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及其应对之道
“墨菲定律”及其应对之道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越是怕什么,就越是会来什么。”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亦称墨菲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律又译为“墨菲定理”,也有人诙谐地称 它为“倒霉定律”。
我以为,墨菲定理的形成基础源于“木桶定理”,即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往往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也就是说,所有事情要将之做成,就必须要很多的综合要素都到位才行、缺一不可,否则只要任何一个要素不足,出现了“短板”,那么这只木桶就做不成功,这件事情就做不成功,也就必定会失败。常言道:千里金堤,溃于一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逆水行舟百般苦,触礁一刻泻千里!由此可知——成事千难万难,败事易如反掌!所以,生命们是很容易招致失败亏损受难的,是很容易倒霉的,就像佛教所说的“世如火宅、危如累卵”“人世危脆”一般,与此同时,人类的智力与防范能力又是十分有限的,这就造成了世上很多的事人们是防不胜防,无能为力的。以人类有限的智力能力来应对大自然那无限的“成事要素”,人类是很悲剧的,很容易出错倒霉亏损的。因此,“墨菲定律”就显现了: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墨菲定律中的四定理说明,人的认知智力、能力等都是非常有限的、局限的,而“成事要素”却是成千上万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做成某事,必须要汇集所有的“成事要素”与一身才能达至成功,缺一不可,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短板”纰漏,那么失败就是定局,我们之前的千般准备(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都将付之东流,功亏一篑!
墨菲定理的形成基础源于“木桶定理”,而“木桶定理”又源自于宗教哲学上的“人世艰难”。并且,在经济学上的《人口原理》,生物学、社会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艰难也与之有关。
这是一个倾斜的失衡世界,它严重的不对等,它是一个不平衡的世界,即:1.“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2.倒霉的事总是多于幸运的事。3.这是造物主在无形中“要用意外倒霉多于正常、幸运”这种方式来削减生命们几何级繁殖的倾向,尤其是要消磨削减那些看问题简单、缺乏经验与远见、预料能力很差、准备不充分、防范预案太少的人们,相反,造物主对那么灾变意识强烈,考虑问题比较周详丰富,预测能力比较强大、预备应对准备的比较充分的少数“天才、精英”们则惩罚与消磨削减他们就比较少,保留他们,让他们获得幸运、获得发展的机遇就比较多一些。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奇怪!当你预料到可能要发生的意外与倒霉之时,它一般就不在来侵害你了;而相反,当你没有预料到的灾祸、意外、倒霉之事,它就很容易的来到你的身上将你的平安顺利预想给予打击废除,这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常见现象。
当你已经有所准备了,消减你的“造物主”就不来侵害你了;而当你没有准备的时候,消减你的“造物主”它就悄悄跑来侵害消减你了。“消减造物主”它最喜欢袭击那么没有思虑不周、防范精神不强、准备不足的人。
还有两种自然科学理论,一种叫自组织临界(SOC),另一种叫高度优化容忍(HOT),特别是后者,跟这个描述有点像,说明在复杂系统中这个理论还是有依据的。对一个系统,你未对哪个方面关注到,就越可能向那个方向发展,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越有可能成为系统脆弱点。
好多事情就是这么的“没天理”“不公平”,例如;越倒霉的人就越容易倒霉;越贫苦的人,反而越容易遭遇不幸的灾难与重病的降临——“屋漏偏遇连夜雨、船破偏遇顶头凤”就是这种倒霉背时事情的写照。
造物主似乎就是这么的不公,它要么就“锦上添花”,要么就“落井下石”。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非常严重,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关于此效应的诞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多说几句。《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让人深感不公,令人愤怒不已的“墨菲定理”。人们在天生的潜意识里,都会有一种“万事万物大致公平合理、大致平衡对等、物质能量总是守恒的”基本感觉,然而“墨菲定理”却让人们感觉到它打破了这种公平合理、平衡对等、物能守恒的“万物运行总则”,“墨菲定理”那也被称为“倒霉定律”,它显示:小概率事件却大量的出现!按照“墨菲定律”,坏事总会发生,即便它是小概率事件。一片干面包掉到地毯上,两面均有落地的可能,但如果你把一面涂上了黄油,着地的往往是带黄油的那一面。“墨菲定律”揭示的麻烦可谓如影相随,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人们会本能的追求公平、公正、平等、合理,但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墨菲定律”“倒霉定理”“不公定理”却完全打破了这种公平。