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个观点与另一个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是完全对立的。巴门尼德的看法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1人是万物的尺度
2正文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 编辑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个观点与另一个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是完全对立的。巴门尼德的看法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近代爱尔兰的一位哲学家和普洛泰戈拉的观点比较相似,他的名字叫做贝克莱。贝克莱的著名命题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他由于这一命题在某些国家的某一时期里“臭名昭著”。因为他的观点与马克思是截然对立的,于是这位出生于马克思之前的反马克思主义者受到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研究者的“特别关照”,批判贝克莱成为一件普遍而时髦的事情。
正文/人是万物的尺度 编辑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这种观点曾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4卷第5章中批评他说:照普罗泰戈拉的说法,如果没有动物即感觉的主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世界了。后来皮浪把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推向极端的怀疑论。19世纪前,大多数思想家将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看作是诡辩论,直到G.W.F.黑格尔,才从认识史发展的角度,肯定这个命题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这个命题集中代表了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错误观点,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是它触及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表明了人类认识的进步。
附图

===========================================

人是万物的尺度?

http://dajia.qq.com/blog/447686048030149.html

姜建强 2014年10月23日 09:58
分享
【一】
有一句口号,令我们激动,令我们心跳,当然更令我们脸红。
这句口号就叫“人是万物的尺度”。
原来,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有个叫普罗泰戈拉的智者(哲学家),是他带头唱响了这一口号。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物存在的尺度。”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凡属真的假的,美的丑的,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所有的一切,一切的所有,最终说了算的,最终拍板的是谁?是人。人才是万物之灵。怎么样?不是很得意吗?
问题就这么简单吗?不是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招致了森林的不高兴。森林说,没有我,你们住在哪里?没有我,你们怎样呼吸新鲜空气?你们把我看成是你们信仰的源头,说森林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体。你们在城市规划的时候,不是把我放置在你们的最中央,说是城市的“绿肺”吗?这样看,我才是你们的尺度。你们再这样闹下去,我们就来个集体“自焚”,把地球上所有的森林都烧掉,看你们如何“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语)。
人是万物的尺度,招致了河川的不高兴。河川说,没有我,你们喝什么?没有我,你们怎样洗涤你们人类才有的脏东西?你们在建生活小区的时候,不是还刻意把我引入进来,说是要碧水长流吗?这样看,我才是你们的尺度,你们的生命源泉。你们要在这样闹下去,我们就来个集体涸干,看你们还如何“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语)。
人是万物的尺度,招致了大地的不高兴。大地说,没有我,你们何以栖身?没有我,你们何以能世世代代繁衍存续?你们在我的胸膛上开荒种地,收获五谷。你们在我的腹部上修路搭桥,行走自如。搞得我伤痕累累,浑身不自在。到头来却说你是我的尺度。天底下还有正义可言?你们常说:大地呵,母亲。这话里不是认可我才是你们的尺度吗?你们再这样闹下去,我们也会实施我们最拿手的报复手段——地震。山崩地裂,搅得你们周天寒彻,看你们还有心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语)。
人是万物的尺度,招致了太阳的不高兴。太阳说,是我给你们光,给你们亮,是我给你们存命中最重要的热的能源。你们把最世上美好的东西说成是早上的朝霞。你们把世上最值得追忆的东西说成是晚近的夕阳。说明我在你们心目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不错,你们时常歌颂我,说我永远不落。你们时常夸奖我,说我不偏不倚,照在宫殿上,也照在阴沟里。但为何又说你是我的尺度呢?你们人类为什么总是心生妒嫉呢?逻辑的颠倒必须再颠倒过来,否则的话,我就来个“神隐”,叫你们尝尝“万古长如夜”(朱熹语)的滋味。
人是万物的尺度,招致了月亮的不高兴。月亮说,我给你们诗意我给你们浪漫我给你们雅致,总之我给你们人间所需要的一切情素与恋思,使你们的生命更有滋味更有意义。所以,你们给我起了好多都令我脸红的名字,什么嫦娥啦,玉兔啦,冰轮啦,玉蟾啦,桂魄啦,蟾蜍啦,顾兔啦,婵娟啦,玉盘啦,寒蟾啦等等。你们常说,月亮走我也走。你们还说,月亮代表我的心。这表明我是尺度,你们只是被丈量的对象。怎么一下子话又倒过来说了呢?我真的生气了。要知道我一生气,你们还能欣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语)的妙境吗?
当然,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招致了狗的不高兴。在荒野雪地中,狗不再是人类的朋友,而只是一种工具。狗群,雪,雪橇,一切的一切都是用来束缚狗为人类服务。自从狗脖子被套上绳子之后,它作为宠物狗的快乐舒适就被人类剥夺了。绳子被毫不留情地越勒越紧,狗疯狂地挣扎着,舌头伸出外面,巨大的胸部不停地起伏。它拼命地嘶咬,反抗。原来,人类给它施加痛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它成为一只温驯的雪橇狗,为人类服务。

