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先在德法产生,于80年代末进入美国,90年代后进入第三世界,席卷整个世界。其势头凶猛,在世界哲学舞台上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后现代革命,影响了世界人的思想观念。本文对其四大主要流派及主要反现代思潮作一简单梳理归纳。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后结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结构主义认为对象是由成分组成,成分之间有存在着一定的结构,要了解对象或成分的性质,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整体结构的性质。后结构主义原是哲学领域里对传统形上学的一种颠覆(即解构主义),后扩展到文学批评和创作领域,是西方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转折点。德里达首先在哲学上发难,反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德里达那里指的是一种以“在场”为中心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将某种外在的绝对参照物作为基础、本源、中心和出发点。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以二元对立逻辑为基础。为了从根底上摧毁形而上学的等级结构,德里达提出了被他称之为“新概念”的新工具,即“分延”,“痕迹”和“增补”。解构主义后来延伸到文学批评和创作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美国的“耶鲁学派”。其“解构”式阅读,把文学创作和评论的主要任务看作是对于作品文本的“解构”,不再考虑原作者及其文本同写作时期社会脉络的联系,将文本当作有独立生命的文字作品。
新解释学
新解释学是指由海德格尔奠定基础并由伽达默尔加以发展和完善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德里达、福柯、阿佩尔、哈贝马斯以及罗蒂也各自从不同立场对新解释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尽管新解释学并未有意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展开后现代话题,但它被看作是后现代的,并被看作是后现代哲学的主要理论内容之一,后现代解释学对传统解释学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五大内容。一是对传统主体的消解。传统解释学极力推崇人,主体、自我、人以及人性构成传统解释学的基础性的概念。在后现代解释学家看来,既不存在什么先验的自我,也不存在什么普遍的人性,抽象的人的本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虚构。二是对传统解释对象(本文)的改造。在对本文的外延的理解上,传统解释学认为只包括科学理论、历史文献、法律条文、文学、音乐、艺术、绘画、建筑艺术等在内的体现作者主观精神的东西。在后现代解释学那里,本文几乎是覆盖了一切的,泛指在任何时空中存在的能指系统。在对本文的内涵的理解上,传统解释学指作者意图与思想的表达。后现代解释学家否定了作者意图以及本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三是对“成见”正名。传统解释学为了达到把握作者本意的目的,对“成见”采取了一种无情否弃的态度。后现代解释学公开为“成见”正名,为其合法性进行辩护。四是对传统解释目的的否弃。五是对传统真理观进行批判。
新实用主义
指实用主义复兴产生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产生于1970s的美国,在20c上半叶获得了重大发展。但在二战后,由于受涌入美国的欧陆形而上哲学,特别是与人道主义关系紧密的存在主义的冲击,实用主义在美国曾一度式微。20c 下半叶,后现代主义传到美国,产生了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把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和欧陆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后现代哲学。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最为彻底,与传统哲学的决裂也最为坚决。他于1979年发表的《哲学与自然之镜》一书,被誉为新实用主义最重要的经典。罗蒂把20c初到中期的实用主义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后现代主义语境,并缔造了以新实用主义哲学为主导话语的“后哲学文化”。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20c下半叶产生的新实用主义在态度和立场上与欧陆德法后现代主义一致,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80s末90s初,在对新实用主义的不满和回应欧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冲击,在对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格里芬和科布等人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如果说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侧重于对西方上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进行摧毁的话, 那么,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则侧重于在激进后现代主义开辟的空间中从事建设性的耕耘。顾名思义,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建设性。
非中心化
非中心化思潮是后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其理论基础是非中心化论。非中心论又分为极端的和温和的两种形式。温和的非中心论主张没有什么可以作为一种令人满意的指导人生的原则,极端的非中心论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实体性的,不存在什么中心。温和的非中心论者着重消解各式各样的“中心”,如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题,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对人的消解和对历史概念的发难,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视人为“无意识的主体”,博德里拉提出“超现实”概念等等。极端的非中心论者(以德里达为代表)直接向“中心”概念本身发难,试图一劳永逸地断绝人们对中心的追求。
