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事件在25年后仍然致使美中关系失色

天安门事件在25年后仍然致使美中关系失色 2014.06.04 这篇由美国国务院主管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汤姆•马利诺夫斯基(Tom Malinowski)撰写的评论文章于6月3日发表在《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上。本文没有版权限制。 25年过后,天安门事件仍然致使美中关系失色 汤姆•马利诺夫斯基 25年前,人们有可能相信有关社会应当如何构建的民主观念和专制思想之间的斗争即将结束。东德人民推倒了柏林墙;智利人民投票推翻了奥格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的独裁统治;1989年6月4日,波兰团结工会(Solidarity)在东欧后共产主义时代的首次自由选举的首轮投票中赢得了胜利。但6月4日也是中国军队在天安门广场镇压由学生领导的抗议活动的日子,打破了中国将会融入席卷世界的种种变革的希望。选票和子弹竞相界定那个时代。思想观念之争继续展开。 回顾天安门运动,引人注目的是抗议人士提出的要求如此适度:取消新闻审查以及对示威活动的种种限制;公开国家领导人的收入;增加用于教育的经费。从那时以来,中国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步:建设现代化经济,让数亿人民摆脱贫困并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难以想见接受抗议人士的要求怎么会阻碍上述任何进步;而且与之相反的是,中国还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展并让更多的中国人民享有这些进展。 而很多在那一天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士,他们当时只要求得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由,至今却仍然受到骚扰。中国政府已经关押了几十人,其中包括这场血腥镇压的遇难者的父母,只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家中纪念这个周年日。 因此在今天,美国要求中国政府——正如25年来我们一直要求的以及中国遇难者的亲属一直要求的那样——尽可能最全面地说明天安门事件的整个过程,并停止对那些想要纪念这一事件的人进行打击报复。我们要求中国有关当局释放良心犯,鼓励而不是压制为中国政府也自称支持的目标而奋斗的勇敢志士:尊重中国的法律并让政府对公民更加负责。一个强大、自信的国家不会畏惧这样的人民,也不会一味回避而不去正视历史上那些令人痛心的时刻。 这对于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意味着什么?就全世界的安全和繁荣而言比这更复杂或更重要的关系屈指可数。当我们同中国合作应对从北韩到伊朗再到南苏丹的种种挑战时,将会增进美国的安全。我们的贸易关系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并支持美国的就业机会。正如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Susan Rice)所指出的:“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中国成为什么样的大国与我们利益攸关;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人权是我们与中国保持接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异议人士所要求的法治对于在中国投资的美国公司也具有重要意义。尊重中国的藏族和维族活动人士所倡导的少数民族的权利将能防止有可能波及中国境外的不稳定局势。中国“网民”要求得到的表达自由对于揭露并纠正中国存在的环境、公共卫生和产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而这些问题对美国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我们两国政府关系紧张之时,不受审查的媒体还能让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依据同样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 美国国内的发展状况与中国利害攸关;中国政府经常对我们稳定我国经济及我国财政赤字的努力作出评论。同样地,随着中国日益与世界接轨,其经济、环境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当政府允许公民社会繁荣发展、人民联系沟通、新闻记者进行报道、法官作出裁决,而且不受到政府干预时,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如果在这一点上存在分歧的话,那是中国和美国政府之间的分歧,而不是中国和美国人民之间的分歧。如果可以选择,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毫无疑问地会选择扩大而不是缩小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而不是削减对影响他们生活的各项决策的发言权。 遭到关押的中国民主维权人士刘晓波在荣获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缺席致词中表示:“20年过去了,六四冤魂还未瞑目。”试图抹杀对天安门的记忆只证明了中国人民多么希望不仅要记住自己的历史,而且要缔造自己的未来。美国将继续支持他们为之奋斗的权利;这符合我们的天性,而且符合我们的利益。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为什么希特勒如此仇视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区别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