1841)和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1904-1978)的《历史视野中的经济落后》(1962),甚至美国著名的开国元勋之一Alexander Hamilton(汉密尔顿,1755-1804)在《联邦党人文集》(1787-1788)中所阐述的某些观点。 《通产省和日本奇迹》出版后,对整个学界和政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欧洲对“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视部分源于重新发现李斯特的“国家体系”,以及查默斯·约翰逊对日本产业政策的推崇。美国克林顿第一届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劳拉·泰森(Laura Tyson)就是“产业政策”和“战略贸易”的忠实信奉者,并且警告美国如果学习日本,制定战略产业的政策,就将在新的产业竞争中失败。直到今天,“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依旧是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话题,每隔几年就会有重要的作品出版。 时空中的“发展型国家” “发展型国家”都是后发国家,而且通常都遭受过先发国家的欺凌甚至侵略的国家。这些国家通常会有特别强烈的“赶超”情结。 世界上最开始的几个“发展型国家”出现在欧洲,其中最典型的是面对英国屡战屡败的法国(1700之后),在拿破仑的大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的普鲁士(1806)。尽管法国最后发生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但是法国的科技和工业

但凡不市场,必定有罪恶

但凡不市场,必定有罪恶 2016-08-08 20:38:05栏目:默认栏目 9125 14 345 2 我讲了《真实的凯恩斯主义》之后,许多朋友建议我再讲讲“新自由主义”。好吧,我就来讲讲。 不过,我不再想单纯讲什么主义,而是想帮大家理一理整个经济学到底讲了什么样的基本道理,那些所谓的各种主义,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这样恐怕更有价值和意义。 1 经济学到底讲了什么样的基本道理 经济学虽然以斯密为开山鼻祖,但实际上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并非从他开始,如同所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被发现一样,斯密只不过是基本道理的发现者,而绝非发明者。 斯密发现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可以用12个字描述:自由生产,平等交换,利己利他。自此之后,整个人类的经济学理论大厦,都是在围绕这12个字做文章,没有例外。这12个字,前8个字(即自由生产,平等交换)讲的道理是关于人类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后4个字(即利己利他)是讲关于人类和平发展与繁荣的根本原因。 “自由生产”的本质就是要素自由组合,通过生产活动来创造可能高于要素成本的价值增值,即生产出价格可能高于生产成本的商品来。注意,这里的增值只是可能。 是否真的增值,还需要“平等交换”这四个字来实现。通过讨价还价,平等交换,商品如果以高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要素成本的价格交易了,就是实现了商品生产所希望的价值增值,这就是生产和交换配合起来,实现了价值增值,也就是实现了GDP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 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简单道理:没有要素组合和生产,就不可能有新的商品出现。但是,没有要素组合和生产,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增值呢?不是,一个未经过加工的原始钻石,也是可以通过讨价还价和平等交换来实现价值增值的。昨天,这颗钻石在交易中能换50斤大米,今天可能换到100斤大米,这就是价值增值,与生产无关,与货币也无关。所以,贸易是能够单独创造GDP的。那些不搞生产,只出售资源的国家也有GDP的增长,道理就在这里。 单纯的贸易虽然能够创造GDP,但用于交易的只能是自然资源,也就是说,这种增值是以单纯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有价值增值,也有价值损耗,总体上并没有创造价值。所以,国际上通常以要素组合来生产商品,并通过交易来实现所生产商品的价值增值,以此交易实现的增值来计算

自然权利

自然权利 自然权利(Naturalright)源于拉丁文jus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自然权利是自然生物所共有的、任何个体都可对蒂属对象或其他物种或社会所要求的重要利益。 快速导航 关系表知乎精选 概况 知乎精选最新 目 录 1法律 2来源 1 法律 编辑 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自然权利是自然生物所共有的、任何个体都可对蒂属对象或其他物种或社会所要求的重要利益.在当今时代,更为人偏爱的术语是较为片面的“人权”概念。 自然权利,出自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构成了古典自然法学说的要义。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论题。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自然权利”作了个人界定:“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英]洛克:政府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6)美国《独立宣言》对“自然权利”作了这样解释:“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语境中是指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权,它是最基本权利。 自然权利是一切生物所固有的,不为人类独有。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被用作思想工具,有力地讨伐不公正,直接促进人类的自我解放。但是对自然权利的解读也陷入片面。中文翻译的“天赋人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其含义的被歪曲。人类作为自然的道德维护者,在哲学定义上应当维护其他物种的自然权利。 2 来源 编辑 自然权利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与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17、18世纪,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对这一思想进行重要的发展。