(人类进化)
【二】
问题的戏剧性在于:人是万物的尺度,遭致万物的不高兴。但我们发现还是有高兴者存在。这位兴高采烈者是谁?就是极权者。
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谁是人的尺度?这里就生出一种可能,这里就腾出一块空间。我才是你们群龙之首的首,我才是你们的精神凯撒。也就是说,我才是你们的终极尺度。这里的我——极权者诞生了。
当设问:人是从上帝而来的吗?
如果回答是的话,那么人有直肠,上帝也应该有直肠。如果上帝也有直肠的话,那上帝也应该大便。这里的逻辑博弈是:如果上帝没有直肠,那上帝就没有造人。如果上帝没有造人,那人还何以是万物的尺度?如人是万物的尺度,那谁是人的终极尺度?面对这么一个冲击基督教人类学根基的设问,媚俗的极权统治者所要做的就是把提问封杀掉。让设问永远存在怀疑者的心中而不被提出,从而信以为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媚俗是存在于忘却间的“中途停歇站”。这是米兰·昆德拉著名的“媚俗论”。那媚俗论与尺度论有关联吗?这是问题的难点。这使我想起尼采这位世纪哲人。有一天当他离开旅馆,看见一个车夫正在鞭打一匹马。尼采跑上前去,当着车夫的面,一把抱住马头放声大哭起来。这件事发生在1889年。当时尼采也正使自己离开人的世界。也就是说,他的精神病就是在那时发作的。
但是正基于这个原因,我觉得尼采这一动作的深刻内涵是:他正努力为笛卡尔向这匹马道歉: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而这恰恰表明,人把自己制造的尺度论给彻底媚俗化了。因为尺度论要求在所有尺度中再立尺度,并用这个再立的尺度去裁量和掌控其他的尺度。而这个再立尺度的诞生过程,也是人为了自身的存命需要不得不把想定中的对象媚俗化的过程。而将再立尺度彻底媚俗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讥笑地被允许了。因为这是尺度论的内在要求,尺度论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确立终极者。因此,暴君们可以不眨眼的杀人,战争狂们可以疯狂地制造战争,极权者们可以残忍地拷打着人的灵魂。而后人能做的最多也就是对那带血的历史,对那些挥舞尺度大棒的终极者,拿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字而已。这一切都被逻辑地建筑在这么一个不可动摇的前提下:栖身于当下历史之巢之人,要么自己就是尺度,要么自己被人尺度。也就是说要么媚俗要么就是被媚俗。因此,从这点看,尺度论又是与人类共生的文明病。可笑的是我们(被尺度化的对象,被终极化的对象)有时还为此洒下不知原因的泪。
柔弱的灵魂需要谎言的安慰,易腐的肉体需要不朽的精神,渺小的人类需要再“伟哥”些。这样看来,诚如自欺乃是出于需要一样,尺度论本质上也是一张自欺的画皮而已。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到极权主义的源头。这个病理机体滋生出极权者的普遍病理心态:朕就是始皇。
【三】
这里,还有点写料的是:如果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极权者又是人的尺度,那么谁(或者是什么东西)又是这个尺度的尺度?结论或许有些料想不到。那就是人体中一颗小小的心脏。心脏说,我才是你们笑到最后的尺度。
凡人都想长命百岁,最好能长生不老。这一点极权者(帝王们)表现得尤为强烈。这一方面固然是他们权力意志所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极权者更不愿意接受死这个事实。所以,仙药、仙境、仙人成了人类文化中畏死的一个符号装置。但是,人的寿命受困于一个自然的节律——心脏。这是作为万物尺度的人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是上帝的狡猾和计算——天底下只能有一个尺度,只能有一个永恒者。这是硬指标。所以,“攻心为上”,这句人类智者之言,就成了权力世界全部和最高的计谋。因为心与人的寿命有关。
如果单纯计算的话,一个人心跳20亿次的时间大概是40年左右。这样推算的话,心跳5亿次应该是10年的时间。如果20亿次得翻倍就是80岁。如果再加个5亿次跳,就是100岁了。而一般的哺乳类动物,大象也好老鼠也好,心脏在跳过20亿后,生命就到尽头了。老鼠心跳每分钟达500—600次。所以它的寿命更短。如果从生理特点上来看,兔子无疑善于奔跑和跳跃,但它也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没有长距离奔跑的耐力;二是寿命非常有限,大约只有10年。也就是说它只有10亿次的心跳。而就乌龟来讲,它的长处正好是兔子的短处。它不仅具有长距离爬行的耐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寿命在所有动物中是最长的,可以活上几百年甚至千年。曹操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暗示了“千年王八”的说法。乌龟的心跳要跳多少亿次?不过它每分钟心跳只有20—30次。要是人的话,早就要装起搏器了。
想想也难。20亿次也好,40亿次也好,50亿次也好,必须是连续的匀速的不间断的跳动。其要求是相当高的。这里,如果是渐进的话就是“心动过缓”。如果是激进的话就是“心动过速”。如果是刻意进取,就是“早博”。当然,一旦发生短路就有猝死的危险。此外血管里还不能有杂物,血质还不能太浓绸,否则就会发生梗塞导致生命提早结束。也真难为了心脏。所以人每逢过整生日的时候,一般都要大规模地庆祝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对心脏连续工作不出差错的感谢。古时没有钟表,就以号脉为计时。因此心跳又与时间铸成共同体。地震时被埋在废墟里,有人就是靠答脉来知晓外面的时间,争取营救的时间。
在古代人生40是常态。也就是说心脏在跳动20亿次后,一般不再继续工作。但是,《列子·杨朱篇》一段话,读了让人吃惊。杨朱说:100年是人类寿命的限界。能够活到100岁的人,1000人中也不会有一个人。这位2000多年前的杨朱是怎么知道人的极限是百年呢?在没有心电图的年代,就能知道心脏的极限,真是了不起。但比杨朱稍早些的庄子更厉害。他把人寿等量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看上去人的寿命并不短。但是庄子又说,人免不了的要受“病瘐死丧忧患”的折磨,人真正愉快开口大笑,一个月中只有五六天而已。
这里,庄子的智慧在于区分了的人寿的二种时间:心律的时间和人文的时间,认为这二个是个不同质的问题。心律的时间是机械地匀速跳动的。你哭也好,哀也好,怒也好,愁也好,喜也好,心脏还是在不停地为你计算人生的总账。在追悼会上念悼词的人说某人享年80岁,指的是心律的时间——40亿次的跳动。在追悼会上说某人永垂不朽,说某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是指逝者的人文时间。
人文时间计算的是你的生命质量,计算的是你活着的价值。所以唐代诗人刘希夷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什么会有“人不同”的呢?照理说机械而匀速的心脏跳动大家都是一样的。原来这里强调的就是人文的时间。由于每个人的活法不同,也就决定了每个人的人文时间也是不一样的。而人文时间的不一样,也就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不一样的。这就像脑中风的人活10年与健康人活10年能同日而语吗?所以张爱玲说: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有生命质量的才是人生。没有质量的心脏跳动,就是一种磨难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以下的一些事实和说法。
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做到病人没有自主呼吸仅靠呼吸器,也能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对这样的植物人还要不要抢救?所以尊严死、安乐死在挑战人类伦理的同时,它所高扬的是人的生命质量——人文时间。
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如春秋。遍观有生,唯人最长生。日本随笔大家兼好法师在《徒然草》里这样说:倘仇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倒正是很妙的事罢。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过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语云,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溺爱子孙,希冀长寿得见他们的繁荣,执着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为什么会寿则多辱呢?为什么说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呢?以前怎样想也难以理解。现在看来还是心律时间和人文时间的问题。这就想起德国大哲学家康德,他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观看科尼斯堡的长寿者名单。康德每天从市政府要来一份当天的死者名单,从长寿者一览表中一一划掉死者的名字,然后,再乐滋滋地看着渐渐排到长寿者一览表上方的自己的名字。“快要轮到我了”。他感到舒心。 看来这位擅长纯理性批判的智慧者,深深懂得“寿则多辱”的本体之道。
你看,宣称人是万物尺度的人,宣称自己是人的终极尺度的极权者,却受困于一颗小小的心脏。这是多么的滑稽,多么的具有可看性。

