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6的博文

鵩鸟赋

鵩鸟赋 《鵩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为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此赋借与鵩鸟问答以抒发了自己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全赋情理交融,文笔潇洒,格调深沉。作者因物兴感,由感生理,由理见情;且笔力劲健,一气呵成。 作者 贾谊 作品原文.鵩鸟赋(并序)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天不与虑兮,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僒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⑵谶(chèn):预示吉凶的话。 ⑶淹速:指吉凶到来之迅速。 ⑷斡(wò)流:运转。 ⑸沕(wù)穆:精微深远貌。 ⑹纠纆(mò):二、三股捻成的绳子。这里比喻祸福纠缠在一起。 ⑺合散:指生死。 ⑻异物:指死亡。 ⑼夸者:指贪求虚名的人。 ⑽怵迫:怵指为利益所诱,迫指为

曹德旺的实话总结出来就两点 制度成本太高 造假成本太低

曹德旺的实话总结出来就两点 制度成本太高 造假成本太低 http://wemedia.ifeng.com/6105737/wemedia.shtml 叶檀<更多内容2016-12-23 16:12:09 曹德旺的实话总结出来就两点 制度成本太高 造假成本太低 2016-12-21 微信公众号“叶檀财经” 我们一直看到报道,减少多少税,给企业降低了多少负担,但财政收入数据不支撑,并且很多企业家也不认同。 企业资源外流,到底是为什么? 公开场合说实话是稀有动物,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就是这样的稀有动物,最近,他向营商环境开了一炮,因为几句实话,这位看上去憨厚的企业家再次被刷屏了。 其实,曹德旺的这段话以前也曝光过,现在引起的反响更大,说明大家心理是更加焦虑了。 焦虑源于几点。制造业真的要回流到美国了吗?接下来我们吃什么?难道美国的成本真的比中国的还低吗?这违背常识的说法是不是胡说八道?现在企业家大规模出境到底是为什么?是早就想移民,还是有其他难言之隐? 不要把曹德旺先生跟其他制造企业相提并论。 曹德旺先生生产汽车玻璃,属于汽车配套的一部分,汽车零配件行业都是,汽车企业在哪里,汽车零配件企业也在哪里。我有朋友给宝马这些企业做零配件,也是满世界设工厂,从欧洲到南美都有,原因跟曹先生一样,跟着汽车企业走。 鉴于65%的福耀玻璃卖给本土汽车厂商,曹德旺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曹德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在美国建厂是20年前开始。在美国项目开通的时候,我在天津的项目也开通。我在苏州工业园区刚刚拿了一块地。我们做玻璃的,都随着汽车厂走。汽车厂去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由于税收优惠等减少,福耀玻璃经营压力比2008年之前大得多。 二,中国制造业成本高企,主要是制度成本与中间费用太高。 美国地方政府效率绝不会比中国高。到美国一些地方去办事,无论地方政府和高校,公务员虽然有素质,但跟中国地方政府一站式办事效率、五加二、白加黑根本不能比。时间一到,关窗拉门走人。 我听说过国内地方政府的一个招商故事,有个地方招商部门的官员听说某大城市有会议,恰好有些亟需引进的外资企业主参加,自己跑到飞机场、火车站去当接待员,24小时不间断报务,在美国这是不可能的事。 纵有千般不是,美国有个基本的好处,就是制度成本低。不可能出现上任政府答应的事,这任政府一上台全不认帐,彻底推倒重来

中国商人说美国啥都便宜,就是人贵

中国商人说美国啥都便宜,就是人贵 杨恒均的海外小屋<更多内容2016-12-23 16:13:44 中国玻璃大王、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计划以69亿人民币去美国建厂。回答媒体提问时,他坦率地说,在美国建厂,他的利润可以比中国高出很多,主要原因是中国税率远高于美国,综合税比美国高35%;美国的运输成本一公里还不到一块钱人民币,而中国仅过路费都比这数字高;美国汽油也便宜,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美国的土地对他这次建厂来说等于不要钱,白送的……不过美国也有比较麻烦的,美国白领工资大致是中国的2倍,蓝领大致是中国的8倍…… 很少有一个企业家的大胆讲话能够如此刷屏却几乎没有一个人质疑、批评他,可见中国社会对说大实话的人——不管你是富人还是准备“跑路”的——认同度相当高,令人欣慰。我注意到,不同的群体从曹先生讲话中听出了不同的东西,或者说各取所需吧。民营企业家最激动,降低成本和减税是他们一直呼吁的,但随着土地与房价高企不下,税收有增无减,国企优先发展,他们几乎绝望了。但与曹先生不同,他们悄无声息地到外面投资,偷偷转移资产,或者让儿子先变成美国人,到时继承自己在中国的全部财产,再名正言顺地脱身。而曹先生就坦率地指出了症结所在,警醒国人。 不过,我不是老板,我是个人文学者,所以我看到的和曹先生以及很多网友看到的不太一样。当然,我也关心民营企业发展、国家的投资环境以及资产外流现象,但我更关心的是“人文”,是人。我从曹先生关于投资、税收、利润等一大堆经济词语中就听到了被他一语带过的几个字:白领、蓝领和人力资源。 曹先生指出,美国无论从土地、资源成本还是税收上,都比中国低。他没说的是一个企业要同当地政府打交道的“打点费”与“人情费”,还有更不能说的“政治风险”。但曹先生也指出了到美国投资的一个最大的麻烦:劳动力太贵,美国白领工资大致是中国的2倍,蓝领高达中国的8倍。曹先生坦诚,劳动生产力还是中国的高,因为美国找不到年轻力壮的工人,他本人工厂的两千多名工人都是年龄偏大的…… 我不知道有没有中国工厂的白领,尤其是蓝领在看曹先生的讲话,估计中国的蓝领(工厂打工仔、打工妹)很少会看这类离他们太远点讲话,但假如他们看到了,你能想到他们脸上的表情吗?他们对美国蓝领工人的向往,恐怕要远远超过工厂主曹先生以及我们这帮“白领”文人吧? 这就是我从曹先生讲话中看到的最关键的问题

锦上添花的产品是大公司专利,与创业者无关

锦上添花的产品是大公司专利,与创业者无关 http://lxl.blogchina.com/648049215.html 2016-12-21 19:06:12栏目:默认栏目 1013 1 1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但凡有所大成的创业者,其本身一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战略眼光,李学凌先生就是如此。这一期,投投就和你分享一篇来自李学凌先生的文章,文中他详细讲解了创业过程中的思考,涉及对自己的评价、与巨头公司的竞争、对创新的理解还有给创业者的几点交心建议。 多说一句,我一旁的同事看完之后,给出了这样一段评述:“李学凌先生有很务实的态度,对已有成就的认识也很清醒不自大,值得仔细阅读。” 1 我创业的优势 创立YY之前,我在搜狐主管门户网站,当时业内做的最好的是新浪。但学习新浪不能打败新浪,得用一种新组织架构。那些垂直网站几十个人就能融资,有很大发展,门户频道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把房产、游戏、汽车和科技4频道独立出来,成立自负盈亏的公司,员工持股,管理者对独立公司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我认为,几年后网易会有4家上市公司,每家都能做到领域老大。 虽然这件事情因为其他变故没有实现,但我的很多判断得到了验证,我的产品规划也得到了验证。我想,我是写汇编语言出身的,做一个CTO还不够格,做CEO是够格了。 而且,这时候,我的投资人雷总(雷军)正好比我大差不多5岁。5年的差距,等于我人生下一个台阶,他刚刚跨过去,很多体验他还热乎呢。他的综合判断能力,他的思想成熟度,正好能够帮到我现在的状态。 同时媒体的经验也让我获得一些思考和学习上面的优势: 1)平常心:对待再高层次的人,也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 2)怀疑能力:记者第一要天然怀疑,另外是思辨,一定要假设每个人都在骗你,才能去采访他,记者要求独立的两个信源也是为了提高可信度。怀疑一切人说的一切的东西,除非你找到证据。 3)学习能力:某次采访之前,我曾连夜找一份报纸,研究受访者的想法,他的问题在哪里。第二天问完之后,对方说:你在这个行业混多久了,实际上我不太好意思说,昨天晚上才开干。 2 低调是对抗大公司的核武器 现在有很多的创业者都会问:我正在做的事情,巨头做了,该怎么办?任何一个创业公司如果碰到巨头都是比较痛苦的事情。 因为中国商业的历史不长,所以大家对企业存在价值的反思还没有真正开始。都还像小混混在街上

