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思录

苦乐思录 石玉林 一、“生命如灾 来日苦多”(生物世界就是一个悲惨世界) 据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以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描述的事实可知:1.食物为生物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同时,一切生命的繁殖都以几何级数增加(即:1、2、4、6、8的类似于超级裂变方式)且具有无限增殖的潜力,而地球的承载能力却是一个有限的定数。因此我们看到,一切生命的繁殖势能总是远大于他们所需要的资源量。这种现象也类似于我们人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人们的需求总是趋于无限,而所拥有的资源却总是相对有限的。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生命们都生活在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世界中,实现了“按需分配”,他们富足、健康而惬意,宛如生活在“天堂”;一切事物皆在他们的意料之中、满意之下;他们终其一生都能 “风得风要雨得雨”心想事成。那么,这些生命们就会过于顺风顺水,他们的寿命与繁殖量将会由此而极度的延长与爆发。而这一局面必将导致生物们的过度繁殖与拥挤不堪,进而引发“人满为患”环境破产,以致全体灭亡。 大自然为了寻求平衡,就会在生命的数量与资源的数量二者之间进行不断的调控、调整。这就有如经济学上的供需平衡一样 ,当生命的数量超过生存的物资数量之时,它就会利用短缺、战争、疾病等等痛苦来扼杀、抑制、削减过多的生命量,以使二者平衡;而当生产力、物资的数量超过生命的数量之时,它又会释放一些约束力,催生出大量的生命体,以增加“人口”的供给,使二者趋于平衡。 在大自然开始削减生命数量的时候,它将导致遍地的短缺、疾病、倒霉、不幸、争战、灾难,以此来折磨生灵抑制他们,从而达成“减员增效”的目的。而这个“减员增效”的漫长过程,对生命们来说将是极其残酷、痛苦、悲哀与无奈的,它会让生命们感到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由于大自然的这种残酷抑制与绞杀,生命之旅就注定会是一段血泪苦旅。生命们由此就被定格在了一个悲惨世界里苟延残喘。在这里,俯身皆拾的是短缺、激烈竞争、意外、疾病、倒霉等抑制事件,即:“生不如死”万事皆不遂人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地狱的景象。如: 1、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认为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而补充不足。由此我们得见,人生在世,前路多灾!放眼望去,无数的灾难、疾病、丑陋都在等着我们,我们灾变的概率要远远大过我们幸变得概率。纵观生物世界,生命们的一生路途绝不是一条平坦的金光大道,而是一条崎岖坎坷泥泞难行的血泪之路。 2、“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极其脆弱、不堪一击的,我们的机体柔弱的创伤受损,病菌、物理化学伤害、饥饿寒暑等等,无不随时就让我们陷入巨痛不已的境地。生命在世,很多时候都是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生,短缺与疾病等困苦时时觊觎,活下去将面临非常的艰难苦楚、痛不欲生;死,妻儿老小于心不忍,且又诚惶诚恐,自戕无力。所以,庄子曰“寿则多辱”,“寿增辱长”。 3、佛法所说“五蕴炽盛、无常至苦”此乃智慧之光;基督也告诉我们“人是因为具有原罪,才降生到这个世界来接受炼狱处罚及赎罪的”这也是真知灼见。这些深思熟虑的见解,充分的说明了造物主对生命们的抑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生命数量明显大于生产力与资源数量之时。 4、佛教说,人生充满着种种的遗憾和痛苦,在佛经中将它们归纳成为八种典型,名为“八苦”。这“八种痛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苦;7、所求不得苦;8、五阴炽盛苦。苦,便正是来自于“不如己意”,也就是“无法令自己感到满意”,和自己所要求的、所渴望的有所差距,所以觉得不满意,觉得遗憾,觉得很无奈。基本上,一切痛苦的产生不外如此。八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便是来自于“身体”是无常的这个原因,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作用”是无常的原因。简单地说,那就是:生命(精神作用与身体的因缘和合产生生命)的无常现象产生种种痛苦。 5、佛说,众生因为有许多妄想执著,总希望顺境永远在,逆境永不来,而这种来自愚痴贪婪嗔恚的“妄想执著”在“无常”的现象世界中都会被粉碎。而一个觉悟的人,因为他知道一切无常的事实,以空性的智慧来超越妄执所带来的痛苦后,他便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从而进入涅盘的大安乐,这就叫进入了极乐世界,进入了究竟涅盘的大安乐境界。佛到这个世界来,就是把梦中的人们唤醒,不要因颠倒迷惑而自寻烦恼,在妄生妄死中痛苦不已。 佛教所说的无常之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而它的广泛存在,或许是自有其道理的。 6、我们看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精准的预测就是“测不准”也即:无常。因为,人们果能料事如神的话,那么生命们就会事事如意、顺风顺水,过度繁殖。这样,造物主的抑制力就会消亡,上帝就会失去权力,就会无法主宰、调控生命,上帝也不再是上帝了,万物也就乱了套了。正是因为我们对明天的不可测,我们的测不准、我们的无数意外,这才让上帝造物主成了我们的主宰,万物才得以有序运行。生命在世,如果凡事都在他们的意料之中、掌控之下,那么,造物主就无法抑制生命的“超级裂变”繁殖。所以,造物主的杀手锏就是要不断的制造意外,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手法,让人们时常生活在措手不及、不得安身之中,并以此来抑制生命的泛滥趋势。(虽然这样会令我们痛苦不已,但这已经是苦中选优的最好结果了。) “生命实为囚徒,活着即是赎罪”。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原罪观,其观点在近代宗教改革新教领袖——路德、加尔文那里更是获得了更大的发挥,他们索性明指,任何人生来即是恶人,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原罪乃人人生而有之。人在后天所犯的罪,其实是人先天生而既有的原罪所蛊惑的结果,原罪是点燃罪恶的灵。律法的绝对权威遏制了人的本罪意识,在原罪面前却一筹莫展,因为原罪是上帝赋予人的,人之一生,拂之不去。基督又叫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代表上帝来到人间为人类赎罪。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这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一个“罪人”。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这“罪”与生俱来,故称为“原罪”。 原罪虽然并不是我们本身直接所犯的罪,但是由于我们是亚当的子孙,而亚当又是全人类的代表,根据圣经所启示的原则,我们也必须要担负这原罪的责任,并且受到原罪所引致的审判和惩罚。不但如此,我们也从亚当承袭了一个败坏的心,一个朽坏的身体,从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圣经指出,原罪的影响临到世上一切的人,没有一个例外。 生活中,我们也偶有安逸舒适的时候,但实际上,这只是我们囚徒生活中的暂时“放风”。因为,在我们的生存路途中,那些不顺、短缺、艰难、失败、苦恼等问题要远远多于顺利、富足、成功、喜乐。所以,我们的暂且安逸只是我们囚徒生活中的暂时“假释”,不日我们将再次被收监囚笼。这也犹如吃饱肚子后的动物们,他们此时可以懒洋洋的躺在草地上晒晒太阳,还可以惬意的在地上打几个滚然后酣睡。但是,在这之前和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他们都长时期的处在一种艰难的讨食状态;这也如同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我们的劳作工作日总是比我们的休闲假日多得多。我们的收获只是偶尔的,付出却是经常的;我们的惬意只是短暂的,艰难却是持久的。因此,生命们的实质显现为 “生命实为囚徒,活着即在受罚赎罪”! 7、中国的先贤达士们说 “入土为安,魂归故里。”这其实是在丰富的阅历之后,无意中道出了生死之实情。我们来自于尘土又归于尘土,尘土之中才是我们的故乡,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我们由于原罪(基督教言)而被抛入世间炼狱,在历经沧桑磨难之后再被死亡吞噬。那其实就是 “刑满释放”。我们死亡后回归尘土、回到“故园”,那是一种解脱、一种温馨,类似于我们重返伊甸园。