(庄子)
【四】
所以,尽管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这样讴歌人的伟大: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行动多么像天使!智慧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从人是万物尺度到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在“进步”这个迷惑和游走的概念下,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捡到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失去的是弥足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东西。海德格尔把这个过程相当严峻地称为“世界之暗”。
同样是2000多年前的中国智人庄子,他用东方智慧看人,击败了西圣。庄子将死。在讨论安葬问题时,庄子对弟子们说:“我把天地作为棺木,日月作为连璧,星辰作为珠玑,万物都是我的陪葬。这些东西已经够完备的了,难道还需要再加吗?”
弟子说:“我们担心乌鸦会啄食您的尸体。”
庄子说:“遗尸地面是让乌鸦和老鹰吃,埋在地下就是让蚂蚁吃,你们为什么如此偏心要夺乌鸦和老鹰的食物给蚂蚁呢?”
庄子一辈子嘲弄世界,最后还嘲弄自己的死亡。但就在嘲弄中,庄子看到了一个人的渺小,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旷世大伟人。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里,人是何等的危浅。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人是何等的渺小。一人的生死,根本无损于浩瀚宇宙一丝一毫。哪里还有什么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的旷世大笑话呢?这正如古希腊哲人爱比克泰德在《自省录》中所言:人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灵魂扛着尸体而已。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大自然也是相当智慧的,它并没有特别恩宠人类。人的视觉不如鹰的高远,也不能像猫夜视;人的听觉不如蝙蝠能辨超声;人的嗅觉不如猎犬与野兽。人类不能感知气压、电压、磁极、次声,不能自计与自创时间,人类不得不靠发明各类仪器,借以延伸感官。
不错,人类发明了彩电、电脑、航天飞机和苹果手机,贡献了孔子、柏拉图、释迦牟尼、贝多芬、莎士比亚和爱因斯坦这些伟人,但也愚蠢地制造了核武器、核电站和生化武器。或许,人类最根本的愚蠢还在于在人造技术世界面前得意忘形。当古希腊哲人自豪地说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时候,当西方科学家拍着胸脯发出“实验室是未来财富的庙堂”的时候,当培根亮出“知识就是力量”向大自然宣战的时候,头脑清醒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如德国诗人席勒就预感到了工业文明会把人束缚在孤零零的枯燥的短片上,机器齿轮的轰鸣会使人失去生命的激情与和谐。哲学家费希特则更觉茫然,不知道在到处都是机器的世界,该把自己的灵魂安置在何方?19世纪蒸汽机车问世时,黑格尔坚信他已经掌握了世界历史的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在大谈人类的愚昧。对此米兰·昆德拉说,这是19世纪思想界最伟大的创见。
这一切都归罪于技术文明才是问题的正解吗?
这使我想起柏拉图举过的一个例子。说是街上有人用一块石头击中了一条狗。这疼痛的狗便死命咬住石头不放,认为石头就是使它疼痛的原因。显然,狗是找错了原因。因此,问题看来还是在于人。还是在于人如何寻找和安顿自己家园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最古老的人性善恶之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平均每4秒钟就有一名贫困幼儿死去。人,你还有资格宣称自己是万物的尺度吗?在这世界上,仍然有头戴荆冠的思想使徒,效应着“苏格拉底之死”。极权者,你还有资格宣称自己是人的终极尺度吗?