忧国忧民,我更忧正在四散逃离的精英

忧国忧民,我更忧正在四散逃离的精英 http://philosy.blogchina.com/874476087.html 2016-12-21 21:24:12栏目:人文情怀 5833 15 332 7 提要: 1)因为宣布将投资10亿美金到美国建厂做汽车玻璃,曹德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 2)告别极端的年代,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韬光养晦,大力发展经济,才有了其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绩。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从理想主义回到实用主义。 3)真正让我担心的不是曹德旺跑了,而是一种基于生存环境的更广阔的溃退,即整个精英阶层的消散。 4)最近两三年,我听到最多的话题无外乎“有的人进去了,有的人出去了”。或者“你会不会进去?你什么时候出去?”以这些问题来思考中国社会,我也会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正走在一个漫长的“the lost 10 years”或“the lost 20 years”? 5)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忠诚的有思想的公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确,这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和米德一样,我从来不轻视或怀疑精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个高质量的精英阶层,就不会有美国的制宪会议及一锤定音的美国宪法;如果有一个高质量的精英阶层,中国社会恐怕早就走出了改朝换代的历史怪圈。 6)回望历史,这个国家的出路总是在所有人都没有出路的时候才会出现。然而真到那个时候,其高昂到甚至可以夺命的成本,无一人可以承受。 头顶太阳奔跑.jpg 我担心的不是曹德旺跑了,而是整个精英阶层的消散 | 熊培云 前几天读到李炜光教授所揭示的“死亡税率”问题,颇有共鸣。按炜光兄的意思,中国企业的税率太高,如果让这些企业老老实实交税,它们基本上都处于死亡的边缘。他认为,这是必须要解决的,否则企业全跑了。 事实上,在我们私聊时,炜光兄还有更忧虑的事情。 我并不觉得这些话完全是危言耸听。联想到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以及川普就任后可能采取的变革及连锁反应,中国经济恐怕真的像有些悲观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未必是个L型,甚至可能是个“倒L”型。所以,改变是必须的。 我不是经济学家,我的分析更多来自于我对社会与历史的观察。告别极端的年代,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韬光养晦,大力发展经济,才有了

曹德旺谈税负重:6000块的手机要交1020增值税

曹德旺谈税负重:6000块的手机要交1020增值税 http://news.sohu.com/20161221/n476471430.shtml 2016-12-21 05:00:30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曹德旺:公开讲税负 只为提醒危机感 曹德旺   1946年5月出生,福建省福清市人,中国最大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被誉为“玻璃大王”,同时因常年致力于慈善事业而获称“中国首善”。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亿元。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除了人力,什么都比美国贵。”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的一番话引发社会热议。   这番话背后,是曹德旺准备投资10亿美元,将福耀的一家玻璃工厂建在美国。曹德旺还表达了对在美国投资的看好。这番言论一出,此前李嘉诚抛售内地资产时所引发的担忧再度上演:“曹德旺要跑了吗?”   北京时间12月19日晚,远在欧洲的曹德旺接受了新京报记者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连线专访,采访中,谈及近日网络上铺天盖地关于其“逃跑”的舆论质疑,今年70岁的曹德旺在电话里显得颇为不平,并对“逃跑论”进行了反驳。“我是中国人,我事业的重心一定在中国。”   在强调自己无心“逃跑”的同时,曹德旺对中美两国制造业成本和竞争力优劣进行了细致比较,并谈起了自己对于中国制造业现状及未来的看法。   “我实事求是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批判我,说我对中国经济太悲观。”“我之所以公开讲,中国税负太高、成本太高,这不是我在抱怨,也不是我要跑。我只是为了提醒政府,也提醒企业家,提醒大家危机感,告诉大家要小心。”曹德旺说。   谈赴美建厂   “美国电价约3毛多,中国6毛多”   新京报:此次在美国投资建厂是基于什么样的契机?   曹德旺:福耀是做汽车玻璃的,我做了三十几年的汽车玻璃,国外8大汽车制造商都是我的客户,最初签约时,他们只是在中国买我的玻璃,因为我在其他国家没有工厂。   2009年,德国大众要求我们作为供应商2012年前必须在俄罗斯有工厂,那我们2012年就在俄罗斯建了一个厂;2012年,通用公司又要求我们,2016年12月之前必须在美国建一个工厂,2017年1月必须在美国供货。这个时候福耀已经是通用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了。准确来讲,一开始决定去外面建厂是我们答应人家的,不答应生

《世界人权宣言》全文

《世界人权宣言》全文 http://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 《世界人权宣言》是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由来自世界各个地区不同法律和文化背景的代表起草,于1948年12月10日在巴黎召开的大会会议上以第217A(III)号决议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国家和所有人民的共同成就,第一次规定了基本人权应得到普遍保护。《世界人权宣言》已被翻译成近500种语言。 下载PDF版本 序言 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 鉴于对人权的无视和侮蔑已发展为野蛮暴行,这些暴行玷污了人类的良心,而一个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 鉴于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 鉴于有必要促进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鉴于各联合国国家的人民已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他们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并决心促成较大自由中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鉴于各会员国业已誓愿同联合国合作以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 鉴于对这些权利和自由的普遍了解对于这个誓愿的充分实现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因此现在, 大会, 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以期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经常铭念本宣言,努力通过教诲和教育促进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过国家的和国际的渐进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各会员国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辖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遵行; 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第二条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 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领土是独立领土、托管领土、非自治领土或者处于其他任何主权受限制的情况之下。 第三条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第四条 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 第五条 任何人不

哈耶克的解剖刀

哈耶克的解剖刀 (2016-11-30 21:31:54)转载 一 阿克顿在十九世纪后期先知般地预言: “只要某个单一的目标成为国家的最高目的,这个国家走向专制就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该目标是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国家的安全或权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还是对一个抽象观念的支持。” 先知之所以是先知,是因为他们能够准确地预言未来的历史。围绕先知的往往是悲剧,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当时的人们对他们的理论不能理解和接受,更在于即使是他们的预言被事实所验证,人们仍然不知悔改。 众所周知,阿克顿勋爵有一句名言:权力会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其实他还有许多同样分量的名言,比如:伟人几乎总是坏人。 比如:社会主义意味着奴隶制度。 二 继阿克顿之后,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给这个主义走向专制的过程做了精细手术。这位以经济学成就冠绝当世的学者,像一位解剖学和病理学大师一样,对阿克顿指出的那个奴隶制度解剖到了灵魂。 哈耶克说:社会主义只有用大多数社会主义者都不赞成的方法,才能付诸实施。 这句话中,第一个“社会主义”是指这种无限接近所谓公有制的主义,第二个“社会主义者”是指青睐这种主义的理论家们。这个主义的理论家却不赞成这种主义的实施手段,是因为哈耶克清楚地看到:公有制是一种乌托邦,乌托邦信仰者无不具有自命为美好的情怀和高尚的方法。但是,这种主义一旦进入实践,就会命中注定地侵犯人权、剥夺自由、经济崩溃、破坏民主,乃至全社会道德沦丧。即他接下来分析的:空想阶段的各社会主义政党受到了其民主理想的拘束,他们不具备执行他们所选择的任务所需要的那种冷酷。 空想阶段的社会主义者们心理有一个跨不过去的坎——民主。如果没有民主,绝对称不上社会主义,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一旦往实践中迈进一步,就会发现:社会主义根本实现不了民主。 三 数百年来,自命崇高的社会主义者们,都认为自己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他们貌似志同道合,并且总是人多势众。但是哈耶克清醒地看到,这样一个人数众多、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一旦开始他们构建乌托邦的行动,却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最好的分子建立,而只能由最坏的分子来建立。为什么会这样?哈耶克解剖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的素质高低主要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和掌握的知识的高低。而一个社会中最好的分子,肯定是那些教育和知识较高的人

