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作者:龚天民
未分卷
神佛观
罪恶观
救赎观
来世观
鬼魔观
地狱观
世界观
人生观
仪礼观
圣职观
经典观
节日观
附录一 舍利子与空坟墓
附录二 略窥基督教与佛教的互动情形
附录三 祖先与亡灵崇拜的研究
附录四 佛教常识简介
未分卷 神佛观
凡要研究一个宗教,最重要的莫过于研究她所崇拜的对象如何,本文的目的只是将基佛两教的神佛菩萨等,作较系统性区别,看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之处。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神
一、独一无二的上帝
上帝,英文是GOD,希伯来文是JEHWAH,中译「耶和华」,意思是「今在的,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三14)。古代犹太人对上帝,另有以下的几个称呼:1、耶(EL)原文意为「那有权能者,那刚强者」;2、耶罗喜穆(ELOHIM)意为「伟大无量」;3、耶里昂(ELELYON)意为「至高的上帝」;4、阿多乃(ADONAI)意为「上帝是主人」。
上帝是有位格的(Personality),凡能自称「我」的就是有位格,所以上有自觉,自决,自由的表示。在旧约圣经各处记有上帝向人说话,这就是上帝有位格的具体表现,例如:「耶和华对亚伯兰说……。」(创世记十二1)
上帝至少有以下几种本质与属性:1、创造万物者(创一1;赛四十26,四二5)。2、全能者(创十七1)。3、遍在者(诗一三九7)。4、不可见者(廿三8;约一18)。5、全知者(诗一三九1-6)。6、永远者(申卅三27)。7、不变者(一○二26-27)。8、不死者(提前一17)。9、无限者(伯卅六26)。10、至高者(徒七48)。11、唯一者(可十二32)。12、完全者(太五48)。13、良善的(诗廿五8)。14、伟大的(诗八六10)。15、有恩惠、怜悯的(诗一一六5)。16、爱(约壹四8)。17、真实的上帝(林前十13)。18、丰盛的慈悲者(出卅四6-7;诗八六5)。19、是圣的(诗九九9)。20、万物的所有者(诗五十10;启四11)。21、公义的(诗一四五17。22、自然界的管辖者(耶卅一35)。23、是真神(约十七3)。24、人与人之间的裁判者(诗九16-20。25、拯救者(赛四三3)。26、上帝是个灵,非物(约四24)。
奥斯堡信条对上帝的解释说得好,「只有一神,称为上帝,就是上帝,无始无终,无形无像,不可分开。全智、全能、全善,一切有形无形之万物的创造和保存者。」
二、拯救世人的耶稣
基督徒敬拜的神,是上帝、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神。三而一,一而三,纯然一体。所以虽称三位,但仍是一神。耶稣(Jesus)一名的原意是「神是拯救」(太一21);基督(Christ),原是一形容词,后成为一种尊称,意为受膏者(诗廿八8)。
耶稣与上帝原为一,耶稣说:「我本是出于上帝」(约八42);「我与父原为一」(约十30);「你们……若是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祂,并且已经看见祂。……人看见我,就是看见了父。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八19;十四7、9、11、20)「……圣父啊……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约十七11)
耶稣自有永有,与上帝同存同荣。「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一1、2、14)这道就是耶稣。「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这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乡。」(约八58)「……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又是那存活的……直活到永永远远。」(启一17、18)耶稣既与上帝同性,所以也是无所不在(太十八20),无所不知(太九4),无所不能(太十一4、5)。
耶稣与上帝为一体,且用圣父与圣子的名称,说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最重要的经句莫过于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上帝独生子的名。」(约三18)另请参阅以下章节,马太福音七章廿一节;路加福音廿二章四二节、廿三章四六节;约翰福音五章十七节、廿节等处。
奥斯堡信条论耶稣说:「我们教会又教导人道。就是说,上帝的儿子,从蒙福的童女马利亚腹中取了人性,所以有神人二性,无可分开,联合于酪位格内,就是一位基督,真上帝,真人……。」
耶稣在世最大的事迹是:1、教导人相信上帝;2、自我牺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世人的大功;3、从死里复活,以后升天,还要再临世界,审判活人死人。
三、安慰信徒的圣灵
耶稣升天后,圣灵就从天降下,圣灵由上帝而出,「……保惠师,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约十五26)圣灵的工作是叫世人自责(约十六8-11),使人重生得救(约三3-5),圣灵且赐能力,使门徒们向各处传道(徒一5-8)。圣灵是基督徒随时的帮助与安慰者(太十18-20);(约十四16)。古时五旬节圣灵下降,教会于是建立(徒二)。
使徒信经最清楚说明基督徒所敬拜的三一神,「我信上帝,全能的父,……我信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我信圣灵,一圣基督教会……。」基督教会的派别虽多,但都只信这位三一真神,其它的任何神明,基督教都不接受,所以基督教是澈底的一神论信仰的宗教。「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廿3)基督教中虽也有天使的存在,但他们仅是服侍上帝及众圣徒者,而不是受敬拜的灵体(来一14)。
佛教的诸佛、菩萨及其它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诸法无我」,宇宙万物都无非由「因缘所生」罢了。站在这个立场,佛教是澈底的无神论,就在今日,真正修行的佛教人士,是绝不敬拜任何神佛的,但这样的人可说是凤毛麟角,少而又少。
自佛教教祖释迦牟尼去世,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在印度佛教界中,认为雕刻或绘画佛陀释迦形像,是一种极端不敬的外道行为。为了表示记念释迦起见,当时曾用各种象征性的记号予以表达。例如在佛陀白耶(BuddhaGaya)、-等各地的佛教古雕刻中,用「法轮」象征释迦的说教,用「菩提树」代表佛陀的成道,用「足迹」象征释迦的游行布道。佛经「阿育王传第二阿恕伽王第本缘」中,记有外道尼干陀人画佛像,佛教护法阿育王(即阿恕伽王Asoka)听后大怒,竟在「一日中杀万八千尼干陀子于花子城」。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末期,希腊人在大夏地方建立大夏国,希腊文化逐不断地进入了印度本土,于是佛教艺术也受了相当影响。在佛教界盛传,世界最早的第尊佛像,是由希腊人的手法雕成。据说约在公元前一五○年左右,有一位希腊籍人弥兰陀(Menada100-160B.C.)在西北印度做王,他信佛教后,苦无佛像可拜,遂由希腊国召来雕刻师,雕成了一尊希腊人面孔,嘴上有鬓,身穿毛衣的佛像。我认识的日本佛教大学水谷幸正教授说:「希腊人佛教徒在阿特里那地方诞生五有形的佛像艺术作品,以前是没有佛像的。此外还有菩萨思想的展开,佛教的各种思想也受希腊的影响。」(见氏着「佛灭后教团分派与各部派的教学」一文)
到了耶稣降生,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中开始萌芽大乘佛教。被誉为大乘八宗之祖的龙树(Nagarjuna150-250A.D.之间活跃于印度),在教义上为佛教开创了新的境界。大乘佛教信徒对原有的佛教,重新诠释,其中关于释迦部份,大乘以为曾在印度做过人的释迦,肉身虽死,但他身未灭,永远存在于宇宙之间。所谓法身(Dharmakaya),解释甚多,用非佛教的术语来说,或可把它看成是释迦的一种「灵体」。
大乘不单把释迦予以神化,且也制造了其它的许多诸佛,其数目多如恒河沙数。再者,大乘也引进了一种菩萨信仰,以为在宇宙中有许多菩萨存在,予人以幸福快乐。总言之,自从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遂变成了多佛、多菩萨以及多鬼神的「多神」崇拜了。大乘为何如此剧变?可能是为了应付满足当时多神信仰的印度人的需要,以及大乘受了外来的宗教、哲学与思想影响所致。
我国是属于大乘佛教范围,加上我国人民自古多神信仰的需求,结果,中国佛教徒所拜的便显得比日本大乘佛教所拜的更是复杂多端了。我国已故大醒法师曾说过:「佛教是主『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但到了中国之后的佛教,已被神奇古怪『多神』的鬼影附真身,所以连佛教本身的教徒(单指僧尼)也分不清了,这那是佛教的不是呢?」(见大醒法师遗着三四五页「捣毁神像应有的标准」一文)
现在我们拟用最短篇幅,将佛教徒所敬拜的对象分类如下,约可分成佛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眷属部等五类。
一、佛部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敬拜的对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广受敬拜,有的佛却遭冷落。十五佛中,仅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过做人的历史,后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无历史根据。因为佛教特别注重「人修道、人开悟,人成佛」的三个「人」的修行佛道过程,所以任何佛、菩萨如没有在这世界做过人、修过道的历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种想象中的崇拜对象罢了。但佛教却另编出一套神话,说某佛在无量劫前如何发心修道而成佛,但都无历史根据,不足无信。
按「佛」一,梵文Buddha,意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缘法」等教理而言,本无任何神秘色彩。与释迦同时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称为Buddha呢!但释迦经后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后,佛陀释迦也变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觉生杂志在社论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后来,渐次神圣化、神秘化,无形中人间的、历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话掩饰成非人间寓言的佛陀了。……观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视诸为神明,或比诸为上帝,神佛不分……」(见该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称称是: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宝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如来」,梵文是Tathagata意为「如实地到达」、「宣示如实之理者」、「如实的觉者」、「如实的教师」。「如」,如实(Tatha),「来」,到达(gata)。此「如来」为释迦的十个称号之一,以后,「如来」也被用别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说法。根据「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名经」、「未来星宿千佛名经」等所载,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么「南无电灯光佛」、「南无光游戏佛」之类的,真是无奇不有。再根据「贤劫经第八叹古品」,当喻星宿劫时,有八万佛出现,重清净劫时,有八万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显得不希奇了。南传小乘佛教泰国,只尊释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发生前的遗风,泰国的几个大寺院,只供奉释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释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萨。
二、菩萨部
菩萨,又作菩提萨陲,梵文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Bodhi(觉,菩提),Sattva(有情,众生)。根据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劝人发菩提心,就是发菩萨心。我国已故太虚法师说:「凡发菩提心学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萨。」所以,「菩萨」原是佛教中一个极普通的称呼,既适用于僧尼,也适用于在家学佛的居士们。
佛教把全宇宙的灵界与佛界划入「十界」之中,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以上称为「六迷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以上为「四悟界」。即是说,佛是最高,菩萨次之。据说菩萨(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渐次上进。从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称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觉」、「妙觉」位、最后一个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萨的思想,以后也逐渐起了变化,予以神化,最后竟产生了许多非人的、想象中的天上菩萨出来了。这些在天上宇宙间菩萨,有男有女,据说能赐人幸福与快乐。但我们从宗教学的立场来看,与其称他(她)们为菩萨,毋宁说这是佛教中的一种变相多神多灵崇拜,与原始佛教的无神论,不知已相距多少个十万八千里了。
菩萨部中较重要的菩萨有:圣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不空绢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三十三体观音、叶衣观音、大白衣观音、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药上菩萨、药王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延命菩萨、五大虚空藏菩萨、大随求菩萨。另又有廿五菩萨的说法,自观世音菩萨至无边身菩萨,共廿五尊。据说他们都是保护那些念阿弥陀佛名号的菩萨。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马鸣、龙树、世亲三人,也都被称为菩萨。以上的许多菩萨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萨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马头明王、大元帅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门天、广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罗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宝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属部」神将: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守护十六善神、普贤十罗剎女、十六罗……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许多鬼神,各有专司,或为佛教的护法,或赐人福乐,或服侍于天界等不一,他(她)们有的广受佛教徒敬拜。单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萨、神、鬼等的数目,便多至两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十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在台湾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庙,还供有关公、妈祖、吕纯阳、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张天师、太上老君……等与道教及民间信仰有关的神明,让人膜拜。这些塑像原与佛教无关,但为了适应一般多神多鬼信仰者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经济收入起见,有些佛教寺庙也竟乐此不疲。
总而言之,佛教教义虽一直标榜无神,诸法因缘生,但它在大乘佛教中,最后所行出来的,却变成了一个最复杂多端的多佛多菩萨、多神多鬼的「多神」信仰崇拜宗教。在世界中虽也有不少多神教,但佛教在多神方面却可以坐上王座,因为佛教徒所敬拜信奉的对象之多,已超过任何多神教的神鬼。对于这方面,无论佛教徒如何辩驳,但绝对摆脱不了「多神教」称号,这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在生前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大剧变与怪现象。佛教居然由无神变成了多神,到底是堕落了呢?抑或进步了呢?这要请读者自己去答复了!
未分卷 罪恶观
人为何会有痛苦?这是许多宗教想要解答的一个主题。人在今世的各种痛苦,一定有其来源,探本溯源,是一个研究宗教者必做的一件大事。
基督教的罪恶观
在诸宗教中,基督教讲罪最多,基督教的主要教义集中在人人有罪,耶稣救人离罪的道理上。不单耶稣讲罪,使徒们更讲罪,尤其是保罗。因此,如说基督教是一个专讲罪的宗教,也不会太过。
什么是罪?罪不是物质体;物质或能引诱人犯罪,但它本身并非是罪。有的宗教修行者,努力摧残自己的身体,以为这个肉体是罪,妨碍人修道上进。但基督教却认为身体是上帝的殿,人必须妥予保养(林前三17,殿字的解释甚多)。有人以为罪是由动物遗留的兽性所致,因人与兽在太初时原为一体。但野兽无道德生活,无精神生活,何况人兽有别,不能混为一谈。也有人以为罪是人欲达到某种道德的最高境界,而却无法达成时,便就是罪。但当知判断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不易,因人、地而异,在甲地算是极道德,在乙地也许分文不值呢!
基督教以为罪是一种心灵上的产物。既不能见,亦不能摸,唯有籍着人的行动,才能将罪表明出来。罪是人在思想上、言语上和行为上,不按照上帝的旨意而行。
罪如何发生?基督教极清楚地告诉人罪的起源及其经过情形。当始祖亚当与夏娃夫妇二人在伊甸园逍遥自在时,不料魔鬼突来引诱,最后始祖终归失败,违抗上帝的吩咐,我行我素,擅自摘下「禁果」来吃,于是原罪便进入了世界(详情请阅创世记第三章)。经文:「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都犯了罪。」(罗五12)
原罪进入世界前,始祖在善与恶两者之间,站于平衡地位,他们既能择善,也能择恶,这要看他们的态度与存心如何。上帝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赋与他们能自由思想的意志力,因上帝绝不愿造出一个如同木偶般的人,完全由祂操纵。
罪的起源有三个过程:一、外来的试探。魔鬼怂恿始祖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你们不一定死。」。(创三1、4)今日,人在犯罪前也会受试探,彷佛有声音说:「不一定会。……」二、人内心的反应。始祖经试探后,心中起了反应,想到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能。」(创三6)这是食、色、智的三大引诱。圣经说:「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壹二16)三、人采取行动向试探投降。圣经说:夏娃「摘下果子吃了;又给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创三6)。如始祖坚持不摘不吃,当然魔鬼无计可施;但可惜他们终于向试探屈服,为人类带来了原罪。因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所以都生来带有原罪。「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罗五12)
罪的种类究竟有多少?如以人为中心,可从三方看。一、对上帝:凡不信祂存在、创造,不信祂为天父,不守祂的十条诫命,不信耶稣为救主等,都是罪。二、对别人:凡犯杀人、奸淫、强盗、偷窃、欺诈、说谎、恼怒、仇恨、分争、恶骂、不爱父母、尊长、妻儿、以及不爱人……等都是罪。耶稣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企图自杀,一味追求个人视觉、听觉快乐及肉体享受的,都是罪。圣经说:「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上帝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他们虽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一29-32)
在基督教中,另有一种亵渎圣灵的罪相当严重。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可三29、29)大致来说,凡明知耶稣救恩,且亦曾亲身体验过,但以后却反叛耶稣,且横加污辱亵渎便是犯了亵渎圣灵的罪。
犯罪的结果如何?可从两方面来看:一、从上帝来的刑罚:始祖犯罪后,即被上帝赶出乐园,以后与上无关系,此即与上帝断绝了属灵的交通。以后的人类也步此后尘,被上帝弃绝。圣经说:「亚当共活了九百三十岁就死了。」(创五5)亚当虽活至将近千岁,仍不免一死。「死」,就是上帝对犯罪人类的最大刑罚。「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12)这个死按它的过程又分灵死、身死、最后进入永死。灵死是人与上帝断绝了灵性上的交通,身死是人的肉体要衰老死去,永死是在世界末日时,凡不信靠耶稣者,都要按此人的罪行受永死的刑罚。二、从人来的刑罚:人若犯罪,必定要受国家的法律制裁,大则死罪,小则坐牢罚款。
基督教极清楚地告诉人,原罪是由始祖传来。因此,人诞生后便带有此原罪。人自小起,便有犯罪的倾向,如三、四岁小孩便会说谎、贪婪。从今日人类猛烈地犯罪看来,足证圣经的道理不错,世人都犯了罪,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无人不犯。
始祖未犯罪前,人性是善,犯罪后,在善上又加了恶,成为具有善恶二性。圣经特别指出人系根据上帝形像及被吹入上帝灵气而成,因此,在人性中尚存有「是非之心」等部份(罗二15)。所以,人只要有机会,仍有悔改信真神的可能。至于魔鬼,全身是恶,当然绝无懊悔向善归回真神的可能了。
基督教的整个信仰思想体系,是以上帝为出发点、为中心的,因此,在论及罪恶时,当然也首先注重人与上帝的关系如何,这点请注意。
佛教的无明与业力
凡信佛教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某种痛苦、问题,急待解决。因此,信佛教,努力修行,以期达到解脱这个痛苦的大目的。这个痛苦,佛虽未用「罪恶」两字来表示,但却有她自己的专门术语,即是「无明、业力、轮回」。佛教以为人因有这些东西缠身,所以才生出无量痛苦,人若能从无明、业力和轮回得到解脱,便不再有这些苦楚了。不必说,无明、业力的含义与基督教的「原罪」完全不同,本人亦无意把它们拉在一起,混为一谈。但只是想要说明佛教所讲的痛苦根源为何?
佛教以为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因缘所生,例如橘子是「因」,泥土、阳光和水分原是「缘」,它们扶助种子生长。以后开花结果,结出橘子,就是「果」。佛教站在这个「缘起论」的立场,便大声说:「宇宙间无神,神由何因缘所生?」(关于缘起论详情及其缺点,在此不论,但请阅本书第七篇基督教与佛教的世界观中佛教部份)。佛教既不讲神,不信神,因此它的教义完全是以「人」为出发点、为中心、为起首的。这点请注意,因这有助于我们今后对佛教思想全盘的了解。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痛感人生是苦,于廿九岁时毅然弃家外出修行,以人生的问题为中心,独自在森林中沉思默想。人为何会有痛苦?如何才能除去痛苦?解脱痛苦后的境界究竟如何?万物从何而来……?这一大堆问题,把释迦缠了六年之久,在参考了印度原有婆罗门教的思想以后,释迦终于想出了一套理论,对以上的许多问题,有了他自己的解释。佛教以后称此为「开悟」、「成佛」。但不过是他的一种宗教心灵觉醒,,为自己的苦恼问题,找到答案,建立了一种较有系统的学说罢了。不必说,他的学说信者自信,无需大惊小怪。
释迦以为人生来是苦,苦的根本原因是人有「无明」。佛教用「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生的整个过程与痛苦起源。人因有无明,才缘「行」,行又缘「识」,识又缘「名,名色又缘「六入」,六入又缘「触」,触又缘「受」,受又缘「爱」,爱又缘「取」,取又缘「有」,有又缘「生」,生又缘「老死」。人因有无明,所以最终必有老死。人为何会有老死?因有无明。以上这些专门术语,有各种解释,但都不外说明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的各种发展情形。佛教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二谛,便是解释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方面的道理。
无明,便是佛教主张人生痛苦的根源。佛经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成当说因缘法与缘生说,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舍经卷第十二)无明究竟是什么呢?已故日本姊崎正治博士说:「如分一切的心作用,其归宿为无明,人生一切的动摇变化,对归于此一因,从无明到行,行以下则为渴爱,结果生出执着,而产生生存的的各种劳苦了。(根本佛教二三七页)无明的本质到底为何?佛教对亡未作具体答复,也根本无法答复。日本佛教学者冈邦俊教授倒也说得十分爽直:「无明的事实虽已究明,但无这个东西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却仍没有弄明白。」(神观与济观一九八页)
佛教对一切事物都讲缘起法,这个缘那个,那个缘这个,缘来缘去。但无明究由什么「因」,什么「缘」缘起而有的呢?佛教始终答不出来。只有一本「大乘起信论」中有句含糊的话:「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如此解释,人之所以有无明是忽然而生,但「忽然」的说法毕竟太笼统,可以「忽然」,但也可以「不」。忽然有客来,忽然地震,但绝不会整天整夜忽然有客,忽然下雨,这种场合,已不能称是忽然了。「忽然」该是突发事,意料外事,佛教既说人人有无明,无人不有,但如果说都忽然一律发生在全世界每个人身上,便说不通了。
其实,无明这个道理也非释迦首创,是他参考了印度教的思想而来。印度教以为最高神「梵」具有「明」与「无明」,它们是无始无终,永远存在。明是指悟的方面,无明是指迷的方面;当迷方面的无明活动时,便生出千变万化的现象界。佛教以后把无明用作迷的根源,且用在人的方面了。释迦想了六年,最后终于采取了「无明说」为人生苦恼的起程,由此再来发挥他的十二因缘道理,这样,佛教也就轻易解决答复了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个难题了。但它的脆弱处,是经不起有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无法向人清楚交代无明的起源何来。既然连佛教自己也说不清楚,那我们也只好让无明继续「无」明下去了。
人在今世为何会有痛苦?无明是根本原因。其次,佛教也讲人有痛苦,是由于前生「业力」所致。业的梵文是Karma,意为「行为」或「动作」。小乘佛教「有部」,以为业是宇宙生命的原理,是人死后去转轮回的本体,它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气质(性格)。有人以为业的本质是由于意志的表面性互流而成立。小乘的「业感缘起论」便是专以业来说明宇宙万物之生成变化的。
大乘佛教不以业作为宇宙生命的原理,因大乘讲「空」(Sunya),道理高过「业感缘起论」。大乘佛教徒只用「业」来说明人为何今世会有苦乐贫富等悬殊的原因。业分成十善业与十恶业:人在前世如行善业,今生便富贵荣华,享福快乐;如行恶业,则困苦贫穷,潦倒不堪。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恶业则是把十善头上的「不」字取去,而成杀生偷盗、……邪见。
我国的佛教徒几乎都用业来衡量整个人生生活过程。如见某人(或自己)贫苦无,或疾病、痛苦,都说成是生来命苦,前生恶业所致。相反的,如丰衣足食,诸事一帆风顺,都说成是前生善业所成。结果造成后者看不起前者,而前者的「苦命」更是无法在人前抬头,有的甚至走上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地步,因为生来命苦,努力有何用呢?但构成一个人的现在祸福贫富状态,其背景到底是否便是如此简单,都可推在业力上面。我想,明眼人稍加留意观察,便能找出真正原因的答案,用不着我再来解释了。其实,业力思想也原为印度婆罗门教所有,佛教不过予以袭用罢了。
除无明与业力外,佛教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轮回,共分六道,一切的神、鬼人、畜生等都在此轮回中辗转不停,在六道中变来变去,永不止息,痛苦莫名。其实,这个轮回思想也是佛教采用了婆罗门教的信仰不过从原有的天道、祖道和第三道的三道予以扩充至六道罢了。佛教以为人如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首先必须非除去无明不可,如欲除无明,则必须相信佛教不可。在下篇我们将计讨论佛教用何方法来除去无明。至于六道轮回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未分卷 救赎观
基督教用何方法救人离罪?佛教用何方法使人脱离无明、业力及轮回之苦?在本篇中将予讨论。
基督教的除罪法
基督教的除罪法,分两部份同时进行。一、人必须先有悔改的心愿。二、相信耶稣救人的能力。
先说第一方面:一个人如想脱恶,与上帝和好,必须先悔改重生。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三3)悔改重生即是离开罪恶,这在心理与行动上有三个过程。
人必须先有罪恶的感觉,承认犯了罪。大卫在犯了杀、淫大罪后,心中极为痛苦不堪,他在诗篇第五十一篇3、4节中,坦白承认说:「我知道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人在犯罪后,如反而竭力否认,那便踏不进悔改之门了。
认罪后接着为罪忧,生出忧伤的心来。大卫为所犯罪恶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悲哀地呼吁上帝:「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一17)人在犯罪后,若反而大喜乐,以为已达到了目的,那就无法重见上帝了。
必须再进一步,热切羡慕由罪中得释放。大卫紧接着哀求上帝:「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求你涂抹我的一切罪孽。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诗五十一7-10)人在犯罪后,若食髓知味,再接再厉,乐此不疲,试问还有悔改重生的希望吗?