(休谟塑像前的表演)
【五】
200多年前,一位高个,其貌不扬,目光呆滞,但思想深邃的青年人,在爱尔兰的一个乡村小屋,宣布了一个足以推翻上千年恒古不变的经验事实:在人们的经验中,子弹出膛是扣动枪机所至。但问题是并不能以此推论所有子弹出膛都是扣动枪机的结果,只要任何一个偶然因素出现,扣动枪机子弹不出膛的结果也会发生。这就一下推翻了有因必有果这么一种恒常的习惯经验现象。此人就是连当今的哲学家都围绕他转的英国人休谟。
事实上休谟是对的。他在这里宣称,绝对的严格因果决定论是不存在的。休谟的这一宣布,实际上也是对人是万物尺度的致命性的打击。因为这有釜底抽薪之效。也就是说这从根本上斩断了推导出人是万物尺度这一思维的最终因果链。

=======================================

如何理解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68087

作者:归伶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68087/answer/1301656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可参看《泰阿泰德篇》152A。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事物对于每个个人而言,只是它所呈现给他的样子,而它呈现给他这个样子,决定于它在他所处在的这个状态下所必然应该呈现给他的样子(或者说,与它在他的这个状态下所必然呈现给他的样子是一致的Die Dinge erscheinen ihm so, wie sie ihm seinem eigenen Zustand nach erscheinen müssen我觉得德文很清楚啊,为什么我一翻译成中文就那么晦涩咧?……)。所以应该说的是,没有客观的真理存在,存在的只有主观的表象,没有普遍的知识。只有意见。这一认识论的基础是如下的本体论预设:只存在两种基本的运动:作用与承受,而只有通过作用和承受,某个事物才能取得自己的性质,也就是说,没有离开运动之外的绝对的性质,性质只有在与另一个事物的关系中才能取得,因此,事物对于我们而言的性质,也只有在事物与我们的感官发生关系时才能产生。所以,一个事物“是”什么,或“成为”什么都只能在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即这个事物“对主体而言”“是”什么或“成为”什么。以上内容翻译、无耻摘抄、偷懒改写自:E. Zeller, Die Philosophie der Griechen in ihrer geschichtlichen Entwicklung, erster Teil Zweite Abteilung, Darmstadt, 1963, S.1351-1356.以下是自干广(没有厂家推广费的义务推广)时间:这书实在太好啦!!安利大家入一套啊!德语好简单!!我这种德语渣都能轻松读懂!!喜欢古希腊哲学的你不来一套吗?现在订购,仅需250欧左右!六卷啊!洪水来了可以堵门口,贼来了可以砸死他,晚上可以拿来睡觉,天冷了足够烧一整个冬天(咦?)!心动了吗?!想买的猛戳这里:„zeller die philosophie der griechen in ihrer geschichtlichen Entwicklung“

