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深度)
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深度)
https://mp.weixin.qq.com/s/EbafRlF4uuWhb4zXxu1xLw
原创: 先知书店 先知小凯的思想世界 昨天
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
文:先知书店汇编
最近,新闻联播痛批美国一些人的“怨妇心态”,新闻指出,一些美国人因为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羡慕嫉妒恨”而“扎轮胎”,“满嘴跑火车”。
什么是怨妇心态?张鸣老师说:“怨妇心态,就是觉得别人总欺负自己,因此冤得要死,不仅要哭闹,还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
然而,把伤疤当勋章,从自恋到排他,好战……这些就已经不仅仅是怨妇心态了,而是一种“怨恨情结”……
█▌后发国家“怨恨情结”的本质
世界近代史上的许多后发国家,例如德国和俄罗斯,都对先发达起来的国家产生过怨恨情结。
怨恨,就是一种羡慕、嫉妒、恨交织的情绪。简单地说,国家的怨恨情结,是不同文明冲突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抗。马立诚老师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中写道:
这样的怨恨情绪在后发国家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后发国家在对待外来文明时,只学习技术,拒绝模仿发达国家制度、改造落后的文化观念。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将这种现象称为“后发劣势”。
█▌“反动的现代性”:德意志帝国的兴亡
怨恨情结在德意志民族中造成的影响最甚。
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在18世纪晚期形成,拿破仑战争之后,就已经扎下了根。当时,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已称雄世界,而德意志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仅比不上英国,甚至落后于法国。
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率领普鲁士大军,击败了强大的法兰西帝国,并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871年,德国统一,随后一跃成为工业强国(点击图片,即可深入了解德国快速崛起,但迅速衰落的秘密)
德国统一后,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德国的怨恨情结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在官方的宣传语境中,“西方世界”成了邪恶的化身。
当时的德国舆论认为,英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为整个世界生产,垄断所有的生产能力和通过政治操纵以及资本、技术和海军优势使世界处于幼稚和依附状态。”
因此,德国不应该被英国人所宣传的自由化道路所蒙蔽,而必须让国家主导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德意志民族主义变成了国家主导的“族裔民族主义”。
于是,德国以普鲁士式的集体主义为基础,以民族复兴为使命,开始疯狂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工业体系,德国人明白,若想超越西方,他们的社会中必须存在这些东西:资产阶级、贸易与工业、城市、科学。
但是,他们却压制启蒙思想,用权力之手控制自由市场。
短短几十年,德国迅速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强国,世界第三殖民帝国,并建立起一支上百万人的现代化陆军!
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登基后,认为取代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时机已经到来,并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盟国倒戈、军队哗变、战争失败。德国投降后,被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彻底肢解。
一战惨败的巨大阴影,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使得德国民族的怨恨情结再次“发炎红肿”,1933年,希特勒在民众的拥护下上台,喊出了“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复仇口号,开始推行纳粹主义,短短几年内,德国全面恢复了工业生产,疯狂扩军备战,很快便重新崛起,随即发动二战,德军兵峰极盛之时,版图扩展至大半个欧洲!