人应悔改什么?1、宗教信仰上的--凡从前所信所拜的假神都应立即除去,为此事痛悔。凡与圣经背道而驰的一切邪道鬼术等思想,都要弃如敝屣。2、个人行为上的--凡对人对己,没有照圣经吩咐去做的,都要悔改。详情请看本书第二篇「基督教与佛教的罪恶观」中基督教部份。以上所讲的是消极方面,人若能完全做到,便已具备进入得救的大门了。
第二方面:人若单作消极的悔罪,尚不足以自救。必须再积极地进一步,接受耶稣为自己的救主,相信祂能赦免自己的罪恶,包括原罪及自己曾犯的本罪。圣经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6)
当耶稣在世上时,犹太国盛行向上帝献祭藉以赎罪;大至牛羊,小至斑鸠,都用作祭物献上,以求赦罪。但犹太专靠表面献祭,内心却不悔改,所以不蒙上帝喜悦。当耶稣降生前六百多年时,弥迦先知便早已大声斥责靠献祭以求赦罪之事了,他说:「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么?」(弥六7)何西阿书六章六节也说:「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上帝。」
既然献祭不蒙上帝悦纳,行苦功又无法自救(参弗二8、9),于是,耶稣便不得不从天降世为人了。祂除了用「言语」告诉人真理外,最后自我牺牲,钉死在十字架上。祂成了赎罪的羔羊,替人赎清了罪债,人若信祂为上帝之子,又信祂在十架上的代赎,便能立获耶稣的赦罪,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这是因「信」才能称为「义」的,并非人有什么值得称义的地方(罗五1)圣经描写耶稣的死说:「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达赎罪的事。」(来九12)
论到人得救,圣经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上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论到人的罪恶得赦,圣经说:「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西一13、14)「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论到人与上帝重新和好,圣经说:「你们从前远离上帝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了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3、14)
一个悔改后信了耶稣的人,不单罪得赦免,他的日常生活亦蒙上帝赐福。在今世有快乐,离世后在天家能享永生。一个信耶稣的基督徒,当他尚活在世上时,他与耶稣始终保持属灵上的密切关系,凡事信靠赖耶稣,断向祂祈祷,过着一种虔敬成圣的基督徒生活。耶稣曾比喻自己是葡萄树,凡信祂的人都是这棵树上的枝子,意即要信徒与祂连接,获得生命(参约十五1、6)。
人信耶稣必须是真实接受基督,接受洗礼,才成为一个基督徒。凡不曾真实相信基督接受洗礼的任何人,仅作挂名信服耶稣的基督徒,实则仍是教外人,详见本书第九篇「基督教与佛教的礼仪观」中基督教部份。
基督教的救恩是以耶稣与人为中心,如无耶稣救恩,赦罪便不能成立。但人如不相信,这救恩当然也决不会白白无故的临到这人,赦罪也绝不会在这人身上发生什么效果了。杀基督教中,只有活着的「人」才是被耶稣拯救的对象,因为人是亚当的子孙,而亚当却在伊甸园中犯罪堕落,为人类带来了原罪,「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罗五12)。至于各种飞禽走兽,以至虫蚁鱼虾之类,既无理性,也无道德行为,更谈不上与宗教信仰有丝毫关系。因此,牠们与救赎无关。试问一狗一蚁,能像人一样,清楚地表明牠们的悔改认罪吗?魔鬼、污鬼等也不在被救之内,因他们全然是恶,自太初起,即与上帝为敌,只知一味反抗上帝及祂的信徒,他们那有懊悔接受耶稣救恩的可能?何况魔鬼与污鬼等都是一种「灵体」的存在,与耶稣降世救「人」的目的不合。
佛教的自力救济与他力阿弥陀佛信仰
未分卷 来世观
基督教的天国
天国是在天上,圣经通常把天分成两部份来讲。从宇宙观的立场来看,天和地同为上帝所造,「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一1)。天是上帝用来置太阳、月亮、诸星辰之处,「于是上帝造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创一16-18)雨水是从天上落下,「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创七11、13,八3)接近地球,天的空间处,也是众鸟飞翔活动之处。
再从基督教信仰的立场来看,天不仅单是存有日月星辰而已。天的最高部份,不能用肉眼看到的最高属灵处,却有三一真神,众天使天军及诸圣徒在。「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听,垂听而赦免。」(王上八30)「忽然有的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说……」(路二13)「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太十八10)
天也被称为「天国」(KindomofGod),或「上帝的国」,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祂又警告尼哥底母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三5)由此可见,天国不是一个抽象名词,是人去世后可以进去之地。耶稣又用了许多比喻,说明天国与人类的关系,天国好比一粒芥菜种,好象面酵,好象宝贝藏在田里,……。(太十三31、33、34)
当耶稣快要离世时,曾安慰祂的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在我父家里,有许多住处,……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十四1-3)这个「地方」,便是基督徒的最后归宿处,它天上。使徒保罗把天上比作可以永住的房屋,「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五1)
耶稣曾由天上而来(道成肉身),因此,在复活后四十天,便又升到天上,以后还要再从天上来世界,,那时便是世界的末日了。「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徒一11)使徒彼得说:「那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彼前三22)论到耶稣再临时的光景,圣经说:「看哪,祂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祂,连刺祂的人也要看见祂,地上的万族都要因祂哀哭……。」(启一7)
基督教的天国,又称天堂,是一个纯粹属灵的境地。在天堂中,有三一真神,众天使,众信徒。基督徒去世后,去到天堂,都要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在上面前歌颂祂(见启七9、10)。天堂里只有善的,没有恶的,撒但与污鬼,不能住在天堂。只有信耶稣的基督徒,因信耶稣而被称义,才能去到天堂,因此,在天堂中绝对没有外教徒。天堂中也无阶级之分,凡是信徒,不分男女老幼,都一律进去。
天堂中也没有男女嫁娶的婚姻生活(可十二25)。人去到那里后,得到永生,永远在天堂享乐、安息。圣经说:「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廿一4)基督教只讲到今世与天堂的那一世(来世),因此,在天堂的信徒,绝不会再有所谓投胎做人、或变成什么动物虫蚁等事发生,何况基督教也根本不信这些。天堂是单数,只有一个,它的位置与方向,圣经也未指出。因此,人不能妄测,只知是在天上,那一个最高的属灵境地。人是否能去天堂,全看他生前信仰耶稣虔诚与否而定。人死了后,任何活人为死者的追荐、代祷,都无助于他入天堂与否的资格。
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后,实际上,他已成了天国的国民,作上帝的祭司(启一6,五9);他的名字被记在生命册上(启三5);他的祷告可以升到天上(启八4),上帝的各种丰富应许,成为他可以承受的产业(启二7、10、11、26,三12、21)。因此,基督徒在世活着时,实际上,已在享受永生的部份福乐了。
关于基督教天堂的实际具体情形,耶稣唯恐人徒生妄念,因此说得不多。至于在「启示录」中所记载的天堂部份光景,也不能全部照字意解释,不然,便会失去基督教天堂的崇高无比境界,而流入于通俗的思想了。例如启示录第五章六箭中,把耶稣描写成:「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上帝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如果在天堂的救主耶稣真是如此,岂非成了一种骇人听闻的事?耶稣那会如此?羔羊七角七眼,另有属灵意义的解释。因此,如用启示录来说明天堂光景时,应该特别小心才是。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人因有无明,所以最后生出生老病死,且在轮回中转来转去,受苦不停,人如能除无明,自然不会再有生老病死,自然再也不会有轮回转世之苦了。佛教徒最怕这个轮回,因轮回有生死之苦,如再生在某一道中,仍会再有死。再有死,仍会再有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真是痛苦无穷了。佛教所讲的「得解脱」,便是想从这个苦的轮回脱离解放出来。
从生死轮回的道理推演结果,佛教徒憧憬着有那么一个境后(或说人修到某种最高状态)与梵天神互相接合的一种境界,叫做「梵我一如」(或称梵涅盘)。佛教既不信神,因此,原有的涅盘内容也必须予以澈底改革,以合乎佛教的宗旨。于是,佛教所讲的涅盘,自然没有梵天,也自然变为一个所谓无生、无死,一切烦恼永尽,不再有生死的地方了。因佛教徒惧怕生死轮回,不再有生死之处便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涅盘的梵文是Nirvana,有各种解释:Nir是「不」之意,Vana是「织」之意,全句是:涅盘即是不织不死,断去烦恼之意,「烦恼(Kilesa)」在佛教中又称作「惑」,指恼乱心身的精神作用而言。Nir是「不」之意,Vana是「生」之意,全句是:涅盘是「不生」,超越生死苦难之意。也有把涅盘解释成烦恼「被吹去」、「被消去」之意的。Nir不、无、外、离开之意。Va动词,吹、去、动等意。Na作为分词后接字。全句意思是说:凡夫的心灵好似一盏油灯,如能除去烦恼、贪爱(如减少灯油般),最后便到达永无烦恼、永无贪、瞋、痴等三恶德的清净地步了。
杂阿含经第十八:「涅盘者,乃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谓涅盘。」阿毗婆沙论卷第廿八:「问以何义故名涅盘,答烦恼灭故为涅盘,……超度一切生死苦难故曰涅盘。」涅盘,又可译成「灭」、「寂」、「寂灭」,我国佛教僧尼或信徒去世时,不用死,而称死者为「圆寂」,或「大圆寂」(ParinirvanaorMaha-ParinirVana),意即此人已入无生死的涅盘境地了。佛教有个「三法印」的道理,其中之一便是「涅盘静寂」。涅盘的教义属于佛教四圣谛中的「灭谛」部份。
从以上的观点来睹,原始佛教的涅盘是尽而又寂的,所以释迦牟尼死去后,已灰身灭智,无声无臭的了,泰国一带南传佛教迄今仍以涅盘境地为静寂无为。这样说来,佛教徒死后的最高归宿之处,是一个没有动静的地方,一切活动停止,甚至也无知觉可言。相反地,如果涅盘中尚有知觉,尚有活动,那便可能仍有烦恼,仍有痛苦,便不能静寂的了。因佛教徒怕生死轮回之苦,所以佛教徒死后的去处涅盘境地,也必定是一个所谓无无死,无任何活动的地方才合乎佛教徒的需要。但一般说来,人在死后盼望去的地方,应是一个有感觉的快乐之地,这样,才能体会到天堂(或用别的名称亦可)中的幸福。如仅是静寂无为,无丝毫活动,似乎也显得太单调乏味了!但原始佛教的涅盘教义却是如此,如不静不寂,便不成为涅盘了。
但到了大乘佛教后,佛教教义有了新的解释,大乘信徒似乎不甘寂寞,居然一反常态,把原来的涅盘静寂说成为涅盘是「常乐我净」了。我四字的解释甚多,但单看字面,便知道在涅盘中尚有「我」的存在(佛教讲诸法无我),其地常住不变,快乐无穷。即是说,大乘一反小乘涅盘的消极态度,而把涅盘改成为一个积极的「动」的境界了。但详细具体内容到底如何,似乎连佛教徒自己也说不清楚,几乎成了各说各的,每人有一个涅盘定义。甚至有人说,释迦已成了宇宙的「真理」,人死后即去与他合而为一,变成一佛,变成一体,这就是涅盘。照我们的想法,所谓涅盘,是佛教徒希望死后去的这么一个地方,那里已与轮回隔绝,已超出轮回。既无生,也无死,永远在那里不动不变,一直下去。至去于它的地点及其它详情,我想连佛教徒也无法奉告!不必说,只有信六道轮回的人,才会相信涅盘这个教义的。凡不讲轮回的宗教,涅盘与她无关。大概来说,凡靠自力修行得解脱的佛教各宗派,不管小乘或大乘,都以涅盘为来世的最高目标。
大概原始佛教所标榜的「无」的涅盘,不受印度人的欢迎,于是,佛教中另又兴起了一个活动频繁,多彩多姿的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来了。凡是他力信仰,靠阿弥陀佛得救的佛教徒,主要是净土宗人,渴望自己死后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成佛(开悟),享受净土中的诸般快乐。净土宗的信仰在教义上,仍称死后去西方为进涅盘(一般信徒都惯称「生西」,或「往生净土」,不用进涅盘这个说法)。但显然地,净土宗人想去的目的地西方净土与自力修行者所去的目的地涅盘,是有极大分别的。在这交叉点上,净土宗与别宗人分了家、走了样,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曾有某牧师撰文西方极乐世界,把这块地方说成是佛教徒的死后归宿处。但那是错的,是在讲外行话。只有净土宗才讲净土,别宗派不多讲净土,而在规规矩矩的讲涅盘。至于把净土宗与别宗混在一起兼信的人,当作别论,他们可说是投机份子。
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宗信徒死后的来世去处,这个也有佛经根据:「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阿弥陀经)「极乐」,梵名Saukhavati只有「快乐」及「幸福」之意,无「极」的意义在内。西方净土既无众苦,只有快乐,也无所谓「极」乐的了。「净土」两字无梵文,似照此世界「秽土」相对而称,英文的Pureland,似照中文净土转译。「南无」Nanas,巴利文Namo,意为归,归命。阿弥陀佛,梵文有两名:一、Amitabha意为「无限的光明」。二、Amitayus意为「无限的生命」。中译「阿弥陀」三字,仅译了梵名前面形容词Amita一字,是鸠摩罗什译错了,可惜我国佛教徒也许根本不知道,所以一直没有把它改正过来。
根据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处所记,西方净土情形如下:主人公是阿弥陀佛,挟祀(侍于主神者)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位。另又有口吐雅音,向众生传道的各种杂色之鸟,如「白鹄、孔雀、鹦鹉……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八圣道」,但佛经又称这些鸟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鸟即佛,佛即鸟,使人联想起印度古有的飞鸟崇拜。在净土中,诸凡衣、食、住一应俱全,且不需任何劳苦,自然应手而得,对懒惰人最为理想。「欲得衣服,随念即至」,「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式,高下大下,或一宝二宝,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妙衣偏布其地。」论到净土气候,「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此地又有丰富水源,供人大量或或浴,身心畅快,「有诸浴池……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溲足……荡除心垢,清明澄洁。」(以上所引经文,请阅净土三经)要言之,净土世界被描写为一个四季如春,不冷不热,物质丰富,应有尽有,且能不劳而获,只要坐在那里,便能随心所欲,应手而得的大「好」地方。难怪那些衣食不周,苦于旱荒炎热的印度人要信净土了。至于我国人大量改信净土,也与净土世界的享乐有关。大家都丢弃了枯燥乏味的涅盘,想在死后好好地去净土快乐一番。印顺法师得好:「现代修持净土的,每着重在极乐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宝所成等,这在弥陀净土的思想,显见是过于庸俗了。」(净土新论十九页)
净土中有九个阶级,称为「九品」,死后去净土的人,根据他生前信阿弥陀佛的程度,被分配在九个不同的地方,九品是上品、中品、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凡上品上生者即可成佛,但下品下生者,却要在莲花中经过十二大劫后(一大劫是十三万四千四百年),才能再开始听佛法,慢慢地修行,至于何时才能开悟,那便不知道了。这种阶级区别实在要不得,佛教把印度原有的四姓差别,居然也扩大搬到西方去应用了。
阿弥陀佛又常简称为「弥陀佛」或「弥陀」,弥陀不是「弥勒」,前者是西方净土之主,后者者则被佛教徒信为将来要从天宫兜率天来这个世界救人的菩萨,两者全然不同。在佛寺中那个笑脸常开,大腹便便的塑像是弥勒菩萨(Maitreya),而弥陀佛却是端端正正坐在大殿上,神情严肃,从不嬉嬉哈哈的。(因有某牧师撰文把弥勒说成弥陀,所以在此特一提)。
原始佛教的涅盘是那么寂静,空无一物,而净土竟是那么热闹,应有尽有,两者却成相反,难怪许多佛教要弄得不知何去何从了。去涅盘好呢?还是去净土投靠阿弥陀佛?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来世的去处,那是死后去兜率天,据佛教说,凡佛教徒生前行为好者,死后去此兜率天的外院享福。但真正懂佛教者,绝对不想去那里,因兜率天中虽好,但仍在六道轮回中的「天道」之内,有一天福报满了,仍要堕落到别道中去受生死之苦!因此,在本篇不论兜率天。
人为何会有痛苦?佛教用无明、业力、轮回等来答复(见第二篇),人如何除去这些痛苦?佛教用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修行方法来解决。另外,又有净土宗人,以相信阿弥陀佛的方法来得救(见第三篇),人在除去痛苦及各种问题后,死后能到那里去安息呢?佛教自力派用涅盘来答复,净土宗他力派则主张去西方净土(见本篇),以上的三部份要道,统统包括在本书第二、三、四各篇之内,可说是佛教的最根本教义,自成一组思想体系,被划于佛教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等四圣谛中。凡欲研究佛者,只要把这四谛或用我个人的分类法:「三部份」--人为何有痛苦?如何解除痛苦?解除痛苦后去那里?等的道理弄清楚,可说已是摸到佛教的中心了。
未分卷 鬼魔观
在多数宗教中,鬼魔是一种恶灵,危害人类,与善为敌。但在佛教中的鬼神却是有善有恶,且是神鬼不分。本篇中,我们要看看基佛两教的鬼魔观区别何在?
基督教的鬼魔观
一、旧约圣经记载的鬼魔至少有两类:1、鬼魔。2、撒但。
鬼魔--又分两种:一种是指身有长毛,住于旷野的公山羊动物,英文为TheHairyOne,日文圣经译成「魑魅」。经文:「他们不可再献祭给他们行邪淫所随从的鬼魔,这就作他们世世代代的定例」(利十七7)。「耶罗波安为邱坛为鬼魔,为自己所铸造的牛犊设立祭司」(代下十一15)。此两处「鬼魔」,原文均作「公山羊」。无疑地,公山羊是犹太人的一种民间信仰,与阿拉伯人的魔神Jinn,希腊人的半人半一羊神Satolos十分相近。在我我国,也有狐狸作怪的动物鬼魔信仰。
鬼魔的第二种,是一种具有高度破坏力的恶魔,能使人国破家亡,牠们是「伤害者」、「掠夺者」(Spoiler),「破坏者」(Destroyer),日文圣经将此类鬼魔译成「鬼」。经文记载:「所祭祀的鬼魔并非真神,是素不认识的神,是近来新兴的,是你列祖所不畏惧的。」(申卅二17)把自己的儿女祭祀鬼魔」(诗一○六37)
撒但--根据「约伯记」、「历代志上」「撒迦利亚书」等处记载,在耶和华上帝的众使者(天使)之间有一个恶灵,名叫「撒但。牠专门破坏上帝儿女的灵魂与信仰,使他们蒙受莫大痛苦。「撒但起来攻击以色列人,激动大卫数点他们。」(代上廿一1)但在旧约圣经中,撒但常被视为上帝发惩罚人的一种工具,「耶和的灵离开扫罗,有恶魔从耶和华那里来扰乱他。」(撒上十六14)「耶和华使乖谬的灵,掺入埃及中间,首领使埃及一切所作的都有差错……。(赛十九14)
但,撒但一切所行的都在上来的许可范之内:「耶和华对撒但说:『他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伯二6)
在撒迦利亚的异象中,也有撒但出现与大祭司约书作对(亚三1),因大祭司的礼袍污秽,而遭到撒的攻击。
二、新约圣经中的鬼魔,至少有两类:1、污鬼或鬼。2、撒但或魔鬼。
污鬼或鬼--新约圣经中记载不少鬼的活动,牠们有的叫人成为哑巴,如「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巴,带到耶稣跟前来。」(太九32))有的附在人身上,从坟墓中出来,如「就有两个被鬼附的人从坟墓出来。」(太八28)牠们又能再人猪群,「鬼就出来,进入猪群……。」(太八32)有的鬼能叫人抽疯,口吐白沫,「他一见耶稣,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疯……。」(可九20)有的鬼也能附在孩子身上作崇,「他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可七25)污鬼亦会漂荡不定,寻求栖身之所,「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路十一24)污鬼也认识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么……。」(路四34)
新约的污鬼有几个特征:
1、鬼有单数与多数:鬼不单只有一个或三五个兴风作浪,搅乱作怪,而有时是大批出动的。耶稣在格拉森地方所赶出的鬼,名字叫「群」(路八30)。圣经说:「这是因为附着他的鬼多。」群(Legion)是当时罗马军队编制中的一支部队的名称,约为六千人左右。此人身上的鬼也许没有六千之多,但从这批鬼再分别附入猪中看来,可知此人身上所附的鬼是相当的多了。耶稣曾在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赶出七个鬼,这也是多数的恶鬼(参看路八2)。
2、鬼能被赶出去的:耶稣在世时,曾赶出许多鬼,使徒们奉主的名也把鬼赶了出去(参看太十七18;徒十六18)。当附着病人的鬼被赶出后,病人便霍然而愈,前后判若两人。在我国民间,常有闹鬼之事发生,但大多数的人都用焚烧纸钱,供奉饮食,谄媚恶鬼,请鬼速去的恳求办法,与耶稣用权威下令赶鬼出去全然不同。
3、鬼不是死人变的:本国人及日本人相信人死变鬼,又信他们会再来人世间作崇。但基督教的圣经,却无丝毫思想或暗示,以为人死后会变鬼,甚至再来阳间作怪。基督教所讲的鬼是一种灵体存在,自古即有。
4、鬼大多是附于某物体上的:污鬼大多先附于人身或动物身上,然后才能发挥鬼的作用,使人清楚感受有鬼在身上作崇。在我国民间,只要一提到鬼,便即毛骨悚然,发生恐怖,继而幻想到鬼的各种可怕形状。或男鬼、或女鬼、或有头、或无头、或有脚、或无脚、或七孔流血,状极凄厉,或披头散松,令人不寒而栗,诸此种种,极尽恐怖可怕之能事!但遍查圣经,其中所载的鬼,并无这种可怕形状。因此,基督徒并不那样怕鬼。圣经记载的鬼,既无外貌,也无形象,不是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
撒但或魔鬼--撒但(Satan)又称「魔鬼」,圣经中提得最多。在旧约时,撒但曾在上帝前谗诬约伯与约书亚,好象很有势力,居然能在天上遨游。但到了新约,这种事情已不再发生。因耶稣已降世,与撒但展开了战争。魔鬼最早出现于始祖亚当夫妇的伊甸园中,那时牠他化身为「蛇」(创三1;林后十一3)。魔鬼的主要活动是反抗上帝,搅乱人类世界,引诱人离开上帝,去跟牠一起作恶。撒但两字亚兰语原文(Satana,Satanas),意即「敌对者」、「反对者」。
魔鬼至少有以下几种名号:撒但(太四10,约十三27,徒五3,林前五5,启二9)、控告者(启十二10)、那试探人的(太四3)、恶者(太十三19,弗六16)、彼列(林后六15)、鬼王(可三22)、世界的王(约十二31)、空中掌权的(弗二2)、龙(启十二9)。
耶稣有旷野四十昼夜,是受「魔鬼」的试探(参看太四1-11)。在稗子的比喻中,撒稗子的仇敌是魔鬼(太十三28)。在撒种的比喻中,魔鬼从人心中把道种夺去(路八12)。耶稣责备犹太人时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约八44)当犹大要卖耶稣时,是魔鬼将这个意思放在他的心里(约十三2)。保罗劝人不要给魔鬼留地步(弗四27)。彼得也以为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由几处经文看来,魔鬼已被确认是一种专门危害人信仰与灵魂的最恶毒的灵体了,牠的影响力,远超过那些能被赶出去的小鬼--污鬼。
魔鬼与污鬼不同,试探耶稣的是魔鬼而非污鬼,耶稣从人身上赶出的是污鬼,不是魔鬼。如魔鬼早被耶稣消灭,那祂也不至于被钉十字架了,「启示录」这本书也不至于出现了。根据「启示录」,当末日时,魔鬼还要极大地扭扎,在天上与天使长米迦勒争战,在地上与众圣徒争战,最后却被上帝制服,被丢入硫磺火湖中去受永刑之苦(启廿10)。新旧约所事,魔鬼都是在上帝的管辖之下,牠的所所行,都不出上帝的许可范围之外。所以基督教仍是只有上为宇宙最高主的一神论,不像拜火教(祆教)那样,以为善神与恶神(Ahura-Mazda&AngraMainru)两大势力相争。
我想,我们或许能说,最恶的魔鬼(撒但)便是众污鬼的首领与统帅,是众鬼大王,在鬼界发号施令,大闹世界。那些处乱窜的污鬼都听命于牠,是牠的部下。有一天,这个鬼王被打入火湖后,其它的污鬼当然也都一齐消灭,那时的世界便就清净了。既然圣经中有污鬼、魔鬼等的区别与用法,所以我们才把牠们加以分别讨论。
有人问,魔鬼到底从何而来?如根据彼得后书二章四节以及犹大书第六节所记,魔鬼是堕落的天使所成,牠不是自主的,是由上帝所造,犯罪后以变成魔鬼。是一种人眼不能见的灵体,活跃于人世间,特别是在人的心中。
佛教的魔王及诸鬼神
原始佛教逐渐变质后,成了多「神」崇拜(详见第一篇)。鬼与神在佛教中是不分的,它合称为「鬼神」,神有时是鬼,鬼有时也就是神。佛教的鬼与神仍都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佛教的神与一般宗教所讲的神全然不同。佛教的鬼神约有六类:
一、中阴身鬼: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受了印度人所信,人死后变成「细身说」的影响(Suksmasirism),而倡中阴身身说。主张人从死后开始到转往轮回为止,有一段空白时期,共有七七四十九天,这时人的灵体叫做「中有」或「中阴」。中有(Antrabhara)是由「内部的」(Antra)与「发生」(Bhara)两个梵拼成,指人死后(死有)与前往轮回投胎(生有)之前的一种灵体(教外人当然称它为灵魂)。佛教徒对此的说法也不一致,所谓中阴大致如此,不管是属何种存在物,总不是物质体。瑜伽师地论第一称:「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己以后决得生缘…。」另见大毗婆沙论第七十,俱舍论第九,灌顶经第一等处。
中日两国佛教徒相信人死后四十九日间,有这么一种东西存在,于是根据遗传,大家相信有中阴身鬼,并请僧尼为他超荐,俾让死者的中阴身早日超度或投身较好之处。据说,由于中阴身尚未去转轮回,只在等时间过关,因此,便漂荡于空间,行纵不定,常常向活人作怪了。
佛教徒以为最害人的鬼,便是这个东游西荡,无拘无束的中阴身鬼。但据说牠们作怪日期不长,最多不会超四十九天,以后便不得不去转轮回了。佛教中居然有那么多中阴身鬼(包括现在每天死的人,以及四十九天前与以后的死者)!居然能自由地在人间泉,无法予以管束,到底也是难以想象的!再者,一到四十九天这日,牠们却又乖乖地去转轮回,毕竟也显得有点太简单容易了。这些横冲直撞,在人世间自由惯了的孤魂游魄,到底是谁?凭什么大本领把牠们收回来,再把牠们驱向受苦的轮回去呢?对此,佛教并未具体说明。
二、杂神杂鬼:为了适应多神崇拜者的需求,佛教拉进了大批的杂神杂鬼。「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记载:「一切天众龙众鬼众等众,悉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合。」
另在「灌顶经」中提到有击人魄鬼、喜斗争鬼、大语言鬼、青色山精、赤色山精、火中、水中、恶梦等诸鬼。又有东方青龙神王,求方赤龙神王,西方白龙神王,北方黑龙神王,中央黄龙神王……,至于牛神、马神、蛇神、狗神、龟神、狐狸精…等,佛教也一律照收不拒,全部相信。我们看了这么多鬼神后,真为佛教惊心,原为无神的佛教怎么会弄得如此极端?竟然成了现今世界中信鬼神最多最复杂的宗教了!但请注意,佛教徒喜拜什么,各人听便,佛教的根本教义,仍未丝毫改变。许多僧尼仍都在大唱其「诸法因缘生」的无神信仰,且还猛烈攻击任何信鬼神的宗教,尤其是对基督教的上帝。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再比这件事来得矛盾有趣的了。
三、饿鬼:梵名Preta又译「秕多」、「闭戾多」、「鬼」。印度人以为人死后,如无子孙祭祀,便要在鬼界受饥饿之苦。佛教承此思想,把它圈入六道轮回之中,称为「饿鬼道」。据说,人若生在此道,痛苦万分。泰国一带南传佛教僧人,过了中午不再吃饭(过午不食,至翌晨止,只饮汁物),便是同情饿鬼之故。这些鬼为何称作饿鬼?有说因鬼咽喉细如针孔,肚大如山,无法下咽,故为饿鬼。另说鬼口中不断喷火,食物刚至嘴边,即为火焰所灭,故称饿鬼。但这两种说法都不能成立,这些鬼既然终年无法吃食,岂非早已饿死不复存在?既然尚活,表明牠们并未饿死,而非饿鬼。但如说无人祭祀,鬼常饿肚而成饿鬼,还多少说得过去。「或有腹大如山,咽如针孔,虽遇饮食,而不能受。」(大毗婆娑论卷百七十二)
但饿鬼的种类甚多,有三类九种及三十六种饿鬼说(见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三十一,正法念处经第十六),有所谓无财饿鬼,少财饿鬼,多财饿鬼……,有威德鬼等等。有威德鬼据说过着快乐舒适的生活。「有二种鬼,一有威德,二无威德。有威德者,或住在花林果林……受诸福乐。无威德者,或住厕溷粪坏…薄福贫穷、饥渴所苦」(大毗婆娑论卷百七十二)。
四、地狱中的诸鬼:有令众生受苦的鬼,如阎王与狱卒,有正在受刑罚痛苦的鬼,即是死去了在地狱中的诸众生。地狱中门禁森严,那里的鬼很少能再出来作崇的。详情请阅下篇「地狱观」佛教部份。
五、魔王波旬:释迦一生中最大的仇敌,便是这个魔王波旬(Papiyan)。据说,当释迦成道前及去世前,波旬曾数次出,向释迦展开各种试探,藉以打击释迦。佛经杂阿含经第三十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榛国,……时天魔波旬作是念……。」另见「方广大庄严经第七往尼连河品」,「长阿含第二游行经」等处。
但波旬的恶势力在佛教徒中似乎并不那样受人重视及恐怖,甚至还有人把牠看成是大士菩萨所变成(化现),藉以令信徒儆醒修道上进,这叫做「逆增上缘」。当然,一般说来,波旬是那不断破坏佛教徒道心的恶者。其实,波旬也非新鬼,是印度人原信的大自在天神(Mahasvara),是一种破坏神,后被佛教采用,并称牠为魔王。
六、八部鬼神:佛教承受印度信仰,以为在天地间,有以下八类鬼神,称作天龙八部鬼神。他们有的性恶,有的性善,有的感佛威德,成佛眷属,护持佛陀及佛法。1、天部(详阅下段)。2、龙部(Nagasnake,dragon,elephant)。3、夜叉部(Yaksa,intheearth,orintheair,orinthelowerheaven)。4、干闼婆部,香神,香音神(Gandharvathegodsoffragrance)。5、阿修罗部(Asura)。6、迦楼罗部金翅鸟山(Garuda,thekingsofbird)。7、紧那罗部(Kimnarra)。8、摩候罗迦部(Maharaga)。妙法莲华经第二譬喻品称:「……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迦等大众。」
现在再说天部,佛教承受印度人「须弥山」思想,以为在此山中,山顶及虚空中有许多神活着,先有「六欲天」,每一天中有鬼神,即四王天、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例如四王天的增长天王是噉精鬼,广目天王是龙,持国天王是香神,多闻天王是夜叉。
六欲天上面有色界「十八天」,也有各种鬼神,如梵众天,光音天,……色究竟天等。再上去,另有无色界「四天」。总共称作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天。而所有的天界仍都在轮回之中,福报满尽后仍要从天上堕落。
佛教的鬼魔有以下几个特征:1、鬼的数目极多,充满宇宙。2、众鬼并无统一首领,只在每一地域有其领袖,如波旬在他化自在天作王,阎王在地狱掌权,各自为政,互不侵犯。3、鬼的来历极为复杂,有的来自印度,有的出自中国,有的简直是草木禽兽所变,形成了多支杂牌部队。4、鬼或神因仍都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他们仍会再死,但鬼到底如何死法,佛教没有清楚交代。5、鬼就是这样下去,顶多再转轮回,没有最后被灭或被丢入再苦之处受刑罚的说法。6、据佛教说,鬼神只是佛教的护法,有些也能赐人幸福,但他们不能救人,所以不是人崇拜的的对象。但懂得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大多数的佛教徒都仍醉心于鬼神崇拜!