格力员工对董明珠意见大,传统企业的死期已到

格力员工对董明珠意见大,传统企业的死期已到 http://pifanews.blog.163.com/blog/static/103877562016111431542623/?touping 2016-12-14 15:15:42| 分类: 磐石之心互联网研 | 标签:格力 董明珠 加薪 |举报|字号 订阅 董明珠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从亲自代言拍广告,到与雷军打赌10亿,再到股东大会发飙,然后又在感恩节为员工每人加薪1000元,再到言辞激烈抨击偷袭格力的股市“野蛮人”。 格力员工对董明珠意见大,传统企业的死期已到 - 磐石之心 - 磐石之心看Business 董明珠这三个字已经与格力无法分割,一直活跃在各大媒体头条,如果要论引流能力,除了雷军我就服董明珠。显然,这篇文章也会有不错的阅读量。 格力是中国制造业的象征,占据了空调市场40%的份额。而且格力一直将自主研发、注重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从前任掌舵人朱江洪,再到董明珠,构建了格力质量立企的光辉形象。这都是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的。 格力员工对董明珠意见大,传统企业的死期已到 - 磐石之心 - 磐石之心看Business 但是对于家电制造企业来说,庞大的员工队伍,较低的收入水平,陈旧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可怕的加班制度,这不仅仅是笼罩在格力员工头上的迷雾,同样笼罩在海尔、美的、TCL、长虹、海信这些知名家电企业员工头上。 首先,收入普遍增长缓慢。格力电器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309.64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760.52亿元,分红率40.71%。然而,员工的工资却一直徘徊不前。入职三年的管理岗员工,在珠海格力算上加班费,只能拿到6000元。还房子贷款都不够。 这一方面说明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得确实离谱了,就比如青岛,普通大学生毕业一年的人也就4000左右,而房价早已奔20000元/平。房地产成了所有行业的“黑洞”和吸血鬼。 另外,作为老牌家电企业,员工收入增长速度实在太慢。而且这些企业很难实施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只能按照旧的工资发放方式,定岗定薪。而这种激励机制早已不适合当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为所有企业都在转型,都在跨界,这就需要招聘更多其他行业的人才,就必须采取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同时,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红利至关重要,格力赚了大钱,员工却拿不到高收入。利润一半分

洞若观火:赵家人的新闻封锁和欺骗宣传造成国民愚昧和悲哀

洞若观火:赵家人的新闻封锁和欺骗宣传造成国民愚昧和悲哀 作者: 洞若观火 20161121zhaojiaren.jpg (249×359) 被愚弄的中国(网络图片) 最近网上流传由中国全国人大代表邢卓先生主持的“中国民间民情调查所”对三座中等城市六千名二十五岁以上的居民作了十八个问题的问答调查。笔者反复看了这个“调查”,深为震惊地感到赵家人在大陆几十年的新闻封锁和欺骗宣传,以蒙蔽和驯化国民,稳固其极权统治,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这迫使笔者不得不拿起笔来对这种可怕的蒙蔽和驯化进行揭露和批判。本文不可能一次对这十八个问答题作出解剖和评断,只就其中最平常但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进行解剖和驳斥。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百分之七十八的人回答:中国共产党。问及国民党在抗战中起了什么作用?回答是:搞摩擦,望风而逃,打过几场败仗,辅助作用。 这个回答显然与客观历史事实不符,甚至可以说是颠倒黑白。 众所周知,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及其统率的国民军和在它管辖下的全体国民,绝对不是中国赵家人。我不需要详细列举很多事例和数字来证明这一点,因为大量的抗日史实已经广为公布,只需举几个大的事例和数字就可完整地证明这一结论。 第一,1931年松泸战争爆发,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华侵略野心的大暴露,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开始筹划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而中国赵家人这时却在井冈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推翻中华民国政府,以便取而代之,最终在全国建立共产主义红色政权的行动。这是在面对日本入侵的形势下严重分裂国家的行为,哪里有半点抗日的意愿,更何谈抗日的中流砥柱! 第二,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国民政府深刻意识到欲抵御和击退日本的侵略,必须先除掉赵家人的国内反叛势力,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于是集中兵力围剿国内的红色极权势力,最终把赵家人赶到了西北一隅的陕甘宁边区,然后再集中兵力,包围陕甘宁边区,以便聚而歼之。 不错,从1934年起,赵家人在被迫逃向陕西边区途中,于1935年发表了抗日宣言,呼吁全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但这显然是赵家人的一种缓兵和图存之计,旨在以此迫使蒋介石政府不要再围剿赵家人了,而不是真正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事实上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残部到达陕北

牟传珩:邓小平谋权集权自封“核心”的韬略轨迹

牟传珩:邓小平谋权集权自封“核心”的韬略轨迹 作者: 牟传珩 (民主转型与网络时代征文) 2016123dengxiaoping.jpg (329×268) 邓小平(网络图片) 在文革中被毛泽东二次打倒的邓小平,曾声称“永不翻案”,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毛逝世后,邓小平率先挑战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的动机,就是要借助于翻案,取代华国锋的地位,最终达到否定毛泽东的旧权威,树立自己新权威的目的。因此,邓小平才会利用“天安门事件”、“人民民主思想解放运动”和“真理标准讨论”,解除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紧箍咒,再套上了他的“四项坚持”枷锁;才会在党内为自己的权威计算,先后扳倒三个党魁绊脚石——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可以说,邓小平复出后从否定“两个凡是”,到提出“四项坚持”,以及先后罢免三个最高领导人的过程,充分展示了他的“权为己所用,利为己所谋”,自封“核心”地位的韬略轨迹。 一、华国锋推出“两个凡是” 1976年10月10日,当时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了社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这篇社论公开出现了“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的提法。这种提法向世人泄露了中共中央已经分裂的秘密。就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被毛泽东二次打倒的邓小平就急不可待且又不无媚态地给华国锋写信,试图在党内权力重新洗牌过程中被重新起用。邓小平信中说:“我衷心地拥护中央关于由华国锋同志担任党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的决定,我欢呼这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华国锋同志是最适合的毛主席的接班人,就年龄来说可以使无产阶级领导的稳定性至少可以保证十五年或二十年之久,这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来说是何等重要啊!怎不令人欢欣鼓舞呢……我同全国人民一样,对这个伟大斗争的胜利,由衷地感到万分的喜悦,情不自禁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我用这封短信表达我的内心的真诚的感情。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万岁!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万岁!” 当时主持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工作的华国锋深知邓小平肉麻性媚颂他的意图,不仅不予买账,依然遵照毛泽东“照过去方针办”的指示,“深入批邓,继续反击右倾翻案风”,反而于1976年10月26日,在听取了中央宣传工作的汇报后,做出如下指示:一、要集中批“四人帮”,连带批邓;二、
正确认识苏联是一件难事 http://shenase.blogchina.com/924876834.html 2016-12-06 09:43:08栏目:默认栏目 8117 19 507 15 哈耶克.jpg 正确认识苏联是一件难事 文/沈阿瑟 从1928 年到1960 年间,苏联的国民收入每年增长6%,这可能是截至当时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了。如此快速的成长,曾让数代的西方人受到欺骗,因为这个时间跨度,正好是西方经济大萧条及后续梦魇不断的期间。面对苏联的经济繁荣,西方的一些政治人物和知名学者,开始相信资本主义大概的确要在全世界灭亡了。苏联自己的领导人,也对这快速的成长兴奋不已。1956 年,赫鲁晓夫在对西方外交官的一次演说中,也狂妄地说出了他的那句名言:“我们将埋葬你们。” 直到1977 年,英国经济学家写的主流教科书还宣称,从经济成长、提供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甚至在创造人的利他动机等各方面来看,苏联式的经济都比资本主义优越。可怜的西方资本主义只在提供政治自由方面表现较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萨缪尔森,在他被广泛使用的《经济学》大学教科书中,也再三预测苏联经济霸权的到来。在1961 年版的《经济学》一书中,萨缪尔森预测苏联的国民收入有可能在1984年超越美国,或很可能在1997年。在1980 年更新版的大著中,他的分析结论仍旧没有改变,只是把两个时间延后到2002年和2012 年。 然而,后见之幸的我们,却亲眼看到了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在1991年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后见之明的我们,现在知道:虽然斯大林和后来其他苏联领导人的政策,制造出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却无法长久持续,到1970 年代,经济成长几乎完全停顿。最重要的教训是,苏联实行的那套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违背人类的天性,抹杀了私用财产制度能自然引发的创新精神。榨取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终究只能维持一时,乌托邦式的大同制度,只能给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最后被扫入历史的垃圾箱,是必然的。 但有两位智者,却早就预见了苏联的破产,一位是西方的哈耶克,一位是中国的胡适。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四十一岁的哈耶克,觉得自己应该跳出纯粹经济学的研究,结合政治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综合视角,来写一本解释当时混乱世界本质并分析人类未来的书出来。他历时四年,终于写了出来,这便是我们现在能读到

