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的悖论: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
中国道德的悖论: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
2016-08-25 13:18:15栏目:默认栏目 2163 5 76
来源: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作者:杨利川
【嘉宾介绍】杨利川,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学者型企业家,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专家委员。曾连续两届当选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执行理事,现为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人文经济学会、红树林保育基金会、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恭明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等多个公益机构的发起人和理事。数十年来热衷哲学、历史、社会学研究,长期关注东西方文化比较、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等课题。著有《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2010),《纵横之变——中西文明碰撞中的历史哲学》(2015)。
只要国家权力还在作为道德审判机构,去干预个人的“道德”,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不道德的。
——哈耶克
1、自以为最爱国的国民,为什么却不爱惜自己的尊严
为什么号称最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实际上是一盘散沙?为什么号称礼仪之邦的国民,却最缺乏公共素质?
我们经常问,中国人出国以后为什么大声喧哗,在五千年的古迹上爬上爬下;为什么在国内,任何一个风景名胜,节日过后,一定遍地是用过的餐巾纸、嚼过的口香糖、吃完的泡面盒?
为什么一个最服从威权管制的民众却最不守规矩?说中国人不守规矩。可是,实际上中国人最听话啊,怎么到这儿就不守规矩了呢?为什么自以为最爱国、最有民族性的国民,却最不爱惜自己的家园和公共资源?
我有一次到云南旅游,正巧那天是“九一八”。我就在一个湖边上,离我大概几米远有两个这么大的垃圾箱,围着那个垃圾箱满地都是垃圾,还有人在地上扔呢,我当时就这么喊,我说“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有本事把垃圾扔日本去。”我就这么喊的,可是没有人理睬你。
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自己的资源,我们自己在毁,但是说起民族、说起爱国,谁的嗓门都大。砸车砸店,谁都不示弱。为什么最爱面子的中国人却没有自我尊严?大马路上插队、不排队,汽车挤来挤去的。从来没有人说这太丢人了,这不好意思。反正谁抢了是谁的。
为什么最重视道德教化的国民,却最讲究实惠、迷恋物质,缺乏精神生活?
中国人不是道德礼仪之邦吗?但是中国的物质主义最强,没有信仰。其实很多人艺术品位也很低,有人说得就比较激烈,比如高晓松,中国人哪懂音乐?根本没有艺术。
总之,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这就是中国道德的悖论。集体主义和公共精神是分开的,是两个问题。
2、人性善,却导出恶的制度
历史的看,大体上中国人走的是一条从“天人合一”到“天下为公”的道路。形成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必然伴随着道德至上,追求人性的至善。但是实际上,人性善的结果是抹杀了人的天性,人的利己主义的自然本性,人的欲望,“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抹杀人性的一种理论。从个体角度讲,就是形成了一种个性不发育的历史。
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形成了一种民族特性:奴性和伪善。当年严复说了八个字,他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后来黎鸣写《中国人性报告》,说“中国的人性善导出了一个恶的社会制度,西方的人性恶、承认人的天性,导出了一个法制的、善的结果”。到现在我都认为颇有启发。
一个发人深省的矛盾就是,你如果承认人的个人利益是天然合理的,如果顺其发展,并且确立它的合法性,你就找到了那个可以安放它的社会载体。相反,你越是不承认它,越是企图压制它,它就恰恰以自私自利和一盘散沙的魔鬼形象冲击公共利益。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悖论。