未分卷 地狱观
多数宗教都讲地狱,不单对信徒能起警惕作用,也能引领新人入教。在各宗教中,佛教讲地狱最多,活龙活现,对我国人民影响最深最大。本篇内容可看出基佛两教所讲地狱的不同处何在?
基督教的阴间与地狱
在新旧约全部圣经中,有「阴间」及「地狱」两种用法。希伯来文Sheol一字,中文译「阴间」,日文圣经译「黄泉」。古时希伯来人相信人之死去,是由于其灵魂被上帝接去之故(诗一○四29)。但死人的灵魂未升入天堂,而是在阴间居住。原来,在旧约时代,尚无确实之天堂与地狱信仰,直到新约时代,启示完全,才有具体的说明。
在希伯来人父祖时代,,称人之死去为归到列祖那里。如「亚伯拉罕寿高年迈,气绝而死,归到他列祖那里。」再如以撒、以实玛利、雅各等死去,也都是归到列祖之处(参创廿五8、17,卅五28、29,四九)。摩西死后,虽无人知其坟墓何在,但在临死前,上帝却许他:「你必死在你所登的山上,归你列祖去,像你哥哥亚伦死在何珥山,归他的列祖一样。」(申卅二50)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亚伯拉罕之孙雅各时代,已有阴间信仰。当时,人以为如带着痛苦死去时,是下到阴间,雅各曾为其幼子约瑟及便雅悯哭泣道:「…我必悲哀着下阴间到我儿子那里……。」(创卅七35,四二38)但雅各并未下入阴间,圣经说:「雅各嘱咐众子已毕,就把脚收在床上,气绝而死,归他列祖那里去了。」(创四九33)
摩西时代,阴间似乎也成为恶人去处,可拉党背叛结果,地曾开口「他们都活活的坠落阴间」(参民十六30、33)。但旧约圣经并未明说,惟恶人下阴间,其它人都在别处。旧约似只笼统地称一切死者,都去一地安息,是为阴间,所以阴间似是善恶不分之地。综观旧约阴间,特征如下:一、位于地下深处,「那时我要叫你下入阴府,与古时的人一同在地的深处,人已荒凉之地居住。」(参结廿六20,卅一14,卅二18)二、是极暗处,「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荫混沌之地,那里的光好象幽暗。」(伯十22;参哀三6;诗一四三3)三、是寂静之地,「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下到寂静中的也都不能。」(诗一一五17,九四17)四、是忘记诸事之地,「难道阴魂还能起来称赞你么?……的你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么?」(诗八十八10、12)五、是无活动之处,「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智识,也没有智能。」(传九10)六、是不能还阳之地,「云彩消逝而过,照样,人下阴间也不再上来,也不再回自己的家,故土也不再认识他。」(伯七9、10)
到了新约,仍有「阴间」的记载,希拉文的Hades,相当于旧约的Sheol。经文记载:「迦百农阿,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太十一23。R.S.V.英译本作Hades,日译本作黄泉)使徒行传二章廿七、卅一节,「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耶稣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一18;另见路十15;启六8,二十13、14)。路加福音十六章中记载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财主他在阴间受痛苦。教会中极重要的使徒信经中,称耶稣「死了,葬了,下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
新约所讲的阴间,似无地狱中那般情形,因为财主在阴间还能举目远远望见亚伯拉罕,且还能与他对话(路十六23、26)。阴间似分两个区域:一为义人所居,如亚伯拉罕;一为恶人去处,如财主。英译圣经,对阴间(Hades)有以下注释:TheScofieldBible.Gr.hades,"theunseenworld"isvevealedastheplaceofdepartedhumanspiritsbetweendeathandresurrection.AndistheequivalentoftheO.T.sheol.TheSeptuagintinvariablyrenderssheolbyhades.
在新约中,地狱比阴间可怕。地狱,希拉文作Gehenna,此字原由Ge-hinno-m而来,原指旧约中的「欣嫩子谷」,此山谷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尼希米记十一章卅节英译本称为ValleyofHinnom。以色列人在迦南时,曾在此谷敬拜假神。经文记载:「并且在欣嫩子谷烧香,用火焚烧他的儿女……。」(代下廿八3)他们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邱坛,好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十…。」(耶七31;另见王下廿三10;代下卅三6;耶卅二35等处)直到明君约西亚王登基后(公元前六四○~六○九),才将此谷毁去,把它变成焚烧动物及罪人尸体之处。
这个欣嫩子谷,在新约被转用为地狱意义,如马太福音五章廿二节,「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人。」(请注意,未说阴间的火)英译圣经虽用thehelloffire,但都加注释,称此为希拉文之Geenna-Gehenna,且称此为欣嫩子谷,theplaceinthevalleyofHnnomWhere,anciently,humanSacrificeswereoffered(TheScofieldReferenceBible)。耶稣以为宁可失去右眼或右手,千万勿让全身堕入地狱(太五29、30)如果身体和灵魂都入地狱,才为真正可怕之事(太十28)。耶稣严厉责备法利赛人引人入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又斥责他们假冒为善,如同毒蛇,不能逃脱地狱之刑(太廿三15、33,另见太十八9;可九43、45、47;路十二5;雅三6等处)。吕振中氏译「新约新译修稿」圣经,凡在「地狱」时,下都加注语:「或译垃圾坑,原文作欣嫩子谷。」日本译圣经凡遇「地狱」时,都照希拉文Gehenna之发音而用日文拼出,这样,似比中译「地狱」更清楚明了。
当然,新约中的地狱已不像旧约的欣嫩子谷那样简单,而是一个极其恐怖之处。大致来说,地狱中烈火熊熊,罪人一入其地,便永无翻身之日,甚至连魔鬼及其使者,最后亦要被打入地狱受刑。经文记载:「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廿10,另见启十九20,廿一8;来十27;可九43、44;太廿五41等处。)
保罗以为未信耶稣与未得救者的结局是「死」,是「永远沉沦」。不必说,这两者亦即下入地狱之意。「要报应那不认识上帝和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帖后一8、9,另见腓三19,罗六21、23等处)
基督教的地狱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地狱是活动着的。二、有烈火焚烧。三、无深浅上下之分。四、是抗拒上帝及耶稣者的去处。五、罪人受罚的详情不知。例如何种人受何种刑罚?像佛教所称下油锅,上刀山……。六、地狱中无魔王当权,无狱卒掌管令人受苦。因魔鬼本身最后亦要被扔入该地。七、地狱在上帝的统管之下,从天使犯罪,亦被上帝丢入地狱一事可得证明(彼后二4)。八、地狱是罪人第三次死,亦即永死之处(启廿10)以后不能再生于阳间。如同佛教所说,不再变成其它东西,到此为止,永不翻身。九、地狱的位置或方向,圣经未详说明,是一属灵界地方。
佛教的各种地狱
地狱是六道轮回之一,梵名Naraka,中文音译木奈落迦、泥罗夜、泥犁耶、泥犁、意译地狱。此地是不乐、可厌、苦具、苦器(Joylessdisgusting,hateful,Meansofsuffering)。大乘义章八末曰:「言地狱者,如杂心释,不可乐故,名为地狱……泥犁胡语,此云地狱,不乐可厌,其义一也……。」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非正翻也。」
佛教地狱种类甚多,约可分成三类:
一、根本地狱:八大地狱与八寒地狱。俱舍论卷第九:「一等活地狱………八无间地狱。」第一等活地狱,众生在此受凉风所吹而复生故称等活。第二黑绳地狱,先被黑绳捆;绑秤量,然后斩锯。第三众合地狱,众多苦具都来加害。第四号叫地狱,众生受苦被迫号叫。第五大叫地狱,更受痛苦,更大声哭叫。第六炎热地狱,大火焚身,极甚痛苦、第七大热地狱,人更炽烈,苦热难熬。第八无间地狱,又名阿鼻地狱(Avicl),佛教以为此乃最重最深最怖地狱,众生在此死了又活,活了又死,如此反复,受苦无间,故称无间地狱。智度论十六称八大地狱为:「活大地狱,黑绳大地狱,合会大地狱,叫唤大地狱,大叫唤大地狱,大热地狱,大热大地狱,阿鼻大地狱。」
八寒地狱的名称,诸经所载亦有出入,俱舍论第十一:「复有余八寒木奈落迦,其八者何,一额部陀……,人摩诃金本特摩……。」(另见立世阿昙论第一地动品,涅盘经十一,智度论十六,长阿含经第十九)第一頞浮陀地狱Arbuda,众生因寒冷而生庖。第二尼刺部陀地狱Nirarbada,因过寒而身生疱破裂。第三阿咤咤地狱Atata,因太冷,众生只能从口中发出Atata,Atata的声音。第四阿波波地狱Apapaorhahava,因更冷,祗能发出这种声音。第五虎虎婆地狱HuhavaorHahadhara,因实在太冷,祗能发这种声音。第六嗢金本罗地狱UtapalaorUlotapala,在此冻得皮裂身青,有如青莲一般。第七金本特摩地狱Padama,冻得皮裂身红,有如红莲一般。第八摩诃金本特摩地狱MahaPadma,因严寒而身裂,如同大红莲一般。
原则上,八热地狱(八大地狱)是最根本地狱,八寒地狱不过属于八大地狱之内,因每一大地狱中又再有十六小地狱(详见下段),而八寒地狱则仅是小地狱中的部份而已。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六:「名为八大地狱,一一地严有十六隔子。其名优金本地狱、金本头地狱、拘牟头地狱、分陀利地狱……。」另见大智度论第十六。
二、近边地狱:在八大地狱中,每一大地狱又各有十六副地狱,或称十六小地狱。每一大地狱之四门,各有四所受苦之处,「一煻煨增。请此增内没膝,有情(即众生,龚)游彼才下足时,皮肉与血俱煻烂坠……。二尸粪增……有情游彼皆为此虫钻皮破骨食其髓。三锋刀增……皮肉与血俱断碎坠……。四烈河增……被燕被煮骨肉糜烂……。」(俱舍论第十一)八大地狱,如每一大地狱中的十六个副地狱,共计百三十六个地狱,这是佛教公认的地狱数目。如根据智度论,则以八寒冰,八炎火为近边地狱,见该论第十六。
增壹阿舍经第三十六另举有十六十地狱名:「一一地狱有十六隔子,其名优金本地狱、金本头地狱、拘牟头地狱、分陀利地狱、未曾有地狱、永无地狱、愚惑地狱、缩众地狱、刀山地狱、汤火地狱、火山地狱、灰河地狱、荆棘地狱、沸屎地狱、剑树地狱、热铁丸地狱,始是此十六隔子不可称量。」
但在「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五,却广说十八种小地狱,「所谓苦者,阿鼻地狱、十八种小地狱、十八寒地狱、十八黑闇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车地狱、十八沸屎地狱、十八镬汤地狱、十八灰河地狱、五百亿剑林地狱、六百亿刺林地狱、五百亿铜柱地狱、五百亿铁机地狱、五百亿铁网地狱、十八铁窟地狱、十八丸地狱、十八尖石地狱、十八饮铜地狱、始是众多地狱。」(另参十八泥犁经)我国民间所称的十八层地狱,也许由这十八种小地狱讹传而来亦未一定。如说佛教地狱有深浅高下,那末祗有八层,由等活地狱逐渐下去,直至最深的无间地狱为止。但并无「十八层」那么多而深的地狱。
三、孤(独)地狱:Lokantarikaisolatedhells这类地狱不属上面的各种地狱范围,而是在山谷、旷野、空中等处。大毘婆沙论卷百七十二;「瞻部洲上亦有边地狱及独地狱,或在谷中、或在山上、或在旷野、或在空中,于余三洲唯有边地狱独地狱无大地狱……。」
佛教地狱位于我们现住世界(南瞻部洲)的地下四万由旬处,一由旬约合今日约三四十里。无间地狱纵广高各有二万由旬,其上一万九十由旬处有其它七大地狱,它们一一纵广一万由旬。「此瞻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木奈落迦……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俱舍论卷第十一)但另说地狱位于环绕大海周围的大金刚山与第二大金刚山之间,在两界之间最狭处八万由旬底下。(见长阿含经第十九,大楼炭经第二泥犁品,立世阿毘昙论第一地动品等处)。关于南瞻部洲及大海等,请阅第七篇「世界观」佛教部份。
地狱中也有岁月。人的六十岁等于地狱中的一日一夜,又说,无间地狱中众生的寿命是一个中劫(俱舍论第十一)。八十中劫成一大劫,一大劫的年代是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但佛教并未说明,众生在此地狱中刑期满后再去那里?
地狱中有鬼王阎罗王及其部下,各种狱卒。阎王。梵名Yama(耶摩),又称琰魔、焰摩,原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夜摩神,佛教予以采用,并把牠变成地狱之主。阎王有一妹,名阎美(Yami),兄管男鬼,妹管女鬼,说也有趣,佛经又称身为众鬼之王的阎罗,每天仍要受众鬼凌辱刑罚之苦,「有大狱卒,提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无不焦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女,共相娱乐。」(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地狱中的狱卒,有夜叉、牛头马面及猪羊狐狗大鸟……等头形的怪物,牠们日夜不断用各种方法刑罚众生。地狱中另有「地藏王菩萨」,他的工作却与阎罗王相反;阎罗王审判众生,而地藏王却要从阎王手中抢救众生脱离痛苦,在思想上双方起了矛盾。详情请阅「景风」季刊第十七、八期中拙文「佛教的地藏菩萨」及二十期「佛教的阎罗王」。
阎罗王思想后来被我国民间吸收混合,产生了「十殿阎王」说。(请注意,佛教从未讲过十殿及十王)。十王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请注意,原为地狱之主者,现降低成了十王中的一王),卡诚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道教在四川酆都城的地狱,是受了佛教地狱的影响而成,共有一百三十八个,比佛教多了两处。
佛教的地狱特征可总括如下:一、地狱不单有火、也有冰、有冷有热。这可能与印度的地理有关,印度西部北部极寒,中南部却极热。二、有上下深浅之别(十八泥犁经)。三、有各种刑罚,花样百出,不可思议。使人不得不怀疑,写佛经者把人间世界的诸景象,如屠杀动物时割舌头,肢解身体,及煎炸各种食物等情形,都搬到地狱中去应用了。四、地狱中有鬼王及狱卒掌管。五、但也有第三者地藏菩萨在地狱中专做他「劫狱」般的工作,使地狱中的行政权发生紊乱。六、狱中的鬼还再有生死,但佛教未说详情。七、凡不信佛教,未得解脱者,地狱祗是他们的一个去处。因众生死后也可能变成畜生或在其它道中再生,不一定都下地狱。八、大致来说,众生如下到地狱,已甚难再翻身了,尤其在无间地狱中受刑者。九、地狱有位置、有方向,且有确实的距离里数,但究竟如何,祗有信者自信的了。如照「万法唯心」的道理来看,佛教地狱中的诸般热闹景象,便都说不通了。十、在我国,于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祗要有僧尼念经拜忏,据说立刻被超度,脱离痛苦。如这属实,阎罗王、地藏都应即刻取销,因他的权力不如僧尼,何苦要在地狱中再多此一举?再者,在盂兰盆节等祭鬼日期,僧尼必须年年为活人的祖先超度,到底为何缘故?岂非证明超度无用?详情请阅拙著「答妙贞十问」第六文、「龚天民文集」第一辑,「祖先与亡灵崇拜的研究」一文。
未分卷 世界观
世界如何形成?万物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看似重要,但真正肯下工夫研究的人,实在不多。就连许多宗教,对此问题也不深究,一是可能由于问题太玄,无法探讨,二是多数宗教的最主要目的,都集中最现实的「救人脱苦」这个大目标上,先要为人类解决答复这个问题要紧。因此,都把世界观放在次要地位。例如道教虽崇老子为始祖,但以后的道教并未在者子最喜讲的「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见道德经)的宇宙本体--「道」--上下功夫,而却专门在与人有大关系的符录、祈祷、炼丹、服药等长生不老术上拼命努力;此即道教的救人脱苦之法。本篇将看看基佛两教对世界形成、变化与万物来源等的信仰或解释作一番探讨。
基督教的世界观
旧约圣经的第一章,便是记载上帝用他的灵和他的话,创造了世界一切万物。「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世记一1-3)。由此可见,基督教不单能清楚肯定地答复世界万物从何而来,也表示基督教对世界观极其重视,毫不含混疏忽。
基督教的创造论否认了无神论,因为她确认在宇宙中有最高主宰上的灵,也推翻了在宇宙间有一善一恶,两大神灵相争互斗之说(如拜火教);因为只有一位创造主。也否认了唯物论,因确定有上帝创造之事。也否定了泛神论;如印度教所信世界万物是由Purusa神用自己的身体分肢而成;或信梵天神(Brahman)造万物后,又自己进入万物之内;因为上帝并未分身创造,也未进入万物,上帝是存在于万物之先,超然独立。关于神分身创造万物的说法,尚有我国的盘古氏分身造出世界(见徐整着「五运历年纪」),以及日本神道教伊奘那岐男神(Izanagi)清净身体,造出各物等的神话。
上帝造万物是由简而繁,生物一天胜似一天,是连续前进的。全部创造过程,虽称六天,但每一天也可能代表一个阶段或一个长时期,圣经说:「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后三8)在起初两天,创造主从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中,把光暗分开,并在诸水之间,分出空气。这是无生物时代,为以后的生物所作的预备工夫。第三天,造出了各种蔬菜、花卉、树木、青草等植物,以供以后即将来到的诸动物与人类食用。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气候季节有了变化,第五天,造出了各种大小飞禽以及水中鱼虾贝介之类。让牠们能在空中飞翔,水中回游。在最后一天,也是第六天,上帝先为陆地造出了各种野兽昆虫,为未来的人类充分地预备了生活所需;如使牛耕地,食用兽肉等。万物造毕,一切全部预备妥当后,上帝才造出世界第一个人亚当与他的妻子夏娃,以后代代相传,经挪亚及其三子系统,人类逐遍满全球各地。
万物能继续存在,是靠上帝无所不在权能的保佑,如上帝不管,世界万物便要起混乱,甚至灭亡。圣经说:「…万有也靠祂而立。」(西一17)「…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一3)「你掩面,他们便惊惶,你收回他们的气,他们就死亡,归于尘土,你发出你的灵,他们便受造…。」(诗一○四29-30)。世界万物,甚至天使也都在上帝的保治范围之内(诗九十一11;来一14)。乌鸦(诗一四七9)、麻雀(太十29)、青蛙(出八13)、百合芦和草类(太六28-30),以至人的头发(太十30)、眼泪(诗五六8)等微小的事,也都在上帝的计划中。
上帝对于人的保治,自出生至去世,一生生活,无不在他的妥善保治之中。如成胎时,「你的手创造我,造就我的四体…。」(伯十8)「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你隐藏…。」(诗一三九15-17)生产时,「我从出母胎被你扶持¢我出母腹的是你…。」(诗七十一6)饮食,「万民都举目仰望你,你随时给他们食物。」(诗一四五15)事业,「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箴廿24)职务,「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我已派你作列国的先知。」(耶一5)婚姻,「贤慧的妻,是耶和所赐的」(箴十九14)子女,「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诗一二七3)危险之保护,「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诗一二七1)「耶和华要保护你,免受一切的灾害,祂要保护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从今时直到永远。」(诗一二一7-8)疾病之防治,「祂必救你脱离捕鸟人的网罗,和毒害的瘟疫。」(诗九十一3)对于人的死亡,「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数在你那里,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过。」(伯十四5)「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子上了。」(诗一三九16)
自亚当被造、犯罪,被上帝赶出乐园-经过九代左右,由于人类犯罪作恶到了极点,于是上帝除了救出义人挪亚全家八口,以及命他在方舟中预留若干牲畜以供他日留种繁殖外,就用洪水吞没了全地,淹死了一切生物,这是上帝第对这罪恶世界的审判,「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纽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同在方舟里的。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创七23-24)
根据圣经,上帝对这世界还有第二次的审判,亦就是世界末日审到来。那时,全人类被分成两种,「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太廿五46)受永刑者,「他们必昼夜受,直到永永远远。」(启廿10)「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三36)末日时,经常反抗上帝,引诱陷害信徒的魔鬼,也要被判重刑,被上帝丢入地狱的硫磺火湖里,永受痛苦,永不翻身。「那迷惑他们的魔鬼,扔在硫磺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廿10)
世界的末日,也就是耶稣再次从天上降临世界,称为「基督复(再)临」,这个信仰在基督教的世界观中,占极重要的地位。至于何日复临,圣经未明言,以免人徒起幻想(太廿四36),但有预兆可见,约有四种:一、福音普传全球;二、许多犹太人信耶稣;三、教会遭受迫害及衰微;四、物质世界大起变化(参经文太廿四14,罗十一25=26,帖后二3-4,彼后三14,约壹二18,路廿一章),关于此点,圣说:「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地上的邦国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响声,就慌慌不定。天势都要震动…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云降临…。」(路廿一25-27)
世界的最后结局是先遭火毁灭,然后另有新天地出。圣经说:「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到不虔敬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那日天必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消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彼后三10)天上的万象都要消灭,天被卷起,好象书卷,其上的万象要残败…。」(赛卅四4)关于世界的被消灭,信义宗的老神学家都以这是性质的改变,不是体质的改变。换言之,不是把地球万物全部毁灭无存,另造一个新的地球——世界,而是把世界重予洁净,合乎主用。例如马丁路德说:「诸天现在有它们的衣服,但到那时牠们要穿上主日的礼服。」「无论何处,太阳的美丽与光明,总比不上它被的时候;因人的缘故,太阳成了半暗。但在那日,上帝要用火洁净太阳,所以牠要比起初更光亮,更清明。」PhilipNicolai氏说:「现在的世界要烧毁,且全然被火消化;然而不是实质的消化牠的要素,乃是形式上消化牠现在的样式和偶然的情形。」
新的洁净世界代题旧的犯罪世界,基督教的世界观于是便到达最终的巅峰状态,以后不再有何改变了。圣经说:「但我们照祂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三13)「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启廿一1)「看哪,我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记念,也不再追想。」(赛六六22)
基督教的世界观是直线型的,有开始,也有终了,其中且曾经过一次毁灭(挪亚时),将来还有一次同样的命运。世界的起头,由亚当夏娃登上人类活动舞台;世界末了,新天新地中,由经过耶稣赦罪,洁净后的譬徒们为新的主人翁。世界观的点,信仰重于质,整个世界的变迁,人类历史的转动,在在都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因为上帝对世界的全盘计划(包括创造、保治、拯救…),都是为耶稣及其救人的缘故。圣经说:「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一10)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如何而成?世界究竟为何物?佛教至少有三个解释,第一是承受印度向来的传说「须弥山」说,第二和第三是小乘与大乘佛教的「缘起论」与「实相论」。
一、须弥山说:
佛教也跟着印度原有思想,相信在宇宙间有一座高工叫须弥(Semuru)。山弱万四千由旬,山根入水八万四千由旬(Yojana)有十六、十七、三十、四十里说。山在大海中,周围有四洲(四大陆),东胜神洲,南瞻部洲(阎浮提)、西牛货洲、北虚卢洲,或另名称,东毗提诃、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拘罗洲,四洲在海中。须弥山四周有七七海,日月星辰在此中四周围绕。山腰、山顶及其苍空中,都居有许多鬼神,如四大王众天神,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帝释天神)等。「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长阿含经第十八)须弥山由风轮、水轮、金轮支撑(立世阿毗昙论第二数量品)。
据说世界开始时,先在「空轮」中产生「风轮」,空轮是宇宙的空间,已充满各种构成世界的物质。空轮出现了疾行的流动物质。「风轮」生出了「水轮」,气体的物质变成了液体。最后,从「水轮」中产生出「金轮」,液体不断流转,成了固体。「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即复造作须弥须山王。…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停积。」(起世经第九)由气体而液体,由液体,由液体而固体,是佛教所信产生世界的过程。
佛教又说世界第一批人类是从天上的「光音天」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他们在天上的福报已经满了,而被下降来世。详见长阿含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世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处。
对须弥山的世界观,中国佛教徒中不乏疑信参半之人。例如印顺法师,就要想用新解释来说明须弥山,以便替须弥山的不可信处自圆其说。他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四大洲即这个地球上的大陆,阎浮探限于亚洲一带。真实者说,须弥山系即一太阳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大大王众天,太阳即忉利天。这样,阎浮提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佛法概论八五页)但我们以为印顺法是在推翻佛说,自作听明,他的「新佛学」与正统佛经所载的本意,已不知离开了几个十万八千里了。