因此我们不必恐惧死亡,许多的高士大德都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许多的古老民族也认为死亡是痛苦的结束,是浴火之重生。 8、人在年轻时常常误以为:多数人的生活是“苦乐各半、阴晴各半”的,而在其历经艰难步入中老年后才发现——生活原来是“苦多于乐、阴雨天远远多过晴朗天”的。叔本华曾说:人生来世,我们曾寄予它无限的美妙期望,一如我们在儿时和青年时期所抱持的幻想那样,以为未来将充满健康、平安、富足、美貌、体面、无忧无虑等等。但是,等我们步入中老年时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时常看见它就在我们眼前或者不远处,似乎我们伸手可及,但实际上我们就如玻璃瓶里的苍蝇一样,永远都是“前途一片光明,实际永无出路”,永远都可望而不可及。并且,非但可望而不可及,反而是常常的事与愿违。我们的人生常被无穷无尽的疾病、灾祸、贫困、丑陋、卑贱、竞争、忧虑……等痛苦纠缠不休,没完没了,犹如佛教所说 “世如火宅 苦海无边”。 生命的本质,时常呈现为一种失望与痛苦的状态。叔本华也曾言“生命是不值得活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即使一个人身健体硕、富甲天下、权倾朝野、貌美如花也是不值得活的。因为,他所拥有的这些并不可靠,随时都可能失去,随时都可能坠入无尽的病痛、残酷的竞争。对人生寄予任何美好的幻想,其终究都只是一场幻梦而已。死亡!可能唯有死亡才能让我们魂归故里、安息自在。对人生的图景,叔本华将之描述为:人生就像一只不停前行在危机四伏的大海之中的航船,它航行在布满暗礁与风暴的海面上,它的一路航程满是痛苦的跌跌撞撞,虽已竭尽全力的去避免受难,但一路上仍将颠簸不止,最后,航船还是会被一个无法逾越的暗礁予以无情吞噬,以致我们最终失望之至的“没顶而亡”。 在我们年少无知和青春懵懂之时,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妙的想象,我们以为未来的生活会浪漫而惬意,会如诗如画一般。但是,当我们人过中年时我们才知道,生活原来是如此艰难而不易,那简直就是一幅活脱脱的炼狱画卷,我们年少时曾憧憬的健康、美丽、富足、轻松与浪漫,全都化作了泡影并一去不复返,而得来的多是些失望、痛苦与不幸,我们的身体毛病不断、容貌丑陋猥亵、物资永远短缺、工作压力山大,并且还没完没了至死方休。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们会发现,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被迫降低标准、不断失意失望的无奈进程。我们每一个人在年少青春之际,基本上都会怀揣壮志凌云的伟大梦想。可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却看到,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美梦都被打破,都在迫不得已的一级一级的给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降级,重新修正——我们从最初梦想成为王子、公主的至美目标,到中年的仅求丰衣足食平平安安,再到老年的祈求疾病康复聊以苟活……。在此程中,我们一再被现实所逼迫,不断的退让。这一过程几多无奈、几多悲凉!蓦然回首,我们人生之初的雄心壮志,而今只剩下瘦骨嶙峋的勉强求生。再回首,我们当初的豪言壮语,如今已蜕变成万念俱灰和苟延残喘。 常言“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回想我们在人生之初,青少之时,我们原以为,我们的未来会是一副无比幸福的人生画卷,那里有如伊甸园一般,我们生活在那里,健康、富足、衣食无忧;我们美丽健壮,只为诗情画意和浪漫而活着。然而,在我们长大成人,步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之后,我们才发现,现实的生活,风刀雪剑冰冷如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人的大多数时间,都不得不为衣食住行而奔波操劳,我们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无数的疾病和各种各样的灾祸,它们随时都可能将我们击倒吞噬,而那美好浪漫的伊甸园式生活,却似乎永远也可望而不可及。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只落得个勉强度日,碌碌无为。煎熬,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常态,我们一如圣经所说,是一个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的罪人,男人们因此不得不面对黄土背朝天的终日劳作,女人们因此不得不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而饱受劳累与磨难。 9、我们的生活,从远处看起来,确实就像是一副美妙的画卷,它饱含着诗情画意,让人产生无限的向往与期待。而当我们步入其中才发现,我们被骗了、我们上当了。真实的生活其实是一座生不如死的地狱,那里遍地都是短缺、疾病、艰辛与不幸,明媚的阳光下隐藏的是无尽的阴暗和苦痛。然而,当我们发现问题并试图折返时却已然来不及,一切都已经太迟。因为,我们已经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们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不得解脱。无情的命运之神,对我们的构陷、捉弄与嘲笑,是我们大多数生命无法摆脱的噩梦。我们所处的这个梦幻世界,隐藏着无尽的失望、痛苦和无声的哀嚎。这就像一片从远处看起来无比美丽的草原或深林,而当我们走进它、融入它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原来残酷之至,成群结对的毒蚊蛇蝎、虎豹狼虫围绕着你、撕咬着你;荆棘刺爪、瘴气极瘟,遍地皆是危险,陷阱无处不在。我们就像生活在其中的所有动植物那样,每时每刻都在为求生避祸而苦苦挣扎。所谓“幸福的人生”那不过就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它犹如垂钓者悬浮在水面上的鱼饵,极尽诱惑之能事,诱惑着鱼儿们咬饵上钩,它狡黠的让生命们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去食饵求生,以致最终吞钩丧命。也如同“曹冲称象”,我们就是那只被不断诱惑欺骗的大象,曹冲用香蕉吊在我们的鼻子前面,让我们感觉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吃到香蕉,但实际上,我们是辛苦一路也吃不到它的,我们被眼前似乎触手可及的香蕉一再诱惑、欺骗,我们为此而一再忍耐劳累,幻想着再咬牙奋力一点即可获取,但是实际上,那只香蕉却也是在不停的一点点的前移,如此循环,直至我们筋疲力尽被控制住后,这一切才告结束。 生命们常抱有一种侥幸心理,总以为未来或有幸运的转机,进而迁延日久的忍受着现在的痛苦与磨难,继续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残喘生活。而实际上,这不过是造物主设下的一场骗局,它造就极个别成功与幸福的范例,让大家看着这个成功的标杆、幸福的诱饵去拼命的努力奋斗,去持久的忍辱偷生卧薪尝胆,为跻身为成功人士而辛劳付出。但是,在多数人人生将尽时才发现,那些所谓的转机与幸运,终其一生也不会出现,而人们为此付出的终生辛劳与努力,换来的却是无尽的亏损、失意与痛苦。 10、我们看到,在我们还是精子的时候,我们就面临着无数的艰难征战、排挤厮杀,以及各种瞬息莫测的风险苦痛。在我们偶然有幸出胎成人之时,我们又面临无数的生存竞争与无常苦痛。能够成人是幸运的,但更是苦痛的。成人之后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生命如灾 来日苦多”,我们的人生旅程,乃是真真如铁的苦痛地狱。生命来世一场,实为被打入地狱来炼狱一场。曾有西谚说“哪里是地狱?人间就是地狱”。至于我们曾经梦想的伊甸园生活,也许只有在我们化为尘土之后才会出现。 11、每天清晨醒来,这就是我们危机四伏恐怖一天的开始。辛苦的劳作、无数的风险、诸多的不顺苦恼也自此开始。睁开眼睛其实就是恐怖不幸的开始时刻,闭上眼睛其实才是安息、祥和、舒适之所在。从动物世界和人类生存史来看,我们每日醒来,其实不是来享受的,而是为应对和克服苦难与灾难的,是为了承受无常之处罚的。醒来之后,我们首先就要面对的是艰辛糊口、意外灾祸以及纷繁的杂务。如叔本华之意:所谓的幸福,那不过就是你躲过了多少灾难!所有的快乐,那只是你避开或克服了一些祸事之结果,仅此而已。减少祸事既是快乐,没有受灾既为幸福!因此,在我们在每天醒来之时,不应去寄望什么好事降临,而应去思索哪些灾祸与苦难可能来袭?思考应该怎样去尽力的防灾减灾。 12、我们的生命也有如天上的繁星,因为不幸而坠如人间泥潭。自此,我们便一世挣扎却无法自拔,极尽努力却不得善终。动物世界如此,人类也如此。生命的旅程基本上就是倒霉、倒霉、再倒霉,失望、失望、再失望,安康平顺是偶尔短暂的,不幸倒霉苦难却是持久常态的,中国古人们常说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是人们对人生苦旅的经验总结。而“譬如朝露 来日苦多”的另一种解读是:人生譬如朝露了无意义,在往后的日子里,苦楚只会越发繁多。生命在世,所谓的健康、平安、富足、美满、长寿等这些人类渴望的美好东西永远都是稀缺的,幸福只是相对的,而疾病、灾难、不足、丑陋、死亡等几率则是常态的、绝对的。 13、生命在世,绝症、病痛、不幸、不足等达摩克利斯之剑,无时不刻不是高高悬挂在我们的头顶之上,威胁恐吓着我们每一个人。