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位置

第三位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4%BD%8D%E7%BD%A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位置(英语:Third Position),又翻译为第三立场,也称为第三位置主义(Third Positionism),是一种革命民族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和思潮,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而得名。第三位置的拥护者常声明自己已经超越了“左”和“右”的世界政治秩序。 目录 [隐藏] 1 词语释义 2 思想 3 起源 4 经济政策 5 在各国的发展 5.1 阿根廷 5.2 英国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 5.4 德国 5.5 法国 5.6 意大利 5.7 利比亚 5.8 美国 6 相关主义 7 参考文献 8 参见 词语释义[编辑] 系列条目 第三位置 主义 庇隆主义 国家工团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 民族无政府主义 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 斯特拉瑟主义 政党和运动 纳粹党 前沿交叉 官方全国战线 第三位置组织 新力量 国际第三位置 黑色战线 相关条目 法西斯象征 新法西斯主义 新纳粹主义 政治战士 白人优越主义 黑人优越主义 否认犹太人大屠杀 本条目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系列 查 论 编 政治意识形态 系列条目 无政府主义 ↔ 极权主义 绿色无政府主义 世界主义 ↔ 爱国主义 共产主义 无政府共产主义 基督教共产主义 工团主义 无政府工团主义 社团主义 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无政府社会主义 自由意志社会主义 社群主义 / 集体主义 基督教民主主义 ↔ 第三位置 自由主义 ↔ 国家主义 社会自由主义 保守自由主义 自由意志主义 人文主义 保守主义 ↔ 进步主义 三民主义 自由保守主义 民族保守主义 环境保护主义 伊斯兰主义 民族主义 原教旨主义 基督教基要主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解放神学 (天主教) 法西斯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 列表 政治主题页 查 论 编 参见:中间派和第三条道路 第三位置主义是一种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并不只是经济领域的思想。第三位置主义的实践往往涉及到国家最基本政体的变化。这是与中间派(英语:centrism)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第三条道路(英语:Third Way)最根本的区别。第三条道路是指经济领域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折中路线,而第三位置是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外的第三极。由于第三位置介绍到中文较晚,因此在很多场合将第三位置与第三条道路混淆。 思想[编辑] 历史上第三位置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应该尽可能地分散到包括工人,商人和企业家在内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手中。第三位置者寻求民族分离主义者并实现“隔离而平等”的族裔多元化,愿意与各类民族分离主义建立联盟关系,支持民族自治平等的不干预政策,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最新的发展包括对环保主义和“多神信仰的重建”的非传统宗教的支持。[1][2][3][4][5][6][7] 乔治·布兰克斯顿对阿根廷的第三位置进行过十分透彻的研究,他在《庇隆的阿根廷》一书中写到,阿根廷的第三位置主义者“坚决认为,社会中基本上相互冲突的力量有四个而不是两个,那就是理想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8]物质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物质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结合则是共产主义,理想主义与个人主义占绝对优势就会造成技术专家的独裁统治,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占绝对优势就产生第三位置。[9] 在历史上第三位置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学说,而是在政治光谱中处于第三极相同位置的集合,至少包括三部分内容: 在意大利和德国出现的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 以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斯特拉瑟主义为起点并在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法西斯主义思潮,其共同特点是既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反对自由主义、主张以种族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英语:Ultranationalism)来振兴国家。[1][2][3][4][5][6][7] 世界各地出现的既反“左”也反“右”的第三极思潮,以阿根廷的庇隆主义、卡扎菲的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 起源[编辑] 在经济领域内试图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潮,最早是王朝社会主义。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俾斯麦完成了德国统一,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运动的威胁,右面受到资产阶级政党民主诉求的压力。俾斯麦既反左又反右,强力推出6000余条保护劳工的法令,既保护了王朝利益,也实现了他的国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19世纪末的德意志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在意大利和梵蒂冈,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在1891年所发布新通谕(Rerum Novarum)提出社团主义,以对抗传统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的工会。社团主义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来自于中世纪传统的同业公会和以行会为主的经济,以及后来的工团主义提出了一种阶级合作的形式来取代阶级斗争。[10] 对第三位置主义的正式起始确认是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斯特拉瑟主义。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左派”共产党人创建的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反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张本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斯特拉瑟主义是纳粹主义中一个更激进的反对金融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工人群众行动。