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如何终结国民党政权
通货膨胀如何终结国民党政权
(7月18日发货)张嘉璈《通胀螺旋:1939~1949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通货膨胀如何终结国民党政权!
历史不会重复,却高度相似!本书正预言着未来的路径
喜欢
分享
¥ 68.00 - 917.00
运费: ¥ 9.00~35.00 剩余:118 销量:19
包邮 满99元部分地区包邮
选择: 规格
配送方式:快递
店铺logo先知书店
企业认证
收货后结算
商品详情
本店成交
《通胀螺旋》
—
张嘉璈 作品
于杰 译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第1版
ISBN:9787508693569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68元
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
1939-1949
《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嘉璈先生是百年来世界上很具影响的华人银行家、学者。二十世纪的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先生对中国货币制度的研究,即以《通胀螺旋》这本书及张嘉璈先生的其他言论为参照;当今世界知名中国问题泰斗托马斯·罗斯基先生更是对张嘉璈先生推崇有加,在其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建议眼下的委内瑞拉阅读本书、应对通胀。本书的价值和作者的地位一目了然。
◎ 这本书应立法和行政人员人手一册。如果“真正”的教育要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那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阅读。
——《华尔街日报》
◎ 这本书以客观的态度陈述事实,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瓦解是导致政治与军事整体崩溃的诱因;而期间的恶性通胀,则是国民政府垮台的直接原因。从战前对经济的过分乐观,到战时的供求失衡,再加上国内的政治角力,国民政府此间始终没有长远的经济规划,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无力回天。国民政府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收购民间黄金、美钞,结果民心尽失并败退大陆。作者在战时、战后均担任过政府要职,并一度担任中央银行总裁,但书中未论及任何个人。本书对研究近代史和经济学的读者均不可或缺。
——《经济学人》
◎ 显然,经济的不稳定让国民政府失去信用。因当局事前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到*终既不能也不愿意采取果断措施,将金融财政问题纳入正轨,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崩溃已无法逆转。总之,经济繁荣是政权稳定的前提……作者主张应全面公开财政预算和金融管制措施,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货币制度健全,直接促使经济稳定,也可以间接稳定社会秩序。
——《英国国际事务》
◎ 这本书中的反思虽然是事后之作,但这些教训足以引起各国政府关注。作者作为经济学家,反对政治力量控制财政金融系统,对通货膨胀尤其深恶痛绝。作者认为国民政府在这本书内容记录期间并没有改进财政金融的基本策略,只是对生产、物价、工资汇率和国际贸易采取了直接且不适宜的全面统制,却并没有综合考虑当时的内外部环境,治标不治本。
——美国《金融杂志》
张嘉璈(1889-1979),字公权,江苏宝山人,民国著名银行家。早年求学于日本庆应大学,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
回国初期受梁启超提携,曾在袁世凯政府有短暂经历。后进入金融界,先后担任中国银行副总裁、总裁,中央银行总裁、中央信托局局长;期间还曾担任铁道部部长、交通部部长。
任职银行界时,张嘉璈先生用其所学现代经济和银行知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更以其刚毅的性格和掌握的现代商业规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银行的独立性,引领了中国新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尤其奠定了中国银行后续近百年的国际声望;其关于中央银行的思想,在当时同步于世界,对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仍有影响。
他因此获得了“中国现代银行之父”“民国银行先行者”的美誉。任职铁道/交通部部长期间,张嘉璈积极推动铁路、公路事业发展,为支持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于1938年命令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转运入川人员和军品商货,被后人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
抗战结束后,张嘉璈受命担任东北经济委员会主任,代表国民政府就东北接收问题同各方周旋,是最熟悉东北局势的官员。1947年,张嘉璈受蒋介石委托出任中央银行总裁,适逢中国通胀局势加速恶化之时,后于1948年5月辞职。
1949年之后,张嘉璈移居澳大利亚,在大学任教并开始撰写《通胀螺旋》一书,后移居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于美国去世。张嘉璈的兄妹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张君劢和张幼仪。
译者
于杰,从业于银行和投资领域多年,已翻译出版《时运变迁》《管理美元》和《通胀螺旋》。目前还担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序
第一部分 历史背景
第一章 1939年之前
第二章 战时通货膨胀:1940—1945年
第三章 战时通胀期间后方收入分配变化
第四章 战后时期的通胀
第五章 中国1937—1949年通货膨胀的综合分析
第二部分 总需求的增长
第六章 战前政府财政
第七章 政府战时的财政和开支
第八章 战后政府财政
第九章 货币市场和对私信贷
第十章 总供给
第三部分 反通胀政策
第十一章 财政和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 外汇
第十三章 对外贸易
第十四章 统制物价和工资
第四部分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第十五章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附录一 价格走势
附录二 导致总需求增加的因素
附录三 供给
附录四 外汇和对外贸贸易
译后记
▴ 点击上图获取 ▴
【《抗战外援》+《通胀螺旋》】
把隐藏的再挖掘出来
给你一个立体、真实的抗战史!