幸福是没有包票的、相对的,而不幸却是铁定的、绝对的。与其每天生活在它的威胁之下,不如早点自我结束这种痛苦;既然无法逃脱,不如主动引颈就戮。达摩克利斯之剑早日落下,生命们才能早得解脱。如果,灾难铁定不可避免,那倒不如让它早日来临! 14、李白曾赋诗《拟古其七》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荣贵当及时,春华宜照灼。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 《拟古其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後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希望“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拟古其七》)。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经历,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那么,天上仙界和地下冥府又如何呢?“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把药偷吃了,就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所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这不过是“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罢了。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收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情绪,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总结。 15、莎士比亚也曾借用哈姆雷特的角色说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若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大概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副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显示了这个原因,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讽,压迫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律法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若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算清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负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那从来不曾有一位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理智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摘自《哈姆雷特》) 我们看到,哈姆雷特在经历亲人的背叛,情人的背叛等等磨难之后,这位人文主义者,这位至情至性的王子变得忧心忡忡,他开始不断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考虑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前那个热爱生活,把天空想象成“一顶壮丽的帷幕”的哈姆雷特,那个赞赏“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的哈姆雷特,那个仪表优美、举动文雅的王子,在现实中慢慢变得忧郁。此时的他,已经开始在生存与死亡中间犹豫,在悲伤与乐观间徘徊。最终,哈姆雷特用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的道义上的胜利,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人类和生命们的总体悲剧。 16、生命的徒劳: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生命的求生、求足、求成功的挣扎和努力都是徒劳的,能够获得生存、发展、惬意的成功者与幸运儿,那是少之又少的凤毛麟角。在一棵大树或小草的脚下,每年都会成千上万的它们自己的孩子(它们的种子),因为瓜熟蒂落而掉入泥土等待着来年能够获得生根发芽、获得生存与发展。但是,我们看到,这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是万分之一)种子,它们的求生努力最终都是痛苦徒劳与悲凉的。因为,它们所降生的这片土地,一次只能容纳得一株树木或小草的存活,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种子)们,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它们那艰难的挣扎与不懈的努力,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一场无用功,一场悲催的徒劳、失望与痛苦。不仅如此,即使那百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的幸运种子,在它们获得生存之后,也还是会在未来的生存发展之中,面临无数的激烈竞争与风吹雨打的绞杀折磨。 不仅是小树小草们注定是这样悲惨的命运,几乎所有的生命都注定是这种的悲催宿命。从动物世界和人类的历史来看,没有多少生命的一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健康、富足、舒适、幸福、美好的。相反,绝大多数生命在它们的绝大多少时间里,都是生活在一个危险、短缺、病患、艰辛的环境之中,他们常常朝不保夕,他们时常危机四伏,他们经常处于忍饥挨饿、艰辛的奔波劳作之中。据统计,一群初生的小海龟,在奔向大海的途中将有百分之七十会在途中被飞鸟吃掉,进入大海之后的幸存者又有绝大部分会被海鱼吃掉,仅剩的一小部分即便“长大成人”后也会有大部分被其他生物所猎食。这还不包括期间被饿死、疾病、意外、物理伤害等死于非命的那些海龟。即便是生育率较低,成活率较高的大象与人类,他们的初期死亡率虽然小了很多,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死亡率也很高,长成后的艰辛程度也很高。大体来看,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虽然在出生率与死亡率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受苦程度与受苦量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出生率低、存活率高的动物们它们只是将初期的痛苦量向后移位而已。水中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一切动物和我们人类,它们全都是大自然残酷的“广种薄收”工具,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受难者。生命的画卷,在这个星球上苦不堪言、哀鸿遍野;生命的悲歌,在这个地球上绕梁不绝、长哭不止! 17、如果我们经历一次重大病痛,我们就会知道,在剧烈的病痛面前,我们曾经不断在脑海里憧憬幻想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在病痛面前,我们的尊严、理想、美梦等是多么的虚无缥缈、无暇顾及、无足挂齿。此时此刻,我们方能体会到“人类一千次的幸福比不过一次病痛的折磨。”之谶语含义。幸福快乐如浮云翻滚轻忽略过,而疾病苦痛却是如针锥骨坚实不虚的。 18、事实上生命是及其危脆的,佛教《法句经》中说“人命危脆,朝夕有变。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我们身边那多如牛毛、浩如烟海的细菌病毒随时都能将我啃噬的肢残体败,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的意外灾祸从来都如影随形,这还不说大气层一个喷嚏或者大地的一个抖动,就能让我们这些生命们就瞬间灰飞烟灭。我们的生命以及我们的平安、健康、幸福等,脆弱的就像寒风中一盏羸弱飘摇的油灯。我们的未来之路,潜伏着无数的虎豹狼蛇,随时准备跃出将我们撕咬吞噬;苦难如漫天雨点般笼罩在我们生命的整个旅程之中,我们无法躲避,只能浸泡在这无尽的苦雨中挣扎前行。 19、生命的征程,那完全就是一次逆水行舟的受难过程。生命们千辛万苦的求生图存,力争上游之努力(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却极易在一朝不幸之中而功亏一篑,一泻千里。在企业经营中有一则短板理论,短板理论又称“木桶原理”、“水桶效应”。