专政是权力导向型社会 民主是市场导向型社会

专政是权力导向型社会 民主是市场导向型社会 专政就意味着某一个阶级或组织垄断了权力,进而形成实质专权与特权。随之,又由于社会中有特权阶级使得社会都普遍对权力趋之若鹜,人们对特权的追逐就会导致人们对追求市场需求的弱化,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 相反,民主的竞争上岗机制致使权力不再风光无限,不再有垄断的专属权力、特权,社会就会更加平等,获取权力的好处以及权力的魅力就大大弱化,而这就将导致人们不再崇拜权力。由此,人们要想过上好生活就不必去讨好权力谋求权力,反而是要去讨好消费者。随之,人们的眼睛就普遍是盯着需找社会需要这一途径,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市场需求的物品及服务上去,从而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社会也更加公平、公正。

两个买鞋匠的哲理

两个买鞋匠的哲理 三个美国人在非洲卖鞋的故事2010-07-14 10:22 一位鞋商一天把他的两个销售人员叫来吩咐说:“给你们个任务,谁能完成, 我将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你们谁去把鞋卖到非洲去?”甲说:老板你这不是难为人吗, 怎么可能把鞋卖给非洲人呢,那里的人跟本就不穿鞋的。” 乙说:“老板,我去!多好的机会啊,多大的市场啊,要是非洲人民知道穿鞋的好处, 天哪得有多少人得买我的鞋啊。” 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结果? 最大 的问题就是看事物的角度和高度的不同而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力的不同 就如同我们的生活有人觉得痛苦,有人觉得快乐!痛苦和快乐其实并不真实存在。 它只是产生在每个人的认知中,是对结果执着的产物, 同一件事有的人认为是苦,有的人认为是乐,那是由于他们的认知不同, 改 变 你 的 认 知 你 将 决 定 苦、乐! 美国有一个很大的鞋厂,但由于国内市场已经饱合,如何在海外开辟鞋市场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天,鞋厂老板找来营销总管,指示他们派出两批市场调查组到非洲寻找市场。     去后不久,两个市场调查组都发来传真、电话。甲组说:“这里没有穿鞋的,即使生产出鞋来,在这里也会卖不出去还是赶快给我们寄来返美机票打道回府!”     而另一调查组乙组却与甲组结论完全相反。乙组十分兴奋地告诉老板:这里人人没有鞋穿,鞋子市场很大,急待我们开始。请汇款5万元,我们在这里提出筹建工厂,设计适合当地土著人穿的鞋。     老板对两个截然相反的调查结论作了比较,深信乙组是对的。于是做出在非洲建厂的决策,结果这个鞋厂在非洲的营业额大幅增长。      故事的哲理     所谓“机遇”和“粪土”,全看我们是不是能用“光明思维”去看待,从表面的沙漠中看到地下的油田。     另一方面,作为老板,在关键决策问题上,为慎重起见,要通过双向渠道决策,万万不可偏听偏信。最好通过对立意见争辩论证,再作定夺。 我们都曾听说过到非洲卖小鞋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成为20多年来大学、企业界经常讨论的案例,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个简单易懂但颇有讨论意义的案例。故事的概要如下: 因为要拓展非洲市场,亚洲某鞋子制造厂委派两位行销人员到非洲考察。甲君在非洲呆了几天,举目所见都是赤脚的非洲人。他颇为颓丧,原因是没有人穿鞋,意味著没有市场。于是他

市场经济是“胡萝卜加大棒”的自然法则

市场经济是“胡萝卜加大棒”的自然法则 市场经济是人们追求抓住消费者的一种竞赛,这种竞赛激烈甚至残酷,它优胜劣汰,胜者获得大奖,败者被处以严厉“刑法”,即:胜者盈利丰厚盈余犹如“上天堂“一般幸福,败者亏损“割肉”剧痛,犹如”下地狱”般的痛苦。这种激烈的方式接近甚至就是自然界“物竞天择,胜者生存”的本相,它那“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机制是自然而高效的,能最大限度的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而计划经济与之相反,处于其中的人们基本上不用去追求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需听从领导者的计划即可,它没有巨大的奖励与处罚机制,成败的人们分别不大,理论上没有人会“上天堂般的富裕”与“下地狱般的亏空贫瘠”,而这也是它社会生产动力不强,效率低下,资源错配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这种制度也明显不符合大自然“物竞天择”的规律。二者相比,市场经济虽然竞争激烈,有其贫富差距较大及其残酷的一面,但它高效正确更符合自然规律,而计划经济则相反,理论上虽然没有很大的贫富差距,但其低效错配资源的概率极高,并且它也更不符合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有违背大自然规律之嫌。

聂树斌与呼格案:惊人的相似 同样的令人深思

聂树斌与呼格案:惊人的相似 同样的令人深思 http://news.163.com/16/1203/07/C7BH9NM70001875P.html 2016-12-03 07:11:36 来源: 侠客岛 举报 110130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更多 (原标题:【解局】聂树斌与呼格案: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令人深思 ) 21年之后的今天,聂树斌被宣告无罪。 我们想从聂的母亲,72岁的张焕枝讲起。 丧子 1994年,时年50岁的张焕枝儿女双全,儿子聂树斌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在一所校办工厂当焊工。 平静的生活,在1994年9月24日被打破。当天,三名民警来到聂家——之前,在石家庄西郊的玉米地里,当地液压件厂技术科的女描图员康某某被害。警方宣布,怀疑聂树斌有作案嫌疑。他们安慰张焕枝说,如果凶手不是聂树斌,很快就能放回来。 这种安慰没能成为现实。1995年3月,石家庄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及强奸妇女罪,一审判处聂树斌死刑。当天的庭审,张焕枝没有被允许旁听。理由是,案件涉及受害人隐私,被告方家属不得旁听。 张焕枝不死心,一个人坐在法院对面的街边等。庭审结束后,她终于见到了儿子——聂树斌当时坐在法庭的最前排,背对着法庭门嚎啕大哭。张焕枝刚要走上前,就被法警拦住往外推,她哭着大喊一声:“树斌!”儿子回过头看了一眼,仰着头,满脸是泪。 这一幕,成为母子最后一次相见,也成为刻在张焕枝脑海里最无法抹掉的画面。 聂树斌不服,提起上诉。1995年4月25日,河北省高院改变了部分量刑,但依然作出了核准死刑的二审判决。两天后,聂树斌被执行死刑。 张焕枝不相信儿子会杀人。在她的印象里,儿子“连一只鸡都不敢杀”。 聂树斌与呼格案:惊人的相似 同样的令人深思 申冤 张焕枝开始四处奔走。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去河北不管用,我就上北京。那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去北京,到什么地方下车我都不懂……感觉就像在黑夜里摸。” 很难想象这位母亲如何撑过这21年。21年间,她的老伴儿曾经因为此案自杀未遂瘫痪在床,她也从一个农村妇女变成了熟悉法律的“斗士”。 “她太不容易了。”媒体人马云龙这样评价张焕枝。 马是第一位报道聂树斌案的记者。2005年3月15日,他和另外两名记者在《河南商报》上发表了题为《一案两凶 谁是真凶》的稿子,披露王书金是才是聂树斌案的真凶。 报道一出,当天被全国上百家报纸登载。聂案也在一夜间,变成了全