[1][2][3][4][5][6][7] 经济政策[编辑] 参见:社团主义 在经济领域内试图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是第三位置的特点,可以以承袭了社团主义的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社团主义强调国家对于经济的压抑,进行由政府全盘计划经济,[11]第三位置的经济政策反对民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放任政策。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在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主张,正是因为德国自经济大恐慌以来诉诸的社会主义政策,诉诸以政府手段解决所有面临的经济危机,却忽略了经济危机正是因为政府干预所造成的,最后导致经济计算问题的恶性循环,在民主议会无能掌控经济的情况下,要求绝对独裁者掌权的声浪便不可避免的蔓延全国。[12] 第三位置认为生产资料应该尽可能地分散到包括产业、农业工人,商人和企业家在内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政治精英手中。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多元制度里众多团体必须经过民主竞争的过程才能取得权力,但在社团主义制度里,许多未经过选举的组织实体掌控了决策的过程。这些社团主义的代表团与一般的商业公司或法人组织并不相同,而是构成了社团主义国家的中心思想——精英政治。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关系突显商业公司控制了政府决策过程而牺牲公共利益的情况,因为这些商业公司完全为国家所控制。商业公司对于政府的影响力通常是透过游说和其他管道来提升他们的利益,而这些行径通常被视为是对公众有害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社团主义也常被称为公司政治。如果社团主义还与军事企业有所牵连,也常会被称为军国主义或军工企业复合体。 在各国的发展[编辑] 阿根廷[编辑] 主条目:庇隆主义 阿根廷总统胡安·裴隆(任期:1946年~1955年;1973年~1974年)所界定他的学说(庇隆主义)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作为第三位置的立场。特别是他的第一届政府的特点就是混合了社团主义和社会福利措施。[13]庇隆主义认为,第三立场学说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中人的幸福,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协调物质主义、理想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几种力量,并以基督教的精神珍视每一种力量[14]。尽管阿根廷种族偏见现象普遍,但庇隆主义并无种族偏见内容。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也与法西斯主义者决然不同。 英国[编辑] 英国的第三位置代表性组织是由极右派新法西斯主义者Patrick Harrington,Derek Holland和David Kerr等成立的民族阵线(National Front)。[15]他们号召建立致力于民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的政治战士,同时在理论上也澄清第三位置的经济政策。 1988年洛克比空难后,有极右成员访问利比亚,试图从卡扎菲处获得经费,但没有成功。[16] 1989年民族阵线走向分裂,第三位置立场渐渐被支持经济上的第三条道路的英国国家党所取代。[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 主条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位置现状一方面表现在那些通过由国家授与官方特权的组织,以此来限制政治过程上的公共参与,并限制公民社会力量的社团主义;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这样的制度下,如同Jonathan Unger和Anita Chan在他们的论文“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所述及的:[18] 在全国性的层次上,国家会承认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特定组织(比如:一个全国性劳工工会、一个商业联合会、一个农夫协会)单独作为某个利益如个人、企业、或机构的代表。国家决定哪个组织会被承认为合法的,并以这样的组织来组成一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这样的组织有时甚至会进入政策决策的阶段,并时常代表政府进行国家政策。 借由设立自身为判定合法标准的唯一裁判者,并分派单独一个组织以负责一个特定的选举区,国家便能大幅缩小他们在政策上所面临的挑战者数量,而且甚至能借由这些管制来指派挑战者(如上述的工会)的领导人。这些机制并非只限于如公司和工会的经济组织,也包含了社会或信仰的团体。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国家能借此主动地干预阿訇的指派,并控制其神学院的教育内容,因为这些都必须经由国家的认可才能运作,而且还包含了所谓的“爱国再教育”课程。[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后,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引入资本主义的部分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大陆在发展经济之余,仍然能够保有共产主义社会结构的特色,并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政体。[20]共产主义主张财产公有。大陆引进了资本主义体制中的财产私有观念,但因中国大陆法制不健全,财产私有缺乏制度性保证。另一方面,中国官方并不承认有关实行资本主义的说法,因为国家支柱行业仍旧受到国家的绝对控制,是公有制的,这和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如下特点: 社会组织形式上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的绝对控制,具体手段是通过其绝对控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使其主张立法化,通过和行政官员平级的党的官员绝对控制各级行政机构,绝对控制军队等武装力量。 以国家的手段控制国内的要害经济部门和大量的企业,通过“国有资产”的概念以股份或者非股份形式实际控制国民经济的相当重要部分。 允许私人资产和私有经济的存在,理论上私有经济主体和国家控制的国有经济主体按照普遍接受的市场经济形式共同存在,特定情况下两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可以相互转化。 德国[编辑] 更多资料: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纳粹主义和斯特拉瑟主义 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强人首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完成了德国统一,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运动的威胁,右面受到资产阶级政党民主诉求的压力。俾斯麦既反左又反右,强力推出6000余条保护劳工的法令,既保护了王朝利益,也实现了他的国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俾斯麦的福利制度和政策被称为王朝社会主义(德语:Staatssozialismus)。但俾斯麦对左派社会主义势力绝不手软,自1890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渐渐形成一个观点,以前那些旧王朝的国家精英们并没有在德国实现社会主义。[21]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既不同于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第三位置思潮出现。