现在我们要讲「缘起论」与「实相论」。佛教既然不讲神也不信神创造世界,于是,必须用别的理论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及其它种种。由于佛教在印度传播的时间较长,地域相当辽阔,信的人也颇为庞杂,因此,对世界观所产生的思想与突释,也是各倡其说,各成一家,变得相当复杂多端。
世界万物到底如何生成变化?佛教用「缘起论」来说明,共有五种缘起论。世界万物究竟是何东西?它们的本质如何?佛教用「实相论」来说明,也共有五种实相论。这两部份道理极其复杂深奥,每一种即可成一专书讨论。我们拟用最扼要简单之法,说明如下。
二、五种缘起论:
佛教以为世界万物莫不都由缘起而生。有因、有缘,然后生出结果。如撒花种在地(因),藉泥土、阳光等外「缘」,结果便生出花来(果)。此即「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无彼无,此灭彼灭」的缘起观。1、业感缘起论:小乘「有部」主张,以为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甚至众生的生死轮回,都全部由一个「业」(karma)在发动。2、阿赖耶缘起论:大乘唯识学派的思想,由无着(Asanga)及世亲(Vasubanaba)两兄弟于第四世纪在印度所创。在小乘所工的眼耳鼻如身意的六识上,再加上第七末那识(Mana)以及第八阿赖耶识(Alaya)而建立八识思想。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生出世界诸现象的根元,有着静的潜势力,是一切万法的种子,包含有生起迷,悟世界的诸现象种子。这个第八识,其实就是人的「心」。此即「三界唯心,心外无物」的一种观念论的唯心缘起思想。3、真如缘起论:将心的本体这个东西称为「真如」,并以为它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原因。「大乘起信论」中称这个真如为「众生心」,或众生本具的一心。据说,众生的心(真如)之本体,原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但随着善恶之缘,一面坚持其本性,一面便展开了万有诸法的各种差别现象来了。4、法界缘起论:由真如法性自己起动,展开迷悟染净的万有诸法。其实就是众生之心融于万有。5、六大缘起论:这是佛有诸法本源。宇宙间的森罗万象,都无非是他的所现罢了。构成大日如来的六大要素是地、水、火、风、空、识的六大,这六大,借着因缘而展张万有诸法来了,一切人类也具备此六大。因此,佛即众生,众生即佛。如人能明白这点,便是即身成佛了。其实,六大缘起论是把以为宇宙间的一草一木皆为真如的全体显现思想,予以人格化,而产生出大日如来罢了。以上的五种缘起论,第2的阿赖耶缘起论比较多讲。
三、五种实相论:
佛教讲缘起,以为世界万象(诸法),都由因缘所生,因此都是「假有」的存在,无本体,无本质,是「空」(Sunya)。是「诸法无我」,「我」是「常一主宰」之意。是「空」,「无我」,意即万物没有它的本质(本体),都不过是借着各种因缘所生罢了。分析万物究竟为停物?是谓「实相论」,大致来说,小乘以为构成万物的要素(法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实在的,万物的本体是永远不灭的,这叫做「我空法有」。大乘与小乘完全不同,不单全然否认万物有本体,永远不灭,而且更以为现的诸现相(诸法),也不过是一种「-假名」的存在罢了,并非真有其物存在,这叫做「我法二空」。
五种实相论是:1、我空法有论:小乘「有部」主张现在的一切存在虽由因缘而成,但一旦因缘消灭,现在的存在也随而消灭。不过构成万物的要素(法体,五位七十五法,仍存在于未来之中,当因缘和合到来时,又再出现。因此,万物的本体,永远不灭。2、我法二空论:成实宗的主张,介于小乘与大乘之间的思想。「我空」,是人的身心,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都是由假的和合而成,没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存在。「法空」,是说不单没有五蕴之上的自我,甚至连五蕴的诸法也都是无实我,无实体。这种思想亦叫「单是空」与大乘佛教的「缘起空」不同。3、有空中道论:大乘唯识宗的主张。从「有」的立场看世界万物,说三种自性,再从「空」的立场说三种无性。空即有,有即空,空中见有,有中含空,是所谓万有实相的「中道」。4、无相皆空论:大乘始祖印度龙树的思想,叫做「中观论」。他在「中观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并说世界万物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也不去」(即八不中道)。他的整个思想是有人以为万物从因缘所生,藉因缘所灭,但并非如此,人所见的某个现象,看似实有,其实是假有,假的存在,但这个假并非有了「有」才用假,而是中道。介于有无之间,是「非有非空」,此请即空、即中上即假,绝对的这个东西叫做法身,自性清净心,诸法实相。龙树的主要目的,是要攻破当时小乘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说,所以主张万物不生不灭,其本来面目且是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5、诸法实相论:天台宗的主张,受了龙树的影响。万物的现象即是它的本体,现象外无本体。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及桃红柳绿等各种现象,即是它的存在相,是法性真如的真姿相。例如从某方面看一朵花是实在存在,是「有」,但它无非因缘所成,不久便会消灭无存,故不过是假有,前者是有,后者是无,两者都对都不对,故能说花之存在,既是有,既是无,亦即既有既无,亦即超越有无,同时亦包含「有无之中道实相。超越相对之绝对,真的绝对这个东西便是诸法实相了。一切世上的存在物,这个东西便是法性的全显,是全体的部份。鲜花散落看似无常,但这个现象却是花的常住之相,从无常中看常住,就是天台宗观物的立场。但如将无常看作无常,将常住常看作常住,便是所谓妄见了。
如根据大乘佛教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既无开始,也无结束,就像车轮般永远旋转不停,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圆形的。说也有趣,佛教的许多思想都属圆形,如六道轮回即是。佛教由于不讲神创造世界,所以从人的方面出发来看世界。结说来说去,仍都在人的「心」这一个问题上兜圈子,换句话说,人的心才是决定世界万物的或有或无,或甚至到达有无不分的地步。
未分卷 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常受他所信宗教的影响。因此,基督徒与佛教徒在人生观中显得颇为不同。在本论第二、三、四篇中,已论及两教各种人生问题。在本篇中,为了较有系统地作一总括起见,若干或稍会重复,亦所难免。
基督教的人生观
一、人的起源:人类最初的祖先亚当与夏娃,由上帝在造天地万物时最后一天造成。人被造时与其它动植物被造大有分别。上帝造万物,只是用说话的方法,要有什么,便有了什么。但在造人时,却是根据自己的形像,并将祂的灵气吹入人的鼻孔中才造成的(创一26、二7)。上帝的形像是指祂最高最完善的德性,非指外表形像。人接受了上帝的灵气,是指人从上帝秉赋了生命,并开始与上帝直接发生灵性的交通的关系。
因此,人在世界万物中,显得最高等及最尊贵。人有理性,也有良心。人能揣摩思想各种复杂问题,如宗教、哲学、伦理、道德以及如何改善衣食住行等实际生活。人又能欣赏各种古曲文物、音乐艺术,因人是万物之灵,与动物全然不同之故。动物只会本能地觅食疗饥,与别的动物争斗,毫无文化生活可言,人既由上帝所造,故人类应互相尊敬相爱,彼此帮助,过和睦生活至于虐待他人,集中营制度以及蓄奴养婢等有违人道之事,都为基督教所不许。
二、人的命运:人类祖先未犯罪前,在伊甸园中曾过着纯洁、快乐、无罪的生活。但自从他们违背上帝,被赶出乐园以后,原罪便进入世界。于是,整个人类的命运,便都伏在罪恶与死亡之下了(罗五14-15)。人有时也许会偶有「快乐」,但均是世俗表面之乐,其根本罪恶问题,并未解决。因此,当尚在世界活着时,已与上帝断绝灵交,成了「灵死」,以后有一天肉体一定要死去,成为「身死」,当耶稣再次来世,人类都要接受审判,凡未称义得救者最后都要轮到「永死」的悲惨命运。
至于基督徒,他的一生命运都在上帝的引领与安排之下。但并非都能保证个个前途光明,一帆风顺。因如能「担保」,那末基督教便与那些主张「有求必应」专拜泥塑木雕偶像的宗教无所分别了。上帝为了加增信徒信心,使他更能坚固不移,有时且常会使基督徒遭受某种有限度的困苦与艰难。例如旧约中的约伯便知道这点,他虽在大痛苦中仍旧说:「然而祂知道我所行的路,祂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伯廿三10)再如新约的雅各也规劝人说:「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耐…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基督徒在世时,因有耶稣同在,信心坚强,仰望主恩,所以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始终心中平安喜乐,决无沮丧懊恼失望现象,耶稣对门徒说:「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十六24)保罗也劝勉信徒说:「在指望王要喜乐。」(罗十二12)又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四4)
三、人的救赎:救赎是指拯救人的灵魂而言。一般宗教及世人的拯救方法,大致不外三种:1、攻克己身的苦行法,如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等。2、求神悦纳的「献祭法」,如印度教、犹太教,以及我国一般民间宗教信仰。3、画符念咒的「符咒法」,如道教、佛教中的某些宗派,如密宗以及各地未开化土人的原始信仰。
但基督教不用以上的方法,却有其独特的救赎之道。两千年前,那稣从天而降,道成肉身,用言教启迪人心,以自我牺牲,死于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人类大功。人只要一面确信自己是罪人,实在无法自救,真诚悔改;一面虔信耶稣是上帝道成肉身,他的死与他的流血,确能赦免我罪。人如有这种信心与行动,便能得到救赎,还我清白无瑕,此即原罪蒙赦。在人的救赎一事上,除耶稣能救人外,任何人及任何思想都不能插手帮助什么。因此,基督教中没有人为的超荐,或替死人代求代祷等协助死者早入天堂的事情,关于人如何信教等详情,请阅本书第九篇「礼仪观」。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上帝造好人类祖先后,便吩咐人类管理这个世界,使万物伏在人的脚下。「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创一28)新约希伯来书说:「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伏在他的脚下。」(二7)但人终因犯罪结果,已失去了这种荣耀;唯有信耶稣者,因耶稣的代赎救恩,才恢复这种人是万物之首的崇高地位。例如今天世界各地仍有不少人视上帝所之物为神明,见了水牛、狐狸、大树、怪石及自然界诸现象,如雷、雨、日、月等,莫不虔诚不拜,以为无上神祗。人岂非反而伏于万物之下?但基督徒因清楚明白世界万物不过是上帝所造,毫无神秘可言。因此,不单不拜它们,反要使用万物。衣食住行,可说都是取于万物。如食用猪、牛肉以养身体,用皮制衣御寒,用木头造屋等等。
五、人与别人的关系:基督徒根据圣经,相信现今全世界人类是由一个家系而来,即由始祖亚当、夏娃而出。但如再严格讲,人类是从亚当后裔挪亚的三子,闪、含、雅弗而来。亚洲人是闪的子孙,欧洲人是雅弗的子孙,非洲人是含的子孙。圣经说:「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徒十七26)
原则上,基督教次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上帝是天父,我们都是祂的儿女,因此人人应该彼此相爱,互相尊敬。基督教更以为服事别人南一种爱人的表现。耶稣曾说:「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因此,基督徒的整个生活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世界上的慈善福利事业,做得最多的便是基督教。
基督徒虽称呼同样信耶稣的人为兄弟姐妹,但那不过是教会中一种独有的「称呼」,并非说信耶稣的人才是弟兄姐妹,不信者则把他们视作仇敌。不管人信或不信,他们都为上帝所造,基督都爱他们。因为耶稣教导人说:「因为祂(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太五46)
基督徒在家庭中,也是孝敬父母、亲爱妻子、扶养儿女、有正当职业、做良好国民、爱社会、爱国家,规规矩矩在世做人,耀上帝,帮助别人,直到离世去天家为止。基督徒相信家庭中每一成员,都是上帝所安排的,父母是上帝在世界的代理者。为教养儿女,妻子或丈夫都是上帝所选的忠实配偶,儿女则是上帝所赐的。一家人都是互相尊敬,相爱相亲,融融洽洽,过那是快乐光明喜乐的基督化家庭生活(弗六1-4,五22-33;箴一8;诗一二七3)
六、人生的目的:基督徒活在世上的目的,不只是劳苦工作,成家立业,传宗接代便算了事。基督徒因仍旧是人,当然要过正常的人生生活。但除此外,尚有一个人生最大目的等着去做,即是想法子把耶稣的救人福音,再去传给那些尚未信主的人,使他们有一日也能归入基督救恩之内,同享永生福乐。
在地上推展天国,领人归主,是每个基督徒必须应尽的责任。耶稣要门徒多结果子,荣耀上帝,结果子便是领人归主(参约十五1-16)。使徒保罗为了要引领他自己国家的犹太人同胞归主,大发热心,时常时伤痛,甚至说,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也都愿意(参罗九1-13)
基督徒既有这种神圣目标,因此他人生观变得十分积极,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梯山航海,赴汤蹈火亦所不惜。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特别表现在深入蛮荒边疆不毛之地宣教的基督徒们,我国早年基督徒亦曾深入塞外边疆地区广传福音,建立教会。时至今日,在世界每一角落,基督徒仍继续地默默做着个人布道工作。
基督徒在世上时,因有人生最大目的亟待实现,所以天天依靠耶稣,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从不灰心后退,非达目的而不停止。基督徒因有救人离罪的最高神圣目标,所以无形中,对世界的名利追求也显得淡而乏味,只要生活过得去便足够了。因此,基督徒很少会犯罪,以及自杀的,他们实在也为国家治安机关省了许多麻烦。
佛教的人生观
一、人的起源:有两种说法。1、据佛经说,世界最初人类是由色界第二静虑处(第二禅天)的第三天光音天下凡而来。据说,当世界成劫初时,光音天中已有众生福报满尽,被迫不断下降,最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成为人类最初的祖先,详见阿含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处。我国佛教徒对这印度古代神话似乎十分相信,例如印顺法师说:「这一个世界的人类,传说是从光音天下来……古代蒙昧的原始社会,一切是平等的,与佛经所说的最初人间恰好相合……。﹂(佛法概论九一页)如果人类真是如此而来,那末,佛教的五蕴人间说与轮回说都该推翻了。其实,从光音天来人的神话,与日本人曾自夸其祖先由天而来一样,都无非是一个民族想自抬身价,把自己说成是「天神」子孙的狂妄者罢了。
2、大乘佛教以为万物均由因缘生,无实读、无本质、无自我,都不过是若干「因」借着若干「缘」而生成的结果罢了,至于人,亦不过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而已,蕴是「集合」之意。色蕴Rupa,人的物质部份,受蕴Vedana,人的感觉作用,想蕴Sanna,人的知觉作用,行霭Sankhara,人的思维作用。识蕴Vijnana,人的个别作用,人心理活动的统一状态。识的意义甚多,佛教中有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等的说法(详情请阅佛教学研究一○六页)第一色蕴是人的物质部份,后四蕴是人的精神作用。人的整个组合就是如此,都是因缘假和合而成罢了。
至于人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佛教甚难答复,只能笼统地说是由六道轮回而来,心悟法师说:「我对于自己的生命究竟从何处而来到人间,尚且一无所知,更何况是他人的生命?」(佛教人生观)
二、人的命运:人生是苦,自诞生以至死去,都在苦的波浪中翻腾。人生少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等八苦。中阿含经第七:「云何苦圣谛,生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苦的根源是「无明」。如能好好修行,除去无明,便不再轮回,而在涅盘中安寂了。佛教又信「业」Karma,现今人生一切之好坏苦乐以至贫富等差异,都不外是前生业力所致。心悟法师说:「现实人生之果报,走出业感所感召的,至于苦乐与祸福,乃是由于过去业行善恶所招致。」(见同书)
佛教也许为了安慰人心,说人生不单是苦,但也有好处,是指人有智能能追求佛法而言。佛教以为生为「人」,实在不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梵纲经序)「人生难得,如优昙花。」(涅盘经二十三)又说人生有难,「正法难听……人身难得……。」(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三三论品)其中「人生难得」一句,佛教徒最喜讲说,以为在人间道做人是最难得不过的了。佛教一面高唱人身难得,人最有价值;一面却又主张人不过由五蕴因缘假和合,无「自我」,无本体,是「无常」,甚至说成是由猪羊狗马等畜生所变,岂菲显得相互矛盾?如人只不过与别的众生一样,由因缘所集成,那还有甚么价值与尊贵可言呢?
三、人的救赎:有两种信仰,1、人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断地念他的名号,并加上若于修行,死后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享福快乐。这种信仰大约起自纪元前后,并在我国发达,最后成了一个宗派,叫做「净土宗」。依靠阿弥陀佛得救的思想,也叫做「他力信仰」,日本人信的也很多。
2、人必须要好好修行,勤修三十七道品,及其它种种方法,人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苦修,才能开悟,绝对不能依靠外来的任何神佛人等的助力。这种思想也就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的主张。在我国,从前的禅宗行者最能代表这种信仰,因属自力解脱,所以称作「自力信仰」。在我国自明朝后,由于各种原因,已变成「禅净双修」,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不少佛教徒都认为是一样,成了无所谓。所以,现今的中国佛教界似已不分他力自力,变成了一个「混合宗」(真正坚持自宗信仰者除外)。凡不属净土宗的其它宗者,除密宗外,都能划入这个自力信仰之内。所诪密宗,在日本称为真言宗,信大日如来,注重咒语,与其它宗派又是不同。西藏佛教属于密宗范围,但与真言宗又不一样。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从六道轮回思想看来,人在这个世界是苦乐参半,既不好亦不坏,总比主在饿鬼、畜生、地狱等道受苦来得好些。因此,佛教要说「人生难得」,因为做了人后,才能有机会听佛法而开悟。据说畜生要先变成人,然后才能听佛法。佛教又说世界一切万物都有佛性(Buddhata),都是未来的佛,不单万物平等,人人也都一律平等,这就是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般涅盘经第二十七师子吼品)。
如真是如此,那么人与万物便成一体,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便要大打折扣了,既然连猫狗虫蚁等都有佛性,那么人有佛性有何希奇呢?不单不希奇,反而有损人的威严,因把人与人以下的万物看为一体之故。其实,说穿了,这个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不过是从印度原有的泛神论信仰发展而来。再者,所谓人人一律平等,也不过是当年释迦牟尼在印度传道时为了争取更多信徒,高唱打倒四姓阶级制度而来。但以后逐渐推演结果,所谓佛性平等,也发展到人以外的动物、植物,一切山川草木国土身上去了,以为它们也都能成佛。再进一步更以为滚滚流水便是佛的说法,峨峨山岳即是佛身显现。佛即万物,万物即佛了。日本的宗教学权威加藤玄智博士称这种佛教信仰为「万有神教」。
五、人与人的关系:1、对别人-佛教从轮回观点出发,以为自己的前生以及各生中,部曾有父母,而他们在今世也都在人间道做了人。因此,凡此世界的任何男子即是我父,女子即是我母。梵网戒经卷下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根据最后一句,那末,一切牛羊、一切鬼怪、一切飞禽、一切虫蚁,以至一切万物都成了佛教徒的父母了,因它们都是人道轮回中的众生。佛经虽如此说,也有佛教徒使用这些话批评别的宗教,尤其对基督教,说什么基督教只知爱信耶稣的人而不爱别的众生,但佛教却不是如此。佛教这种说法实在要不得,我们从未听说或看到有那一位佛教徒真心口喊相认一切陌生男子为父,一切陌生女子为母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全世界的各色人种在内。
2、对自己家属-我国一般佛教徒从推演轮回思想结果,竟以为自己家庭中的每一成员,不是前来讨债索冤,便是前来还债报恩。无论父母、夫妇、子女、兄弟、姊妹,都是由于前生各种业力关系,而再投生在这个家庭中,以求重新互相解决前世的信冤,有的报冤,有的报德,有的收债,有的还债……。」(当代佛教演讲集中「妇女学佛应有的态度」一文)大致来说,凡对方对自己友善和好,顺服听命,被想成还债报恩;凡对方对自己凶恶残酷,倾家荡产,犯罪作恶等等,则属于前来讨债索冤。佛教徒就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家中的每一个人,如一个家庭的成员真是如此,岂非多么悲惨可怜?还有何快乐可言呢?因为大家的感情与生活都建立在利害关系上面罢了。我们很少听佛教徒说,家庭中父母以外的人,如夫妇、兄姐……,也都是自己的父母,照轮回道理及佛终来说他们也在一切众生之内,也应是佛教徒自己的父母才对,
六、人生的目的:一个真正热心的僧、尼或白衣信徒,他的人生目的,不单自己努力修道,希望有一天能得解脱。也热望未信者也能相信佛教。因此,便努力向人传扬佛教。这点,在各宗教间并无分别。
但佛教徒也许需要多注重种种修行工夫,因比,不知不觉地,他的人生最大目的便落在自己的苦修与期望开悟这方面去了,换言之,别人如何,我不管他,只要自己多多修行,早日解脱,便是达到我的人生目的了。大乘传教徒常批评小乘佛教徒,只顾自救,但在中国大乘佛教徒所表现的,也并不优于小乘多少。从前,在我国大陆各地,许多佛教丛林寺院,都建于高山森林之间,与社会人民隔离,度其与世无涉的自力自养自修的消极解脱生活。既已远离社会,所以他们对社会既不行恶,也不行善,不发生任何作用。
佛教的修行工夫多而且繁,如想真正做到,只有夜以继日行之,这样,仍尚难达到所要求的最高标准。试想,为自己的修行,解脱目的已够辛劳,那有多余时间去完成其它的人生目标呢?甚至号称他力的净土宗信徒,也必须日日夜夜努力念佛,方能达到所定修行的标准若干,试想那有其它时间再做别的事?今日我国佛教僧尼及信徒,在传教一事上似远逊于古时信徒,现在大家终日或念经拜忏,或营商做事,为解决衣食等生活问题而忙碌不堪,那有多余时间与心情再去做个人布道,达成所谓佛教救人的人生目的呢?要言之,佛教的人生最根本目的,是要自己努力勇猛苦苦修行,有一天能救自己脱离轮回苦海,以达所谓涅盘境界。
未分卷 仪礼观
每一宗教都有她进教前后的仪礼与规矩,本篇将讨论这些。
基督徒的慕道、受洗与领圣餐
一个人如想信耶稣,成为基督徒,成为教会的一员,当然不是独自在家看看圣经,随意祷告便算了事,这种自称是基督信徒的人,或在教会或在天堂都不被承认的。
人如想进入教会,起先当然须有真正悔罪的心,在主耶稣前虔诚忏悔,祈求饶恕与赦免。以后,他必须加入在教会中专为求道者所设的「慕道班」,研究基督教的圣道,俾能真正明白基督教的真理。研究的时间,教会看情形而定,通常都由三个月至六个月;但如特别需要,可酌予增长。慕道者,每礼拜参加一至两次,大多利用晚间。慕道者遇有特别情形,如即需远行等,当可缩鋀日期,但须增加学习次数。
慕道班通常由牧师或教会传教师负责主持,所讲内容的要理分三类;一、十诫,二、使徒信经,三、主祷文。十诫记在旧约圣经出埃及记第廿章。约于公元前一五○○年左右,摩西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乃山时,上帝特别颁给他们的。犹太教与基督教以后都用这十诫,作为教导人信神学义之用。
十诫内容如下:1、我是主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享奉他。(本诫禁止人雕刻偶像,事奉假神。)2、你不可妄称主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主上帝的名,士必不以他为无罪。(本诫禁止人妄称上帝之名,禁止人任意用祂的名发誓、咒骂、行坐、说谎、哄骗、嬉笑及怨恨上帝。)3、你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本诫劝人在安息日「即礼拜天」应停止劳动,放下工作,趁此时机在礼拜堂中敬拜上帝,聆听圣道,修养灵性,并使身体得到休息。)4、你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主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本诫劝为儿女者,当父母在世时,应当尊敬、亲爱、孝顺、服事。他们去世后,亦当纪念不忘。5、你不可杀人。(本诚警戒人切勿杀人,甚至连伤害人的身体与一切害人的念头,也都要禁止(约壹三15、太五21、22)6、你不可奸淫(本诫禁止人与别人通奸,凡夫妇彼此不守婚姻道德,以及人如有不洁的思想、言语、行为,都犯了此诫(来十三4、弗五3)7、你不可偷盗。(本诫禁止人向他人明抢、暗偷、赖债、或以假乱真,或用诈术与手段骗人财物。)8、你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本诫劝人勿在法庭或他人前,妄论是非,胡乱提供假证。)9、你不可贪恋人的房屋(本诫禁止人用非法手段侵占,谋夺他人的房屋与产业。)10、你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牲畜、和他一切所有的。(本诫禁止人用各种诱惑、拐骗、强索…等方法,夺取人的妻子,以及他的仆婢、牲畜与别的所有物。)
十诫的首三条以上帝为中心,人如先有敬畏上帝之心,自然会行为端正,行善去恶,后七条诫也容易持守了。后七诫的第一条(即第四诫),是要人孝敬父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圣经首先注重孝亲方面。人如能成为「孝子」,敬爱奉养父母,那末,对于别人,自然也不致于损人利己的了。至于第九与第十两条诫命,特别对当时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关,他们常在沙漠旷野抢人帐棚,夺人牛羊及掳掠别人的妻子与仆婢。但这两诫在今日仍然有用,世界文明虽极发达,但在各地岂非仍有夺人财产(物),霸人妻子之事不断发生?