集体主义为什么造成一盘散沙?道德、礼仪之邦,为什么大家反而只追求物质,反而没有什么道德感?成天讲共 产 主义,结果实际上谁也不关心公共利益,因为你没有找到这个载体,而且你不断地去压制和阻碍这个人性,就像扫黄打非一样,你不建立法制,成天打来打去,永远也打不完。
相反,如果你承认人的利己本性,以个人为目的,鼓励个性的发展,也就走出了一条自由主义的道路,就将形成一个横向的社会。在这里,社会治理形式它是手段,而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人的自由,使人的自由得到充分发展,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满足,也包括具有道德感的社会性公益目标,因此,个人和社会就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3、不体会一下公民社会这辈子白活了
中国人老是喜欢讲“天下为公”,实际上这里说的“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的,一种是横向的。
纵向型的社会是以整体为目的,横向型的社会是以个人为目的的。纵向型的社会,它的管理模式是行政化的,叫做管制型社会。横向型的社会,它的管理模式是法制的,是契约型社会。
这一点我个人特别有体会。最近这一年多我在加拿大买了个房子住,我不是为了投资,也不是为了移民,我就是想体会一下人家的那个公民社会。
我买的那个房子在一个7000人的小镇上,在我看来这个地方就是托克维尔笔下的那个19世纪的美国小镇。我常跟别人说,这个地方是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原生态的人文环境,在这里我才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社区自治,什么叫尊严,什么叫“法治自觉”。
就举一个例子,比如那个地方限速80公里,你开到90行不行?开到100行不行?我说行,但是你不能超过别人又钻来钻去,但是你只要随大流时,超速一点问题都没有,不会有摄像头管你。难道它没有法治了吗?不是,它就是符合人性,它的前提就是不要影响他人。每个人都会觉得影响他人是个非常不尊严的事,是非常丢人的事。
有一次我和弟弟去商店,进了门刚开始要买东西,忽然有一位女士过来跟我们讲话,给我们道歉。为什么道歉?她说,刚才我们进门的时候她正好出门,因为没在意,好像挤着我们了,她觉得非常不好,所以来道歉。
再比如在海外司空见惯的拉链式排队。一个咖啡厅只有一个服务员,但进去了七八个人,大家怎么办呢?在中国,要么就是呼啦全拥上去了,规矩一点的,排一个长队。在温哥华那个小镇上,人家就是排两队,像拉链一样,交替往前,规规矩矩。这种秩序和合作怎么形成的?我也想不清。
当然,还有垃圾分类、循环经济,他们那个二手店、旧货店,让你感觉到这个社会太廉洁了,简直太绿色了,太符合人性了。所以,我们去交税的时候高高兴兴的,哎呀我们真的是纳税人,因为我们买了一个永久产权的房子,真的是这种感觉。我常想,都60多岁了,一定要体会一下什么叫公民社会,不然这辈子白活了。
4、集体主义不是公共精神
为什么有前面那些所谓的悖论,我们成天讲“公”,为什么不守规则,一盘散沙,又没有道德?就和我说的这两种“公”有关系。
有人老问,我们提倡了六十年的“集体主义”,不就是天下为公吗?在我看来,集体主义和公共精神是本质上是不同的。
有人老把它当一回事,说集体主义不就是公共精神吗?不是,完全是两回事。有些人在纵向的维度上,他们很公,很懂得听上级,老老实实,唯唯诺诺,但是一到横向的时候,横得根本不懂得跟人合作,又不讲诚信。在中国很多是这种现象。然后在单位可能五好员工,到了马路上开着车,“啪”一口痰就吐出去了,经常会有这种现象。
我们的道德要回撤到私人领域,它才是天然合理的。
道德的真正意义在于公共精神,没有公共精神是不道德的,但是中国的道德恰恰在私德领域里面,这是梁启超当年提的。所以,实际上中国是没有道德的,中国的道德其实都在私德里面。
私德领域里严格来说是不能成为道德的,表面看它是道德的,成天“天下为公”,但是实际上它是一盘散沙,非常自私自利,非常物质化,它反而是走向不道德的。所以,特别有辩证意味的是,中国的道德内容虽然是非常私德的,但是它却被公器所统治,而道德越是被公器所统治,它就越被压缩在私德的狭窄空间,离公共精神越远。
“只要国家权力还是作为道德的机构,干预个人的“道德”,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不道德的。”这句话是来自哈耶克的,我把它解读了,哈耶克说“政府不再是一个旨在帮助个人充分发展其个性的使用的机构,而成为一个道德的机构。”他是在批判这种现象。这里的道德一词,不是作为不道德的反义词来使用的,而是指这样一种机构,它把一切道德问题的观点都强加于成员,而不管这种道德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原文有删减)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