常识告诉我们:一片干面包掉到地毯上,两面均有落地的可能,机会自然而均等,因此,如果一百次实验结果大致平均两分的话,那么人们就能够接受,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就会心平气和。相反,如果着地的往往是带黄油的那一面,它着地的次数远远多于无黄油的那一面,那么人们就会潜意识里觉得这“不公平”“不合理”,就会为此而“愤愤不平”甚至会愤怒不已。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着地的往往是带黄油的那一面”的事情很多。例如:佳人理应配才子,但结果却总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而才子们也常常是娶了丑妻。例如:为什么倒霉的人总是自己或者某一个、一组人,而幸运却又总是降临再另一人、另一组人的身上。例如:不该发生的事却一再发生在你身上,而理论上应该出现成功的事却一再出现意外失败。例如:好人不长命,坏人却活百年;好人总是一再被困而坏人却总是一再得势壮大。例如:世间原本应该是“邪不胜正”的,然而在我们身边却常常发生“正不胜邪”的事情。例如:原本人们遭遇祸福的机会理应是均等的,但是我们却偏偏一再的只遭遇倒霉的祸害而极少遇见幸运之事,不但如此,很多时候好像是“倒霉之神”专门只盯着自己不放,而不光顾别人一般,它没完没了的把倒霉播撒在你的身上,让你深感不公、愤怒不已,却又无可奈何,甚至有时候让人出离的绝望。例如:原本男女出生的比例应该大致相等,但现实却一再出现较大的比例失衡。如此种种。。。。。太多的这种“不公不义”的事,不得不让人心生愤慨,并且人们还会在潜意识里担忧这些“墨菲定律”“倒霉定理”“不公定理”“马太效应”会导致世界走向极端,进而不可持续的崩溃问题,为此,人们会更加的出离的愤怒,也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很多这种因为感觉不公而引发的剧烈争执与怒火。例如:政治制度之争、经济制度之争、民主与独裁之争、家庭财产分配不公之争。。。。。。等等。然而,“墨菲定律”“倒霉定理”“不公定理”“马太效应”等规律,看似会导致世界走向极端,进而不可持续。但是,这只是短期内的不均衡、不可持续,如果放长远了来看,这种短期的两极分化在走向极端破产之后,它又会形成新的平衡。这就像自由市场经济具有不可持续的两极分化问题,然而当这种两极分化走到极致,它就会忽然的大破产,大分裂,分崩离析。此时,世界就会开始新的重组,重新走向新的均衡。此事也像“人口原理”中的人口几何级繁殖导致不均衡、不可持续,最终这种人口大爆炸会引发出一种巨大的抑制力(例如自制生育、饥荒、战争等)来消灭这种不均衡、不可持续,以至于再次出现新的均衡。这也像星球的聚拢与爆炸,生死循环一般。其表象为:由均衡走向不均衡,再由不均衡走向新的均衡,之后再出现新的非均衡,之后再均衡。。。。。。循环不止。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均衡、公正、平等、守恒。
凡事当先预估其可能带来的祸患
我们凡事都当先预估其可能带来的祸患而非其获利,每一日清晨当首先预想新日其可能遭遇的损失而非得利。因为,依据所有生物的几何级繁殖可知,造物主一个主要任务即是制造祸难以削减消灭很多生命,也因此人们“凡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十之八九是失败、损失!”,人们每日每事的损失是很容易的,而每日每事获利是却是很不易的。所以,我们每日凡事都要首先预估一下它的灾变可能性,如此我们才能有充分的准备,最大可能的减少“短板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当我们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避灾避损准备预案之后,我们才更容易避损而收益。所谓“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夫未战而庙算(1)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即是这个道理。
墨菲定律还显示:多做多错(“多做多错”的概率要远大于“多做多对”的概率),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做的多错的机会就多,而非“对错各半”几率相等。我认为这是事实,并且我认为这种不公的墨菲定理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的智慧与能力,在千变万化且无穷之多的“成事要素”面前,那就是九牛一毛。所以,我们每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必然要面对“木桶定理、短板定理”的考验,也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只要那成千上万的“成事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没做好,那么我们就会功亏一篑的失败亏损。以我们极其有限的智力能力去应对那无穷无尽的“成事要素”,我们自然就会“错多对少”“败多成少”“亏多入少”。因此,理论上我们要尽量专一的做一事,少一些多元化的做事业、经营事业企业或其他的事物,我们都应该“能简单的就简单”的做,能“专一的就专一”的做事,能“专注的就专注”的做事。如此,我们才能大量的减少所需的“成事要素”,进而大幅的减少失败亏损的概率,而提高成事的概率。