该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实际上,短板理论不仅存在于企业经营中,它也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之中,我们要办成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是需要很多个因素齐备方成,期间只要有一个微小的因素不健全、不到位,那我们就会功亏一篑,满盘皆输;都会由此而导致之前的诸多准备与巨大投入投资亏损殆尽。与此同时,由于“蝴蝶的翅膀效应”的普遍存在,这又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全知全能、面面俱到,把所有失败的因素都考虑到位,以防范排除失败亏损的悲剧。不但如此,反而是“蝴蝶的翅膀效应”常常导致我们顾此失彼,按下了葫芦又起了瓢,四处救火,焦头烂额。常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千里金堤,溃于一穴”这就是我们人生艰难的真实写照。生物们命中注定的“至泄常在而至成不常在”之宿命,决定了生命之旅的灾变基色。 根据木桶原理可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它都是由无数的相关因素巧合汇集而成的。所以,一切的成功都是偶然的、短暂的,而一切的失败与不幸都是必然的、常见的且久远的。因此,人不能指望获得长久的成功,而只能指望获取一个偶然的、短暂的成功,而后就功成身退的静享平凡。纵观一切生物与人类,他们的成功都是那么的不容易,而失败亏损却又是那么的轻而易举。故此,人应当仅仅努力获取一小段成功,之后就尽量身退,而绝不应贪功好成的幻想自己是“常胜将军”,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绝不能豪情万丈,雄心壮志的去准备干一番所谓的大事业。人一生的智慧和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不足的,而影响未来事情成败的因素却是无限多的,以有限的智力与能力去搏击无限的世间因素,那定然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的。 从一个长时间段来看,世界上的生命们它们有生(生存阶段)的时间只是偶尔的、短暂的、局促的和不安的,而它们无生(死亡阶段)的时间却是必定的、漫长的、持久的和静谧安宁的。——“生不如死”或许是一语成谶的事实。 生活从表面上看,或许是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炫美画卷,但是深窥潜底,我们却发现,它的基底色永远都是恒亘的灰暗色调。有朝一日,一阵不经意的微风拂过,那画面上的五彩粉饰就会在瞬间灰飞烟灭,而画卷上留存的就只有阴森可怖的一片漆黑。 一波精子数亿大军,个个都拼命奋斗力争上游,都想争取钻入卵子而求得生存,但是最终只有一二尾得偿所愿,其余亿万都途中挣扎着夭折,痛苦死去。精卵结合,受孕降生,又一波亿万新生儿开始了新的一轮残酷求生竞争;一批幼鱼或幼虫、幼兽中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也将屈指可数,而绝大多数新生儿都必定悲惨而痛苦的夭折。新生儿长大成人又会开始新一轮的激烈的力争上游之竞争,最终也是只有极少数得偿所愿。在这些极少数得偿所愿的生命之中,他们又要开始在新的同级别竞争…….,即使到了食物链的所谓顶端如皇帝、国王或狮子、老虎之类,它们也会面临无处不在的明枪暗箭或细菌病毒的不时吞噬,残酷辛劳痛苦的竞争轮回不止,没完没了。顶端者尚且如此,那数以亿计的普通生命们的“人生之旅”就更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了。 20.生命中的成败得失:大自然或许为了抑制生命,就肇使绝大多数生命们在绝大多数的追求上求得反失,求成反败。相反,也常致使绝大多数生命们在绝大多数的躲避中,求避反遇,求败反成。我们绝大多数生命在生存的过程中都是力求趋利避害的,但是,造物主为了抑制生命的繁殖裂变,生命的过于优越而导致的“超生”,它不得不对此进行大力抑制,造祸世间,让绝大多数生命们在绝大多数的追求上都“求成反败,求得反失”;让生命们“每求必反”,以此来折磨生命,抑制生命。因此,我们看到幸运者们,造物主的宠儿们,他们往往都是“欲求予与、予与反得”的反其道而行之之人,而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们终其一生苦苦追求,却一生因求反失,逐成反败。 21.佛法《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细细思来,世间的万事万物实际上都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所以也可以说:其实,什么都是浮云!什么都是空的。又因“什么都是浮云”所以“人生在世,凡事都不必太执着!”。这无论是在人们对待自己的人生、爱情、事业,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政治、经济等等事物上的追求时,都理应如是作为:大致努力、尽力就好,而不宜耿耿于怀、壮志凌云的希求必成。很多事情,你越是希求它成功,它反而越是失败相反,而你漫不经心,它却反而不期而成。(虽然成败也都是浮云,但我们既然不得不暂存于世,那我们还是能享受一些成功的喜悦就享受一些吧!)既然“神马都是浮云”,所以我们只能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去生活做事。 古人亦云“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又因造物主为了抑制生命的超裂变而常使人们十事九败,所以,人生在世,也需要一些“凡事都不必太执着”的态度去面对世事。凡事都非常执着,一心只希求成功,不成功便成仁,其结果往往是“希望越大结果却失望越大”的适得其反。造物主的抑制、世事的无常、影响未来的无数因素等众多的不可测原因,经常使得人们曾一心一意寄予厚望的事情其结果却是失败徒劳,令人哀伤。而保持“凡事都不甚执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即使失败也无甚大碍,可以等闲视之,可以跌倒后再来。如此,反而更容易成功。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山穷水尽已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多是在不经意间获得的”等描述即是这个道理,而所谓的“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那恐怕不是普遍现象。很多事情,当你保持着巨大的希望之时,造物为了抑制你,便给你制造意外,让你失败。而很多事情,在你未寄希望之时,它反而让你收获意外之福。——因为这可能就是造物主的职责。 曾国藩也曾言“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苦,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意思是说,上天的意思与安排究竟何为?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所以,我们只能竭力的去做,对于最终的结果其是成是败,我们无以计较。曾国藩的意思是你耕耘就好了,不要去担心收获。期待丰收,那你精神压力很重,会徒增苦恼。担忧和等待,根本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是障碍。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会来,你要做的只是现在不断地去准备,所谓的“不期而至,不期然而来到”才有可能应天意而生。梁启超也曾回信其自梁思成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算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是谓:山不问结果,仍然傲然挺立,高耸入天;河不问结果,仍然奔流到海,不舍昼夜。一则忠告:———失败与苦难的弦音,一日都不可或忘! 22.生命在世,有些事情是需要依靠持久战才能获胜的,而在面对能量无边的自然之手时,生命们确是“久战必败”的。生命们的一生奋斗,其实质是在克服巨大的天然的抑制力,当生命们在挑战攻克大自然的抑制力之时,它们就只能获得偶尔且短暂的一时成功,绝难获得巨大且持久的成功,拼搏下去,最终都将面临失败,这就是“世上没有永恒的企业”、“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史上没有永久的成功者”之故的。联系到个人的努力,我们大致也只能类似于此,我们若只追求一时一事之偶尔短小的成功,则此事不难。但我们如果希冀获得巨大而长久的成功,那恐怕终将适得其反,落得个一事无成,一败涂地。故而,生命在世,常应“以桶水而沏杯水”、“集实击虚”以数倍的能力去争取一些较小而短暂的成功,并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为宜。生意如此,政治如此,人生亦当如此。“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我们若身陷美好的幻境且执迷不悟的追求下去,妄图获得持久的成功,那么我们必将会输的很惨,必败无疑。切记:——大自然那无形的抑制之手无处不在,它对我们的抑制之处也十之八九(“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即为此故)所以我们久战则必败! 23.环顾四周,我们身边有着数以亿计的底层弱势老人们,可想而知,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曾非常努力的谋取成功,都曾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的力争上游“出人头地”。