▲德国怨恨情结的悲剧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真相与反思(扫码收藏丘吉尔作品集)
但是,战争爆发后,每一个德国人都被纳粹训练成了不会思考的螺丝钉,被希特勒当成炮灰送上战场,与此同时,数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最终,战争失败,整个德国沦为一片废墟,其累累罪行也大白于天下。
对于德国的“怨恨情结”的教训,杨小凯在《发展经济学》一书中写道:后发国家如果只沉溺于“经济奇迹”,无视制度转型,结果一定会形成路径依赖,最终反噬经济成果。
杨小凯进一步指出:“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的空间很大,这种做法或许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必然埋下重大隐患。”
█▌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怨恨情结”也影响了俄罗斯的命运。
从17世纪末开始,彼得大帝就发起和推动大规模的“西化”改革运动。然而,理解文明不易,承认野蛮更难。彼得大帝的改革,并没有实现俄罗斯与西方的真正平等。
相反,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差异深深困惑着整个民族,西方的强大让他们感到不悦,将西方作为榜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自我鄙视和低人一等的感觉,这就让他们心中的怨恨之火熊熊燃烧。
怨恨情结催生了文化相对主义,俄罗斯人开始寻找自己民族的特殊性,重新评估西方价值。因为俄罗斯是独特的,与西方不可比,因此西方不适合作为俄罗斯模仿的榜样。于是,俄罗斯走上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上台执政,世界上第一个乌托邦主义政权建立。1928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计划经济开始在苏联强力推行。
▲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画(点击图片,即可深入了解苏联计划经济的本质)
到1937年,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面对如此辉煌的成就,自信满满地宣称,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年才能走完的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独自击败了强大的纳粹德军,苏军一度深入欧洲腹地,以解放的名义让东欧各国成为其附庸。战后,在苏联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苏联东欧阵营。
然而,在辉煌的背后,是怨恨情结支配下形成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是种族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权威主义的——让苏联从经济军事上的大国,演变成一个运动不断,政治波折的极权国家。
二战后,苏联认为领导世界的良机已经显现,走上了西方世界的争霸之路。然而,腐败、僵化的计划经济,最终还是拖垮了整个苏东集团。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命运中》写道:我们所有的特权阶层都在大发横财,让民众变得困苦不堪。终于,苏联被民众抛弃,于1991年解体。
▲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买戈尔巴乔夫回忆录,深入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
随后,俄罗斯沦为二流国家。然而,怨恨情结并没有消退,它一次又一次地诱使俄罗斯民族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一次又一次或主动或被动地发起与西方的对抗,但每次都被屈辱地打回原形。
█▌苏联和德国的惨痛教训
德国和苏联曾一度复兴在望,却又很快堕入深渊。杨小凯在仔细研究古今中外的百年经济史后,在《发展经济学》中,写道:大部分后发国家之所以失败,其根源在于:
它们醉心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力图创造“经济奇迹”;它们拒绝变革传统体制,结果,既得利益集团瓜分了社会大部分财富;它们拒绝改造观念,把国民变成不会思考的螺丝钉,最终,怀有怨恨的民族主义和癫狂的民粹主义相结合,把那些貌似强大的国家彻底拖垮!
究竟是“制度转型、改造观念”还是“妄自尊大、只学习技术”,数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足够深刻!
然而不幸的是,在许多后发国家,“只学习技术,拒绝制度转型”等错误观念总是无一例外的胜出。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复杂感情
中华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形成,主要来自最近一百多年的三次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晚清失败,天朝开始崩溃;
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满清的“天下—朝廷体系”败给民族国家日本,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苏醒;
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国浴火重生,铸就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可以说,是西方人的坚船利炮催生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使“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出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伴随着西方人的到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的感情始终是复杂的,一方面,在被动打开国门后,深感到国家的落后,开始奋发学习西方;另一方面,由于落后挨打,对西方文明充满了怨恨!