疑凶王书金不解聂树斌案复查4次延期 案子挺简单啊

疑凶王书金不解聂树斌案复查4次延期 案子挺简单啊 2016-12-02 23:57:02 来源: 剥洋葱 举报 103076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更多 (原标题: 专访“聂案”疑凶王书金:下一个就该我了,骨灰随便扔哪都行 ) 3D:聂案真凶王书金称我的骨灰随便扔就好(来源:original) “我作了案,让聂树斌含冤为我顶罪,这不合理。”“我心态一直挺平和的。我就等着。” “啥都放下了。我以前还想着执行死刑之后能够骨灰回家,现在想想,也没理由回家了。不回家了。我的骨灰随便扔哪里都行。” 聂树斌案疑凶王书金:聂树斌没干这个 应该无罪 嫌犯王书金。 文|新京报记者张维 编辑 | 胡杰 对话人物: 王书金,49岁,河北省广平县农民。2005年1月,在河南荥阳落网,供述了多起强奸杀人案,其中包括1994年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即“聂树斌案”。 2007年3月,邯郸中院以王书金犯故意杀人罪和强奸罪一审判处其死刑。王书金以其供述的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未被认定为由向河北省高院上诉,直到2013年9月,河北省高院二审宣判,认定发生在石家庄的奸杀案非王书金所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报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复核。 截至“聂树斌案”昭雪,王书金案已经卡在死刑复核阶段1162天。 2016年12月2日中午,王书金吃完午饭,坐在河北邯郸磁县看守所的监室里看新闻。这是他在这个看守所的第五年,在高墙内的第十二年。 央视《法治在线》播发了一条消息: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布聂树斌无罪。 这意味着,与“聂树斌案”如影随形十多年的“王书金案”也将有个了结。 关注聂树斌案的人认为,“聂树斌案”、“王书金案”纠葛十一年。王书金也在司法机器的缝隙里多活了十一年。 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通过看守所里的电视,了解了司法体制改革,关心重大案件的程序是否公开透明。王书金的一位代理律师彭思源评价:“他久病成医”。 在得知聂树斌昭雪后,王书金现在是什么状态?他这些年在看守所中等待死刑复核的日子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12月2日,剥洋葱(ID:boyangcongpeople)委托王书金辩护律师彭思源将问题带给王书金,试图了解这个死刑犯的心路历程。 谈聂案平反 “聂树斌没干这个,他就应该无罪” 剥洋葱:知道聂树斌案平反了吗? 王书金:知道,中午看央视《法治在线》知道的。今天上午公开宣判

聂树斌母亲携判决书返乡:这是22年中最轻松的一天

聂树斌母亲携判决书返乡:这是22年中最轻松的一天 http://news.163.com/16/1203/02/C7B2O85C000187VI.html 2016-12-03 02:57:15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举报 24070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更多 (原标题:聂母归途:这是22年中最轻松的一天) undefined 12月2日,庭审结束后,张焕枝踏上回家的列车。她仔细翻看判决书,说:“我这次是带着高兴回家了。” “我真没有想好,要抽点时间好好想一想。”张焕枝选择了回避。 22年来,作为母亲,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落在儿子聂树斌头上的“强奸、杀人犯”几个字“去掉”。为了这个目标,她走过河北、北京、山东、辽宁。12月2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的警车终于将她送上了回家的路。 亲友、律师、村书记、“一起告状的朋友”、媒体的电话和短信轰炸了她的老人手机。外界的关注和祝贺让她确定——“终于把清白争回来了。” 12月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 历经二十多年申诉再审之后,张焕枝觉得,终于可以带着公平和公正回家了。 号啕大哭 听到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庭长胡云腾读到,“聂树斌无罪”时,张焕枝号啕大哭。 一起参加开庭的妹夫对张焕枝的痛哭印象深刻。2005年,当河南商报《一案两凶,谁是真凶?》的报道传进聂家,张焕枝也曾这样痛哭。 “今天是高兴、激动的。”张焕枝一字一顿强调。痛哭似乎真的一扫此前的阴郁。最高人民法院安排了警车送她一程。在开往沈阳北站的车上,此前接受了将近2个小时采访的她,打开关闭的手机,靠在座位上,听女婿张聚军一条一条读出未读信息。 听着各种信息,坐在后排的随行家人议论:“陕西也知道这个事?”“全国都在直播呢”“法国的,问什么时候有时间”…… 作为72岁的申诉人,张焕枝早已经是“老花眼”,更多时候她只能靠听。 一直低头看手机的律师李树亭突然扬起手机,“河北高院回应了,”他转向后座的张焕枝,“河北高院坚决服从并执行最高法院的再审判决,谨向聂树斌的父母及其亲属表达诚挚的歉意。” 张焕枝一直悬着的心放下了。 12月1日,在赶往沈阳的火车上,她还盯着车窗外的一轮红日,心情忐忑——一方面担心判决结果,另一方面,在漫长的申诉后,也害怕判决后的国家赔偿和追责会再次遭遇阻

王书金曾被劝别蹚聂树斌案浑水 不招供就能吃低保

王书金曾被劝别蹚聂树斌案浑水 不招供就能吃低保 http://news.163.com/16/1203/07/C7BITKQ80001875P.html 2016-12-03 07:39:57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举报 162870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更多 (原标题:郑成月:正义来得有些迟) 王书金曾被劝别蹚聂树斌案浑水 不招供就能吃低保12月2日下午6点,郑成月在北京西站接受记者专访。新京报记者 李相蓉 摄 郑成月 原河北省广平县公安局主管刑侦副局长,负责调查王书金涉嫌的命案时得知聂树斌案。之后媒体介入,郑成月成为最早披露“一案两凶”事件的公安人士。2009年,49岁的郑成月被要求提前离岗,不再任县公安局副局长一职。 郑成月穿着老旧的公安制服,风尘仆仆赶到北京西站乘坐回河北邯郸的列车。为了等聂树斌案再审宣判的消息,他特意在北京多留了几天。 自2009年,49岁的郑成月被要求提前离开县公安局副局长岗位后,他成了一名普通警察。如今,他时常来往北京、邯郸之间,帮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刑事法律顾问。 昨日,聂树斌案再审宣判。前一晚郑成月辗转难眠。昨天从早上8点半开始,他就守在了宾馆电视机前。他自己算着,自聂树斌1994年9月23日被抓至今,总共8106天。“这8106天,总算给他(聂树斌)争回来了”。 郑成月老了,56岁的他误了高铁,丢失了身份证,几经辗转花了64.5元,买到最后一张凌晨1点才能回到邯郸的站票。他面色疲惫,患了糖尿病的他一口气喝了2瓶矿泉水。 只有在回忆过往办案经历时,老警察郑成月才眼神放光,露出一丝锐利。 无罪宣判后,郑成月哭了,却不是喜极而泣。“为什么正义的事,来得这么迟。作为河北省检察院和河北高院,任何人只要看一下聂树斌的卷子,一看就知道是有问题的。他们都是高级法官啊,我不过是个大专生,我都能看出来。”郑成月说。 “只差宣判这个结果” 新京报:你一直在等聂树斌案的宣判吗? 郑成月:对,早上8点半我就在宾馆打开电视等着看新闻。我哭了,这正义的事,为什么来得这么迟? 新京报:看到聂树斌无罪的结果,你是什么心情? 郑成月:我知道会是这样。山东省高院复查完案子,我仔细读了结论,那会儿心里就有这个底儿。聂树斌的案子,任何一个法律部门看看他的卷宗就知道是有问题的,就只差宣判这个结果。 新京报:你没有丝毫的担心? 郑成月:没有,从移送到山东的那天起

中国人民究竟有多少老朋友?