但是,造物主的客观规律却决定了——成功者、如意者只能是个别人。为此,这数以亿计的底层人士他们那千辛万苦的尝试努力,最终都化作了亏损、失败与痛苦失意。对此,我们不可不查。我们应当吸取此中教训,要“看破红尘”,要尽力的破除对成功、如意的幻想迷梦,居安思危、常思常败,并做好自己一生都将失败,一世都将苦度的思想准备,莫让幻梦缠绕毒害自己尚能苟延的生活。即便偶有尝试成功的机会,也当做好最坏的打算,随时要对亏损破产甚至崩溃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挂念“失败常有而成功不常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去做一些尝试。我们要用“劫后余生,狱中偶乐”的淡定态度去面对偶然的成功,常思“我们已是注定的罪人,受罚的苦痛已是不可更改的铁律。在此期间,我们偶然获得一些成功,那也只是“狱中放风,暂时不痛”而已。对与成功,我们应该怀着“有便有了,没有也无所谓”的心理,对它不寄厚望,不存贪念,并且“不忘败常,不忘苦长”。 24. 生命旅程有着严重的苦乐不均衡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顺心如意的事少之又少,而意外倒霉灾难的事却多如牛毛,并且各种重大疾病以及灭顶之灾如影随形,完全将我们死死的笼罩其中,使我们不得解脱。我们就像那小有薄技而又自以为是的孙悟空,费尽百般周折但终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无数的人们倾尽全力拼搏一生也难有所获,即便极少数的成功人士,他们也随时随地会面临崩溃以及意外、疾病、死亡,灾难无时不刻不笼罩在我们的头顶,随时会将我们吞噬。对于艰难的生命之旅,很多人在历尽失败之后仅仅只希望平平安安的活着,再平平安安的走(死去)都难以如愿;很多中老年人在历经年轻时代的拼搏失败,耗尽资本之后,转而只希望能够足衣足食、健康平安的生活下去,临终前能安静的离世。然而我们看到,仅此些许的要求人们都求之而不得。在此后的无欲生活中,他们还是要经历无穷的短缺、意外、灾难与不幸,而在他们离世之前,又要经历巨大的病痛折磨,我们看到医院里那些即将离世的人们,他们所受到的那惨不忍睹的病痛折磨,简直让人痛不欲生,欲哭无泪!人类如此,万千动物们亦如此,生命降世如确有不可饶恕之重罪重罚。 25.依据帕累托定律可知:存在一条78∶22宇宙法则,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按78∶22这样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及其他气体占22%。人体中的水分占78%,其他为22%等等。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存亡成败也基本如此,百分之八十的生命将夭折,仅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能够存活;动物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捕猎都将失败,仅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机会才可能获得成功;人们百分之八十的努力都是失败的结局,仅有极少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事情是成功的;并且在自然状态下,市场经济与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努力创业的人们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有幸获得成功,其余那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将失败,与此同时,那百分之二十的成功者与成功企业及产品,又足以抵消养活及胜过那百分之八十的失败者与失败企业及产品。(也因此,市场经济及自由民主的环境,它们虽然更符合自然规律,比计划经济与管制专政环境要好很多,但是它们并不能保证身在其中的人们容易成功。相反,它却常常使得大多数人们更容易失败,即便如此这也已经是人类能够找到的最不坏的制度环境了。人类在这个灾变的世界中不可能获得主体的幸福,而顶多只能获得一个最不坏的生存结果。这一点不可不查!) “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体现在我们的工作、投资、经营挣钱上。据悉,有统计显示,一般的企业经营中他们百分之八十的项目都是不怎么赚钱甚至是失败亏损的,仅有不到百分之二十是赚钱的,但是,这赚钱的百分之二十却足以抵消那百分之八十的不赚钱及亏损。一个人的一生的投资挣钱或其他方面的努力,也大都呈现出百分之八十为失败亏损,仅有约百分之二十是成功的“盈利”的,而这稀少的百分之二十的成功往往足以平衡那失败的百分之八十的现象。 一个人回首一生,基本上就是一大推的失败与亏损以及一大堆痛苦与磨难的集合,失败是如此容易而成功却是如此艰难与稀少,这让人唏嘘不已,进而感叹“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人生一世那接连不断、没完没了的失败,很难不让人陷入恼怒不已、痛苦不堪的境地,同时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世如火宅,苦海无边”的佛家箴言。此中,虽然有些百分之二十的成功足以抵消甚至超越那百分之八十的失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仅仅是个别幸运的宠儿们的专利,绝大多数人们的那百分之二十成功,即便能够抵消平衡那百分之八十的失败,但也仅仅只是聊以糊口而已。生存的艰难,生命旅程的不易与不幸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 26. 人们也常由这两种说法化生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即: 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易在现实里迷失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许多人到了这一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既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也是成竹在胸的体现。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反思,我们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思想观点,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了立体感,虽然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这一阶段我们看得更透,更明晰。 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大师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此为做人与处世。对于自己来说,人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境界,似乎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一直都是三个阶段交互错杂,时而看山是山,时而看山不是山,时而又看山还是山,反思过来,终于明白原来人生就是熬,需要更多历练,更多感悟。 有人认为,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状态,认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后来对万物之实在性发生怀疑,这便是哲人境界;最终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见到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可谓是佛家境界。 人(甚至动物)的一生,从年龄段来看也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甚至动物)在他们年少之时,往往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在此阶段,孩子们多数时间都是在嬉戏欢笑,仅有一些被父母和老师束缚不甚自由的烦恼。并且,他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从不质疑。这个阶段的生命们往往不知生命旅程的艰险,他们多数时间只知尽情的嬉戏欢笑。即便到了青春期,他们也是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他们常常幻想憧憬着未来自己能获得姣好的容貌、美好的爱情、体面的工作、幸福的生活。此时,他们往往雄心壮志,准备为美好的未来努力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时常沉浸在美梦之中。除此之外,他们仅仅只是厌烦父母的管教束缚以及暂时得不到美食美衣、想要的恋人等烦恼。总之,他们总体看到的未来是一片明媚的美轮美奂的天空。 