关于抗战的书汗牛充栋,但几乎是一面倒的官方说辞。站在这种被有意营造的历史断面之上,很难形成健全的认识。
在“中流砥柱”之外,实在还有太多维度,需要被挖掘,唯此,真正立体的历史,才能被还原。
而在所有隐藏维度中,最值得关注的,甚至在暗中决定着全局的,就是“钱”。
打仗,就是打钱。伏兵百万以及钢筋炮弹,没有一样不需要钱。抗战期间,美国、苏联、日本围绕中国的暗中博弈,也无不以“钱”为媒介:
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头脑中就会浮出一连串巨大的问号:
疑问一:为什么苏联一开始对中国给人给钱给武器,美国对日本宣战后,就突然戛然而止?为什么美国决定援华的款项,一半最终没有到达中国人手里,这与苏联有何关系?
疑问二:国民政府战后为何在印钞的路上一去不回头,宁要背水一战,也无法控制住印钞的手?
疑问三:最初的货币“失败”如何导致国民党的“成功”,最终却又如何终导致了政权更替?
……
然而,一个铁的事实是:国民政府想要通过控制货币竭尽全力获取的统治权,最终戏剧性地在中共的统治下实现了。历史不会重复,但高度相似!
从财政金融的角度,还原抗战史,推荐两部历尽千难万阻,吃了无数次闭门羹后,终于于今年前后,幸运地在大陆问世的著作:《抗战外援》《通胀螺旋》。
前者作者是美国人阿瑟·杨格,曾担任蒋介石财政顾问,且时间最长;后者作者张嘉璈,是“中国现代银行之父”、蒋介石指定的中央银行总裁。两人作为国民党高层金融决策的亲历者,从中西方的两种视角,为那段我们最熟悉的历史,增加了一个立体的维度。
张维迎老师:出版这类书,需要出版社负责人的情怀和担当。感谢他们,向他们表示敬意!
(7月18日发货)张嘉璈《通胀螺旋:1939~1949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通货膨胀如何终结国民党政权!
历史不会重复,却高度相似!本书正预言着未来的路径
喜欢
分享
¥ 68.00 - 917.00
运费: ¥ 9.00~35.00 剩余:118 销量:19
包邮 满99元部分地区包邮
选择: 规格
配送方式:快递
店铺logo先知书店
企业认证
收货后结算
商品详情
本店成交
《通胀螺旋》
—
张嘉璈 作品
于杰 译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第1版
ISBN:9787508693569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68元
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
1939-1949
《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嘉璈先生是百年来世界上很具影响的华人银行家、学者。二十世纪的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先生对中国货币制度的研究,即以《通胀螺旋》这本书及张嘉璈先生的其他言论为参照;当今世界知名中国问题泰斗托马斯·罗斯基先生更是对张嘉璈先生推崇有加,在其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建议眼下的委内瑞拉阅读本书、应对通胀。本书的价值和作者的地位一目了然。
◎ 这本书应立法和行政人员人手一册。如果“真正”的教育要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那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阅读。
——《华尔街日报》
◎ 这本书以客观的态度陈述事实,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瓦解是导致政治与军事整体崩溃的诱因;而期间的恶性通胀,则是国民政府垮台的直接原因。从战前对经济的过分乐观,到战时的供求失衡,再加上国内的政治角力,国民政府此间始终没有长远的经济规划,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无力回天。国民政府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收购民间黄金、美钞,结果民心尽失并败退大陆。作者在战时、战后均担任过政府要职,并一度担任中央银行总裁,但书中未论及任何个人。本书对研究近代史和经济学的读者均不可或缺。
——《经济学人》
◎ 显然,经济的不稳定让国民政府失去信用。因当局事前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到*终既不能也不愿意采取果断措施,将金融财政问题纳入正轨,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崩溃已无法逆转。总之,经济繁荣是政权稳定的前提……作者主张应全面公开财政预算和金融管制措施,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货币制度健全,直接促使经济稳定,也可以间接稳定社会秩序。
——《英国国际事务》
◎ 这本书中的反思虽然是事后之作,但这些教训足以引起各国政府关注。作者作为经济学家,反对政治力量控制财政金融系统,对通货膨胀尤其深恶痛绝。作者认为国民政府在这本书内容记录期间并没有改进财政金融的基本策略,只是对生产、物价、工资汇率和国际贸易采取了直接且不适宜的全面统制,却并没有综合考虑当时的内外部环境,治标不治本。