中国人民究竟有多少老朋友? http://shanyuyulaipeibh.blogchina.com/874278459.html 2016-12-02 16:40:28栏目:默认栏目 430 4 47 御封的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卡斯特罗同志去见马克思的消息引起舆论界口水战,官方沉痛万分,痛哭流涕,而民间却喜羊羊,美羊羊,喜大普奔。包括中共领导人在内的各国元首都礼节性地表达了哀悼。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这本是一个纯形式化的动作而已,但谁都清楚我国民间热评老卡的目的是隔山打牛,指桑骂槐,托物言志(老卡好像也不是个物)。卡斯特骡也好,卡斯特驴也罢,用我们黑龙江方言都称之为“牲口”。   美帝之音《时事大家谈》栏目最近做过一期题为《热点快评:74位电厂工人与卡斯特罗之死》的节目,把最近江西电厂发生的命案与古巴独裁者之死进行了对比。江西案件是十多年来中国电力工业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安全事故,在拉美访问的习近平批示“要狠抓责任落实,堵塞安全漏洞”。但官方一如继往地没有举行哀悼仪式,也没有发布任何文章进行悼念,可是就在一天之后古巴领导人卡期特罗死去时,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国官媒都纷纷发表文章致哀,习先生也发出唁电表达“最沉痛的哀悼”。但凡还有一丁点儿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寒心,终于弄清楚了一个基本现实:自己人死了很正常,不值得悼念(哪怕是纯形式的),而悼念“老朋友”一直是我党的光荣传统。   那么,中国人民究竟有多少这样的“老朋友”呢?当时参与节目的嘉宾北京的历史学家独立评论人士章立凡老师说:“(与电厂死人比起来)像卡斯特罗这种就不一样了,那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嘛,这个身份可能与这些无名无姓的老百姓、工人那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蛮多的,什么齐奥赛斯库啊、波而布特啊、萨达姆啊、卡扎菲啊、金正日啊、米洛舍维奇啊、查韦斯啊,这回又来一个卡斯特罗。所以,这个可能确实是叫做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啊。所以致以哀悼,这个也是必然的。”   可能是因为章老师言语不属于婉约派,结果弄得电话信号都忍无可忍了,非要给他点颜色看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讨论下一话题时,一到章立凡发言时就断线。主持人反复接通线路,可是没等说几句话呢信号就又断掉了。尽管我对技术不懂多少,可是这件事让我想起我的一位退休的同事张双林的工作经历。老张在台里负责技术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看护一台电波发射机。老

朱明王朝的反腐力度

朱明王朝的反腐力度 2016-12-02 09:01:07栏目:默认栏目 796 1 20 0 朱元璋夺取天下,决心“重绳贪吏,置之严典”,革除元朝“吏治纵弛,民生凋敝”的弊端,认为 “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告诫府州县官说:“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唯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朘人以肥己,尔等戒之。”对各级官吏的行为约束极严,绝对不允许贪腐,甚至对官员的正当开销也十分吝啬,他曾向前来“陛辞”、即将奔赴各地的官员反复申明,政府只给报销路费,添置官服都是要自掏腰包的。朱元璋惩治贪官,酷刑之严苛残忍,到了剥皮裝草制作人体标本以警示贪腐的地步,但是并没有因此改变官员贪腐的局面。同时,朱皇帝不要官员贪腐,不过是要这些奴才少拿钱多干事,把更多的民脂民膏搜刮上来养育他的后代。我们看看明朝对官僚阶层和对王室成员的待遇就可以明白其中的秘密。 明朝给官员的俸禄并不优厚但从账面看也不算少,但是官员们实际拿的俸禄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果不贪那日子并不好过。明代的俸禄标准在开国初年经历过几次调整,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具体规定为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而止,自后为永制。明朝官员的明面俸禄微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的折色上。所谓折色,是指俸禄的支给由禄米改折为其他实物。此过程中官员的实际俸禄极大降低:在永乐年间出现俸禄折钞,而宝钞不断贬值,最后形同废纸;在宣德年间出现折绢布,有时甚至出现将布以高出市价近十倍卖给官员的情况;之后还出现过以苏木、胡椒、等奢侈品这些更为可笑的折俸情况,直到隆庆年间俸禄折银的制度大致完善官员的俸禄才算相对稳定下来,《明史》记载为“官员俸给凡二:曰本色,曰折色。其本色有三:曰月米、曰折绢米,曰折银米。月米,不问官大小,皆一石。”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一系列折色计算,最后发出米、银、钞三样进行官员的俸禄结算。而这种方式同样不合理,其折色比价与市场比价仍存在巨大差异,严重时可使官员的实际收入减少一半以上。而且朝廷还不时拖欠,因此明朝的官员如果真要做到不贪污受贿,生活的清贫是可想而知的。据明史记载,南包公海瑞平时连肉都不吃,有一次给母亲做寿,到街上买了两斤肉,竟然成了当时的一个大新闻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2016-12-02 拾遗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素与简,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1 李嘉诚戴的表,是西铁城表。 市价1000港元,他已戴了十几年。 他戴的眼镜,也用了十几年了, 曾因度数增加换过镜片,但没换过镜框。 扎克伯格比李嘉诚还有钱, 但在个人生活上十分小气。无论是发布会、外出活动,还是演讲,他永远都穿着最普通的T恤和牛仔裤。平时上班,开的是1.6万美元的本田。 出去旅行,最常去的就餐场所是麦当劳。 台塑集团王永庆一条毛巾用了27年, 娃哈哈宗庆后一年消费不超过5万元, 吉利李书福很少穿500元以上的衣服,“世界船王”包玉刚一张白纸分五次用。 人活到极致,就是如此,一定是素与简。 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内心真正富足的人,从不炫耀拥有的一切,他不告诉别人读过什么书,开过什么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他没有自卑感。内心越是丰盈,生活越是素简。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2 一千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与泗州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一生坎坷波折,仕途几起几落,在尝尽人生五味之后, 他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超逸,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返璞归真,让生命回归最舒适的状态。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间最有味的,就是这清淡的欢愉。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3 1845年,美国学者梭罗,只带了一把斧头,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2年零2个月,以验证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谛:“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 便

纽约时报为何敢与新总统顶牛?