帕累托优化

帕累托优化 帕累托改进一般指帕累托优化 帕累托优化(Pareto Improvement),也称为帕累托改善或帕累托改进,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中文名 帕累托优化 外文名 Pareto improvement 也称为 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善等 命名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目录 1 满足条件 2 地位 满足条件编辑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1]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地位编辑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 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在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 帕累托最优 编辑词条 “帕累托改进”一般是指“帕累托最优” 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或帕累托最适,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博弈论、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指的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

一个人民:能量守恒定律与经济学魔法

一个人民:能量守恒定律与经济学魔法 一个人民 · 2015-06-18 · 来源:乌有之乡 4 收藏(0) 评论(0)字体: 大 / 中 / 小 一些被认为是懂经济的人要利用外资,认为这能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似乎外资是个冤大头,光跑不吃的永动机。   能量守恒定律为经济学魔法   一个人民   魔术师在华丽的舞台上故弄玄虚,变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观众们赞叹不已,掌声雷动。人们欣赏魔术,虽不明其理,却绝不会将此当作魔法,以为真的能无中生有变出东西来。人们知道,魔术只是一门表演艺术,借助了各种巧妙的道具,利用人的视觉错觉和习惯性思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来。如果有哪个魔术师真的声称自己有魔法、仙术,那人们就不客气了。一定要上台去,把他的所有道具拆个遍,舞台翻个底朝天,将所有东西登记在册。然后在其表演的过程中,或随时到舞台的后面去看看,或随时揭开可疑的遮布来瞧瞧。如果这样,魔术师还能变出登记之外的美女或鸽子之类的什么东西来,那我们就承认他真有魔法仙术。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样的魔术师。虽然魔术师也让人上台装模作样的检查一番,不过那都是“托儿”。因为直到今天,能量守恒定律还是管用的。物质或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由这里转移到那里,那里转移到这里;或是由这种形态转化为那种形态,那种形态转化为这种形态。魔术师在台上变出的美女或鸽子,绝不会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由别的物质或能量转化而来的,只能是巧妙的障眼法。只要这种障眼法不把观众的媳妇、闺女、房产、积蓄什么的转化走,观众还是愿意掏点小钱去欣赏欣赏的。   据说当初的资本家们不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妄想发明永动机,这样就能无需成本、永无止歇的为自己创造财富了。不过从来没有一个成功的,而且是永远不会成功的了。因为能量守恒定律总是厌恶的存在着。   什么是财富呢?是钞票吗?是金银吗?要弄明白这一点,先来看一个故事。有个地方发大水,地主与佃农一起逃难。地主带了一兜金子、银锭、铜钱,佃农只带了十来个窝头。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佃农拿出窝头来吃。地主饥饿难耐,想与佃农“市场经济”,他拿出他的财富——铜钱、银锭、金子来交换佃农手中的窝头,却被佃农拒绝了。那时还没有共产党教会他“阶级恨血泪仇”的哦,完全是平等、自愿的市场机制。佃农知道,铜钱金银等财富不能填饱肚子,发大水的时候还是

经济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中文名 经济外部性 外文名 (Economic) Externalities 亦 称经济活动外部性 类 型 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对 象经济主体 目录 1 简介 2 特点 3 内涵 4 理论渊源 5 分类 6 评估 7 产生原因 ▪ 基本原因 ▪ 主要原因 8 影响 9 反对观点 ▪ 张五常 ▪ 杨小凯 10 与市场失灵 11 对策 ▪ 明晰产权 ▪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12 背景资料 简介编辑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时间了。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更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很难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经济外部性可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示。 从理论上讲,一般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也就是说,存在外部性时,仅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促使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适度的干预。从现实上讲,外部性特别是外部不经济仍是一个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 特点编辑 经济活动外部性庇古税效应 经济活动外部性庇古税效应 经济外部性有以下特点: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非人为事件造成的影响,无论它给人类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都不能被看作是外部性;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外部性是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一种非市场联系(或影响),这种联系往往并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