反基础主义
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笛卡儿为代表的传统基础主义和20c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基础主义都主张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样一个阿基米德点。正是这一为知识大厦寻求绝对不可动摇之基础的信念首先遭到了反基础主义的攻击,反基础主义者志在将人们从对基础的沉迷中解放出来。基础主义对基础的信念,被反基础主义者认为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反基础主义者进一步摧毁了绝对的阿基米德点式的基本概念(理性概念、真理概念、实在概念等)以及基础主义的“等级”观念。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以及其他一些思想家所发轫的哲学思潮。在非理性主义者看来,理性自立为王,以绝对真理的化身自居,理性的这种地位是不合法的。早期非理性主义者从认识论角度,认为传统哲学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抬到无所不能的、绝对的高度,排斥、抹杀、扭曲了非理性的东西。在颠覆理性的这种权威性后,非理性主义者把各式各样的非理性东西推到了前台,他们是权力意志(尼采)思(海德格尔)、欲望、本文(德里达)、异(列维那)、历史(福柯)、机器(德利兹)等。战后非理性主义者从政治上揭露了理性的极权性和压迫性,他们认为理性等同于权力。非理性主义对西方理性的另一个弹着点是理性方法,认为作为方法的理性在本质上是有限的,理性主义思想家的错误在于把这样一种有限的、极成问题的认识方法夸大成唯一的、无限的认识方法。在挑战了理性方法的局限性后,一些非理性主义者赋予情感以方法论的意义(如克尔凯郭尔),一些非理性注意者用直觉和体悟对抗传统的理性方法。
后人道主义
后人道主义是以批判传统人道主义为己任的一股哲学思潮。以人类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主张以人为主,强调人的力量,人的尊严,相信人的至高无上性。后人道主义首先围剿了“人”的概念,宣告了人的“死亡”。在后人道主义那里,人不再是物质世界的中心,也不是心理-精神世界的中心。其次,“人性论”是传统人道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人性论的一个共同理论前提是肯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亘古不变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后人道主义认为并不存在什么一般的永恒不变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认为传统人道主义的“人性”观念、人的本质观念应该抛弃。福柯对各式各样的人的本质观进行了批判。再次,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人道主义坚信人具有天赋的、无限的认识能力,思想可以绝对地认识一切事物的真理。后人道主义则通过怀疑主义颠覆了人道主义的这种自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颠覆了人道主义的“人类进步”的观念。
视角主义
视角主义是对一种固定不变观点的放弃,主张视角的多元性、多面化。视角主义操作的第一步是摧毁客观性思维。将客体还原为“视角的客体”,将存在还原成“为我的存在”。视角主义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一旦进入人的思维中,就不得不被“本质化”,因此,纯之又纯的存在是不存在的。梅洛-庞蒂认为视角是对象本身的一种属性,“存在”对于我所具有的唯一意义是“为我存在”。视角主义操作的第二步是将“绝对的主体”多重化,认为康德以来形形色色的“主体性哲学”为了拯救世界的统一性和价值的普遍性而建构的“一般主体”是不存在的,是主观臆造的东西。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视角主义操作的第三步是强调视角的多面化、意义的多重性和解释的多元性。
多元主义方法论
由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发起的与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密切相连的一种后现代理论。他在1975年出版的《反对方法》中,倡导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和多元主义方法论,以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一元方法论。多元主义方法论允许采用一切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反对传统方法论原则的唯一性、普遍性;他提出的著名的“理论增生原则”或“理论繁衍原则”就是要从关于一个科学问题的一种观点或理论中“增生”或“繁衍”出一些与它逻辑上不相一致甚至对立的理论。费耶阿本德虽然拒斥一切规则、标准和方法论原则,但并无意取消所有规则、标准和方法论,而是旨在将一切规则、标准和方法论容纳进来。利用多元主义方法论,费耶阿本德对认识论中的理论与事实相符的符合论和根植与科学与非科学的科学沙文主义进行了发难。
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
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挑战对象是传统哲学史。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家揭露了传统哲学史观的缺陷:一是传统哲学史观过分强调了哲学的思想特征,忽略了哲学的修辞特征。二是传统哲学史观的再现观念和再现主义标准。三是它的非历史性。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进而对传统哲学史的原著概念和作者真实意图观念进行了摧毁和瓦解。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的大致轮廓:1,它的主旨是用哲学史编纂学取代传统的哲学史。2,它否弃传统的连续性、进步观念,坚持知识型中的断裂对于历史本身是本质性的。3,它强调哲学史是解释的历史。认为哲学文本只有在解读和解释的氛围中才有意义。4,强调哲学的修辞特征。
后现代美学
后现代主义者不承认存在美学,对美学的典型的态度是绝口不谈,保持沉默。而事实上,后现代美学也是一种美学。后现代美学首先向美学霸权主义发动了挑战,其次消除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然后对传统美学的“再现”理论持一种拒斥的态度,因为“再现”假定了本源的存在。后现代美学的折中主义否定存在统一的审美标准,其实它是一种多元论。后现代美学对不确定性的追求可以从内容上和形式上两方面来看。与传统的美学对总体、一致、秩序、理性的追求相反,后现代美学对恢复理性的、不确定的次序这一信念表示怀疑。形式上,后现代美学摈弃了美学所给定的形式美概念。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