纽约时报为何敢与新总统顶牛? http://hangyiwei.blogchina.com/874350116.html 2016-11-26 19:54:16栏目:地球的国际 2157 5 172 0 美国《纽约时报》不仅在2016年大选期间与其他上百家主流媒体一起表明立场支持希拉里而反对特朗普,而且在特朗普当选之后,继续持强烈立场,公然继续与特朗普顶牛。其中文网站于2016年11月25日再刊专栏作家查尔斯•布洛题为《特朗普,我们决不可能好好相处》的文章,表明立场。此文应当先有英文版再有中文版。 布洛先生说得很明确,也很痛快。在布洛看来,特朗普就是“骗子”、“冒牌货”、“傻瓜”。他说,“你是个不正常的可憎之人,愿意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无论这意味着要与什么人结盟或是伤害任何人――只要能够满足你的野心。”又说,“不,特朗普先生,我们不能好好相处。只要国家元首本身成为对这个国家的威胁,所有心怀善意、忠于国家的公民――当然还有这里的这个专栏作家――绝对有义务在每一回合抵抗你和你的议程。” 曾有美国资深媒体人说出美国媒体最重要的秘密。虽然从理性上他们乐意看到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当选总统,但从他们的利益与“钱途”着想,他们反而又更乐见他们讨厌的候选人上位。道理很简单,如果自己支持的人成总统了,他们不太好意思对其做过多的批评。奥巴马当年当选到就任总统以来,与媒体关系良好,这反让他们组织新闻报道时很头痛。现在好了,他们痛恨的特朗普当选了。而且特朗普又是大嘴巴,作风粗鲁,轻易就授人以柄。那简直就太好了。美国媒体人预期,在特朗普时代他们将会有太多的好新闻材料,不愁没有好日子过了。 但是,美国媒体就不怕总统给他们穿小鞋吗?对不起,不怕。布洛先生如果骂某个普通人是“骗子”之类的话,别人可以起诉,但骂政客没啥事。对总统、政府高官、社会名流等,骂得更狠些,进一步无情地羞辱,只要不是煽动要刺杀某个特定人,他们就没有办法。老航说过,美国总统如果不是让人拿来恶意攻击、羞辱、诽谤,那他们当了也没意思。就是奥巴马做了错事,媒体照样必须对其大加抨击与嘲讽,不然就不叫美国媒体了。关系好可以少一点死缠烂打,但不等于你做错事,说错话,媒体可以不闻不问。 在美国历史上,尼克松、小布什等总统,是与媒体关系特别恶劣的,所以受到的媒体羞辱也特别多。作为总统,他们拥有地球上最恐怖的权力,一声令下,就可以将

古巴最伟大的领袖去世,死之前他却说古巴模式已经不管用了

古巴最伟大的领袖去世,死之前他却说古巴模式已经不管用了 http://bokekuaiping.blogchina.com/656308261.html 2016-11-27 10:55:45栏目:默认栏目 1572 4 69 来源:浪潮 他带领古巴从60年多前“万恶的旧社会”转向了政府包办一切的福利天堂,但卡斯特罗创建这个新国家,是靠牺牲经济自由换来的,换来的却不是真正的高福利,而是而是集体贫穷。 本文系网易原生内容中心浪潮工作室出品。 文|刘锐 2016年11月26日,菲德尔 ·卡斯特罗去世,这位古巴政治领袖整整统治了古巴近32年,实际掌权47年。 在古巴模式爱好者的眼中,他带领古巴从60年多前“万恶的旧社会”转向了政府包办一切的福利天堂,但卡斯特罗创建这个新国家,是靠牺牲经济自由换来的,换来的却不是真正的高福利,而是集体贫穷。 2010年,菲德尔·卡斯特罗接受《大西洋月刊》的采访,期间他被问到是否还认为古巴模式值得输出,卡斯特罗一反以往的强硬姿态,亲口承认道,“古巴模式对我们自己都不管用了。” 这句话结结实实地扇了古巴模式爱好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津津乐道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的养老补助,甚至免费的葬礼,怎么会不再适用了呢?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免费(free)的服务是由古巴人用自由(freedom)换来的。根据传统基金会的统计,2016年古巴的经济自由指数是29.8,全球排名177,属于压迫级。古巴的互联网连接率不足5%,以至于古巴人在私底下利用移动硬盘传播视频游戏等本该通过网络下载的数字产品。政治上更不必说。况且,所谓的免费,最多也只是刚刚满足基本需求而已。但现在,连最基本的需求也不见得能满足了。 自由换来了古巴人的免费 古巴博客兼作家YoaniSanchez在其著作《真实的哈瓦那》中提到一则趣闻,劳尔·卡斯特罗接替哥哥统治古巴后,有一次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称古巴的经济运转良好,人人都能喝到牛奶。但演讲刊载到《格拉玛报》(相当于古巴的《人民日报》)上后,劳尔·卡斯特罗“人人有奶喝”的许诺不见了。显然当局意识到,让每个人都喝上牛奶着实困难了些。Sanchez不无调侃地说,“我相信在我们登上月球,在奥运会里力压群雄,在发现治疗艾滋病的疫苗之前,不可能每个人都享用到早已遗忘的欧蕾咖啡(一种加奶的咖啡饮品)。” 尽管官方给出的

监察体制改革不是政治改革—民生观察关于政改的呼吁

监察体制改革不是政治改革—民生观察关于政改的呼吁 作者:民生观察工作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11-18 23:3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将在京、晋、浙三省(市)设立监察委,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监察委由人大产生,将把现有的监察、纪检、反贪等机构整合为一。文件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 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中纪委官员署名文章《政治改革和反腐治本的新探索》,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释放出政治改革特别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改革重大利好。 目前中国的反腐败机构分布在行政和司法系统,包括党务体系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政府体系的行政监察机构监察部,国务院直属的国家预防腐败局,行政体系以外检察院的反贪局。从积极意义上设立监察委确实有助于改变目前这些各级反腐机构的职能重叠、人浮于事、反腐效率低下的状况。 中国的贪腐问题,特别是权力的的市场化、资本化和私有化一直是现行体制的痼疾。毋庸讳言,近几年当局的反腐力度是非常大的,国家监察体制是设立即是其中一例。然而,设立监察委还是在体制内反腐,采取的还是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中共体制基本运行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国家依然高高在上、社会仍然低微在下,所以在根本性质上来说这种反腐改革并没有改变体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事实。 所以,官媒虽然歌功颂德言之凿凿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重大政治改革,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行政体制改革,决不是什么政治体制改革。 就现行体制而言,什么样才是政治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包括发展民主、开放言论、实现社会公义、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等核心内容,所以不能偷梁换柱把监察改革这些行政改革称为政治改革。 翻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也可看到其内涵要比三十年后的现在要更接地气。1987年中共十三大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党政分开,实质上是要解决党凌驾于宪法、法律和国家政权之上的问题,最后实现国家权力为人大所有。 自1989年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被中止迄今已近三十年。拒绝政治改革使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日益严重,成为现行体制合法性危机的主要原因。我们注意到,官方亦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前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的40天里六次提及政治改革问题,公开称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

阎学通:美国加入亚投行的前提是中国“让位”?

阎学通:美国加入亚投行的前提是中国“让位”?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122/15025884_0.shtml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 凤凰财经讯(记者易典)从互联网精英云集的乌镇峰会到财经大佬云集的凤凰财经峰会,从金融精英到科学领袖,从美国学者到中国专家,2016年他们都在聊一个词———特朗普。 2016年11月19日到20日期间,凤凰财经峰会在北京隆重举办,专程从华盛顿邀请了一群“中国通”(包道格、甘思德等)探讨特朗普时期的中美关系发展。在笑声和掌声不断的“美国大选后的中美关系”分论坛上,中西方的学者、官员激烈争论,而代表中国声音的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学院院长阎学通。对于这场改变世界的美国大选,他从中国的角度提出了观察和思考。论坛期间,他也接受了凤凰财经的独家专访,讲述他眼里的美国大选和“疯狂”特朗普。 “疯狂”特朗普靠一个词赢得大选 凤凰财经在美国大选日前后做了48个小时的实时直播,吸引了超过了1700万网友的关注。然而编辑们在留言中发现许多网友共同的问题:“为什么美国会选出一个如此不靠谱的总统?”记者首先将这个网友共同的问题抛给阎学通。 “特朗普靠Change这个词赢得了大选,8年前的奥巴马也是靠这个词赢得大选。”阎学通解释道,美国的老百姓希望国家发生变化,但是奥巴马执政的八年中没有让美国发生大的变化,老百姓就非常不满意,所以他们希望选一个领导人来改变这个社会。 “希拉里上台显然不会改变,所以要求改变的人选择了一个特朗普。”美国老百姓认为正是因为特朗普不靠谱,所以他改变国家的可能性才最大。 “然而变化有两种可能性,美国人不担心越变越糟吗?”记者提出疑问。 阎学通笑言:“从美国选民的这次选举中反应出来,我们只希望变化,至于变好变坏都已经是第二位的了。”他解释了美国人民的朴素想法:先要变,如果变好了最好,变坏了再变。老百姓需要变革,因为变才会有机会,变才有变好的可能性,如果不变连变好的可能性都没有。 美国的分裂难以弥合:不是经济利益分歧 美国大选结束之后,凤凰财经记者密集的采访了一系列美国官员和学者,包括密西根州州长、底特律市长、“中国通”包道格等。他们有一个共识:今年的美国大选展示出一个越来越分裂的美国社会。然而这种分裂是因为贫富差距?还是因为舆论导向?需要多久才能愈合? 阎学通的