------------------------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的尺度…第一次实现了由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

世界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人类认为它是这样。天空是天空,因为人以为,它是蓝的,所以天空是蓝的,不是黄色绿色紫色。大海不一定浩瀚,只是因为人认为它是最浩瀚的,所以大海成为了浩瀚的代名词。同理,春天不芬芳,夏天不炎热,秋天不萧瑟,冬天不寒冷,只是因为我们这样认为,所以春天芬芳,夏天炎热,秋天萧瑟,冬天寒冷。如果有一天,我们不这样想了,那么世界又是另一个样子。      举个例子,在封建社会,大多数都相信三纲五常,因此大多数人的世界中,世界就是以三纲五常支撑的,他们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相信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们成了自己的尺度。       人以自己的眼睛丈量世界,人的大脑告诉我们世界是这样的,所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一个主观世界。      以上,为个人理解。

作者:第三种绝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68087/answer/1302695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是一种认为物质宇宙必须与观测它的智能生命相匹配的理论。人择原理指出:如果万物与自然定律存在,那时万物与自然定将会被人类发现。如果万物与自然定律不是那个型态出现的话,人类就不会知道这些定律是怎样出现的。如果只有在像我们的很少的一些宇宙中,智慧及生命才得以发展并能质疑:"为何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 回答很简单:"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68087/answer/1302038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主观唯心来说,人就是上帝,人在物在,人不在物不在,顾人是万物的尺度。

--------------------------

标准都是人定的。

---------------------------

好问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们是人,不是鱼,不知道鱼是怎么想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干脆用人的观点看待鱼,就可以知道“以人的观点来看,鱼的想法”是怎样的了。所以人就是万物的尺度了。说的通俗点,普罗泰戈拉认为,我是人,我说什么是什么,我就是万物的尺度啦。ps:当然,我们假设,如果两条鱼在对话,因为鱼不是人,它们是不知道人的想法的,于是“鱼是万物的尺度”。

作者:刘云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68087/answer/198837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唯心主义

-------------------------

好表达。让我想起了王阳明的“汝未见此花时,此花在何处?

--------------------------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恋爱里简直再正确不过。不爱你时,你怎么样都是虚妄;爱你时,你怎么样都是好的。
所以说道理都是有其适用环境的呢。被历史所抛弃的,也许只是不符合当时的环境而已。