第二阶段:当人们(甚至动物)走过青春期进入中年阶段时(大约三十而立的阶段),他们会发现现实的残酷,生存的不易,世事艰难,想得到的东西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此时,他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总之,他们总体看到的未来是阴郁寒冷的天空。 第三阶段:当人们(甚至动物)步入大约“四十而不惑”的年龄段后,此时,人们(甚至动物)历经了各种风风雨雨、顺境与逆境、轻易与艰难的摔打锤炼之后,开始有些看破红尘,开始有些淡定。此时,他们会对自己年少时与年轻时期那不切实际的美好期望降低要求,修正期望值,不做过高的要求与期望。这一阶段,人们往往开始步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生命的三个阶段是:从一开始的过度憧憬虚幻的美好未来,天真的以为世界就是一个童话世界,浪漫世界(极左);到过度的认为生活就是残酷的生存竞争,就是艰难。此一阶段,人们其实在过度的信奉“人生达尔文主义“(极右);再到历经了左右的锤炼后认识到了生命其实不是太左也不是太右,而是普通的“中庸之道”,看出“神马都是浮云”。无论轻松还是艰难,无论欢乐还是痛苦,其实他们都是浮云,都需要波澜不惊、淡定。 27、生命们只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快乐的心情与感受,如果生命们在没有安全保证的情况下甚至正处在危机之中,他们感觉岌岌可危即将大祸临头之时,那么他们的心情绝对会是糟糕的,快乐不起来的。就如同一个人已经滑落到悬崖边缘,即将崩溃之时,他们肯定是轻松快乐不起来的,这时他们只能是紧张、郁闷和痛苦的。然而,在生物世界所谓的安全保障几近稀少,相反,灾难、短缺、亏损、崩溃却极易发生。生存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所以快乐也总是很少的事。对于人类来说,他们只有在幸运的获得了充足的生活资料(衣、食、住、医、行)后,才能有轻松快乐的基础。假如,他们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病痛缠身、负债累累、隐忧不断、被人鄙视…..那么,他们将是绝无轻松快乐的可能的。健康、丰裕、有保障,这是人类乃至也生物们的快乐基础。然而,这对大多数生命们来说,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大多数生命们终其一生都处在一种勉强度日、苟延残喘的紧张、痛苦状态。 28.从理想的角度去审视死亡,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它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解脱,一种对艰难苦苦挣扎的如释重负。纵观动物世界,成千上万的新生命他们苦苦求生,结果仅有很少数者可以幸运得存,而这些得以幸存者在他们未来的生存之旅中又要为那短缺的食物、性、尊荣而苦苦打拼,并且最终也仅有极少数个体才能获得,即便获得这些后,他们又不得不面临终老的衰弱、病痛等等巨大的苦难。所以说,死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这应该是毫不为过的。生命的死亡,意味着生灵苦难的结束,至少是对衰老病痛这些难以忍受之折磨的结束。 29.人来到世上的终极归宿 ●传说古希腊雅典城建成时神留给人类的箴言:“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人类正信都认为,人是从天国堕落到这里的,堕落过程就是从无私到有私的过程,佛家把灵魂叫元神,元神元神,原来你是善良之神,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宗教都教化世人要修善,要返本归真。 ●人从娘胎一降生,已经是有私有罪的了,因为他的灵魂是因私才堕落下来的,但出生时,比起人世间一生,是最纯洁的时候,保留的天性即神性比较多。老子说:宝贵者,赤子之心。古人常说天性天性,单纯善良,是很有道理的。 ●佛说人世间苦海无边,劝人回头是岸。人身得苦,正好还业(西方叫赎罪),讲‘离苦得乐’,‘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苦修善,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的目的。 30.纵观我们所能及的所有物体,蓝天、土地、石头、水流、月亮、外空星球等,可能只有地球上的生命这些物体们才有巨痛的知觉与神态。难道我们真是从天国堕落到这里受惩罚的?难道我们只有经历生命的巨痛、磨难、赎罪后才能重返无痛自在的天国,西天极乐世界?并且,还据一些科学理论论证(一部科教纪录片《来自星星的你》),地球上的生命是来自于外星球的撞击携带而来的。难道我们这是由天国被抛入地球上受苦的? 31.为什么我们听到的有些音乐,看到的有些诗画,它们美轮美奂犹如天籁之音,世外天国?有诗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为什么有些敏感的诗人、艺术家们愿意为美而死,为追求如诗如画的艺术世界而死去?为什么夫子曰:朝闻道,夕死足!道,天道也!冥冥之中,人生来世就是为了来寻道,寻找天道?天道通往天国?难道我们就是一群摸索探寻天路的“天路客”?难道在我们的世间之外,真有另一个纯洁、美丽、自在的“极乐世界”?我们感官之中的美妙世界,为什么都冥冥指向那意念中的天国?难道传说中的神佛天国真的存在?难道人及生命体们真是神的子民?难道生命真的是从天国堕落到地球世间?难道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历经一番磨练赎罪后,准备返回天国,回归天性,返本归真? 《死神赞歌》死神啊!死神!在我历经了生存的颠簸之后,你终于来到了我的身边。我要感谢你的来临,因为只有你才能帮助我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炼狱之行。在我历经了生存的艰辛劳苦、颠沛流离之后,是你闻讯而来,伸手将我拽出了苦海,是你把我带回了到你那安息宁静的幽冥世界。自此,我就如石、如水、如日、如月般不食、不劳、不病、不痛;你对我的救赎,宛如将我重新送回到那惬意的伊甸园世界。自此,我就再也不用为了一张嘴而操劳不止;为了防灾防损、防寒防病,以及各种虚幻的功名利禄而患得患失,惴惴不安;自此,我就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泰然自若、悠然自得,不生不灭、无欲而刚。 我也曾见到过许多的坟茔,它们安详的躺在在山涧之中、林荫之下,它们看起来是那样的悄无声息、静谧优美。为此,我曾走近过它们,当我站在墓碑前,开始浮想联翩,开始与亡故者神交对话,我揣摩他们在地下的生活场景:彼时,他们或已化入尘土,回归那由千年万载所累计而成的亡灵天国、生命的故园。在那里,他们有着比我们人世间更多的亲朋好友,他们不食不争、不性不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此情此景,令我心驰神往,我已迫不及待的欲加入其中,重返我那久违了大地故园! 二、上天有好生之德(生命赞歌) 生命在世确有,如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达尔文《物种起源》、以及基督教、佛教等著作中所说的“苦海无边”、“原罪受罚”等无穷无尽的抑制与折磨。同时上天也有“好生之德”,基督教说“神爱世人!”,而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也说“生物的本质是相亲相爱、互助共生的”,这是一副感人的美景。 我们知道,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理论来源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一门学说,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内都发生过很大影响。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生物为了生存彼此相互斗争,在斗争中,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而延续。“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生物进化论套用来观察人类社会生活,认为人既然是一种生物,也就不能不受物竞天择规律的支配,结局是优胜劣汰。克鲁泡特金在方法论上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一样,也是把生物进化的规律引用来考察人类社会生活的,但是,他不同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生存竞争”看作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他提出了相反的论点,认为“互助”才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进化的真正因素。克鲁泡特金并不完全否定生物之间存在的竞争,他认为任何生物都不是营个体生活的,而是营群居生活,在一群之内,各单位生物之间只有互助,而无竞争,他常用蜜蜂和蚂蚁群居营生这一自然现象作为例证来解释他的论点。他只承认在群与群之间才有生存竞争,而竞争的抉择也不是什么适与不适,而是群的互助性之强弱。互助性强的生物群生存而延续,互助性弱的生物群则被淘汰。经过世代相传今天存续下来的生物,都是互助性很强的生物,而人类便是互助性最强的生物;再发展下去,自然界终将消除竞争。