在现实中,人类之所以要进行“劳动分工”“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其本质也是因为“分工合作”能使的各自的生产更加专一、简化、专业、高效,这样就会大大的减少了出错的概率,大大的提高了成功的概率及产品与服务的品质。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专业分工的好处,我们以生产一辆汽车为例为证:假如按照早期人们生产汽车那样,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全权全程的来生产一辆汽车,那么其效率之低下、出错之繁多、产品的品质之低下以及成本之高昂就是可想而知的事。相反,如果一辆汽车是按照福特流水线那样“分工协作组装”生产的话,那么,在流水线上,每个工人只负责生产一个零件、装配一个部件,那么每个工人要面对的事情就会大幅减少,简化,其出错的概率将大幅下降,他们的技术成熟、熟练程度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进而使得一辆汽车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也将大幅下降。现代人类之所以比原始人类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劳动生产的分工”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产越来越专业化,出错的概率越来越少,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因此——人生在世当“少做事,做一事,做精事”才能少灾祸,多平安!少受损,多收益!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在碰到让12岁儿子倒开水这件事情上,如果你有预感儿子干不好,那就千万别让儿子真的去干!墨菲定律暗示:你预感事情会变坏,事实真的变坏的可能性很大!而你预感事情会变好(成功),但事实成功的可能性却很小!为什么预感变坏容易真的发生,而预感变好不容易真的发生呢?这很好解释,因为系统要成功必须所有相关因素都配合,而系统要失败,只要一个因素不配合(短板理论)就真的会失败。你预感你12岁儿子倒水会失败,因为你知道儿子的心智,体力,性格,经验,责任心,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掉链子,而导致倒开水失败,而这种担心往往会成真!也就是说儿子倒开水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而儿子倒开水成功却是小概率事件!墨菲定律非常有实用价值,它告诫你感觉不好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否则就是冒险!感觉好的事情也不要盲目乐观,因为成功很难!
作者:daiwa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01573/answer/634452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墨菲定律虽然多以玩笑的形式展现,但却蕴涵着 很深刻的道理,其含义也渗透到各个领域。它甚至无 处不在,当你无视它的存在时,就会受到墨菲定律的 惩罚;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它就会帮助你 防患于未然。
梁素娟*的《墨菲定律(精)》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墨菲定律在多个领域的体现,这 些都是人们从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 ,并对其逐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将一把把智慧 的钥匙交到读者的手上。相信此书能够让广大读者在 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墨菲定律的精华,多一分清醒 ,多一分智慧,不忽视小概率事件,坚持预防为主的 原则,从而大大提升对错误的警惕性和免疫力,为大 家获得各方面的成功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好书,再也不用纠结是不是就自己倒霉了,墨菲定律告诉你。
墨菲定律强调的无非是有可能的情况负面状况一定会出现,如果想要避免的话,建议分两步:
第一步:分析可能会影响结果的负面因素;
第二部:针对负面因素进行提前预防,做好事前工作。
如果可控性较差,那么只能看运气。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工作生活中如何打破墨菲定律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09ea3ede1b16f6c0afde3972.html
工作生活中如何打破墨菲定律?
这里假设看客们对墨菲定律都有大致了解,所以不再累述。简单提一下,根据“墨菲定律”推出四条理论: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看起来这条定律是偏向悲观,但没有问题,生活工作总要继续,为了使人生没有那么苦逼,笔者就是针对墨菲定律提出一些应对的方法:
方法/步骤
理论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当然,任何事情总有它的前因后果,最后呈现在你眼前的只是结果的表像,甚至未到结果,只是过程中的一步。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让事情发展出乎你的意料,手足无措。对应的方法很间简单:遇到事情先了解它发生的原因,预料它发展的方向,做好当它向不利自己的方面发展时的应对。有果有人引发了这件事,最好先考虑这个人是否有什么目的?是否利益驱使?出发点如何?