于是,中国的精英阶层也成为了这样的矛盾体:一方面,他们将诸如共和、民主、自由、个体权利、理性、科学等这样一些西方价值观引入中国;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价值观进行选择性吸收或摒弃。
怨恨情结使得大部分人对这些普遍的价值观有种天然的排斥和抵触心态,他们总是试图从本土文化资源中,寻找替代品。
因而,在过去近百年中,救亡压倒了启蒙,民族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声势压倒了其他所有的声音,自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一次又一次被耽误了,当历史的叙事最终变成激进主义狂想曲时,学习西方的脚步停止了。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再一次踏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随着学习的深入,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左派和许多民族主义者开始反对继续学习西方,甚至一度成为主流声音。
他们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市场经济、跨国公司和盲目学习西方所带来的。他们主张:拒绝全盘西化,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大力宣扬“中国模式”,拒绝进行制度转型。
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大量研究后发国家案例后,“不合时宜”地提出:“国家进步没有捷径,任何后发国家,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考试未及格前,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杨小凯进而指出, “只模仿技术,不改革制度”的后发劣势不仅行不通;“只模仿制度,不重铸观念地基”的“唯制度论”也行不通。
因为在杨小凯看来,信仰才是制度的第一因。(推荐阅读向死而生: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杨小凯认识到,脱离文化与信仰的土壤,认为仅仅依靠制度转型就能包治百病,是肤浅的。杨小凯以英美制度的根基为例指出:
英美文明看似“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配套制度,但其根基却是基督教新教。新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公正的社会秩序’。这种共同的信仰,给英美文明带来了‘尊重自由抉择、生而平等、恪守契约’等原则,而这些正是自由市场的源头,也是公平的政治游戏规则——分权制衡的基石。”
杨小凯这一洞见,直抵西方文明内核,也触及“后发国家怨恨情结不断”的底层原因。
然而不幸的是,2004年,杨小凯因病英年早逝。随着他的离去,杨小凯关于“后发劣势”的警钟逐渐被遗忘,而“信仰是制度第一因”这一超前洞见,更是一直被忽略。
然而历史并没有终结,真理也不会轻易被改变。学者陈浩武说:“在历史再次陷入周期循环怪圈的转折点上,他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整个世界遭遇变局时代的今天,杨小凯20年前的警醒,以及他关于国家后发国家如何告别怨恨情结,完成历史转型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讨论——先知注定是孤独的,这成就了先知的伟大,却也成为了时代的不幸。
世间已无杨小凯,一直苦苦追赶世界脚步而不得的中国,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思想。
薪尽火传。杨小凯逝世15年后的今天,在杨小凯亲友、学生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下,杨小凯所有的学术作品终于被编译集结、首度出版,他的思想才不致被继续遗忘和误读。
由于众所周知原因,《杨小凯学术作品全集》(九卷本)仅在“先知小凯的思想世界”小范围限量推广,您可识别图中二维码独家收藏。
注:本文系先知书店汇编。为防止失联,请添加编辑微信:13001119262。识别下图二维码,可进入先知书店购买杨小凯、哈耶克等知名学者的绝版作品。
https://mp.weixin.qq.com/s/EbafRlF4uuWhb4zXxu1xLw
原创: 先知书店 先知小凯的思想世界 昨天
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
文:先知书店汇编
最近,新闻联播痛批美国一些人的“怨妇心态”,新闻指出,一些美国人因为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羡慕嫉妒恨”而“扎轮胎”,“满嘴跑火车”。
什么是怨妇心态?张鸣老师说:“怨妇心态,就是觉得别人总欺负自己,因此冤得要死,不仅要哭闹,还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
然而,把伤疤当勋章,从自恋到排他,好战……这些就已经不仅仅是怨妇心态了,而是一种“怨恨情结”……
█▌后发国家“怨恨情结”的本质
世界近代史上的许多后发国家,例如德国和俄罗斯,都对先发达起来的国家产生过怨恨情结。
怨恨,就是一种羡慕、嫉妒、恨交织的情绪。简单地说,国家的怨恨情结,是不同文明冲突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抗。马立诚老师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中写道:
这样的怨恨情绪在后发国家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后发国家在对待外来文明时,只学习技术,拒绝模仿发达国家制度、改造落后的文化观念。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将这种现象称为“后发劣势”。
█▌“反动的现代性”:德意志帝国的兴亡
怨恨情结在德意志民族中造成的影响最甚。
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在18世纪晚期形成,拿破仑战争之后,就已经扎下了根。当时,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已称雄世界,而德意志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仅比不上英国,甚至落后于法国。
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率领普鲁士大军,击败了强大的法兰西帝国,并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871年,德国统一,随后一跃成为工业强国(点击图片,即可深入了解德国快速崛起,但迅速衰落的秘密)
德国统一后,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德国的怨恨情结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在官方的宣传语境中,“西方世界”成了邪恶的化身。
当时的德国舆论认为,英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为整个世界生产,垄断所有的生产能力和通过政治操纵以及资本、技术和海军优势使世界处于幼稚和依附状态。”
因此,德国不应该被英国人所宣传的自由化道路所蒙蔽,而必须让国家主导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德意志民族主义变成了国家主导的“族裔民族主义”。
于是,德国以普鲁士式的集体主义为基础,以民族复兴为使命,开始疯狂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工业体系,德国人明白,若想超越西方,他们的社会中必须存在这些东西:资产阶级、贸易与工业、城市、科学。
但是,他们却压制启蒙思想,用权力之手控制自由市场。
短短几十年,德国迅速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强国,世界第三殖民帝国,并建立起一支上百万人的现代化陆军!