惊雷一声震天响 来了救星共产党

解放前有个地主,死前把家产平分給两个儿子。大儿子勤奋肯干,诚实守信,知书达理,几年后便家产殷实,富甲一方。二儿子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几年后便家产败光,债台高筑。正当人们都认为老二再无出头之日之时,哪知 惊雷一声震天响,来了救星共产党。老大地主被枪毙,老二翻身当了村支书!

中国民主选举:挣扎参选的独立竞选人

中国民主选举:挣扎参选的独立竞选人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11/161117_china_elections_independent_candidates#share-tools 沙磊(John Sudworth) BBC记者 发自北京 6小时前 网友评论 分享 11月15日,中国北京的一个投票站,被称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选举正在进行。Image copyrightAFP Image caption 11月15日,中国北京的一个投票站,被称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选举正在进行。 中国宪法允许独立候选人参加地方选举。但对于尝试让自己名字出现在选票上的独立人士来说,这是一种无用的尝试。 在北京城中心的小巷里,一座投票站显得非常繁忙。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骑着三轮车载着太太来到这里。三名护士拿着自己的选民注册证步行前来。选举官员和警察监督着整个选举过程。 表面的场景和全世界民主国家选民看到的没什么两样。但这里是中国,事实极为不同。 我们乘车到北京郊区采访刘慧珍,这位45岁的女士想要获得参选的权力。 “我不做傀儡” 刘慧珍说,自己有权参加民主选举。 Image caption 刘慧珍说,自己有权参加民主选举。 刘慧珍已经成功获得中国法律规定的10位选民的提名票,这意味着根据法律她已有权成为一名独立候选人。但事实上她并没能出去组织竞选活动。 她正处于严密监视之下——走近她家的大门时,我们很快被一群不明身份的男子包围,他们一句不说,挡住了我们。 我艰难地绕过他们敲了门,刘慧珍出现在门口。但是,当她正开口告诉我想要实践自己的民主权力时,大门被强行关上,一群暴徒挤满了门口。 刘慧珍的家门被便衣警察包围,阻止记者进去采访。 Image caption 刘慧珍的家门被便衣警察包围,阻止记者进去采访。 她尝试打开一扇窗户和我们交谈,但窗户也被强行关上——刘慧珍再次被阻止和我们交谈。 中国把这次五年一度的全国选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选举”。 北京这周开始选举。根据中国国有媒体的报道,到明年年初,中国将有9亿选民投票。 他们将选出250万名人大代表,进入数千个地方基层“人民代表大会”。 这些代表随后将一次选出更高级的市级和省级人大代表,以及最高级的全国人大代表。 因此,基层选举是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行使投票权和被选举权的

为什么中国不出大师

为什么中国不出大师 http://ouyangjunshan.blogchina.com/2956133.html 2016-03-19 07:49:15栏目:注目礼思想 5371 31 168 3 为什么中国不出大师 欧阳君山 平常我们为什么能谈论大师,并且脱口而出好一些大师的名字呢?不客气讲,这只是鹦鹉学舌而已,比如教科书说某某是大师,于是跟着称某某为大师,这并不表明我们真切知道大师什么样,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学问。跟着教科书称某某是大师,与鉴识乃至发现某某是大师,不可同日而语。也就像一个初中毕业生知道牛顿的力学定律,但不能说有了牛顿的智慧一样。 ——题记 叶公好龙.jpg 图片来自于网络 “黄铜卖完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 国人似乎患有“大师焦虑症”,可能因为“大国崛起”带来的“大楼崛起”,对大师的焦虑似乎也越发严重了。三年多前,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就明确表示:“中国有经济和经济师,但没有经济学。”在陈教授,真正的经济学思想“能让人眼睛一亮,启迪人的智力,改变人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方式”。 这当然不错,十分对,非常对,非常非常对!但如果真正出现让人眼睛一亮的思想,我们有没有感受的敏锐呢?尤其在当今这个有点浮躁和嘈杂的时代,到处充满信息不对称——说白了,就是到处充满有意无意的欺骗,真正让人眼睛一亮的新思想会不会被人当成黄铜呢?民间的打油诗可能道出了个中实情:“一担黄铜一担金,挑到大街试人心,黄铜卖完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 尤其如果思想的发现者或创始人名不见经传,我们会不会有接纳的胸怀呢?好些年来,每当诺贝尔奖公布,中国舆论几乎都要质问:中国为什么不出大师?但真的有大师“冒泡”了,我们准备好接纳了吗?屠呦呦女士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事实有力表明,中国精英远没有准备好接纳大师,甚至可以说,他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心甘大师在他们面前冒头,就像邵燕祥先生写的一首叫《嫉妒》的诗: 一棵树看着一棵树 恨不能自己变成刀斧 一根草看着一根草 甚至盼望着野火延烧

林毅夫: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林毅夫: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http://linyifu2122.blogchina.com/522020408.html 2016-11-15 14:52:52栏目:默认栏目 1182 4 2 【编者按:这是一场被誉为凯恩斯和哈耶克之争的辩论。11月9日,争论多年的林毅夫和张维迎,难得坐在一个讨论桌上。 关于产业政策,在林毅夫这样的关注实践的经济学家看来,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但在张维迎眼里,产业政策是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和废除的。(原因请查看他在辩论会上的发言) 所以,讨论难得,却是针尖对麦芒,无论如何找不到共识,令人遗憾,但也使对话更显激烈精彩。 本文是林毅夫教授在第72次【朗润·格政】产业政策思辨会上的发言整理,已经林毅夫教授本人审阅。分享给关心产业政策和关注林张二人思想的读者朋友们。 他们的同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在会后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深入点评二人的辩论。近期刊出,敬请期待。】 图片由北大国发院提供 在对话开始之时,有必要对产业政策做个清晰的定义,否则很容易各说各话,没有交集。新结构经济学根据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认为凡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促进某种产业在该国或该地发展而有意识地采取的政策措施就是产业政策,包括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税收优惠,土地、信贷等补贴,工业园、出口加工区,R&D中的科研补助,经营特许权,政府采购,强制规定(比如美国政府规定的在某个特定期限前汽油中必须包含多少比例的生物燃料)等。但不是每个产业政策把这些措施都包含了,有的产业政策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有的涉及两个或更多。只要针对特定产业会影响该产业发展的政策都叫产业政策。 根据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剑桥大学张夏准教授在其获得多个奖项的名著《Kicking Away the Ladder》(上了楼房踢掉楼梯)一书中的研究,从16、17世纪英国追赶荷兰,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德国、法国追赶英国,到二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成功跨越低收入、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经济体,在追赶过程中政府都用了关税保护、补贴等产业政策来扶持国内幼稚产业的发展,他认为现在有些发达国家反对发展中国家使用产业政策来支持新产业的发展是一种过河拆桥的行为。 同样地,由斯宾塞和索罗两位诺奖获得者领衔的经济增长委员会在2008年发表的《The Growth Re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