学毕十诫,便学「使徒信经」,此信经系由耶稣的直系弟子使徒们,在耶路撒冷传道时,便已制定,专为信教者表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及防止异端所用,因此十分重要。信经内容共分三部份,说明三位一体真神的个别功能。全文如下:「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万物的主。我信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我们的主,因着圣灵成孕从童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遇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葬了,下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后升天,坐在无所不能的父上帝的右边,将来要从那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一圣基督教会,圣徒相通,罪得赦免,肉身复活,并且永生,阿们。」牧师向慕道友对使徒信经分段分句,作详细的解释与说明。
在慕道班中,牧师也要仔细解释「主祷文」的意义,这是耶稣当年亲自教导门徒的祷告文,今天在礼拜天崇拜以及平常聚会时,也都用这主祷文,内容如下:「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佑的名为圣。愿神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债乃罪恶之意)。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太六9~13)不必说,信徒向上帝祷告时,可以随心而发,并不只限用主祷文。
牧师在教导十诫、使徒信经与主祷文以外,也讲述基督教的其它教义、教会历史……等各种有关基督教的道理。也为慕道友说明将来做了基督徒后,对教会事工当尽一切本分,如出钱出力协助教会发展传道圣工,也要以身作则,在言语及行为上有好见证,带领亲友及四周同胞信主。
慕道友经过学道及按期参加主日(礼拜天)崇拜及其它各种聚会后,如信心日增,想成为基督徒,应当向牧师表明心愿。由牧师向对方问过基督教教义及察看信心程度等以后,即可予以施洗,亦称「洗礼」。这个最重要的入教礼,多在教堂中公开举行,使众信徒都能看到,为受洗者欢喜,并正式接受他为教会的一员,今后能相互交通、往来、彼此扶助、安慰,共在主里享受基督徒的美好团契生活。
洗礼是用水以及上帝的道而成。耶稣升天前曾切切嘱咐门徒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予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廿八18~20,可十六15~16)因此,洗礼不单是一个记号或象征,或仅是一种入教礼仪。人借着洗礼,靠着上帝赦罪的恩赐,能把老罪人淹死,重获新的生命。当然,这是指在灵的重生。圣经说:「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六4~6;另参弗五26;约二5;徒二38)
人想得救重生,成为耶稣的门徒,就必须受洗。凡未受洗礼者,无论他对基督教如何认识明白,都不能为基督徒。除洗礼外,基督教的另一重要圣礼便是「圣餐」,这是专为进教后的信徒所设。当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门徒说,你们都喝这个,这杯是我立新约的血,为你们流出来的,使罪得赦。每逢喝的时候,你们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见太廿六26~28;可十四22~25;路廿三19~20,林前十一23~29)
根据圣经所载,人若凭着信心领受圣餐,便是吃喝从天上来的恩赐,即耶稣的身体与宝血。圣餐用的物质虽只是无酵饼与葡萄汁,但最重要的是耶稣的应许,「为你们舍的,为你们流的,使罪得赦」等的话语。这些话(道),连同领受者的信仰,耶稣赦罪的恩典便临到这人。圣洗是基督的入门礼,使人重生得救;圣餐是入门后的信徒,不断地与耶稣有属灵交通,在自己的灵性生活上得到浇灌与帮助,直到去世回天家为止。
佛教的三皈依、五戒与八戒
虽然有不少人自称是佛教徒,但他们大多数没有行过佛教的入门礼––三皈依,也没有守过佛教所定的戒律。
原来,佛教也与其它的几个大宗教一样,有其入教的仪式与规矩。人如想做佛教徒,当然最初须有佛教信仰,然后在佛寺中接受「皈依三宝」之礼(Trjsarana-gamana,梵文意即三归):「皈依」的梵文是NamaS,巴利文是Namo,中文音译「南无」,意为「皈依」(皈命)。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何谓三自归,一曰归佛,无上正真。二曰归法,以自御心。三日归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演道俗业经「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此三宝功德,回向无上正员之道。」(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郁伽长者会)
皈依佛宝,意即人须完全相信顺服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有关他的雕像、绘画、石刻等,也应恭敬归命礼拜。皈依法宝,意即人须相信接受释迦所讲的一切道理,佛经中的一切记载。皈依僧宝,意即人须皈依听命于僧人,因为他们继承法灯,代表释迦牟尼。皈依佛,经曰:「一商客中,终无二导师,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增壹阿含经力品第三十八之二)皈依法,经曰:「佛为父,法为母,随佛语,案法行,是为父母行。」(骂意经)皈依僧,经曰:「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地藏十轮经)
人在僧人前皈依三宝时,为表明自己佛教信仰。念归依词句如下:「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后),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也说三遍)前三句为正归三授,后三句为三结。另有湛然之授菩萨戒仪三归文如下:「弟子某甲,顾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在三归仪式中,共有八个程序,如请师入座,由师说明三归意义、功义、叮嘱遵行,并将此功德回向诸聚生等。(请注意,「归」与「皈」两字,在佛教中都通用)
念毕三归依后,尚需再念三遍「三禁」。我不再归依「天魔外道」,「外道邪说」,以及「外道徒众」。佛教把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凡正式行过三归,成了佛教徒的人,便被绝对禁止与其它宗教及信徒有所往来,如祭祀、听讲、交际等等。因此,严格说来,那些大行拜拜,敬拜别神的许多所谓「佛教徒」,其实都已犯了这个三禁!
佛教对归依三宝极为重视,圣严法师说:「如要信佛,应从归依三宝着手。……如说,不受三归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戒律学纲要三六页)由此看来,人如想成为被佛教承认的正信佛教徒,必须先在佛教行过三归仪礼不可。但不知我国许多自称「佛教徒」的人,行过这三归礼没有?也许大多数的人连「三归」这两个字听也没听过呢!圣严法师倒也干脆承认:「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份是没有归依过的。因为,归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凡是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归依的仪式。虽然未曾归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自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戒律学纲要三十三页)
做了佛教信徒的人,佛教称男约为「优婆塞」(Upasaka),称女的为「优婆夷」(Upasika),我国一般通称为某某「居士」。居士在其个人信仰及日常生活中,又必须持守信徒最根本的「五戒」。「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戒具足。佛告摩诃男,优婆塞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不乐作。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戒具足。」(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根据佛经,五戒是:1、不杀生戒,包括不杀人及动物等在内。2、不偷盗戒,包括不损害别人的财物在内。3、不邪淫戒,居士结婚,不算犯本戒,但禁止与别人有不道德性行为。出家僧尼被绝对禁止犯男女肉体关系,如犯者,即成「婆罗夷罪」(Parajika),被赶出教团,失去僧尼资格。但在今天台湾,却有比丘(和尚)住在尼姑庵(比丘尼)中。美其名曰「阅藏」(读佛经),吃住不走的。这种男女杂处,究非佛制所许。日本和尚自明治维新后,能公开结婚,似也都犯了本戒,但日本僧人却有他们自圆其说的解释。难怪中国和尚只把日本和尚当作「居士」看待。4、不妄语戒,包括自称已得证果在内。5、不饮酒戒,酒能乱性,尤能促进性欲,主张禁欲的佛教,因此绝对禁止饮酒。但圣严公开承认:「有些吃长素的佛教徒,竟然并不戒酒。……其实这是犯戒的。」(戒律学纲要八八页)
中国是大乘佛教,讲「菩萨道」,人先须修菩萨道然后才能成佛。因此,据说人受三归与守五戒还不够,另须再受一次大乘的「菩萨戒」不可。此戒适用于在家出家一切佛教徒。仅此三句话:1、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摄律仪戒)。2、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摄善法戒)。3、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饶益有情戒)。此三成通称为「三聚净戒」。其实,照我看,这三句话是多余的,小乘的南传佛教徒难道没守此三成的精神吗?
佛教信徒(又称白衣),又须常守「八关戒齐」。是在玉戒上另加三条。1、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意即不装饰化妆)。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意即不演戏听戏)。2、不坐卧高广大床。3、不非时食(过午不食)。(详见中阿含经第五十五持斋经)此八戒,居士只在六斋日受持。每月阴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
佛教信徒当然对他所属约寺庙及僧伽,应尽人力财力之责。许多佛教事业,如建寺、塑像等,都是由信徒捐钱而成,其中大多数人是在「积功德」的心愿下,甘心奉献出他们的金钱来的。今日台湾号称有三、四百万佛教徒,但真正受过三归礼者,恐只有三、四万人?一九六四年六月底的统计,正式加入中国佛教会的个人会员为三万九千五百零五人,想必他们都受了三归。至于到底有多少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严格地守住了五戒,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说也有趣,许多人虽未行过五戒,但自称是佛教徒,而佛教僧伽居然也不否认他们的信仰(如圣严所说),且在他们死后,僧尼照样为他们大行超度,把他们当作佛教徒来处理呢!这是中国僧伽「卖交情」?抑或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超度一次,有一定收入)请各位自己去下结论吧!这种把非信徒(因未受三归)当作信徒来看待的现象,在世界各宗教中,恐怕在佛教中发生得最多了!
未分卷 圣职观
每一宗教团体的内部,约可分成两个大群,一是专门从事宣扬该教教义的宣教者,一是接受这些宣教领导及教诲的信徒。前者,基督教有牧师,佛教有僧伽,本篇将讨论这两者。
基督教的牧师
基督教教会,由信耶稣的信徒组成,教会的元首是耶稣基督。「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四15)
教会为了维持秩序,使圣工发展,有专人负责传道起见,设立牧师专职,以弗所书四章十一节说:「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牧师,是教会中的主要职员之一,称为圣职(工)人员。他的主要职责是牧养信徒的灵性信仰生活。「牧师」(PaStOr,Poiman)一语的原意是「牧羊者」(Shepherd),由此转义为「看守者」、「牧养者」。不必说,这种含义起源于犹太人以牧羊的生活背景而来,犹太人的始祖雅各,明君大卫王,以及先知阿摩司等都走牧羊人出身。
在欧美各地,除称牧师为Pastor外,也称牧师为Reverend,这字有「应受尊敬」之意在内。如一位牧师名Hanson,便称他ReverendHanson(简写Rev.)。今日中国牧师在印名片时,英文部份亦在自己姓名前冠以Rev.以表明身分。今日不少中国佛教法师竟也效法牧师,在其英文名片上用Rev。例如道印法师,则写成Rev.ShinTaoYin。如照基督教的习惯用法,便变成「释道印牧师」了。因为Rev.是基督教的专用术语,只能译作「牧师」,绝对不能用于佛教法师的。至于Shin,是「释」的音译,「释」,原是从「释迦」(Sakay)的第一字演变而来。第四世纪西晋时的我国道安和尚,首先丢弃自己的卫姓,而以释迦的释字为姓而称释道安,从他开始,以后的我国出家僧尼都拋弃家族原姓,而成了释某某了。
圣经虽然并无明文规定,那些人能做牧师,那些人不行。但多数的正统教会为维持秩序起见,原则上规定如下:一、必须是悔改重生的基督徒。二、必须在神学院毕业。有时或承认同等学力,读神学院须为大学或高中毕业,后者须多读几年,且所得学位亦不同。三、授牧师职年龄虽未限制,怛一般教会都选择较年轻者。四、神学院毕业后,经过一、二年之实际传道工作生活,再经过所属教团之考试及格后,方能授予牧师职。考试内容包括考问基督教要道,考验才能,并同时考问教会的各种问题。考试分论文、笔试及口试等,由教团专门小组或委员会进行。
牧师受职礼在教会公开举行,仪式极其隆重,由主礼人及所属教团众牧师按手在受职者头上。例如信义会的受职礼中,有一段,由主礼人向受职者宣称:「某某,你既在上帝和会众面前表明了你的志愿,我就将牧师圣职授与你,给你宣传福音,施行圣礼,和执行教会一切圣事的职权。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
人担任牧师职后,都在教会服务,牧养信徒,传扬圣道。原则上,多数教会祗准牧师为人施浇及发圣餐。各大宗派为适应教会需要,都组织有牧师团,负责督导牧师间及教会中的属灵生活。若干宗派又设有全教会的首领,或称主教、监督、主祷、议长、会督,多数教会是从牧师中选出人来担任的。
基督教的牧师可以结婚,也可以与常人一般吃各种能吃的食物。牧师可与家属住在一起,不必过集体生活,如佛教的僧人在丛林群居一般。总言之,牧师能与信徒一样,过一种正常人应享有的生活。
原则上,牧师是终身职,除非此人自甘堕落,中途离职他去。牧师的生活费用通常由教会付给薪金,教会的经济收入,由教友奉献或从事其它事业而来。也有牧师一面在外工作,自谋生活,一面仍在教会牧养的。中国牧师是中国国民,他对国家既有应尽的义务,也有可享受的权利;因此,牧师与一般人并无不同之处。牧师是在默默地做着传道的工作,改变人心,去恶向善,信主耶稣,为宣教而努力。
佛教的僧伽
佛教的教团称作「僧伽」(Samgha),原文意为「众」、「大众」。由一群已经离家,剃除须发,相信佛教的出家人所组成。中阿含经第六教化病经称:「有若干姓异名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从佛学道,是名为众」。「僧」的称呼,是由「僧伽」缩称而来的。
构成僧伽人员可分出家众五类,在家众两类。前者则是佛教的现任或未来的宣教者,他们是:一、比丘(Bhikkhu俗称和尚),二十岁以上的出家男子。二、比丘尼(Bhikkhui俗称尼姑),二十岁以上的出家女子。比丘与比丘尼是现任的实际传教者,尼姑的宣教对象多为女众。和尚的宣教对象有男众也有女众,不少女子都拜比丘(法师)为师。三、沙弥(Samanera),未满廿岁的出家男孩,俗称「小和尚」。四、沙弥尼(Samaneri)未满廿岁的出家女孩。五、式叉摩那(Sikkhamana),出家的成年女子,在成为比丘尼前的两年时期。以上的三、四、五几类出家男女,是未来的佛教宣教者,现在,他(她)们都在做预备工夫。
以上一至五等人,是构成僧伽主要成员,其中尤以比丘与比丘尼两者:而比丘则又高过比丘尼,在僧伽中居领导地位。至于在家众两类是男信徒优婆塞(Apasaka)与女信徒优婆夷(Apasika),他(她)们在僧伽中没有地位,只是从僧尼领受教诲。
一个普通信徒只守五戒便够,但出了家的沙弥须守「十戒」,内容与八关斋戒相同。而比丘则有二五○条戒,比丘尼更多至五○○条戒(详见拙著「佛教学研究」58–65页)。佛教的戒律虽多,但最根本的戒都离不了杀、盗、淫、妄、酒等五戒。人如欲成为大乘佛教僧、尼,需经三次受戒仪式:一、受沙弥(尼)戒,二、受比丘(尼)戒,三、受菩萨戒。(菩萨戒,请参第九篇佛教部份)。例如一个人可在某月一日受沙弥戒,十一日受比丘戒,二十四日受菩萨戒,一共二十四天,即可正式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僧人。受戒时的仪式,极其严肃隆重,除当事人外,尚有得戒本师,秉戒大和尚,教授阿闇梨,羯磨阿闇梨等数师在场,另外尚有证人阿闇梨。阿闇梨(Acariya),意为教师、先生、规范师。人成了僧人后,必须一生过清苦的生活,只被允许携带以下数物。1、三衣,2、雨具,3、滤水器,4、剃刀,5、带子,6、鞋子,以及其它若千简单用具,绝对禁止积蓄金银财物。所谓「三衣」,是下衣、上衣和大衣。由几片破布缀成,极为简单,原名「袈裟」(Kassaya)又名「粪扫衣」,意乃污秽骯脏之衣。当时印度佛教僧伽,常检穿死人衣服,故有此名。但今日佛教僧伽的生活,已不是如此简朴了。
凡是犯了以下「十三重」及「十六轻遮」的人,不能成为僧尼。十三重:坏内外道(外教人而做破坏工作者),破他梵行(与净戒人犯奸淫者),贼心入道(偷听说戒),黄门(无性机能者),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者),畜生变成人形者,非人变成人形者,犯边罪(曾受戒而犯大戒者),弒父,弒母,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十六轻遮:奴仆,盗贼,欠债人,不授未满廿岁者具足戒,癞,白癞,痈疸,颠狂(凡身心不健全,五官不正者不度),父母不准者,军公职人员,无衣钵不得受大戒,不得借人衣钵受大戒,不自称名不得戒,不肯称和尚名不得戒,教授乞戒而不乞戒不得戒,穿著俗服、外道服及装饰器者不得戒。以上各条看似虽严,其实中国佛教僧伽并未按条严格执行。例如报上常看到在某尼姑庵中被警察及父母发现有离家失纵的女子,似已犯了「父母不准者」条。僧人可以离开佛教还俗,成普通人,但以后又再能做僧人,据说以三次为限。中国人成了僧、尼后,必须终身不婚(日本和尚都结婚,尼姑不准结婚)与同性的僧或尼共过集团式的群居生活,或在大寺院或在小庙、庵堂。僧尼不准吃鱼吃肉,只能吃素食(日本和尚什么都能吃)。在我国,人欲成为僧、尼,教育程度并无限制,只要有信仰够年龄,合乎佛教所订规则,便能受戒。因此,我国僧、尼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据说,台湾现在僧、尼约七千人左右。
大多数的中国僧、尼都由佛学院毕业,受过最基本的佛教教育,现在台湾的若干僧、尼曾留学日本佛教大学,获有学位。佛学院的入学资格,从小学至高中毕业不一,台湾现有佛学院十余所,学生中女生居多,将来要做尼姑。中国佛教僧伽,虽组织有佛教会,但各寺庙的行政及经济都是独立自主,各自为政。日本佛教的每一大宗派,都各有教团,统管属下数以百千甚至万以上的各寺庙,但中国佛教或因已失去了强有力的宗派组织,所以变为各成一家,以一寺一庙为单位了。佛教丛林产生住持的方法约有三种:一、子孙派-师传徒弟,徒弟再传徒弟,代代相传下去。二、选贤派-由旧住持推举一人,请他继承。三、法派-找一僧人,磕九个头后,便交与法卷。以上三法各有利弊。(读者如欲知道僧伽内幕详情,请向佛教书局购阅「参学琐谈」一书,由真华法师所着,书中充满凄楚,不忍卒读。)
由于僧尼都系群居生活,所以他们的衣食住行,由所属的寺院或庵堂负责。寺庵的经济收入至少有以下几处财源:一、田产收入-从前在江苏常州天宁寺田产,据说实有五万亩之多。二、香火收入-设置佛像,菩萨像及各种鬼神像,供人膜拜,年有大批进款。三、经忏收入-僧尼为死者念经超度,每行一次即有一次收入,少者数百元(台币),多者数十万元。但寺院之一切收入,并非由所住僧人平分,系由主持人或其它负责者掌管。因此,各寺庙中,常闹财产及金钱纠纷,层出不穷。东南亚一带的南传佛教僧人,如泰国,人人须在清晨外出,向外间托钵乞食,以维持生命(过午不食)。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中国僧伽所过的不同。
许多人问「法师」与「和尚」有何分别?法师,梵名DharinaBhanaka,又可译作「说法师」,凡是讲说佛法的僧人,都可叫做法师。广义言之,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都是法师,狭义言之,只有专门讲佛经与佛律的僧侣,才被称为法师。唐朝的玄奘,因精通经、律、论佛经三藏,而被人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以后在我国民间,为了尊敬出身人,以及根本不知「法师」一语的意义,竟不管对方是否能讲经说法,或不问对方是否已受了具足戒,只要看到对方是成人僧侣(甚至沙弥),干脆都一律称他为法师。这可说是对「法师」一语的滥用。
「和尚」一语,可能是从西域龟兹语的Pwajihaw,或从回纥语的Xosan转讹而来,梵文则是Upadhyaya。此字又可译成和上、温社、乌社、和闇。意译作近诵、亲教师、力生、依学。原来,凡为出家受戒人师表的才被称为和尚、即戒和尚。所以「和尚」在佛教中的地位原是很高的。但也许由于佛教僧伽中良莠不齐,龙蛇杂处,慢慢地出现了「酒肉和尚」后,和尚一语也就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崇高意义了。但在和尚前如加一「大」字,而称「大和尚」,或加一「老」而称「老和尚」,那又另当别论,含有极高的崇敬意义在内了。不必说,如称一位二、三十岁的年青僧人为老和尚或大和尚,是极不相宜的。老或大的和尚,多半是有地位,且年岁较高的僧人。在佛教中如欲尊称某僧人,也常用「高僧」一语。「名僧」的用法,据说不好,含有坏的意义在内,所以不能随便称人为僧的。
我国民间,如对人称「法师」时,都含有恭敬的意义。但如称「和尚」,有时似乎坏的成份较多,往往含有轻蔑、嬉笑、甚至愤怒的复杂情绪在内。例如小说里火烧红莲寺中的那批不法僧人,平剧「十三妹」中强抢妇女的黑风僧,在梁山上为盗的鲁智深等出家人,大家都叫他们和尚,而绝不会称他们为法师的。再如去年春在宜兰县头城乡,发生石观音仙洞僧人明庆法师奸杀十八岁少女吴美雪的惨事。当吴女尸体初被发现时,报纸大多用「明庆法师涉嫌扣押侦办」的标题(见中央日报五十七年四月十七日第三版等)。但一俟明庆承认奸杀后,报纸却多改用「和尚供认施暴」,以「和尚」代替「法师」的标题了(见中央日报、台湾日报等四月十九日消息)。报纸为何不用「法师施暴」而用「和尚施暴」?由此或可多少反映我国社会对法师与和尚两语的不同用法了。连在佛教僧伽中,如批评某僧人时,也用某某和尚而不用法师。现在,中国佛教界,似很少称僧人为和尚的,都用法师、大法师、大和尚、高僧等的称呼。从前在我国大陆,许多人都是自少起便出家做沙弥而以后成为僧尼的。但现在社会剧变,工业发达,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童年出家欲成尼的人已越来越少,中国佛教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大难题呢!