------------------------

这句话说明了认知的相对性。
普罗泰戈拉所处时期,认识事物往往出于感觉,依赖经验,而非理性。出于主观因素,存在不确定。
所以,人,不具有普遍性,而是指个人。尺度的认识方式是感觉。故该句可理解为,
衡量自然万物的尺度(标准)依赖于每个人的感觉。
近似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68087/answer/198908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人是万物的尺度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4059844297556188.html
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怎么理解这句话?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也就是说一切的世界观都只在于你自己的选择和创造,也就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将神至于人“实用主义”标准之下是这一尺度最为彻底的运用。这就是他们在“上帝死了”的历史之后重新选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句古希腊智者的名言竟然有了如此来势汹汹的复活,几乎成了立在我们时代上空的唯一信条。那么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这句话给自身带来的困境是如何被解决的呢?——如果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人也是这句话本身的尺度,也就是说你相信它就对,你不相信它就不对,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时代这种逻辑矛盾不存在了。因为我们接受一个漂流的世界、一个完全个人化的世界,我们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也不需要什么普遍的真理。真理只是一种共识,人并不总是需要共识,只有在共同面临某种必要时才如此,比如当全人类面临宗教冲突带来的灾难时,便需要关于宗教多元论的共识。
    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对于任何事物,你可以这么相信,但它不必是如此;它不必是如此,但你可以这么相信。当年智者的这一句话致使苏格拉底用一生去辩驳。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有正义可言吗?没有正义的灵魂是健康的灵魂吗?现在可以看到也会有一个时代不需要去谈论正义,而只需要谈实用;至于灵魂的正义,那也得有人相信有灵魂这回事啊。
    因此,这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时代。每个个人对每个个人负责。共同的价值标准已经没有可能。你或者传统或者前卫;或者认为一切都是假的,或者认为一切都是真的;或者认为上帝存在,或者认为上帝死了。一切都是虚妄,没有哪一种比另一种更虚妄或更真实。除了法律所禁止的,什么都可以做;必要的时候如果达成了“共识”还可以修改法律。——自由回到了启蒙时代的概念,只是他们奉为神圣的法律也失去了其权威性。苏格拉底勇敢地承担他自己并不认同的法律判决的行为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怎么可以如此认真?人只能是一个玩世不恭者。一方面生活于其中,另一方面又不必当什么是真实的。正所谓人生如梦,你在梦中,但你知道这是一个梦。
    尼采说世界的痛苦源于大自然分裂为个体的事实。但看我们这个时代就知道在一种最为彻底的个体化的状况下,人依然可以安然的生活,而根本不觉得是什么痛苦。他们甚至自豪的认为这表明人的成熟和自信。因为一切被认为是实在的东西都只是人为创造来规定人自身意义框架的外在的参造物,以一种异己的存在在我们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帮助我们行走;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脱离它们,独立行走了。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为虚无主义,但也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为自由,因而也更为混乱。