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应该看到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最初活跃于经济政策方面,随后再开始深入到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方面。 俾斯麦的王朝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也因此为国家社会主义追捧,并被追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前身。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依赖、倡导国家机器直接操控生产资料的一种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政治制度的经济架构被称为国有社会主义 (英语:state socialism)。国有社会主义也被认为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在生产关系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同,提倡一种能和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相适应的以国家计划为主体的生产分配调控。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相同,同时也反对那种生产资料为个人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而国家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在所谓国家意志影响下的监控,政府并不直接控制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使用,但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控制权,使用权和分配权。 工业家、作家和政治家瓦尔特·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在1916年《即将来临的日子》(德语:Von kommenden Dingen)写道,未来的“人民政府”将弥合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裂痕,并强迫资本家们接受国家的旨意。他将通过税收限制高收入及财产分配,鼓励增加公共教育,鼓励工人阶级更多的参与,消除垄断和防止投机和懒惰。拉特瑙的观点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和民族主义者,并对国家社会主义后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18年之后,德国的政治思潮出现了一股试图阻止共产主义蔓延的保守革命运动。但国家社会主义则出现反对民主主义的倾向。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不仅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反而是资本主义政客创造出来的一套统治工具,是谎言。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强调的是民权是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部分人个人需要的满足。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社会制度,会使国家政策制定变的更加混乱和无效,进而会影响到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共产党人劳芬堡、沃尔弗海姆、亨利希等人鼓吹民族主义,反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张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主张把德国一切民族主义分子,包括资产阶级在内,都吸引到共产党方面来,在“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帜下,同协约国作战。到魏玛共和国,保守与极左革命者之间出现被称为前沿交叉(德语:Querfront,这个词现在也用于形容左翼右翼团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叉渗透)的合作。一方面,共产国际以国际主义的战略来对抗社会民主主义,造成了真正的法西斯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临时合作产生的僵局和事故。另一方面,Ernst Niekisch和其他曾试图结合共产主义和反资本主义的民族主义势力推翻魏玛共和国的原有秩序。他称这种合并为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 法国[编辑] 主条目:第三位置 (组织) 第三位置的思想在法国获得了一些支持。Jean-Gilles Malliarakis在1985年成立“第三位置”组织(法语:Troisième Voie;简称:TV),视美国、共产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为其敌人,主张通过激进的路径进行全国革命。“第三位置”组织于1991年分裂。[22] 意大利[编辑] 主条目:新力量 意大利的第三位置是由Roberto Fiore,Gabriele Adinolfi和Peppe Di Mitri在传统意大利新法西斯主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意大利的第三位置意识形态包括军国主义,复兴极端民族主义,种族分离和民族解放运动。与英国的第三位置一样,意大利的第三位置也倡导政治战士。事实上,Roberto Fiore在1980年代曾流亡英国,见证了英国第三位置的兴起。 为了增强第三位置的文化背景,Roberto Fiore试图与意大利思想家尤利乌斯·埃佛拉的农庄主义结合。他也结合了其他一些极右观点。目前意大利第三位置的代表性组织是Roberto Fiore领导的新力量。[23] 利比亚[编辑] 更多资料:民众国和第三国际理论 利比亚卡扎菲在1970年代提出第三国际理论(英语:Third Universal Theory,阿拉伯语:نظرية عالمية ثالثة‎)。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伊斯兰社会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直接民主制思想上的,与铁托主义类同。[24]卡扎菲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被证明为不适合于第三世界,而他的第三国际理论为第三世界国家指出了一条道路。在第三国际理论基础上,卡扎菲自1977年起将利比亚的国家名改为民众国(阿拉伯语:جماهيرية‎ jamāhīriyyah),与“人民共和国”这种社会主义国家形式相对应。利比亚政府表示,利比亚是一个“没有任何政党”的直接民主制国家,民众“直接参与”各地方委员会来管理国家;[25]而各地方委员会则受到卡扎菲直接控制的革命委员会的监督。[26] 卡扎菲还在在利比亚赞助了多个国际会议,推动他的阿拉伯及非洲民族主义和培养与第三位置一致的思想观念。卡扎菲还为美国和加拿大的种族民族主义团体提供资金。[27] 美国[编辑] 主条目:美国第三位置党 美国20世纪一些白人至上主义团体在政治上积极推动第三位置主义,如全国联盟、罗克福德​​学院、白雅利安抵抗等;同时一些黑人至上主义团体,如伊斯兰教民族也提出相同的观点。[1] 在美国,第三位置信徒积极争取招收左翼民粹主义人士,试图说服进步运动分子联手反对政府的一些政策,包括美国军队对外军事干预、支持以色列、中央情报局不当行为和秘密行动、对隐私权和公民自由的压制。[1] 2010年,美国第三位置党成立;部分原因是试图荟集那些对2000年代后期环球金融危机和奥巴马政府不满的右翼民粹主义者。[28] 茶党运动也是在共和党的一大势力,但并不等同第三位置。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区别

为什么希特勒如此仇视马克思主义?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