未分卷 经典观
在各宗教中,经典占极重要地位,不单是一教的教义根源,也是信徒日常生活的规范。本篇中,我们要看看基佛两教的经典内容如何。
基督教的经典
圣经(HolyBible)由「旧约」及「新约」两部份构成。「旧约」原系犹太人所奉经典,但其中所载,均与预言耶稣基督及基督教的信仰息息相关。「新约」则以记载耶稣生平事迹及阐扬耶稣救恩为主要。耶稣及使徒时代,基督教会与犹太人一样,祗有一部成文的圣经,即是今日所称的「旧约」,因当时教会初立,新约圣经尚未写成。但当时的基督徒是用基督新启示的信仰与眼光去读旧约,这点,可从希伯来书及以后新约中所引旧约各处经句中清楚看出。约在主后二百年,教会才通用「旧约」这个名称。旧约新约的「约」字,英文为Testament,原由拉丁文的Testumentum一字而来,原意为「遗嘱」(Will)。但在新约圣经中,「约」字作为「契约」(Covenant)之意。马太福音廿六章廿八节:「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另见可十四24;路廿二20;林前十一25;林后三6等处。
一、旧约圣经,共三十九卷,可分四编。
1、律法书,计五卷:(1)创世记,以上帝造人类万物为始,探索历史上的各种起源而至以色列人成为一个民族为止。(2)出埃及记,记载从约瑟死后起至以色列人于旷野西乃山建设神治国为止。(3)利未记,是祭司及人民敬拜真神耶和华的律例纲要。(4)民数记,记载以色列人在旷野至将入迎南时止的卅八年历史。(5)申命记,扼要记载已经颁定的律例,而附以劝导与警戒。以上五卷,称为「摩西五经」,作者为摩西,约成书于主前一三○○年左右,是以色列人在信仰上最重要的经典。尤其是「创世记」一书,对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甚至全世界人类都有莫大影响。
2、历史书,共十二卷:(1)约书亚记,记述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的初期历史。(2)士师记,记载从约书亚死去后至撒母耳时两百年间的以色列历史,上帝不断拣选「士师」统管以色列人。(3)路德记,本书为补足大卫世系的缺漏,并表明大卫出于敬虔之族,及其祖先与摩押人的关系。(4)撒母耳记上、下各一卷,以先知撒母耳的历史为环扣,记述以色列王国的建设。(5)列王纪上、下各一卷,继「撒母耳记」后,纪述以色列王室的历史,从所罗门王登位圭以色列分为南北两国,最终被亚述及巴比伦所灭为止。历时约四百多年,是记以色列人的全史书。(6)历代志上、下各一卷,以祭司的观点叙述以色列的历史,从亚当起直至波斯古列王下诏释放以色列人回国,本书可说是一部祭司敬拜史。(7)以斯拉记、尼米记各一卷,以祭司的观点,叙述以色列人复国后的普通历史。(8)以斯帖记,叙述上帝如何眷顾保护祂寄居异国的子民,并说明犹太人重要节期普珥日的起源。
3、诗体书,共五卷。(1)约伯记,说明上帝何等威荣,世人何等微小,人如能认罪自责,必蒙上帝宽恕且获赐福。(2)诗篇,共一五○篇,分为五卷。按内容可分为国事诗,咏史诗。君尊诗,悔罪诗,咒诅诗(咒诅以色列的仇敌),哈利路亚诗,称谢诗,哈利诗(TheHalle)。自一一三至一一八篇,为逾越节,住棚节………等节日时所唱之诗。(3)箴言,是宗教的,及个人立身处世与伦理上的一些格言。(4)雅歌,又称所罗门歌(TheSongofSolomon),如用预表法来解释,本书的所罗门预表基督,书拉密女预表基督的新妇教会,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5)传道书,叙述世上虽有许多不平之事,但当知上帝的作为深奥难测,人只要敬畏上帝,必蒙赐福。
4、先知书。以色列历史中,曾出现先知,年代久远,数目甚多(撒上十5),关于年代,从撒母耳先知起至玛拉基先知止(主前一○四五–四六○年),约有一千年之久。关于数目,如单根据旧约圣经著作,约有十数人之多。先知们的主要任务有二:(1)预言弥赛亚降生,即基督教的耶稣。(2)劝导人民远离偶像,应拜耶和华真神,并宣扬人伦道德生活。
先知书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以上四人被称为四大先知,所谓『大』,多半是指他们的工作及著书较多而言,非指职位的大小。除此外,另有十二小先知书,计有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拿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当主前二世纪初叶,旧约经典的大部份已被定为正典,编纂完成。综观旧约圣经,有三个主要思想。1、世界万物都由上帝造成。2、个人或国家如信上帝,遵祂旨意行事,必蒙赐福,不然,必遭灭亡。3、上帝最后要差弥赛亚降世救人。这一点,基督教确信弥赛亚就是耶稣。
旧约的每一卷又分许多章,如「创世起即有五○章,以赛亚书有六十六章之多,全部旧约共有九二九章。
二、新约圣经:自耶稣复活升天后,基督教迅即向地中海沿岸诸国发展,由于教会内部生活的需要,以及外界环境的逼迫,使徒及初代的基督徒们,遂深感必须尽快整理记下主耶稣的教训,以作为众人信仰的根据。其次,使徒们因着圣灵所感,也曾分别先后致函各地方教会,勉励信徒并同时解答各种教义及日常生活上的问题。这些记载及书信,成为教会中的权威著作,最后被定为基督教正典的一部份。约主后一八○年,据穆拉多利正典所载,被认为正典的已有四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的十三封书信,犹大书,约翰一书及二书,启示录等书。第一次明载新约正典为二十七卷的,是作于主后三六七年的亚他那修的第三十九节期书。以后经过几次教会审查会议,到了四○○年左右,现有的新约二十七卷已正式被教会定为正典了。
按照内容,新约可分为五类:1、福音书;2、使徒行传;3、保罗书信和希伯来书通常列入此类:4、古教会公函:5、启示录。
1、福音书-(1)马太福音,使徒马太所作。全书目的欲证明旧约圣经的预言已如何应验在基督身上(参一22,二15、17、23,四14,八17,十二17,廿七9等处),作书时间约在主后七五至八○年之间,于罗马帝国东部。(2)马可福音,使徒彼得的传道助手马可所作,目的为要宣扬耶稣基督的福音(一1),本书浅显易懂,似为慕道友而写。作于主后七十年前后于罗马或较远地产。(3)路加福音,使徒保罗传道时的伴侣,医生路加所作。目的是把此书献给一位有权势者提阿非罗大人。使其明白耶稣救人的福音(一1~3)。作于主后七○至八○年间,地点不详。(4)约翰福音,使徒约翰所作。目的是叫人相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因信祂而得永生(廿30、31)。作者也有意补充前三福音书所缺的材料。作于第二世纪初叶,地点在以弗所。以上四部福音书是记载耶稣一生事迹及其教训最重要的经典,作者都系耶稣的直系弟子(使徒)或使徒的亲信传道助手,所以一切资料均甚正确可靠,只是成书年代稍有异说。
2、使徒行传-作者路加,亦即作路加福音之同一人。作书目的亦为献与提阿非罗,使其了解初期教会在各地传道情形。作者有意使人知道福音如何先由犹太传至撒马利亚,最后终于到达世界大城罗马。全书只记载保罗、彼得和约翰等少数使徒传道事迹,是研究基督教会成立及其初期历史的最重要典籍。
3、保罗书信-保罗生在基利家的大数,为犹太人,先祖属于便雅悯支派。早年曾就学于犹太拉比迦玛列门下,及长,热心于犹太教信仰。某次在赴大马色路上,在异象中见到耶稣而忏悔归正,成为基督徒。以后曾赴地中海沿岸各国传道,著书立说,广建教会,尤其于罗马被囚期间,曾写不少书信致教会或个人,对传道大有裨益。约于主后六十四、五年,殉道于罗马。保罗的后半生事迹可歌可泣,其思想与信仰对基督教之教义建立具有莫大影响。对拓展海外布道,使基督教以后终于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保罗曾有最大贡献。
保罗的书信有十三封,现都被列入新约圣经中,书信的正文大都可分为教义部份与伦理部份两大类。他的书信按性质可分成三类。(1)一般书信:罗马书,论教义最详细的昼。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劝勉哥林多人及答复各种问题。加拉太书,激励信徒,坚守信仰,勿再受迷惑。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论及耶稣再临时情形,劝勉信徒儆醒谨守。(2)监狱书信:在罗马监狱中所写,属于劝勉性质。有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3)牧师书信:这些书信中的教诲多适用于牧师及教会领袖,有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和提多书。另有「希伯来书」一书,未具作者姓名,有人以为亦是保罗所作,书之目的为勉励从犹太教归信基督教的信徒。
4、古教会公函-由耶稣之弟雅各、犹太,及使徒彼得与约翰所写,属劝勉范围,有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一、二、三书和犹大书。
5、启示录-使徒约翰在拔摩岛见异象后写成,书中境况均属预言世界末日,耶稣再临之事,是新约中惟一的预言书。
综观圣经之特征如下:一、圣经都由每一作者借着圣灵,从上帝的默示而写成(提后三16)。二、旧约与新约共六十六卷正典,自古时审定以来,从未再有增减,任何其它信徒名著,都不能列入圣经。三、圣经著作历史悠久。自公元前一千三百年起至公元后百余年止,历时一千四百年左右。虽然各书年代不同。作者不同,但全部圣经却有一贯中心思想,即上帝如何计划拯救人类,耶稣如何降生实践,以及使徒们如何完成建立教会。四、圣经中除一、二卷故意隐名,不知作者姓名外,其余各经都极清楚地具有著作者的姓名,甚至能知其身世。五、每卷圣经,或追溯记述昔日历史人物,或针对当时社会、或教会实际需要,或从个人信仰体验所发而写成。因此,都是实在可靠的资料。六、新约作者都是当时耶稣的直系弟子。或曾亲眼遇见耶稣,或曾追随使徒者,所以他们的记载都是第一手资料,十分可信。
佛教的经典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四八六年(有异说)在印度去世后,教团即呈分裂。为欲保存释迦生前教训起见,弟子们分成两派,在两处各自「结集」,所谓结集,是由某弟子回忆佛陀生前的言行,用口诵传授方法令大众牢记于心(不用文字记载)。当初次结集时,据说由比丘摩诃迦叶领导比丘五百人诵出四部阿含经及八十诵律等。另有师婆(或作须跋)在另处也诵出经、律、咒禁等。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又有二次结集。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据说又百第三次结集,公元前二世纪迦腻色迦王时,锡兰王Vattagamani才命人将数百年来佛教的口传结集,正式用文字写出记于书册。佛经由于「口传」时间太久,难免发生错误,以致佛经中的不少处已失原来面貌。
当公元前后,大乘佛教思想在印度兴起,渐即成立了大乘教团,对抗原有佛教僧伽,把对方变成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也开始收集资料,撰写佛经,以适应本宗信徒信仰需要。这些大乘佛经大约产生自公元前一、二百年起至公元后六、七世纪为止,数目甚多,内容极其复杂。
印度佛教在公元前后,经过葱岭、西域,传入我国,小乘与大乘思想及经典也一齐来到,由于当时我国佛教徒尚无固定佛教宗派信仰,加上缺乏辨识能力,所以祗要来自外国(印度、西域、波斯等国),一律相信。但以后中国佛教徒有了较深的佛教智识后,终于摒弃了小乘,而专信大乘佛教。佛教从汉朝传入开始至元朝左右的千余年间,中国与外国佛教徒曾从梵文、西域文等译出了许多佛经,再加上中国佛教徒所写的不少论着、游记……等等,而形成了今日所存的汉译大藏经。从后汉的迦叶摩腾起至元代的安藏为止,共有译经者一百七十三人之多。
佛教的经典主要内容共分三部份,叫做「三藏」。一、经藏,或称法藏,记载释迦的教训。每经首页都有「如是我闻」之句,表示系由释迦亲口所说。二、律藏,集录佛教戒律之经典。三、论藏,大都集录对于「经藏」的解释,亦即一种注释。律与论藏无「如是我闻」句。经藏与律藏中所收诸经典,都无作者姓名,不知何人所写。论藏因是注释,有作者名字。由以上三藏构成一套佛经,叫做「大藏经」。所谓「藏」,指「藏一切文义教理」之意。
大藏经中,收录较完备者,当推日本「六正新修大藏经」(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台湾佛教界曾于十年前,民国四十八年三月在台影印出版。全套共计一一○册,价约新台币壹万贰仟元至伍仟元左右(一元美金合台币四十元)。此「大正藏」共有佛经三○五三部,一一九七○卷(图像与总目录除外)。内容如下:
经藏:(1)阿含部(第一、二卷),原始佛教经典,内有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一阿含,杂阿含经等四部,是研究根本原始佛教的心读经典。此处的所谓第一、二「卷」,系指佛经开始的总卷数目,非指小卷的一卷二卷。例如长阿含经本身便有二十二卷(小卷)之多。其次,佛经有不少是单独的成卷,例如「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虽称一卷实在祗有二百六十字。(2)本缘部(第三、四卷),关于释迦之传说。(3)般若部(第五一八卷),有一般若经六百卷,被称为经中之最大经典。(4)法华部(第九卷),妙法莲花经及天台宗、日莲宗等所依奉经典。(5)华严部(九、十卷)。包括各种大方广佛华严经。(6)宝积部(第十一、二卷)有大宝积经、胜鬘经和净土三经等,后者系净土宗所依奉经典。(7)涅盘部(第十三卷),有大般涅盘经等。(8)大集部(第十三卷),有大集月藏经,般舟三味经等。(9)经集部(第十四–七卷)有解深密经,维摩经等诸经。(10)密教部(第十八–廿一卷),有大日经等真言宗(密宗)所依奉之经典。
律藏:(11)律部(第廿二–四卷),有四分律、五分律和十诵律等有关律之经典。
论藏:(12)释经论部(第二十五,六卷)、十智度论及其它。(13)昆昙部(第二十七–九卷),有大毗婆娑论,六足论等。前者为小乘有部之根本经典。(14)中观部(第三○卷),中论,百论及其它。(15)瑜伽部(第三○,一卷),瑜伽师地论,唯识论等。(16)论集部(第三十二卷)大乘起信论,成实论等各种论着。以上自第一卷起至第卅二卷止,均被信为在印度撰述之经典。
以下各经典从卅三卷至五十五卷止,多数系由中国佛教徒(含僧人)撰成。时代从东晋至明代。也有少数朝鲜及日本佛教徒的著作在内。(17)经疏部(第三十三–九卷),经藏之注疏。(18)律疏部(第四○卷),律藏之注疏。(19)论疏部(第四○–四卷),论藏之注疏。(20)诸宗部(第四十四–八卷)收录有关净土宗、禅宗……等各宗著作。(21)史传部(第四十九–五十二卷),释迦谱,阿育王传……等史记方面著作。(22)事汇部(第五十三、四卷),经律异相,梵语十宇文……等著作。(23)外教部(第五十四卷下),收入老子化胡经、摩尼教经和景教经典等。(24)目录部(五十五卷),收入历代诸佛经目录。
从五十六卷至八十四卷各种论疏,多系日本佛教徒的著作。另有第八十五卷部份为古逸部及疑似部,收录敦煌发掘,近世发现之经典,以及一些疑作。以上所收经典总计三○五三部,一一九七○卷。但台湾影印出版之大藏经,只出到第五十五卷目录部止。「续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部份未影印在内。
佛教重要经典有阿含经、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涅盘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大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诸经。佛经虽多,但都不外讲三个思想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盘静寂(详见「佛教学研究」第四十六页)以及劝人信奉释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弥陀佛,后者为净土宗信徒所专信者。密宗系统经典则强调大日如来佛。
佛经特征可总括如下:一、除论藏作品外,经藏与律藏经典均无著作者姓名,不知何人所写。因此,汉译佛经中只有译者姓名。二、印、中、日三地后世佛教徒所写各种批注书以至游记(如大唐西域记)等都被收入于大藏经中,且其数目甚多,因此佛经才会变得如此庞大。三、每隔一个时期,大藏经中又能再加入佛教徒著作,而变成佛经的一部份。如大正藏中即收有明代佛教徒的著作。如下次我国佛教界再编经,清朝及民国时去世佛教徒的名著,无疑地要被收入藏经中。因此,佛经祗是有增无减。四、大藏经中也收入佛教以外宗教的经典,如景教的三威蒙度赞,序听迷诗所经,景教碑颂,以及摩尼教、波斯教经典与老子化胡经(见大正藏第五十四卷下)。下次再增编时,也许会把基督教的福音书也列入佛经「外教部」内亦未一定呢!五、佛经中的思想不统一,显得太散漫,前后常有重复及冲突之处。讲来讲去,还是那些老问题缺少扼要的重点。六、佛经似重「量」而不重「质」,看似甚多,其实有不少卷祗用几句话便能说完。
佛教徒张澄基先生在「我们急切需要一部佛教圣经」中感叹地说:「据我个人的经验与观察,认为佛教不能普及,佛法之所以衰微,最大的原因,乃是教义太深、太难、太广、太繁的缘故……基督教能够普遍全球,其原因固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有一部代表基督教义的圣经!是他们宗教的全部重心,有了这个重点,当然就容易宏传了,试问佛教有没有这样一部书呢?……又云「至于选藏和译藏问题就麻烦了,选藏,究竟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台湾佛教觉生月刊,一九五七年四月一日)所谓选藏是指挑选一些有价值的经典,编入「佛教圣经」内。据我所知,台湾佛教僧伽并未出版什么「佛教圣经」。杨秀鹤居士虽曾出过一本「佛教圣经」,但似未受佛教僧迦重视。
未分卷 节日观
许多宗教都有她的节日,或庆祝或纪念创教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教内的各种值得缅怀之事。基佛两教也各有她的不少节日,简述如下。
基督教的节日
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是基督教一般教会的三大节日,每一大节的前后,又有若干节日构成了全部教会年历。
一、圣诞节:每年十二月廿五日,纪念庆祝耶稣诞生之日。前夕,廿四日晚,称为「圣诞夜」,半夜间,有报佳音之风俗。无论圣诞夜或圣诞日,一般教会都有各种聚会,庆祝救主圣诞。
以每年十二月廿五日为基督教创始者耶稣诞生之日,历史文献早见记载。公元三三六年的罗马腓洛堪林历(PhilocalianCalendar)中已记有十二月廿五日是耶稣降生伯利恒之日。据说,古代教会为对抗当时盛行异教社会的太阳神生日,而特以十二月廿五日作为纪念耶稣诞生之日,因基督是向世人显现的公义的太阳。(见日本基督教大事典)
目下全世界通用的以「耶稣降生」为纪元开始的纪年法,是由罗马的去尼修(DionysiusExiguns.497–550,A.D.)所创。他以罗马建国第七五四年的十二月廿五日为耶稣诞生年月日,并以同年的三月廿五日作为天使向马利亚报信,圣灵成孕之日。丢氏以同年的一月一日,亦即罗马立国后第七五四年的一月一日,作为新纪元的开始,亦即今日普遍使用的公元元年一月一日。
但,根据以后学者们的考证研究结果,认为耶稣并非生于现今通用的公元元年。一个较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以希律王的死年为标准。圣经说:「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太二1)。希律王死于公元前四年三月,因此,计算结果,耶稣当降生在纪元前第五年,这个年代,多数人表示同意。
犹太的名历史家约瑟夫(JosephFlavius.37–95,A.D.),在其所着「犹太古代史」一书中,称希律王在晚年时变得有如疯人,极其痛苦,在他死前曾发生过月蚀云云(十七卷六之四)。此月蚀已被查出发生于公元前四年三月十二日。
我国基督徒都惯用「主历」或「主后」××年,无疑地,是根据现今通用的纪年法而来。在西方,都用A.D.两字代表「主后」,原由拉丁文AnnoDomini而来,意为inTheYearofTheLordofTheChristianera。
在圣诞节前,有「降临期」(Advent)的节期,英文意为「来临」,在这段时期中,要人先预备好自己心灵,以等候欢迎耶稣诞生,因此,这个节期十分重要。此节期从圣诞节前开始,倒数上去,共包括四个主日。称作降临期第一主日、第二主日、第三主日和第四主日。第一主日不会早过十一月廿七日,但也不会迟于十二月三日。因为降临期第四主日不能迟于十二月廿四日之故。根据今年(1969)的教会年历,降临期第一主日是在十一月三十日,降临期第四主日是在十二月廿一日。约从第八世纪起,教会便以降临期作为教会年历一年的开始,成了教会的「新年」。
圣诞节后十余天内也有几个纪念日。1、十二月廿六日,同提反纪念日(徒七59)。2、十二月二十七日,使徒约翰纪念日。3、十二月十八日,被杀婴孩纪念日(太二16)。4、翌年元月一日,亦即耶稣生后第八天,耶稣受割礼日,耶稣被命名日。元月六日,显现日,三名博士从远方来朝,敬拜圣婴耶稣,基督的荣光首次向外那人显现。
二、复活节:纪念耶稣从坟墓中死里复活之日,各教会都有庆祝聚会。因耶稣是在黎明时复活,各地区教会信徒都有朝阳礼拜,日本称为早天礼拜,在天未明时举行。教会中信徒又将鸡蛋染成彩色(Easteregg),大家分食,以庆祝耶稣死而复活。
复活节,希拉文名Pascha,从希伯来文的「逾越」(Pesah)之意而来。英文名Easter。相传是从日耳曼人的「奉之女神」AuStro而来,但详情尚待考证。关于复活节的日期,每年虽都不同,但有一原则,即是每年三月廿一日春分后,最初满月后的那个主日,便是复活节。主后三二五年,由康士坦丁大帝所召集的教会第一届尼西亚大会中作了如此规定,历来教会都照此遵守。
复活节前的那一个礼拜,称为「受难周」(PassionWeek,HolyWeek)。受难周的礼拜天(主日),叫做「清净礼拜棕梠日」(PalmSunday),该日,耶稣骑驴最后进入圣城耶路撒冷,沿途接受万民欢呼:「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可十一1–11)受难周的礼拜四是耶稣设立圣餐日,是后世教会举行圣餐礼拜的起源,这夜,也是耶稣与门徒最后相聚之日,圣餐毕后,耶稣与门徒在客西马尼园中祈祷时,便被犹太人捉去了(可十四12–50)。受难周的第五天,礼拜五,耶稣终于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天叫做「受苦日」(GoodFriday可十五)。教会在礼拜四与礼拜五都有特别聚会,个人在神前忏悔,默想耶稣为世人受苦。这一天,也是世界万国妇女祈祷日。
复活节后第四十天是「升天节」,门徒们都聚集在橄榄山,亲见耶稣在那日升天而去。圣经说:「祂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见祂了」。但天使向众人宣告:「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见徒一6–11)。后一句话,是指耶稣还要再临这个世界,审判万民。
三、圣灵降临节:英文名Whitsunday。复活节后第五十天,耶稣升天后第十天的主日,使徒们正聚集于耶路撒冷,圣灵突然从天而降,落在各人身上。于是众使徒大得力量,同别人广传福音,那天,约有二十人信了耶稣。(见使徒行传第二章)。因此,圣灵降临节就是初期基督教会诞生之日,十分重要。使徒们以后遂勇赴各地宣扬耶稣救人福音,而教会最后遂得以扩展至全世界。根据第四世纪末,西班牙修道女以塞利亚所写的「朝圣记」,当时在耶路撒冷的教会已经庆祝圣灵降临节了(PilgrimageofEthria.pp.150)。
圣灵降临节后的第一主日,叫做「三位一体主日」(TrinitySunday),纪念耶稣在世一生事迹,圣灵降临,以及三位一体的真神。从三位一体主日开始,直至降临期这段时期,称为「三位一体期」(TrinitySeason),一共包括有二十几个主日,教会历中称为三位一体后第一主日、第二主日……。
此外,十月三十一日是「路德改教纪念日」,纪念马丁路德博士于一五一七年在德国从天主教改革成功,成立了复原教。除路德外尚有在别地兴起的改教运动,如在瑞士的法国人加尔文。十一月一日是「古圣纪念日」,纪念历代教会中为主圣工忠心的信徒。
配合各种节日,有些教会在圣坛上也跟着布置各种不同的颜色。白色是光辉与生命之色,象征胜利与纯洁。用在圣诞节前夜起至显现日(司提反日除外)。复活节至圣灵降临节前礼拜六止。红色是血色、热色,烈焰冲天之色。最适合于表示教会生长前进,用在从圣灵降临节起至三位一体日前礼拜六止,以及宗教改革纪念日、殉道者纪念日、古圣纪念日、教会献堂日、感恩节和感谢日等日子。紫色与红色相反,表示忏悔以及沉思默想。用在预备人心迎主来临的降临期以及忏悔、认罪的耶稣受难周期间。黑色与白色相反,表示最大最深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悲哀。用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受苦日,以及特别需要忏悔认罪之时。绿色是植物界自然色,代表生命、和平、生长、发育、以及信徒在基督里满有希望之色。用在三位一体后第二主日起至降临期第一主日前的全期间(特别节日除外),以及从受难周前第三主日前之礼拜六开始至受难过之礼拜三前止。
大致来说,我国一般教会都庆祝圣诞节、复活节以及圣灵降临节等三大节日,尤其是前二者(不主张庆祝之教派除外)。对于耶稣受苦以及政教纪念日,教会也都有纪念聚会。除此以外的若干节日,有的教会注重,有的教会则非(后者教会的传统不注重教会年历)。对于教会颜色,也是同样情形,这点,在此特别说明。教会的一切节日,都祗有庆祝、纪念的意义,与参加者个人的「得救」与否并无关系,即是说,参加某个节日,并不能使这人在「得救」一事上有所助力。因为人的能得救,全靠耶稣赦罪之力,并非靠参加教会节日而来。
佛教的节日
在此我们要看,佛教徒参加纪念某些节日,是能为自己积下无量功德,有甚大益处可得的。
一、灌佛会:又名浴佛节、佛生会、降诞会、龙华会、佛诞。每年四月八日,庆祝纪念释迦牟尼诞生之日。所谓「灌佛」,系根据印度遗风,每年此日以各种香水沐浴佛像,一面以资庆祝;一面好为自己积下功德。为何要浴佛?据说当释迦诞生时,曾有天神等为他洗浴,因此,后世佛教徒遂效法年年行之。在印度,且曾有每天浴佛的仪式(南海寄归内法传第四)。普曜经第二:「尔时菩萨从右协生,忽然见身住宝莲华,堕地行七步显扬梵音。……天帝释梵忽然来下,杂名香水洗浴菩萨。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洗浴竟已身心清净」。