=======================================

论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作者: 潘树国

http://www.xzbu.com/4/view-6095269.htm

[摘要]“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的第一个人本主义命题。这一命题中的“人”可以指“人类”之人、“个体”之人、个人的感觉;这一命题中的“万物”可以指本体论意义上的万物存在及其状态,认识论意义上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之对错、是非、真假,价值论意义上的客体对主体而言的好坏、利害、有用或无用,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苦乐,以及审美意义上的美丑;这一命题中的“尺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质”的判断标准,主体据此将“对象”与“他物”区别开来;二是作为“量”的衡量标准或测量单位,主体据此判定“对象”与“同类物”本质上同一而量上有别。“人是万物的尺度”彰显了主体能动性,具有反传统的进步性,蕴含着平等民主的思想,但该命题也隐含主观主义、唯我论、感觉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等消极因素。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6095269.htm
  [关键词]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B50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2.010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哲学命题。这一命题最早见于柏拉图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1]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转述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尺度,世界中的一切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同于另一个人,正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存在着并向他显现的东西不同于对另一个来说存在着并向他显现的东西。”[2]关于这一命题的含义,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并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应该说,各种解释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为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该命题的内涵,正确揭示其蕴含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本文试图对该命题做一全面阐释与评价。
  一、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诠释
  1.“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人”的含义
  首先,“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是指“人类”之人,是相对于神和自然而言的“人”[3]。此种意义上的“人”是相对于、也是对立于传统宗教中的“神”和早期自然哲学中的“自然”或“物”。正是从此种意义上,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务要以人类自己为中心和标准、由人类来主宰,即“以人类自己为万物的尺度”;而不要一切依赖于神、委命于神、受神主宰,即“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也不应该“听自然的话,按自然行事”,即“以自然为万物的尺度”。
  其次,“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是指“个体”之人。此种意义上的“人”不仅相对于、对立于传统宗教中的“神”、早期自然哲学中的“自然”或“物”,而且也相对于、对立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整体、群体或城邦国家。正是从此种意义上,普罗泰戈拉主张:每个人的一切事务应该以个人自己为中心和标准、由个体自我来主宰,即“以个人自己为万物的尺度”,而不应该把个人的一切事务屈从于人类整体、城邦整体,即“以人类或城邦为万物的尺度”。
  再次,“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实际上主要是指人的感觉。“人是万物的尺度”,显然讲的是人们认识中的判断和取舍标准。相对于“自然”和“物”,作为“尺度”的是人特有的感觉和思想,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指“人的感觉和思想是万物的尺度”。那么,在感觉与思想二者中,作为“尺度”到底谁更为根本?从普罗泰戈拉一贯的倾向来看,他强调的主要是感觉,但也没有完全否认思想(精神、理性)的尺度意义。于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实主要是强调“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尤其强调“个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这与巴门尼德、柏拉图的人类理性主义在根本上、基本倾向上是对立的,但还带有人类理性主义的痕迹,因为毕竟“人是万物的尺度”从命题本身及普罗泰戈拉实际使用上看,都并未完全否定人的思想和理性。
  最后,“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也指人的肉体与欲望,尤指个人的肉体与欲望。人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作为万物尺度的“人”,其肉体与精神2个方面到底谁更为根本?在道德和价值层面上,普罗泰戈拉总的思想倾向是更强调人的肉体与欲望,这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禁欲主义伦理观和理性主义价值观是对立的。这样,在道德论、价值论上,“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主张的是“人的肉体与肉体欲望是万物的尺度”,而反对“人的理性精神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是一个没有统一组织、统一思想的学派,只不过由于他们有反对传统、反对整体、反对盲目崇拜权威、反对理性主义等共同的思想倾向,以及相同的职业,所以人们把它叫做一个学派。实际上,该学派的同一个智者,其本人的思想前后也有不统一的。同样,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以上各种含义在他本人的实际使用中都先后出现过,这也说明智者学派有思想前后、彼此互不统一且灵活多变的特点。不过从普罗泰戈拉总的思想倾向看,“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应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的感觉”。
  2.“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万物”的含义
  首先,“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万物”,是指本体论意义上的万物存在及其状态,包括自然万物的存在及其状态,主体人之外的人与社会万物的存在及其状态,神的存在及其状态等。在此种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主张的是:对每个人而言,在他之外的一切事物存在与否、状态如何,并不取决于客体自身而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
  其次,“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万物”,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人(认识主体)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之对错、是非、真假。在此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所强调的是:主体对于外部“万物”的认识,其对错、是非、真假的衡量尺度不是作为客体的“万物”自身,也不是主观与客观符合与否,而是作为主体的“人”。
  再次,“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万物”,是指价值论意义上的客体对主体而言的好坏、利弊、有用或无用。在此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所坚持的是:作为客体的“万物”对于主体是否有利、是否有用、是好是坏,其衡量尺度不是客体而是作为主体的“人”,即取决于主体对该“物”有无需要,主体的需要是衡量客体好坏利弊的尺度。   第四,“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万物”,是指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苦乐。在此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某种行为是善还是恶、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其判断标准不是该行为本身,而是作出这种判断的主体之“人”。因而道德是具体的,不存在统一的“一般善”或“善本身”等一般道德。
  第五,“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万物”,是指审美意义上的美丑。在此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所强调的是:关于某物或人及其行为方式是美还是丑,其衡量尺度不是该物或人及其行为方式自身,而是作为审美主体之“人”。也就是说,美丑的标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因而也就不存在“一般美丑”或“美丑本身”,只存在具体的美丑。
  总之,“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万物”,不仅是指数量上的万物,还是指类型上的各种事物、场合(空间)上的处处之物、时间上的时时之物、物与人关系中的各种意义上的物。
  3.“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尺度”的含义
  “尺度”即标准,这种标准有质和量2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尺度”是“质”的判断标准,主体根据这一标准判定对象是它自身而非他物,即把“对象”与“他物”区别开来;在此意义上,“对象”与“他物”本质不同。其次,“尺度”是“量”的衡量标准(或测量单位),主体根据这一标准判定对象和它的“同类物”之间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对象”和“同类物”在本质上同一而量上有别。