做到这些准备后,你就可以遇事淡定,处事不惊了。
工作生活中如何打破墨菲定律
理论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简单来说,就是你计划的时间永远不够用!其实这个就如人的欲望,永远没终点。当你在做一个项目or工作or事情时,你原设定完成的标准,当你实现了这个标准,你又会发现另一个标准貌似更合理,更准确,在这无休止的自我调整中,时间永远不够。但不用怕,标准你照旧设,但心态要调整:1. 任何事情都需要分阶段,每个阶段一个目标,到达到不需调整,完成即可直奔下一目标。这样总会取得阶段胜利而不会让墨菲定律消磨意志。2. 心理上明确预计好事情的时间会长,但总有解决的一日。所以胜利总归属于自己!
工作生活中如何打破墨菲定律
理论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这个其实是心理暗示,就是让人潜意识认为事情不会太顺利,总会有那么一些事情发生而影响结果。当然,世事难料。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我们坚定自己意志,不怕出错!先将心理建设好,下一步,不怕出错的前提是:什么我们都已预见,然后想方设法避免出错,接着就是提早计划好出错了的对应措施。
工作生活中如何打破墨菲定律
理论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这个更简单,不就是自己都潜意识认为某种情况很重要影响很大,所以会担心。所以这个理论就是让人将自己内心害怕的东西揪出来,直接面对,而不是因为怕了而逃避,通常越逃避越做得不好,坏事就一定会发生,所谓越怕鬼越见鬼!
工作生活中如何打破墨菲定律
5
最后,说明一下墨菲定律只是将生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归纳的心理学方面的总结。出发点是人,所以能够解决的也是人!人通过调整自己的思想,看清事情的发展方向,便不会受自己心情的影响是终导致事情不可控。所以,心理强大的人才能控制一切。
========================================================
调控要应对墨菲定律
■章林晓 2008-11-17
“墨菲定律”是美国一个名叫爱德华·墨菲的工程师在1949年提出的,简单说来就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近段时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墨菲定律”也应验了一回,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发生了。政府在去年对房地产市场实施了最严厉的调控措施,因为他们认为开发商还有很大降价空间。然而不曾料想,虽然有一些开发商降价了,但也有一些开发商停工缓建甚至逃之夭夭了。房地产行业似乎是公认的暴利行业,可为什么价格调整开始不久,就有开发商要停工缓建或远走天涯了呢?而且按理说早年低价取得土地的开发商最抗跌,可实际上早期拿地的开发商也有很多逃之夭夭。这种不可思议甚至可与当年爱德华·墨菲在MX981实验现场看见同事糊里糊涂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都装错相媲美。
“墨菲定律”看来确实无处不在。
那么,具体说来,土地成本很低的房企为什么也会倒闭?