克鲁泡特金还断言:“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人类中,竞争都不是规律。“恰恰相反,不要竞争、避免竞争才是“自然的倾向”。他认为“以互助和互援的办法”一定可以“消除竞争”。克鲁泡特金说:他说阐述的“互助为一个自然法则和进化的要素”,是给达尔文主义“弥补一个重大的空白”。 克鲁泡特金认定“互助”是生物的本能,“互助法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法则。他的《互助论》就是“一本论述互助法则的书”。这本书的头两章是叙述“动物之间的互助”的,以下几章专门考察人类社会的几个历史时期的互助(他特别提醒读者注意其中论述原始社会和中世纪互助形式的几章)。因为克鲁泡特金把“互助法则”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所以这本阐述互助“法则”的书也就是克鲁泡特金试图阐述人类社会发展法则的书。克鲁泡特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也是同样从进化论中把“生存竞争”说移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因此,他要从生物进化现象中找出另一种进化因素——互助性来加以反驳。克鲁泡特金从他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人类依靠互助的本能,就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毋须借助权威和强制;而没有权威、没有强制的社会才是保障人人自由的完美社会。克鲁泡特金认为现实社会,其所以还存在权威,仰赖政府,就在于有两个弊害:一是国家,一是私有财产。克鲁泡特金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作了尖锐的批判,他揭露资本剥削的贪婪,谴责私有制带来社会恐慌,使广大劳动者陷于贫困。他特别责难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堕落的现象。克鲁泡特金提出应该以各种社团的自由联合代替滥施权威的国家,以共产代替舒服自由的私有财产。反对一切权威,建立无政府的社会,取消私有财产,实行共产共有,这些观点在克鲁泡特金的思想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主导的思想是政治方面的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自己把它称为“自由共产主义”。克鲁泡特金也一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激烈的批判,特别是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生命们爱大于恨、血浓于水,互帮互助、生生不息,演绎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 造物主在给生命体造就无数的痛苦之际,也偶有赐予他们很大的快乐与幸福的时候。例如:造物主给生命们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人们偶尔纵情山水便能够暂时忘却苦痛,感受到万籁俱寂、天地悠悠的如诗如画之美,感受到灵魂空畅的悠然之幸!例如:动物和人类在吃饱喝足之后,短暂的惬意时光;在一时解除危险之后,可以享受一下短暂的安稳自在。 三、生命中庸(自然之歌) 造物主对生命的数量与质量,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严格的调控。它用无数多的意外、疾病、灾难、不幸等手段,无形的抑制着生命的过度繁殖趋势,而这就给生命世界制造了无穷无尽的悲哀、短缺和苦难。并且,这些苦难与我们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永远的跟随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随时都可以将我们打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与此同时,“上天亦有好生之德”,造物主为了平衡万物,也需要适当的保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生命存在,而不至于将他们赶尽杀绝,及不至于让他们全都因绝望而死。它会保留一定数量的生命存活,甚至制造一部分十分幸运的高质量存活者,以平衡遭遇残酷打压、折磨、消亡者。 常言“上天有好生之德”,又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我估计,上天的安排是:既不让人被意外折磨绝种,也不会让人心想事成的优遇至滥。所以,造物主需要既不把生命们折磨殆尽,也不让生命们心想事成。而是意外不断,让人们不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每日的生产生活,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意外之事。 造物主的“好生”与“杀生”二者兼顾,因此也就有了生命们的“中庸之道”。 由于上述造物主所必须的抑制力量,所以我们的生活随时随地都处在危险之中,我们也因此要有随时遭遇倒霉、失败、痛苦甚至死亡的心理准备。但是,也由于造物主还有“好生”之德,我们目前还没有“被倒霉“、“被处死”,甚至有时还有致幸的机会。所以,我们对我们目前的生存生活,应该有一种“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理准备与生活态度。 即:我们的人生已注定是一匹死马(苦海),但目前眼下我们还没有被造物主安排死去,还没有陷入绝境,造物主对我们的“抑制力”与“保生力”尚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过程中。此时,我们就需要力所能及的去尝试着在苦海中需找一点点些许的“苦中之乐”,力所能及的去创造物质与精神产品,在苦海无边的生命旅程中努力争取一些暂时的偏安一隅。此可类比企业家冯仑所说的“坚持理想,顺便赚钱”,我们这里可将之称为“坚持苦修,顺便赚钱”。 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倍而投小”游刃有余的去做一些投资经营以及社会公益,去为社会力所能及的创造一些福利,也为自己缓解一些物质与精神上的短缺痛苦。 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被制造出来,不知道造物主让我们降临这个世间有何用意?一个现实是:既然我们已经降生,那么“存在即合理”。虽然我们降临的这个世界危机四伏甚至苦海无边,但是既已来临就当“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应该尽量去完成造物主安排给我们的无名任务,我们理应在这个艰难的世间,凭着天生的本能去尽力创造,尽力延寿,力所能及的去做一些由本能引导我们去争取的事情。虽然这个世间及其艰难而我们又及其危脆羸弱,但是,在我们还没有十分倒霉以及被消灭之前,我们就理应顺应自然、顺应本能,尽己所能的去追求真理、富足、健康、快乐。这也就类同基督教新教的教义:坚持赎罪苦修精神,同时力所能及的创造物质精神财富并适当的享受本能与现世世间的快乐。 我们理应时刻牢记:在我们目前还没有被倒霉、被处死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尽力求得生存与适当的发展,但是,一旦当失败、倒霉、厄运、疾病、不幸甚至是死亡来临之时,我们理当不感意外、泰然面对,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命中注定的宿命。我们偶然的不死、偶然的成功,那只是我们意外的收获,上天的格外恩赐。而我们的失败、倒霉、疾病、死亡才是我们的常态。 我们用“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来对待生活,这可以使我们保持生命的“中庸之道”。这种态度,既可以让我们保持对造物主敬畏之心、谦虚之态,也可以让我们避免过度的消极悲观。它将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之中戒骄戒躁,不至于过分乐观甚至张狂,也将使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总之,它极有可能使得我们一生不卑不亢、不乐不悲,顺其自然的完成生命之旅。它可以让我们一切都显得相对淡定。 生命在世,还要随时做好最坏的打算,要准备好随时随地的迎接失败、倒霉与不幸的灾难发生。我们只有做好最坏的打算,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上“波澜不惊”,泰然处之,而不至于当不幸发生之时,使我们措手不及痛苦不堪。同时,做好这种心理准备,也可以让我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我们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之后,即使我们的人生一再发生失败、倒霉与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不会深感意外,反而会觉得此乃意料之中的事。而相反,如果我们的人生很少出现不幸,那么我们将会时常感到意外之福的乐趣。 