  二、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评价
  由以上诠释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内涵是多重的。事实上,无论是普罗泰戈拉本人,还是同时代的其他人,对这一命题的解释、理解和使用,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其意义是不统一的、多样的。因而,从古希腊至今,关于这一命题的转述、记载与评价一直存在着较大分歧、偏颇,是不足为奇的。而这又说明,对这一命题作出尽可能全面而又符合历史原貌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1.“人是万物的尺度”蕴涵的积极因素
  从哲学史和社会发展史看,“人是万物的尺度”蕴涵着对当时及后来哲学与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合理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人本主义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研究由以外部自然为中心转向以人及人类社会为中心。此种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人”指“人类”之“人”。在这一点上,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一样同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开启者。虽然当时神学至高无上的权威还没有被根本动摇,他们也不可能公开否定“以神为本”、“神是万物的尺度”,但由于他们的思想与传统神学相抵触、相反对,所以他们二人都被扣上了“不敬神”的罪名,普罗泰戈拉险些因此丧命,苏格拉底也因此遭杀身之祸。他们共同的贡献在于,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实现了哲学研究方向的大转向,即公开否定早期自然哲学以外部自然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结论:以自然为本或以物为本,要求人们生活奉行“自然是万物的尺度”之原则。相反,他们认为哲学应该以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以人为本”、人们应该奉行“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原则,从而首开了“以人为本”这种新的哲学本体论之先河。
  (2)“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彰显主体能动性的命题。传统宗教神学把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赋予神,认为人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受神的主宰和支配;而早期自然哲学把主体能动性赋予某一种或几种“本原物”、“原初物”或神秘物,认为人与具体自然物一样都受“本原物”的主宰支配(本原物的结合、分离决定具体物的产生和消灭),而无法主宰和支配自己。苏格拉底、柏拉图虽然把人的地位提升到自然万物之上,但是他们所讲的“人”是人类之“人”,仍然否定个人的主体地位及主体能动性。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不仅把“人”(人类之“人”)置于神、自然万物、国家(上层人、英雄、伟人)之上,而且把所有普通个人与个人的感觉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衡量一切、检验一切、判断一切的标准,第一次公开强调作为个体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对外部事物的理解应该主要从主体方面而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从而首开了主体能动性哲学之先河。
  (3)“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反传统的进步性命题。在认识、价值、道德等领域,蕴涵主观性、相对性的思想倾向或具体思想观点在西方早期哲学中已经零星出现,但作为一个典型的主观性、相对性的并且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那么深远的哲学命题,当数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根据“尺度论”,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人”是普通的每一个个体人,而人的个体差异(肉体的和精神的)决定了每个人的认识、判断、评价各不相同,所以人的认识、道德、价值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存在统一的、普遍的、永恒的真理、道德与价值。因此,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进步性,对当时及后世的反绝对主义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蕴含平等、民主思想的命题。正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人”主要指个人及其感觉,并以此作为审视一切、衡量一切的标准,所以在实际上也就否定了神或伟人与名人的权威标准,至少是把每个普通个人与名人伟人、神等同:所有人,无论职位高低、富有贫穷、名望大小,在认识真假、衡量利害、评判善恶等的标准问题上人人平等(不包括奴隶),在城邦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与权利上人人平等。“人是万物的尺度”本是对当时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和总结,它的传播与推行又大大促进了奴隶制民主制度与民主生活的发展,具有反对门阀等级制、反对独裁专制的进步性,并且成为后世平等、民主思想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
  2.“人是万物的尺度”蕴涵的消极因素
  “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对当时及后来的哲学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消极破坏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人是万物的尺度”潜存着主观主义和唯我论。在本体论意义上,作为人本主义命题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面,它强调以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思想)作为万物存在的尺度,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它实际上强调以主体个人及其感觉作为万物的尺度,将此贯彻到底的结果只能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者是唯我论。   其次,“人是万物的尺度”隐含着感觉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一方面,从认识论意义上,“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感性认识是绝对可靠的,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这是对理性思维、对哲学的一种瓦解、破坏性冲击。如果说,在普罗泰戈拉那里,“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没有公开完全否认理性思维作用的话,那么该命题中隐含的感觉主义倾向发展到极端,就必然会走向否定理性思维的极端感觉主义。智者学派发展到中晚期愈来愈极端且愈走愈远的历史事实正是如此。另一方面,在社会政治观、价值论、伦理观意义上,绝对肯定个人及其感觉与行为的可靠性、合理性,就必然会否定其他人与己不同的感觉、利益及行为,甚至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从而走向极端个人主义。这种思想虽然对当时的民主政治、民主生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长期贯彻下去就会对城邦国家向统一国家的转化、大一统国家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起消极破坏作用。
  再次,“人是万物的尺度”内蕴着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既然主要强调以个人及其感觉为万物的尺度,那么对象物本身有无稳定性状态与本质,对象物本身及其本质是否能被人认识,人们能否形成关于同一对象物的统一而正确的认识,能否形成关于同一对象物本质的真理性认识,按照“人是万物的尺度”,其结论必然是否定的、至少是存疑的。其后的智者高尔吉亚“三命题”(无物存在,物不可认识,认识不可表述)及后期智者,就是把“人是万物的尺度”中所蕴涵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倾向发展为露骨的极端怀疑主义、不可知主义。只肯定个人当前的具体利益,怀疑和否定统一的客观真理、统一的道德原则和人们共同的整体利益,是智者学派的共同思想特征。这种思想在当时虽有一定合理性、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把认识过程中必要环节之一的“怀疑”扩展到认识全过程、把“手段”当作目的和结论,却是错误的,对哲学与社会都有破坏作用。
  总体上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无论对哲学还是对社会,该命题的合理因素、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只肯定甚至夸大其合理因素与积极作用,或者只看到甚至夸大其消极因素与破坏作用,都是片面的。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应该作出全面而公允的评价,对这个命题的使用或解释、转述、记载,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场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38.
  [2][古希腊]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C]//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8.
  [3]王蓉拉,姜燕萍.试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价值意义[J].社会科学,2003(05):8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4/view-6095269.htm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为什么希特勒如此仇视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区别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