土地有别于其他固定资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价格可以通过交易与评估而恢复或重建,而且这个恢复或重建后的价格往往能够得到银行的信任,并以此作抵押去融资。因此,看一个房地产企业的土地成本,尤其在分析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时,如果只注重土地的历史会计成本,那肯定要闹笑话了。
从价格这个角度看,开发商“动工时”的这块土地,还会是开发商从政府那儿刚刚“拿到时”的那块土地吗?可以肯定地说,对于绝大多数土地早就不是了。经过一段时间价格暴涨后,即便这块土地没有经过转手倒卖,开发商真正动工时,早就通过评估,再通过融资抵押,让土地价格由“过去的价格”摇身一变为“现在的价格”。
开发商的经营战略决策都是建立在“土地价格可恢复或可重建”基础之上的,这就是为什么土地取得成本很低的开发商也会有破产出逃的关键原因。当然,这种概率不大,但按照“墨菲定律”,坏事总会发生,即便它是小概率事件。一片干面包掉到地毯上,两面均有落地的可能,但如果你把一面涂上了黄油,着地的往往是带黄油的那一面。“墨菲定律”揭示的麻烦可谓如影相随,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墨菲定律是很难攻破的,所以与其退缩不如积极应对,前提是我们要不怕接住带黄油的一面,哪怕一时狼狈也好过畏缩。
如何才能接住带黄油的一面?“墨菲定律”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避免因偶然失误带给我们灾难和损失,应对墨菲定律的关键是要运用多方案策略,往最坏处防范,向最好处努力,这样才能“不怕接住带黄油的那一面”。
“善管者,管于未发;善治者,治于无形。”为避免房地产市场落入“墨菲定律”的宿命,就需要未雨绸缪制订并运用多种策略预案,在最大程度上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和观察视野。
=========================================================
怎样应对墨菲定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ca0d90100yp06.html
墨菲定律: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源自于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上尉。因为他认为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便不经意地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后来这句话也就被延伸拓展,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表达形式,比方说“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等等。
基本上而言,根据“墨菲定律”可以推出四条理论: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我们总是说“上的山多终遇虎”,“祸不单行”,其实“墨菲定律”便是讲的这么一个道理。赶着去参加重要会议时,却发现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不搭理你;而平常不需要出粗车时,大街上又到处都跑着空车;一个月前不小心打碎了浴室的镜子,仔细检查和冲刷后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不幸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选自职业规划博客。
院校网闲言碎语:墨菲定律就潜伏在我们生活的细节里,每个人都会遇到,遇到了,不要回避,更不要逃避,要沉静地应对它,解决它,有位房产商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很有道理:不要惹事,遇到事不要怕事!
==============================================
如何解决和应对墨菲定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f8375a0100zhm1.html
股友大痴最近很倒霉,去见一个一直暗恋的女孩时,中午喝咖啡把桌上的咖啡打翻了,逛公园的时候又摔了一跤。最尴尬的是,在晚餐要表白爱意的时候,嗓子卡到了鱼刺,不得不去医院看医生。
我们要说的墨菲定律,就是从倒霉事中总结出来的。墨菲定律的核心,其实就是倒霉就不要问为什么,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那就一定会弄糟;坏事如果可能发生,就一定会发生,并且要造成最大程度的破坏。这是美国一名叫墨菲的飞行员总结出来的。当然,好事的美国人还发现,涂好奶酪的三明治掉下桌子时,涂奶酪的那一面总是着地。中国版的墨菲定律,就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有了墨菲定律,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一些奇怪的事情:自己的股票总是在你买了之后下跌,卖了之后疯狂上涨;当然,还有诸如从小学开始,追求你的女生总是你最不喜欢的那位;去银行急着取钱排队,你排的那一队总是最慢等等现象,完全可以用墨菲定律来解释清楚。
解释清楚不是目的,如何解决和应对墨菲定律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对于墨菲定律,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忘记那些倒霉的事,学会不在倒霉的事情里挣扎。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一只股票如果刚开始亏损你迅速出局,起码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可是如果你继续挣扎在倒霉的这只股票上,只能造成更大的伤害。一旦发现一次交易是错误的,在第一时间离开是最正确的行为。而当投资的股票上涨了,一定要卖出一部分,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你被伤害的底线。
除了忘记,墨菲定律还怕一句话,叫“板凳需坐十年冷”。回头看看历史上随便一只牛股,在成为牛股之前一定有漫长的“冷板凳”要坐。最近非常牛的股票獐子岛,在过去的2007年当中基本没有表现。还有众多基金新建仓的不少股票,也是需要坐足够的“冷板凳”才能成大器的,如不少黄金股、金融股。股票的成长和人一样,需要有耐住寂寞的真性,才能心态平和,最终获得投资成果。
忘记倒霉的投资经历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两条,需要一颗看淡财富的心。股民崇拜的人物巴菲特向慈善事业捐款达到370多亿美元,他说,巨大的财富和过度的肥胖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获得了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看看满大街的胖子,就知道人们都有一颗多么强烈的追逐财富的心。
或许,对于多数人来说,一个朴素的家,一种单纯的喜悦,两三个知心的朋友,一些你至爱的人或者至爱你的人,足够的食物和衣服,就构成了完美的人生了。而墨菲定律发生的那些倒霉事,原本就不在于自己对生命的欲求范围内,也就不会构成对自己的伤害了。至于股票,至于其他等等的不如意,更是很随意的事了。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