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登基后,认为取代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时机已经到来,并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盟国倒戈、军队哗变、战争失败。德国投降后,被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彻底肢解。
一战惨败的巨大阴影,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使得德国民族的怨恨情结再次“发炎红肿”,1933年,希特勒在民众的拥护下上台,喊出了“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复仇口号,开始推行纳粹主义,短短几年内,德国全面恢复了工业生产,疯狂扩军备战,很快便重新崛起,随即发动二战,德军兵峰极盛之时,版图扩展至大半个欧洲!
▲德国怨恨情结的悲剧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真相与反思(扫码收藏丘吉尔作品集)
但是,战争爆发后,每一个德国人都被纳粹训练成了不会思考的螺丝钉,被希特勒当成炮灰送上战场,与此同时,数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最终,战争失败,整个德国沦为一片废墟,其累累罪行也大白于天下。
对于德国的“怨恨情结”的教训,杨小凯在《发展经济学》一书中写道:后发国家如果只沉溺于“经济奇迹”,无视制度转型,结果一定会形成路径依赖,最终反噬经济成果。
杨小凯进一步指出:“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的空间很大,这种做法或许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必然埋下重大隐患。”
█▌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怨恨情结”也影响了俄罗斯的命运。
从17世纪末开始,彼得大帝就发起和推动大规模的“西化”改革运动。然而,理解文明不易,承认野蛮更难。彼得大帝的改革,并没有实现俄罗斯与西方的真正平等。
相反,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差异深深困惑着整个民族,西方的强大让他们感到不悦,将西方作为榜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自我鄙视和低人一等的感觉,这就让他们心中的怨恨之火熊熊燃烧。
怨恨情结催生了文化相对主义,俄罗斯人开始寻找自己民族的特殊性,重新评估西方价值。因为俄罗斯是独特的,与西方不可比,因此西方不适合作为俄罗斯模仿的榜样。于是,俄罗斯走上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上台执政,世界上第一个乌托邦主义政权建立。1928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计划经济开始在苏联强力推行。
▲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画(点击图片,即可深入了解苏联计划经济的本质)
到1937年,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面对如此辉煌的成就,自信满满地宣称,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年才能走完的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独自击败了强大的纳粹德军,苏军一度深入欧洲腹地,以解放的名义让东欧各国成为其附庸。战后,在苏联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苏联东欧阵营。
然而,在辉煌的背后,是怨恨情结支配下形成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是种族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权威主义的——让苏联从经济军事上的大国,演变成一个运动不断,政治波折的极权国家。
二战后,苏联认为领导世界的良机已经显现,走上了西方世界的争霸之路。然而,腐败、僵化的计划经济,最终还是拖垮了整个苏东集团。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命运中》写道:我们所有的特权阶层都在大发横财,让民众变得困苦不堪。终于,苏联被民众抛弃,于1991年解体。
▲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买戈尔巴乔夫回忆录,深入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
随后,俄罗斯沦为二流国家。然而,怨恨情结并没有消退,它一次又一次地诱使俄罗斯民族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一次又一次或主动或被动地发起与西方的对抗,但每次都被屈辱地打回原形。
█▌苏联和德国的惨痛教训
德国和苏联曾一度复兴在望,却又很快堕入深渊。杨小凯在仔细研究古今中外的百年经济史后,在《发展经济学》中,写道:大部分后发国家之所以失败,其根源在于:
它们醉心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力图创造“经济奇迹”;它们拒绝变革传统体制,结果,既得利益集团瓜分了社会大部分财富;它们拒绝改造观念,把国民变成不会思考的螺丝钉,最终,怀有怨恨的民族主义和癫狂的民粹主义相结合,把那些貌似强大的国家彻底拖垮!