——美国《金融杂志》
张嘉璈(1889-1979),字公权,江苏宝山人,民国著名银行家。早年求学于日本庆应大学,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
回国初期受梁启超提携,曾在袁世凯政府有短暂经历。后进入金融界,先后担任中国银行副总裁、总裁,中央银行总裁、中央信托局局长;期间还曾担任铁道部部长、交通部部长。
任职银行界时,张嘉璈先生用其所学现代经济和银行知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更以其刚毅的性格和掌握的现代商业规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银行的独立性,引领了中国新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尤其奠定了中国银行后续近百年的国际声望;其关于中央银行的思想,在当时同步于世界,对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仍有影响。
他因此获得了“中国现代银行之父”“民国银行先行者”的美誉。任职铁道/交通部部长期间,张嘉璈积极推动铁路、公路事业发展,为支持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于1938年命令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转运入川人员和军品商货,被后人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
抗战结束后,张嘉璈受命担任东北经济委员会主任,代表国民政府就东北接收问题同各方周旋,是最熟悉东北局势的官员。1947年,张嘉璈受蒋介石委托出任中央银行总裁,适逢中国通胀局势加速恶化之时,后于1948年5月辞职。
1949年之后,张嘉璈移居澳大利亚,在大学任教并开始撰写《通胀螺旋》一书,后移居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于美国去世。张嘉璈的兄妹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张君劢和张幼仪。
译者
于杰,从业于银行和投资领域多年,已翻译出版《时运变迁》《管理美元》和《通胀螺旋》。目前还担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序
第一部分 历史背景
第一章 1939年之前
第二章 战时通货膨胀:1940—1945年
第三章 战时通胀期间后方收入分配变化
第四章 战后时期的通胀
第五章 中国1937—1949年通货膨胀的综合分析
第二部分 总需求的增长
第六章 战前政府财政
第七章 政府战时的财政和开支
第八章 战后政府财政
第九章 货币市场和对私信贷
第十章 总供给
第三部分 反通胀政策
第十一章 财政和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 外汇
第十三章 对外贸易
第十四章 统制物价和工资
第四部分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第十五章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附录一 价格走势
附录二 导致总需求增加的因素
附录三 供给
附录四 外汇和对外贸贸易
译后记
▴ 点击上图获取 ▴
【《抗战外援》+《通胀螺旋》】
把隐藏的再挖掘出来
给你一个立体、真实的抗战史!
关于抗战的书汗牛充栋,但几乎是一面倒的官方说辞。站在这种被有意营造的历史断面之上,很难形成健全的认识。
在“中流砥柱”之外,实在还有太多维度,需要被挖掘,唯此,真正立体的历史,才能被还原。
而在所有隐藏维度中,最值得关注的,甚至在暗中决定着全局的,就是“钱”。
打仗,就是打钱。伏兵百万以及钢筋炮弹,没有一样不需要钱。抗战期间,美国、苏联、日本围绕中国的暗中博弈,也无不以“钱”为媒介:
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头脑中就会浮出一连串巨大的问号:
疑问一:为什么苏联一开始对中国给人给钱给武器,美国对日本宣战后,就突然戛然而止?为什么美国决定援华的款项,一半最终没有到达中国人手里,这与苏联有何关系?
疑问二:国民政府战后为何在印钞的路上一去不回头,宁要背水一战,也无法控制住印钞的手?
疑问三:最初的货币“失败”如何导致国民党的“成功”,最终却又如何终导致了政权更替?
……
然而,一个铁的事实是:国民政府想要通过控制货币竭尽全力获取的统治权,最终戏剧性地在中共的统治下实现了。历史不会重复,但高度相似!
从财政金融的角度,还原抗战史,推荐两部历尽千难万阻,吃了无数次闭门羹后,终于于今年前后,幸运地在大陆问世的著作:《抗战外援》《通胀螺旋》。
前者作者是美国人阿瑟·杨格,曾担任蒋介石财政顾问,且时间最长;后者作者张嘉璈,是“中国现代银行之父”、蒋介石指定的中央银行总裁。两人作为国民党高层金融决策的亲历者,从中西方的两种视角,为那段我们最熟悉的历史,增加了一个立体的维度。
张维迎老师:出版这类书,需要出版社负责人的情怀和担当。感谢他们,向他们表示敬意!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