应用何种香水浴佛?佛经称:「若浴像时,应以牛头梅檀、白檀紫檀沈水,重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藿香等。」(浴佛功德经)。如何浴法?将以上材料「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杯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重浇清水,……以细软巾拭像令净」(同上经)。参加浴佛者,据说有大功德,有大利益。「善男子,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众,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稳,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丈身速成正觉」(同上经)。佛教徒相信参与浴佛,不单能获现世一切好处,且能早日成佛(成正觉),何乐而不为!因此,佛诞日显得格外热闹。其实,人如想要解脱,并非如此简单容易(请阅本书第三篇救赎观)。所谓浴佛能积功德,想必是鼓励人来参加此会的一种「手段」而已。
关于释迦诞生的月日,有二月八日、四月七日、四月八日、三月八日、三月十五日等说。对于后两说,大唐西域记卷第六称:「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曰,以吠舍佉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所谓吠舍怯月Vaisakha,或译「季春」,印度历的第二月月名,相当于我们的二月十六日起至三月十五日止的一段时期。但有佛教徒以为吠舍佉是三月到四月间,其后半八日当四月上旬。因此,中国佛教徒就以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诞生日云云。「摩诃剎头经」却举出要用四月八日的原因:「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何?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并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今是佛生日故」。此经亦名「灌佛形像经」。
一九五六年的世界佛教徒大会,规定了每年的阳历五月月圆之日为释迦诞生之日,但未听说中国佛教界采用此新日子。佛教徒惯用「佛历」,今年一九六九年是佛历二五一三年,这个算法是根据一九五六年南传佛教各国(泰缅等地)庆祝佛诞二五○○年推算而来的。
二、涅盘会:释迦牟尼生于纪元前四八六年四月八日,死于纪元前五六六年二月十五日(均有异说),在世八十年。佛教称释迦的逝世为「涅盘」(Nirvana)。每年二月十五日有涅盘会,供奉涅盘图(像),诵读遗教经,追悼释迦入灭(即去世)。释氏要览称:「二月十五日佛涅盘日,天下僧俗有营会供养,即忌日之事也」。关于释迦去世月日,有二月十五日、三月十五日、四月八日、八月八日等说(均有佛经根据),中国佛教徒采用二月十五日。
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出家纪念日,另有二月七日、四月七日、四月八日等说,释迦牟尼于是日脱出故乡,遁入伽耶城附近山中苦修。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成道日。另有二月八日,吠舍佉月月满日,三月八日、三月十五日等说。释迦于修行六年后,想出了他的一套宇宙观、人生观……,来答复人为何有痛苦?以后又去何种境地?(请阅本书二、三、四篇)。佛教称这种新学说与新思想的建立为开悟,成道,成佛。按梵文Buddha一字,中译「佛陀」,「佛」,原意仅是开悟,觉者,指一个人有所悟知而已。
三、诸佛菩萨纪念日:每逢某一佛、菩萨诞生或出家、或成道,都有各种纪念庆祝聚会。事实上,仅只释迦牟尼有历史可查,确曾在印度创立佛教。其它许许多多的什么佛,什么菩萨,都只是一种「想象」。或说是某种神话所产生的结果罢了。正月初一日,弥勒菩萨诞辰;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诞辰;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诞辰;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诞辰;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诞辰;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辰;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九月三十日。药师佛诞辰;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诞辰。关于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四佛菩萨详情,请阅「景风」季刊中拙文,便知一切。
四、盂兰盆会:每年七月十五日,请僧尼为已死祖先及亲友念经拜忏超度亡魂,叫做盂兰盆会。据一部在中国撰成伪称佛说的「盂兰盆经」,称佛弟子目莲见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遂问法于释迦,佛告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饮食供养众僧,母便能获救。「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盂兰盆经)
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供,原为供养安居毕后之众僧,由此功德而使供养者之祖先亲友亡灵,在所谓饿鬼道中得到解脱。但以后渐失原意,在现今的七月十五日,已成为一种超荐亡灵的日子了。云栖之正讹集称:「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莲,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日。」今日台湾佛教寺庙,少用盂兰盆会这个名称,而多用「中元法会」,并常在七月十五日前在报端刊登广告,鼓励人往某寺登记,以便设位诵经超祖先亲友,不必说,是要缴纳相当费用的。关于盂兰盆会及祭祀亡灵等详情,请阅拙著「龚天民文集第一辑」中第九文。
佛教的每一宗派,又各都有她们自己特有的庆祝纪念日,如纪念创立该宗派完祖的生日、死日及其它等。今日台湾民间盛行的各种拜拜庆祝,多半与纯粹的佛教无关(台湾今日甚少纯粹佛教),是出于民间信仰,以及儒、释、道三教混合结果的信仰而来。
未分卷 附录一 舍利子与空坟墓
公历一八九八年,法国人W.C.Pepp氏在尼伯尔国南境Piprava地方考古之时,发现了一个大石柜,内藏石壶两个及其它若干对象,其中一个石壶收有球状形的骨灰若干,根据该壶所记的Brahmi文字所知,原来这些骨灰便是纪元前四八六年左右,在印度死去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的部份骨灰。根据佛教传说,他的骨灰当时被分作八份,分别由印度的八个大小国家建塔祭祀。
死人的骨灰
这些死人的骨灰,印度梵文称作Sarira,原文意即遗骨灰,相当于英文的Ashes。中国佛教徒以后将这个字音译成「舍利子」。但在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释迦牟尼骨灰,所有的都不过是死去了的所谓高僧的骨灰而已。中国佛教教徒对这些骨灰,视同至宝,恭恭敬敬地建塔祭祀。
但是,在佛教的本家印度,自古起便通行火葬,佛教以后也承受了这个习惯。所以一当释迦死后,他的遗体也自然地被送进火葬场而烧成了灰。以后他的弟子们再仔细的检出其中若干骨灰,留作纪念。这也是一般印度民众所行的习惯,日本人到现在还用这种方法来处置死尸。但是在中国的不少佛教徒由于智识低落,并受了「遗物崇拜」的影响,居然开始对和尚的遗骨灰(舍利子)发生了一种信仰,把这些东西看得神秘莫测,以为其中有一种神力存在着,能够有求必应。在宗教学上称此为「马拿」(Mana)崇拜,这个盛行于未开化的土民之中。在中国,自从南宋起才由政府下令禁止民间火葬,而只让佛教继续举行这种印度的火葬习惯。慢慢地,在佛教中形成了一种风气,据说凡是所谓有名的高僧必能烧出粒粒的舍利子来,不然,这位已死去的名僧将会「身败名裂」的。许多愚拙的佛教徒们都为他们已死去的法师,能烧出舍利子来高兴欢喜,并因此而感到十分骄傲。其实,只有中国的佛教徒才迷信于这些骨灰,邻国日本的一切和尚虽也都用火葬,但信徒们并不因他们的骨灰而感惊奇,也没有什么舍利子的信仰,因为日本普通人也都用的是火葬,他们也都有遗骨灰。和尚是人,他的骨灰和普通不信佛教人的骨灰在本质上并无分别之处,因此便不感希奇了。自南宋后,民间一律改为土葬,物以稀为贵,所以中国和尚的骨灰也便值钱了。因此我们可说,中国佛教徒的崇拜舍利子,是由于受了遗物崇拜的信仰影响,惟有佛教才火葬的物以稀为贵的思想而来的。如果中国人都是火葬,谁能敢下结论判断说,和尚和普通人的骨灰是有大分别的话?除非和尚不是人,是和人的构造不同的另一种存在物。
涅盘是什么
从释迦牟尼和许多中国僧侣死后的骨灰来看,这些人确实和别的人一样,到了年老力衰或自己肉体不可抵抗外界的各种侵袭时而死去了,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终结。佛教的最大理想是「涅盘」(Nirvana)这是由三个梵文拼成的一个字,原文意即被吹去,被消去,好象一盏油灯,到了油尽火熄的地步一样。佛教徒忌用「死」这个字,把死改为圆寂、寂灭或涅盘,这样听起来比较好一点。照「涅盘」原文来看,我觉得释迦和别的已死去了的千千万万佛教徒,确实都是从这个地球上被吹去,被消灭了,不复再有他们的存在了。难道他们的死去和一般人还有什么大的分别吗?也许有人要反驳说,释迦肉身虽灭,但他的灵魂却升入那不可言喻的境界去了。但请注意,佛教就从不用「灵魂」这个说法的,他们主张万物因缘生,诸法无我,如果要承认释迦有「我」(灵魂)的存在,那佛教的基本教义该要推翻不可了。
当释迦牟尼死去时,曾带给了当时弟子们莫大的失望与悲哀,据传说这些人都曾捶胸号咷大哭不停,因为他们一致觉得如此受人尊敬的老师,不应该也与常人一般地如此死去的。这个死去也造成了日后大乘佛教的多「神」崇拜,因为佛教徒弄得无依无靠,只好在信仰上另找门路,创造了在玄学上的许多佛的名字和菩萨的名字,(如大日如来,观音菩萨等等都非历史上的人物,只是一个假想而已),向这些客体去叩头敬拜了。
复活的道理
但是,基督教又和佛教大大不同了,基督教的设立者耶稣基督,虽然曾经一度死了,但是他的肉体不单没有被人烧成为一堆舍利子,且连他的肉身也离世升天去了,留下来惟一能令人看到的是那座在耶路撒冷的空坟墓而已。这个空坟墓起先引动了门徒们的诧异,继而给与他们极大的希望与鼓励,因为他们后来知道并看见主耶稣已经复活了,这个空坟墓的消息也同样地鼓舞着今天全世界的基督徒,为主努力宣扬福音。空坟墓的存在,是耶稣已复活的证据(关于耶稣复活的证据尚有许多,在此不论)。因为他的复活,也给世界万民带来了末日要复活的大希望。但在那时,对于不信者,复活将是一种刑罚,对于信徒则是一种永生的给与,虽同为复活,但两方所得的结果却是生与死的分别。
耶稣的弟子们虽曾一度对于夫子的死去表示绝望与悲哀,但是过了几天后,他们所接触到的不是装在瓶子的几粒耶稣的舍利子,而是一位活龙活现,能说能吃的复活救主!因此,曾经一度灰心丧志的门徒们又重获无比的内在力量,奋赴各地努力宣扬主的受死与复活,最后甚至甘心乐意为主殉道而死!如果是一堆寂寂无声的耶稣舍利于,能如此地感动弟子们去梯山航海,广传福音吗?请大家在此注意,空坟墓对我们是何等的要紧啊!
入世的人生观
自从耶稣升天后直到今日,在基督教中只敬拜一位主的教义,始终末曾改过,因为耶稣不是死去烧了灰,而是活活地在天上让人祈求,所以基督徒无需要再向别的偶像去求拜了。基督教会中的负责人,决不忍心来愚弄信徒们,把已死去了的牧师当成是一件宝贝,以他的尸体为资本,拿他的舍利子再来骗一次信徒,说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奉劝大家多捐钱积功德,为这把骨灰造一个什么纪念塔,以增加教会周围的景色和吸引人来游玩观看,顺便增点香火收入。
耶稣所留下的那座空坟墓,给基督徒带来了一种入世的积极的人生观,保罗曾为睡过这座空坟墓的主人情愿受尽异邦的鞭打逼迫,为的是要得着那永生的冠冕,如果坟墓没有成空,耶稣仍烂在那里,基督教便当没有复活的佳音可报,那末两千年前的保罗先生也决不会傻得那么情愿让人鞭打欺侮了吧!我们基督徒今天活在世上,除了有食物维持我们的肉体生存外,另有一种力量支撑推动着我们,使我们情愿学像保罗那样为主受苦,那便是耶稣所留下的那座空坟墓了。如果坟墓不空,那么正如保罗所说:「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枉然,你们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睡了的人也灭亡了,我们若靠基督,只有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林前十五17~19)。
基督教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向人传讲耶稣的受死与复活,俾使人悔改归主。如果耶稣没有复活,基督教与佛教和其它宗教,便毫无分别了。
但是,耶稣却自由地主动走出了用大石头阻挡着的那座坟墓,这是说,耶稣已脱去了死亡的捆绑束缚,战胜了死亡,握住了制服死亡的主权。但是,释迦牟尼却与耶稣正相反,释迦始终走不出那座火葬场(印度用火葬,无坟墓备置死人,但此处可将火葬场比作坟墓),他的遗体默默地让人处置,烧成了一堆骨灰。这是说,他与以往的别人一样,仍在死亡的权势之下,没有办法从死亡获得释放,难怪他的大弟子们要为他的死去哭泣不停了。
舍利子和空坟墓是代表两种宗教,前者是死,后者是生,前者是属现象界的能见存在,后者是属超现象界的属灵的不可见存在,人一看到舍利子,便会想起佛教的名言「诸行无常」来了,但基督徒一想起耶稣睡过的那座空坟墓,便不禁会低唱耶稣的名言:「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舍利子的定义
舍利两字的印度梵文是Sarira中文音译成舍利,设利罗,室利罗,实利,但以后大家习用舍利两字,有时,另叫「子」而成舍利子。梵文的原意是「体」,「身」,「遗身」,即是指人死后的死尸或遗骨而言。印度的巴利文称「死尸」亦用Sarira。据「法苑珠林」第四十说:「舍利乃西域之梵语,称为骨身,但惟恐被滥用于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换言之,在印度的梵文称死人骨灰为Sarira(相当于英文的ashes),但为了尊敬释迦佛的骨灰,使它与一般人的骨灰有所区别起见,以后便将舍利子两字专用作指释迦的骨灰。但日子一久,「舍利」的用法更扩展应用到一切由火葬或土葬后的佛教徒遗骨上去了。在今日,舍利两字已成了佛教的专有术语。但如按梵文原意来说,死人的遗骨都叫做舍利,这与死者生前的信仰佛教与否并无关系。但Sarira一字既由佛教传入中国,加上自南宋后一般人民被禁火葬,只有佛教徒才被允许火葬以来,舍利这个术语便自然地成为佛教徒的专有品了。
要言之,舍利是指人死后土葬或火葬后的遗体或遗骨灰而言。
舍利子的种类
舍利可分「法颂舍利」和「身骨舍利」两种。法颂舍利是专指释迦佛的遗法(教训),因为据说一切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之故。但这种抽象的舍利不受一般人注意。今日许多人认为神秘不可测的舍利是指身骨舍利。这种舍利又可分成两类:一、全身舍利(土葬而成),二、碎身舍利子(火葬而成),兹略述如下。
全身舍利:这不是指肉体经土葬数年后,成为零碎散乱的那些大小骨头而言,而是特指所谓「不坏身」,一个死人经过特别的土葬方法后能保持全身完整的尸体而说。这个听来似觉十分神秘希奇,但只要知道其特殊的土葬法后,便会化神秘为平凡了。兹特引用佛教徒自己的话来说明如何获得这个全身舍利。胡国伟居士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舍利出自死尸上,所以舍利又总名死尸,我们明白这一点,对舍利就容易了解。全身舍利,即所谓不坏身。此身由土葬而成,要配合地心的暖气和棺或缸的密度。佛门的土葬法是坐缸,以另一缸倒盖而密封之。坐的缸置土中,盖的缸露土上,另建圆形塔覆之(此塔非同一般的大塔,请注意,龚注)。这样、阳光的热力透过塔身,与塔内的地气和合,又因缸封得密,外则虫蚁不能入,内则细菌难滋长,由是体内易腐的脏腑就化水而为炭舍吸收,皮肤与筋络则因暖气而屑缩,把骨架连紧,三年开缸,便成全身」。但胡氏又特别说明「倘封缸后露置过久,葬不得法,暖气与密度又不适宜,则身骨便散。普通人棺葬,也有尸骨不散衣服本栏的,堪舆先生谓为好风水,俗人名曰养尸地……」(「谈舍利」,觉世旬刊,民国四十六年五月廿一日)。
胡氏在同文中指出,和尚因为吃素戒荤,所以霉烂的脂肪较少,再者,和尚由于离欲,减少精血的消耗,保持节络的营养,所以死后较易得全身舍利。听了胡居士的意见后,大家便能知道所谓「不坏身」,只是将尸体经过一种特别的土葬法后,所得的结果罢了。其本身毫无神秘希奇之处,只是靠活人将死人葬得得法与不得法而已。如一个普通人死后依法泡制,相信亦有成为全身舍利的可能。
碎身舍利:这是指死尸经过火葬后的遗骨而已。根据佛教,其中又可分成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红色的肉舍利三种。人的遗体经过高热度的火化后,体内的各种质素起了化学作用,而变成了一些凝结了的结晶体,这些东西便是舍利了。但胡氏以为这个也要配合热度和氧化等适当条件才能获得,换言之,全靠人为的处置方法而定。这种碎身舍利,笔者以为非佛教徒如用火葬,亦能烧得出来的。对此,胡氏很公正地说:「如此说来,舍利并不是和尚的专利品,一般人民依法火葬,可能也有少许」。
但胡氏到底是佛教徒,他以为和尚比普通人能烧得多一点。理由是,和尚吃素,得自植物精华不少,和尚戒淫,保留元气较旺,和尚修定,骨髓较易凝聚,所以易结晶的精髓较常人为多云云。若是胡氏的理由能够成立,那末任何一个人如只吃素,不结婚,并专心做静坐修性的工夫,死后如经火葬,亦能如和尚般地烧出大量的舍利子来了。其实,即使生前吃荤,结婚的人,火葬后亦能烧出一些结晶体(舍利)来的。有人以为要生前道心好的,永保戒律的佛教徒才能烧出舍利子来,也据此为标准,来判定某和尚生前的行为如何,如烧出舍利来,便证明生前为真佛教徒,不然,便会弄得身败名裂。但这种看法并不对,因为不久前在基隆自杀(因负债?)的某尼姑,火葬后也照样烧出了舍利子,某佛教杂志还为这些舍利子登一消息,简接地为这位尼姑辨护,证明她既有舍利子,故并非如一般人所传的那样不好,(恕我一时找不到这杂志)但这是自我安慰而已!尼姑既然自杀死去,便证明不是真的修行者了。由此亦可看出,舍利子与生前的道行并无多大关系,不然,这个尼姑那能会有舍利子出现呢?
对舍利的迷信
大概由于受了遗物崇拜信仰的影响,中国佛教徒竟对已死去了的僧、尼以及名居士的骨灰(舍利),产生了一种极幼稚可笑的迷信。据说,这种舍利能预示人的末来命运如何。凡去观看舍利的人(不少的寺院供奉着舍利),虽然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但随着各人的业力和运气的不同,各人对舍利所看到的颜色也都会不同的。据说,在家人以看到红色,出家人以看到黄色为上,至于看到灰色和黑色都属不利,必有丧亡云云。例如某和尚看的是黑色,不出一月,得家报说母丧,某人看的是灰色,过后不久,那健壮的年轻太太,忽然病逝等等的说法多得不胜枚举。
但我们当知道,这种说法显然是受了中国民间固有的迷信影响而来的。佛教讲三世因果,人生所有的一切哀乐祸福,早经前世业力所定,决非现在人力所能左右,或事先能够知道的。佛教所告诉人的,便是人如不得解脱,便还要去受轮回之苦,至于其它一切细节及有关日常生活上的未来祸福,佛教是永远没法告诉人的,不单是佛教如此,连世上一切较讲理的宗教,都还不能做到这一步。能告诉人未来命运如何如何的,只是那些相士、巫术师和卜课算命者所干的玩艺儿罢了。我真为今日的中国佛教惋惜,为什么要在舍利子上动脑筋,利用人民的迷信好奇心理来骗人呢?如说灰色和黑色不利,那末发舍利又怎么办呢?在佛教中明明承认有黑色发舍利一种。
舍利塔,舍利瓶,舍利会
凡安置舍利子的塔叫做舍利塔,释迦佛的遗体经火葬后,他的舍利被分成八分,安置于八个国家的舍利塔中。在中国,最早的舍利塔,相传在三国时,康僧会和尚感得舍利子后,由吴之孙权建了第一座舍利塔。当纪元六○一年,元寿主元年时,隋文帝曾令全国各州三十寺中各建舍利塔一座,翌年,又令五十二州中各建舍利塔(广弘明集第十七)。但也有隋文帝共建舍利塔一百十一座之说。在这些舍利塔中,有一座建于蒋州(江苏省南京山聂山)栖霞寺,共计五层,全高约五十尺,用极精致之灰黑色大理石筑成。
凡盛舍利的叫做舍利瓶或称为舍利壶、骨壶。制造这些盛器的材料有金属、石器、陶器及木材等。但在今日若干中国佛教寺院中,常将名僧的舍利放在玻璃盘上,上覆以水晶盖,这比较讲究一点,也容易让人观着。
供奉舍利子的宗教聚会叫做舍利会,或称舍利报恩讲或舍利忏法,据「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下意见,凡有人供舍利,可得十种功德,例如能得肉眼清净,远离愚痴……等等。这当然是为了鼓励人崇敬舍利而才想出来的什么「功德」,这也是一种迷信,不合佛教的教义。
最后,在此顺便一提,在佛教经典中有一种鸟叫做sari,中文也译成舍利,这种鸟又可称作百舌鸟,反舌鸟,在「阿弥陀经」中描写西方净土中有这种舍利。不必说,这种舍利和死人的骨灰被称为舍利,当然是完全不同的。
未分卷 附录二 略窥基督教与佛教的互动情形
唐代基督教中的佛教影响––景教
景教的起源及入唐后情形
我国在唐朝时,国运昌隆,塞外民族及日本国民均纷纷赴长安侨居,或经商,或留学,或传教。由于太宗对外来宗教采取宽大政策,以及中国与中亚及印度等诸国的水陆交通方便的结果,火祅教、摩尼教、基督教(后称为景教)与回教等均先后在中国创立寺院。但如严格言之,这些外来宗教在正式传入中国以前,与当年佛教传入中国一般,已经盛行于西域各民族之间了。详情在此不论。
当第五世纪初叶,有涅斯多留(Nestorius)与息利尔(Cyril)两人,曾为「基督之神人二性」之学说大起辩论,结困涅氏之说被教会定为异端,而遭放逐,涅氏率弟子们进入小亚细亚,四五○年顷客死于埃及。此后弟子们以经商、行医为本继续进入伊拉克,再入波斯(伊朗)而组织了独立教会,此教会于六三五年,唐贞观九年时,以波斯人阿罗本(Alopun原名拼音异说颇多,有说此非人名)为首正式传入中国。当时太宗曾命房玄龄迎于西郊,以后更拨国费予以建寺译经,尽了我国最大的优待。景教教会初称波斯寺,后改称大秦寺,至于从何时起改用「景教」名称,异说颇多,在此不论。景教以后受高宗、玄宗、德宗……等诸帝之保护及赞助,于西北及华北一带建立不少大秦寺,教势扩张不息。但当八四五年武宗废佛之时,景教亦大受迫害,教徒们均纷纷逃入中亚之东方,蒙古与中国之交界处,继续活动。其后,当十三世纪蒙古王朝元朝兴起以后,景教再度进入中国本土活动,甚至在江南一带建立教会,其时景教被呼为「也里可温教」。但当汉人明太祖即位后,由于各种原因,景教逐于中国本土绝迹无存了,所留者,不过是些在后被发现的各种遗物而已。
景教经典及遗物中的佛教色彩
景教在唐代之传道将近两百年之久,由于当时恰值佛教黄金时期,佛教势力压倒了各教之故,景教经典中也受了佛教的相当影响。
一、经典:自今世纪初在敦煌石室曾发现了「序听迷诗所经」、「一神论」、「宣元至本经」、「大圣通真归法赞」、「三威蒙度赞」、「志玄安乐经」、「宣元本经」、「尊经」等八部景教经典,其中「宣元至本经」和「大圣通员归法赞」系于二次大战后,才由日人小岛靖氏及佐伯好郎博士发表于世的。但原本已失仅存照片而已。景教经典均富于佛教或道教色彩,兹就其中之「序听迷诗所经」与「志玄安乐经」两经予以说明之。「序经」系属于景教经典中最古的一部,被撰述于景教入唐后不久之时。经文文字晦涩难解,连羽田享博士也大喊头痛。经之内容系叙说弥赛亚(耶稣)讲说天尊耶和华之法,以及从新旧两约圣经请说基督教教义与弥赛亚一代记。然而,在经中却出现了不少「诸佛」、「佛」、「恶业恶报」、「受戒」……等佛教重要用语。例如「诸佛及非人平章天阿罗汉」、「谁报佛慈恩」、「如有恶业众生堕落恶道」、「受戒人」等等。根据笔者之种种研究比较结果,「佛」系被用作基督教的神,「诸佛」似在指「诸灵」或「天使」。「恶业恶报」,非如佛教中的那般精细解释,不过是指犯恶者将要堕落于恶道地狱之意罢了。所谓「受戒」,无疑在指「受洗」而言了。关于「序经」中的佛教用语,愚见以为此乃不过是在初唐时的景教宣教师们,基于肤浅的佛教智识,借用了佛教用语,拟解释新兴宗教的景教教义罢了。当时景教的思想尚保持着一神论,还未受容有佛教教义。
其次,「志玄安乐经」系由波斯人景净所译述,属于第八世纪至第九世纪间晚唐时代作品,内容是弥赛亚之耶稣答复岑稳僧伽(彼得之意),讲说到达于安乐道之胜法。然而,本经之首尾两处系属于佛教净土三部经的说法形式,即是同于释迦被围绕于弟子们一问一答的样式。但是,志经中又出现着「无所障碍」、「善根」、「善智识」等佛教思想。其中所说人间能诵读「志玄安乐经」,并非父祖所结之缘,而是过去所积善恨所致。这个过去善根思想,显然与基督教教义正好相反。再者,在「志经」中也说着有如佛教「观无量寿经」中的十种观法,人们欲达胜道必须实行这些观法不可,人们应开始观想肉体衰残之苦以及与亲类离别之苦,以后再观想由盗、淫、酒而招的恶果云云。这些亦非基督教思想,大概是受了佛教教义影响而来。
二、遗物:景教的遗物自景教碑为始,另又有景教徒的墓石及钢制卍字十字架等。甚至连这些东西也富于佛教色彩,受了佛教影响而成的。
1、莲花十字架: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刻有莲台一座,但在上面却刻有十字架一个。再者,华北、西北、江苏、福建等地所发见的景教徒墓石及大理石上,均雕刻有种种不同形式的莲花。这个莲花或莲花十字架,自第七、八世纪开始至十三、十四世纪为止,人受景教徒所爱,被用在各处。但景教徒到底系用何种意义解释莲花呢?在佛教中如众所知,莲花被借用来譬作绝对不可思议之妙法,而又是清净的象征。再者,莲花对于净土宗,实有如十字架在基督教中的重要地位一般,只要一研究「华座观」便知其原因了。然而,对于景教徒,莲花决不是「法」,因为在莲花上尚置有十字架之故。他们也许将莲花比作活着的基督徒?或是用作中国人所说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义?
2、卍字十字架:距今三十余年前,在黄河弯曲内之土地中(河套),发现了一千三百个以上的铜制十字架,在多数的十字架之正当中,竟刻有佛教的卍字。据景教权威佐伯好郎博士意见,这是景教徒所佩带的「护符」,受了佛教影响而产生的。笔者对此虽无异见,但以为元之蒙古人景教徒用了卍字,是当年景教徒们与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之时,或从那里带回了卍字亦未一定的推测,不能说完全不对。如众所知,卍字决非佛教古有之专用品,而是从古起便在欧洲及印度一带使用了。德国的希特拉岂非亦曾用过卍字?(至于卍和卍字九十度旋转的两种不同写法,日本学者却以为是一样的东西)。
结论:景教采用了佛教的有力原因
至少可推测如以下之原因:一、景教曾助印度僧译过胡本「六波罗密经」,此后,景教或是多少受容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二、由于景教在唐朝系一新兴宗教,也许借用了佛教的东西,想来解释景教?三、大凡以往一切新兴宗教出现时,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原有宗教的某些东西,化为己物。景教亦拟将佛教的物予以基督教化?四、唐朝时,「三教同源」思想盛行(儒佛道),景教拟创造四教同源?五、从丰富地使用了佛教用语的景教经典来看,也许是某佛教徒(或一人以上)曾协助了景教宣教师?