生死有命,顺其自然(生命的中庸之道) 鉴于上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两种极端的调控,我们无数的普罗大众对未来的每一天甚至每件事,都容易抱持一种美好的期许幻想,但结果却往往是收获了巨大痛苦与失望,此是谓“愿望越大,失望越大”、“飞的越高往往摔的越惨”。而有些悟道深厚的智者们,他们对未来的每一天甚至每件事,则都常抱持着最坏的打算,他们常常对此预作准备,在有了这种最坏打算的垫底,最后的结果反而容易好过他们的预期,使得这些人的生活不至于太过失望痛苦,有时甚至还会获得意外之喜。因此,凡事我们都应该多往坏处想想,都要做最坏的打算。 有少数造物主的宠儿或曰天才,他们在面对造物主那“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抑制手段之时,时常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以“水无常形、出其不意、以毒攻毒”的方式来应对求生,他们常常可以让造物主那不意的处罚少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减少失败,增加成功的几率。这些人不按常理出牌、生活、工作。常能出其不意的减损获胜。例如:创新,例如:怪诞式的行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但是,这类人总是少数,大多数生命们都苦海沉浮,受尽抑制。 现实的生活常冰冷而残酷,唯有灵魂的生活美妙如画,宛如初始的伊甸园一般。 所以,神的孩子天才们都主要生活在灵魂的世界,以思想工作为主(例如:、宗教大家、哲学家、画家、作家、学者、诗人等),以创作生产思维作品为生。而越是依靠世俗工作的人,则越是痛苦更多。 白居易有诗《对酒五首》云:“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 君知天地中宽窄,雕鹗鸾皇各自飞。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丹砂见火去无迹,白发泥人来不休。 赖有酒仙相暖热,松乔醉即到前头。 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 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昨日低眉问疾来,今朝收泪吊人回。 眼前流例君看取,且遣琵琶送一杯。 ” 大意是说,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一会儿就过去了。人生不论穷富,不必太过于斤斤计较,应该尽量放宽胸怀,随时保持心情的愉快,这才是处世之道。 他还说:“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意思是蜗角相争再激烈,也无非如一丝牛毛般的微利,不必看得太重。《菜根谭》中也有此类诗句:“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换个角度,如我们从高山大海或天地环宇的角度来观看人类,那我们人类也会象地上的蜗牛蚂蚁一样,我们一生励精图治孜孜以求的所谓宏图大业,那不过就如“蜗牛角上争天地”,不过就是一种可笑而无意义的操劳。 感悟“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鉴于生命旅程中那如山的危机与苦难“苦海无边”,我们有必要适当保有“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无痛无灾、幸福快乐的时光,不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而过虑忧愁。 活在当下,在心理学上叫“此时此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永远都不会来,因为来的时候已经是今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唯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唯一可以用来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唯一一天。 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也只能从当下去寻找,过去的事,均已过去而不存在。不论是多美好且令人怀念,或是多么丑陋令人追悔,都没有必要沉湎于过去的情绪中。对过去的怀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烦恼,进而干扰当下该做的事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活百岁,不过三万多天,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如果夸张而简明言之,人一辈子不过有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作废的证票,是过去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明天是未到期的证票,是未兑现的事实,是无法预测的;只有今天才是可以把握的,是最现实的; 生活在当下才会幸福,因为过去、未来、远处,都是不可触摸的,只有这里、此时,才是自己真正拥有和把握的;“活在当下”原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人生观,它告诉我们要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现在,就不能珍惜今生,不能拥抱现在,也就无法拥抱未来。 ——全国十大女性讲师张金洋 “活在当下”:并非不回忆过去,预计未来,而是专注于过程,一个过程只干好一件事情。回忆就专心回忆,展望就是展望,念经就专心念经,劳动就专心劳动,吃饭就专心吃饭,食不语。故而僧家在种麦子、插秧之中都能悟出禅意。 ——佛学大僧圣严法师 同时,又鉴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也有必要适当的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灾难、不幸、痛苦等,做一些准备。 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有时还不得不象希腊神话中的西西佛斯那样,将剧痛化作佳酿,将苦难嚼出甘甜,犹如苦行僧那般自找苦吃,化苦为甜。(附: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终于有一天,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了。当巨石不再成为他心中的苦难之时,诸神便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或者暂携酒神狄饿尼索斯精神,跳着舞越过人生大地上的沼泽与凝重的悲秋,适时的放下一切愁苦与担忧,感受一下“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美景。让阴霾的生命之旅闪现出几抹靓丽的光彩! 我们应努力重返“伊甸园”。生命的旅程虽然危机四伏、苦难重重,但是造物主为了保持某种平衡也需保有一定的生命量甚至是保护、呵护一些生命们,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幸福快乐,以让他们相对优质的生活繁衍下去。在此之际,如果你相对健康且可以长期保持衣食无忧,那么你就应该尽量减少喧闹繁华的世俗生活,努力重返“伊甸园”,去过一种安静、恬淡、思考的精神生活,去欣赏那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在“伊甸园”中聆听神的教诲,让心灵神交,与神同在。 生命在世有时也需要“难得糊涂”,因为天意不测,世事难料,所以算计太多有时就难免会把自己也给算计进去,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是也。道家哲学称: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生存与快乐有时也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在我们经历了世态炎凉的险恶与复杂后,我们就应该适当的回归童真的简单,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也正是一些稀里糊涂、简简单单的人,他们反而在生活中成为“福星”、“造物主的幸运宠儿”的道理所在。 两种力量的平衡:大自然对生命们显然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抑制力(绞杀的力量、至苦的力量),一种是助生力(催生的力量、保护的力量、导致舒适幸福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始终在对抗,如同一推与一拉的两种力量始终在拉锯,并不断的达成某种平衡,以使在一段时期内,生命们即不至于爆增也不至于灭绝;以至于生命们及不至于痛不欲生也不至于幸福舒爽之至。 从一个大时间段来看,由于物资能量守恒定律的原因生命们苦乐最终都是平衡的,也即佛教所说的“无苦也无了!”,所以,我们不必为苦难而忧郁,也不必为所得而兴奋。但从一个短时间段来看,生命们还是很艰辛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区别

为什么希特勒如此仇视马克思主义?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