究竟是“制度转型、改造观念”还是“妄自尊大、只学习技术”,数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足够深刻!
然而不幸的是,在许多后发国家,“只学习技术,拒绝制度转型”等错误观念总是无一例外的胜出。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复杂感情
中华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形成,主要来自最近一百多年的三次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晚清失败,天朝开始崩溃;
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满清的“天下—朝廷体系”败给民族国家日本,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苏醒;
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国浴火重生,铸就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可以说,是西方人的坚船利炮催生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使“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出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伴随着西方人的到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的感情始终是复杂的,一方面,在被动打开国门后,深感到国家的落后,开始奋发学习西方;另一方面,由于落后挨打,对西方文明充满了怨恨!
于是,中国的精英阶层也成为了这样的矛盾体:一方面,他们将诸如共和、民主、自由、个体权利、理性、科学等这样一些西方价值观引入中国;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价值观进行选择性吸收或摒弃。
怨恨情结使得大部分人对这些普遍的价值观有种天然的排斥和抵触心态,他们总是试图从本土文化资源中,寻找替代品。
因而,在过去近百年中,救亡压倒了启蒙,民族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声势压倒了其他所有的声音,自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一次又一次被耽误了,当历史的叙事最终变成激进主义狂想曲时,学习西方的脚步停止了。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再一次踏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随着学习的深入,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左派和许多民族主义者开始反对继续学习西方,甚至一度成为主流声音。
他们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市场经济、跨国公司和盲目学习西方所带来的。他们主张:拒绝全盘西化,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大力宣扬“中国模式”,拒绝进行制度转型。
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大量研究后发国家案例后,“不合时宜”地提出:“国家进步没有捷径,任何后发国家,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考试未及格前,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杨小凯进而指出, “只模仿技术,不改革制度”的后发劣势不仅行不通;“只模仿制度,不重铸观念地基”的“唯制度论”也行不通。
因为在杨小凯看来,信仰才是制度的第一因。(推荐阅读向死而生: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杨小凯认识到,脱离文化与信仰的土壤,认为仅仅依靠制度转型就能包治百病,是肤浅的。杨小凯以英美制度的根基为例指出:
英美文明看似“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配套制度,但其根基却是基督教新教。新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公正的社会秩序’。这种共同的信仰,给英美文明带来了‘尊重自由抉择、生而平等、恪守契约’等原则,而这些正是自由市场的源头,也是公平的政治游戏规则——分权制衡的基石。”
杨小凯这一洞见,直抵西方文明内核,也触及“后发国家怨恨情结不断”的底层原因。
然而不幸的是,2004年,杨小凯因病英年早逝。随着他的离去,杨小凯关于“后发劣势”的警钟逐渐被遗忘,而“信仰是制度第一因”这一超前洞见,更是一直被忽略。
然而历史并没有终结,真理也不会轻易被改变。学者陈浩武说:“在历史再次陷入周期循环怪圈的转折点上,他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整个世界遭遇变局时代的今天,杨小凯20年前的警醒,以及他关于国家后发国家如何告别怨恨情结,完成历史转型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讨论——先知注定是孤独的,这成就了先知的伟大,却也成为了时代的不幸。
世间已无杨小凯,一直苦苦追赶世界脚步而不得的中国,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思想。
薪尽火传。杨小凯逝世15年后的今天,在杨小凯亲友、学生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下,杨小凯所有的学术作品终于被编译集结、首度出版,他的思想才不致被继续遗忘和误读。
由于众所周知原因,《杨小凯学术作品全集》(九卷本)仅在“先知小凯的思想世界”小范围限量推广,您可识别图中二维码独家收藏。
注:本文系先知书店汇编。为防止失联,请添加编辑微信:13001119262。识别下图二维码,可进入先知书店购买杨小凯、哈耶克等知名学者的绝版作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