基督教传入佛教圈中的副产品––净土宗
美国芝加哥大学宗教比较学教授Dr.PierceBeaver曾于日前参加「基督教日本宗教研究社」(TheChristianCenterForStudyofJapaneseReligions)所主持之各宗教名人座谈会,席间,该教授曾向佛教大学教授发问:「基督教与佛教净土宗同为依赖他力之信仰,耶稣基督和阿弥陀佛都能替人赎罪救人,可否请告知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关于此难题,当时系由笔者予以简略答复,兹特将该说明予以扩大补充,用中文写成此小稿,以作为中国教牧圣工人员研究净土宗时参考之用。
历史背景
约在两千年前左右,在东方的世界同时发生了两个有关「救赎人类」的大思想,一即基督教,另一即属于佛教的净土宗,她们都强调人难自救,惟需依赖从外界而来的他力才行,(依靠某种神或佛才能得救的道理,在宗教学上名曰他力信仰)或依靠耶稣基督或依靠阿弥陀佛。
基督教由耶稣基督所创,通过使徒保罗在欧洲努力传道之结果,基督教于今日逐成为欧美人主要之宗教,并在其它地区获得相当布道基础。关于净土宗之成立虽在印度,但甚难明白其较正确之年代,简直没有任何证据可供研究参考有关成立时期之用。虽然如此,但我仍可说,净土信仰之成立不会迟于第四世纪以后,因为在被称为大乘八宗之祖的印度大哲学家龙树(Nagarjuna150–250A.D.?)的名著作「十住毘婆沙论」十七卷中的第五卷第九品的「易行品」中,已将佛教分成「难行道」与「易行道」两大类,简略说明净土阿弥陀信仰之教义,「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一句梵文为Anuttara-samyaksam-bodhi意即得「无上正等正觉。」
借着龙树的著作,使我们多少得知些有关净土历史在印度的经过,也许这是最早的重要资料。有些欧美基督教学者,以为净土思想系受中国景教之影响而立,但这种说法还需要经过学术性的详细考证后才能确定,迄今为止,只是一种推测而已。
说也奇怪,净土信仰在印度并无发生重大影响,全靠通过中国人慧远(三三四–四一六年)、昙鸾(四七六–五四二年)、道绰(五六二–六四五年)及善导(六一三–六八一年)等笃信者努力传扬后,净土宗逐成为今日亚洲佛教的王座,无论在中国、日本或海外华侨之间,凡是有人住的地方,便能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之声(日本净土宗系源自中国净土思想而立)。中国净土宗大成者善导和尚,活跃于唐朝,他在长安所住之处,离基督教一派的景教大秦寺仅只十五街左右,也许他曾知道景教亦朱一定。不过,善导到底曾否受了景教影响,而树立了净土教义解释,因缺少证据难下一结论,虽然我曾就读的佛教大学教授们勉励我去研究这一题目,但到底无从下手,只好作罢。(请注意,即使善导曾受景教影响,也只是在教义解释方面而已,净土宗早在他以前在印度产生,并早由慧远信奉了,所以笔者个人以为净土思想之成立,不可能由于善导受了景教影响而立的。)
主要教义
1、净土宗-根据净土宗所依三经所载,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教徒相信这些经产自印度,且都为释迦佛所说)人人都是罪人、凡夫,沉沦于烦恼之中,人难自救,因不能完全实行佛道修行之故。人如何能克服肉体私欲?这里只有一条路,一座门,此即易行道之净土门,为人人而开,大家都能藉此开悟成佛。净土教徒虽强调自己信仰之好处,但并不否认别宗修行之功德,他们也许有机会成佛,但难似摘下月亮般罢了。
根据净土三经所说(假定这些经确系释迦所说),释迦佛曾于某次说到有一阿弥陀佛住于西方极乐世界,人若信他所发救人之四十八愿,尤其是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并不断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死后便能往生西方而成佛。(南无,Namas.意即皈依。Amitabha意即无限的光辉,Amitayus意即无限的生命,佛Buddha即觉悟者之意。南无阿弥陀佛,意即归依无限的光辉(生命)的觉者。)据说阿弥陀佛未成佛前系为法藏比丘(和尚)活于未有人类历史以前,不知几千万年之往昔,他发愿,他修行,自己吃苦而种下功德,成佛后,他像基督一样,将自己所作的善功赠送于人,人若信他的功德便能「因信成佛」,不单自己无需吃苦修行,且藉阿弥陀佛之恩典便能达到往生之目的。从一般吃不起佛教修行之苦的人看来,这真是天来福音,何乐而不为!
阿弥陀佛不是创造主(佛教根本否认有创造之说),如果把他当上帝一样来相信研究,那是外行了。阿弥陀佛之所以存在,只凭佛经所说而已,甚至连佛经中也找不出一点点有关阿弥陀佛曾在地球上活过的历史资料证明。所以如有笃信阿弥陀佛真是曾为法藏比丘等等说法,只不过是基于「我相信如此如此……」而来罢了,如要他说出历史根据来是没有办法的。
西方净土中分成九等阶级,按照信徒生前之行为好坏及念佛次数之多少,于死后往生于不同之阶级之中。此即所谓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中又分上生、中生及下生而共成九品。下品下生者虽亦去了净土,但需经过十二大劫(一大劫是十三万四干四百万年)后莲花方开,再听佛法生道心而成佛。故此在唐代的不少净土教徒部会努力实行小豆念佛,念一句佛号,抓一粒豆子,由此可知每天共念多少遍佛号,一生中念了多少,当然念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妙,终日惟醉心于念佛而已,但今日有如此精神者,恐怕只是凤毛麟角罢了,不做工,便没饭吃,谁有这些闲工夫来念佛?如果念佛号真能往生净土,那未首先去那地的,似乎只属出家的净土宗和尚和尼姑了,因他们比在家人有工夫念佛(如果他们真的实行),这是不公平的!净土宗到了日本后,中途变了质,净土宗之祖法然上人之高足亲鸾(一一七三–一二六二年),另倡新学说,他以为人只需信阿弥陀佛之功德便能得赎,无需苦苦念佛,这些都是无用的;这派学说逐渐扩张,而成今日之真宗,拥有日本佛教中最多的信徒,真宗颇似基督教,大家都主张「因信称义」,(虽然真宗不用「义」这个术语),故此,日本基督教的惟一劲敌,恐怕亦是真宗了,他们的和尚可以留头发,穿西装,有妻子儿女,什么都吃(别宗和尚亦如此,但不许留头发),故此,真宗是佛教中的「基督徒」,所不同者,他们仍信阿弥陀佛。
二、基督教-根据圣经各处所载,和净土宗所说一样,人人都是罪人,人不能自己救自己,惟有依赖耶稣基督钉十字架之功劳而已(此与信阿弥陀佛之功德颇相同)。自从马丁路德发现「因信称义」之后,人所行的功德及自我苦行等被完全否认,在上帝前变成一文不值,人自己在救恩一事上不能伸手做什么,唯依靠上帝之宏恩,通过基督十架之救赎而已。但请注意,净土宗在这点上却与基督教不同,他们仍旧承认人在佛教中有自救成佛之可能,修善行,积功德仍有某些价值,但甚难达到自救的目的罢了。
每个基督徒都被允许死后去天国(这与净土教徒于死后才能去净土类似),死这个字在佛教中是忌用的,佛教用「圆寂」来替。在天国中没有等级,人人都是一样,这与净土九品不同。但净土教徒常喜批评基督教王国,说:「王国中有两个阶级。一即上帝,一即基督徒,基督徒永远是基督徒,永远不能升为上帝。但佛土中却不同,人人都能成佛,和阿弥陀佛一样地位。」这话说得并不错,但要知道人成佛并非就是变成神,佛系开悟者;是修道,闻道后而才成佛者,而神本身即系道,是真理,佛和上帝在本质上根本不同,拿佛教的眼光来批评基督教上帝是最不公平的态度,因基督教是「有神教」,佛教是「无神教」(如人信释迦佛、阿弥陀佛以及大日如来,观音菩萨等与上帝一样,那是堕落了的多神崇拜,决非纯粹佛教)她们在两个不同的历史背景中生长起来,一在犹太国,一在印度,故此净土教徒如只根据他的信仰来批评基督教上帝,那就好象瞎子看花,乱摸一阵而已。
结论
净土宗和基督教一同强调他力信仰,人需依靠某种力量才能得赎,但对于无神教的佛教说来,相信阿弥陀佛的道理,实在有点奇怪,在佛教中好象「半路里杀出程咬金」一样。关于净土令人发生疑问的要点可概述如下。
一、既然释迦佛一生主张自力修行,以期成佛(他自己苦行数年才成佛),并反对依赖他力信仰,但为何说了阿弥陀佛救人的道理?释迦佛真的说过这个道理吗?因所有佛经都无作者姓名,且都在经首冠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的方式,以增其权威性,因此不得不令人疑惑曾有人捏造了一个西方净土之说,写下了净土经典,而冒充这是「佛说」的可能了。
二、谁是阿弥陀佛?他是历史上的真人物吗?如他只系「形而上学」的存在者,那实在大有问题了。
关于以上两大问题以及净土经典真伪问题,自数年前在日本佛教界中便不断展开热烈辩论。有些佛教学者主张阿弥陀佛系神话,这种信仰也许在当时印度,受外界之宗教或哲学所影响而成立者,要言之,净土信仰并非释迦所说。日本京都真宗系佛教龙谷大学教授苦干人,曾公开在佛教报纸上批评净土信仰之不确实,并主张大乘非佛说,结果把某些保守派的信徒们气得怒发冲冠,一齐呈文真宗之总议会,要求罢免七位「异端份子」的大学教授,其中包括大学校长在内,据我所知,今日日本一般佛教大学教授之间,几乎部不信阿弥陀佛的道理了,这系基于学术研究结果而来。至于中国的净土教僧侣及信徒大都仍保守确信净土信仰,这是因他们只信而不研究的缘故。
根据几位曾信阿弥陀佛的和尚后改信基督的日本人所说,他们之不信净土,系知道阿弥陀佛非历史性人物而来。龟谷凌云,道旗泰诚及大堀善谛等都如此表示,欲知详情,请参考「失群的羊」(归主出版社)。
未分卷 附录三 祖先与亡灵崇拜的研究
根据近代宗教史学者、民俗学学者、民族学学者,以及在土人中传道的宣教师们等的研究报告,我们知道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中国、日本,以及受了中国文化影响的其它亚洲若干国家人民,十分郑重于敬拜祖先的灵和亡灵以外(注),其它如印度、埃及、波斯、罗马、希拉、古巴比伦、非洲、欧洲、美洲、澳洲等地,都或曾在古时有过亡灵崇拜的行为,或迄至今日有些地方仍保守着这种风俗。从下列所举的例子看来,我们能知道祭祀祖灵和亡灵决不是汉民族独有的仪礼,别人也有同样的习惯。
注:在宗教学上凡死人的灵都可称为亡灵,其中可能包括自己代代祖宗的灵、父母、伯叔……甚至自己的弟妹、儿女、朋友和国家中的名人英雄等的亡灵。所谓「祖先」当然是仅指自己的祖先之灵,在宗教学上,常用「亡灵崇拜」一术语来包括一切值得自己敬拜或思慕的死人之灵。祖先崇拜(ANCESTOR-WORSHIP)俗称拜祖宗一语,如严格言之,只指祀祖灵。但事实上,在世界各民族问,每当祭祀祖先时,不单只祭祖灵,而大都也包括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亡灵在内,所以「祖先崇拜」也可称作亡灵崇拜,「亡灵崇拜」中也包含蓍祖先崇拜在内。在本文中常将「祖灵」、「祖先」和「亡灵」一起使用。在「祖先崇拜」中是包含有其它亡灵在内的,这点敬请注意。
各民族间的祖先和亡灵崇拜
一、欧洲与亚洲的祭祖风俗
当古代印度人拜祖灵或亡灵时,不像我们中国人只向着那看不见的嗑头跪拜,印度人是先选择三位活着的婆罗门僧侣,作为祖灵或亡灵的代理人,家长将所有应供给祖灵的食物和礼物,都统统送给这三位僧侣,算是祖灵已收下了这些东西。但这三个人是被严禁再拿这些食物和自己的朋友吃喝快乐的,祭毕后,婆罗门僧侣的身上便被带有各种「禁忌」了。以僧侣为亡灵的代理人,或在祭祀时以一部份食物当归于僧侣的风俗,在世界各民族间都有相似的痕迹可寻,也许这和并不实际从事生产劳动的僧侣之生活有关亦朱一定。(在中国古代祭祖时,常请自己的小辈坐于高堂,扮成祖先,享用饭食,这叫做「立尸」,与印度风俗极相似。)
古代波斯人称祖先为Fravashi,他们是守护灵,在战争时能令子孙们百战百胜,凯旋而归。在农事上,促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在家庭中,保护一家繁昌,代代不绝。每当波斯历的年终时,活人也想起祖先来了,于是在阳历的三月十日起至二十止的一段时期中,相信祖灵们都要从那个世界回来老家看看。于是子孙们在此时,如同中国人举行盂兰盆会般地,忙碌着为亡灵预备食物及衣类等等。但当祭毕以后,又照例举行送出亡灵的仪式,请他们回去,以免在老家作祟。由于古代人大都相信亡灵是污秽的,可恐怖的,应是敬而远之的缘故,在各民族间都有各种送灵出去的仪式,清除房间和屋子的习惯,中国人亦不例外。
古代罗马人把祖灵DiiManes看成是家族中的一员,且承认死者的权利,祖灵是一家中的氏神(LarFamiliaris),每逢二月十日至廿一日止,在民间举行祖灵节Parentalia,最后一天则是国家的节日,在这十一天中,家家户户都挑选适当的日子前往扫墓(上坟),在坟前插上玫瑰花和紫罗兰,供奉乳、油、蜜等。此时活人都在坟前坐下吃喝,并相信祖灵亦一同参与这顿美餐。在廿二日,是罗马人的家族集合日,招请祖灵和亡灵一同和活人吃喝快乐。从这点,我们可知道祖先崇拜实在也和家族间的「血缘」颇有关系的,藉此,子孙们也能团结一致。似乎在家族制度越牢固的地方,祖先崇拜也是越兴盛的,罗马人也和中国人一样,不忘记供养那些所谓没有子孙,饥饿于饮食的游魂和孤魂的。在十一日与十三日中,特别为此设立孤魂节Lemuria,这个和中国的「施饿鬼」相类似。
古代希拉人在Aathesteria时也有祭祀亡灵的习惯。在Anthestrion月的第十二日,是新葡萄酒开瓶之日,不单大人们垂涎三尺,欢欣若狂,连孩子们也都不去学校,在家一起吃喝快乐。但在第二天的十三日,喜气便突然消去,而换成阴气惨惨的祭祖宗了,摆设食物、葡萄酒、水果等招请回家的亡灵。祭毕后,家长却又战竞地向祖灵们喊着说:「灵魂们啊!请出去吧!Anthesteria已经完毕了!」
西伯利亚的士民「伏由库」人,也是常常追想思慕亡灵的,他们竟常将自己吃剩了的食物放在后院供养他们。另又在收割饲草前,照例举行以死者为主的大宴席,此时,在桌上多放一份或数份死者的餐具,由家长或长老于祷告后,右手高举盛满了酒的杯子向亡灵们致辞道:「曾在此世住过的父亲、母亲、伯父……孩子们……,请你们都来吃喝自己最欢喜的东西吧!并请你们多多保护我们的孩子们(指着列席者)健康!」
这个与亡灵一同坐席,视祖灵「音容宛在」的拜祖宗很有趣。笔者的家乡杭州,是专门另设筵席供奉祖灵和亡灵的,祭祀中人人那敢和死灵一起吃喝?大人们一律退避三舍,孩子们都吓作一团,因为如果吵乱了这个筵席,或孩子们摸了祖灵所坐的椅子,将会招得飞来横祸的。原始民对死灵恐怖的观念,仍旧在此隐隐可见。
古代巴比伦人看亡灵Lil是一种恶灵,他是嫉妒活人,同活人作祟的可怕的幽灵,所以要常常向亡灵供奉食物等安慰之。巴比伦人又将徘徊在坟墓附近的灵称作Ekimnra,另相信在一切所有的活物中都有一种叫做Zi的灵存在着。古代埃及人也把灵分成三类,其中的Ka相当于巴比伦人的Zi,人死后的灵魂叫做Ba,这个Ba形如青鹭,是住在Osiris神天国的主体。但不单亡灵是Ba,连天上许许多多的神明亦都是Ba,但诸神的灵却另被称为Khu。这个人死了即变成神的思想,印度和日本也都是一样的。以上巴比伦和埃及人的多魂多灵思想,和中国人的「三魂六魄」说十分类似。其实,在古代许多民族中间,都相信死者的灵是复数的,是散在于各处的,如在死去时的床边,坟墓中,树林的顶上(在看望着子孙),阴间中,或在天堂已成了神云云。
根据Allen氏的报告,NewCaledonia人所崇拜的神,其实便是他们的祖先。祖先的遗物都成了含有某种力量的「咒物」而大受活人敬拜。(佛教高僧的遗骨灰,被建造成塔安置其中亦广受人民崇拜)。在他们中间叫做Tara的神的名字,原是「死人」的意义。酋长在祭祖时常祈祷叫着说:「慈爱的我祖啊!请吃这些东西,并祝福我们的孩子们!」(Allen"EvolutionOfTheIdeaOfGod"pp.33,34,71)
非洲的Zulu族人民以为「打喷嚏」系是祖灵来临,而感到有祖宗的加护而快乐万分。(中国和日本人以为打喷嚏是有人在论及自己,或赞美,或批评)。宗教史大家MaxMuller说,Zule族的宗教不单是由拜祖宗而起,连他们的日常德行也是由于祖灵崇拜而规定了的,这族人常常叫着说:「我祖的灵啊!请你救救我啊!」(MaxMuller"AnthropolgicalReigion"pp.281,287,288,911,916)这有点像中国人着急时呼叫皇天和已死的父母之灵救我一般。难怪英国的H.氏和其它若干宗教学学者,要主张亡灵崇拜或祖先崇拜便是一切宗教的起源了,但笔者却不以为这是绝对的学说。其它,如澳洲的土人,新几内亚一带的土人,美洲的印第安人之中,都仍大都保守着祖灵崇拜的风俗,在此不拟一一举例。
二、诸圣节与万灵节
论到今日欧洲各国,由于人民大都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在内),崇拜一神之故,大家已不再举行什么祭祖的仪式了。但当欧洲人民未接受基督教以前(或说基督教传入欧洲以先),大概是和其它原始民一样,曾举行过亡灵崇拜的。从今日尚留于世的「诸圣节」和「万灵节」来看,或多或少可能予以证明。
在今日欧洲社会,每年十一月一日定为「诸圣节」(AllSaintsDay),自九世纪以来,罗马教会便规定了这个节期。英国教会亦在此日,希拉正教教会,以圣灵降临节后的第一个主日为此节。所谓诸圣节是纪念基督教中已死去的诸圣徒,虽没有崇拜祖宗那样来得厉害,但仍免不了有纪念死人的观念在内。这个诸圣节大概是由古时民间拜祖宗的信仰变化而来的。
除诸圣节外,在天主教会更有「万灵节」(AllSouls-Day),日期在十一月二日,(如碰到是礼拜日,则改为翌日举行)。在这天,好象中国的和尚在盂兰盆节时,超度死灵出地狱一般,罗马教会被准许举行三次弥撒,为堕落在炼狱中的灵魂祈祷,求救。这个炼狱思想和佛教的「中有说」十分相同,以为人在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中,被放在转轮回前的阶段中,如能予以超度,则能获救云云,但今日大多数僧侣解释成这个超度是为安慰活人,并非为死者。这个万灵节的行事自第十世纪以来,便在本泥狄克修道派势力较强的法国和意大利北部一带,同派信徒的家庭中举行。以后大家群起仿效,由于人情所致(?),自第十四世纪以来,便被罗马教会予以公认。更自一九一五年起,在万灵节中特准可举行三次弥撒。在这天,除在教堂内有讲道外,并一齐举行扫墓,各地方均有各种不同的行事。在墓前点烛,以及烧起葶的十字架时,均令人不得不连想起盂兰盆会来了。日本东洋大学教授渡边照宏氏以为这个万灵节原非基督教的节日,而是一种民间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古时的民间仪礼终于跑进了基督教中,变成了种种形式残存于教会之中。(氏着「死后的世界」一二○页)
三、中国人的祭祖
论到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已是人人知道,似乎不必要再多说了,但笔者略有自己的看法,特简述如下,以供参考及请指正。在我国,大致在清明、盂兰盆会、冬至和死者命日等的四次外,举行扫墓祭祖。除了若干家庭天天殷勤地在死者牌位前供奉饮食外,其它大多数的家庭除在这四次外,是不祭祖宗的。除这四次以外,祖灵和亡灵似乎无须要人间烟火。不必说,中国人的祭祖主要是根源于儒家的孝道教训与民间信仰的传说,以及中国的家族血缘关系而来,当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儒教的「孝经」问世,儒家的孝道思想广被宣扬以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已渐渐进步到因思慕追远祖先而祭祖的地步了。但在若干地方,仍没有完全脱离如民俗学者所说的害怕亡灵的观念。不管「孝经」的作者是孔子,抑是曾于,或是别人记述了孔子对曾子所讲的道等等的各种意见如何,孝经最后的一章明白地告诉了生者对于死者应尽的责任如何。「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时爱敬,生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谊备矣,孝子之事终矣。」(「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但儒家虽劝人要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但并无说明亡灵现在何处,或将从何处来享受人间祭祀?这个问题只有交给佛教来解决了。笔者以为一直要到隋唐时代,密教兴起,佛教广行了盂兰盆会,以及推广了六道轮回、阴间地狱等思想后,中国人民在向来漠然的死者仪式和思亲祈福的祭祖仪礼上,更被添上了什么目莲救母,举行盂兰盆会可以拯救祖灵在地狱倒悬之苦,有宗教性和醒世作用的神秘色彩了。渡边教授说:「在唐代时,密教的豪华仪式和样式输入中国,也影响了死者仪礼的样式。但由于中国人一向尊重祖先以来的葬礼,借着佛教的葬仪在很久时期未被一般化。普及于民间之时,大概已在宋代以后了吧!」(「日本的佛教」一○六页)。
中国的道家在祖先崇拜一事上,也不甘示弱,他们也急忙地制定了「中元节」,以便和佛教的盂兰盆会争个高低(?)。道家道,正月十五是上元,是赐天官紫微大帝,判断人间祸福的日子,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是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监察人间罪恶的日子,十月十五日是下元,是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巡察人间的日子。道家在中元节原是举行敬神的祭典,但以后却变成了亡灵来日(中元为阴生之日)以及敬鬼、请鬼和施鬼的亡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了。这大概是道家为了适合一股人民的胃口之故。在日本,中元节是像中国中秋节般大家互赠礼物的(中秋节则不赠)。
另据台湾佛教徒张文进氏的意见,在中国民间所信的七月初一日起开鬼门,七月廿九日关鬼门的信仰,原是中国民间的传说,他又根据百科辞典第五卷第二九八页所载,七月十三日用麻壳在门前点火迎亡灵回来,七月十六日用火送亡灵回去,起源于「周礼」。无疑地,在「周礼」中所载的几与古代其它民族,相信亡灵要在某一时期回来,予以欢迎并送他回去一样。张氏继续引用「重增搜神记」及「明一统志」所载的开闭鬼门的传说,并予以反驳之。他说唐肃宗至德年间,目莲尊者渡海来青阳九华山,食白土,年九十岁才死,为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管理十殿阎罗,发大慈悲心,于每年七月初一日起至月底止开鬼门放众鬼出来,接受人间供奉,此种俗说根本与佛教无关,不知是什么人,藉目莲尊者的名义捏造了这段故事,原来目莲尊者的年代,至唐肃宗时已差一千多年,岂有目莲尊者来九华山的道理……。」(台湾佛教「觉生杂志」,一九五七年九月一日刊)
因此,我们或可说,今日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是由儒家、道家、佛教、古来民间信仰,以及其它各种传说附会等携手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从「宗教学」约立场来看,也许是一种最复杂多端的祖先崇拜和亡灵崇拜的形态了。
祖先崇拜仪礼的共同点
虽不是一式一样,但在民族间的祖先崇拜仪礼中,是能够发现其共同点的。
一、各民族间几乎都有祖灵要在某一时期回来的传说,此时子孙们摆设筵席供奉他们。子孙们又都规定在一年中的最适当日期,去死者的坟墓参拜,这些日期大都选在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新酒酿成、秋收前后和年关岁尾等在农耕中重要的节期时。
二、凡欢迎祖灵和亡灵回来享受人间烟火的人们,大都不欢迎这些亡灵就此常住家中不走。祭祖毕后,便速速地用各种方法送亡灵回去,以免他们在家对活人不利(?)。所谓「祓除」(exorcism)的行事都在这时举行。
三、当欢迎亡灵回来时,各民族间又大都同时举行施饿鬼、与其说是同情这些饿鬼没东西吃,予以安慰,毋宁说是害怕这些凶狠狠的饿鬼因嫉妒亡灵,或妨碍他进入家中,或动手抢东西吃而才另设祭坛的。不单中国和日本有此祭饿鬼,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之例。
四、在迎祖和送祖时,各地都少不了「火」这个东西。「火」自古代起便被信有防魔驱邪之力,借着火,诸种食物及道具又能送至诸神或死者手中。对于亡灵,火又有发光照耀离暗入明的功效。故在人死时,在其头和脚旁置灯明,免其在黑暗中行走,当欢迎亡灵回家时,大都用火接他回来,免其走错门路。当送他回去时,又用火。笔者以为这时的火之功效大都含有驱邪的观念较多。
五、民间习俗的祭祖,以后其一部分常被新起的强力的宗教所吸收合并而去,以后只能见其痕迹罢了。例如中国原有的民间祭祖及七月间开闭鬼门关等的传说,被佛教的盂兰盆会所吸收,到今日,已有许多人竟弄不清楚那个是佛教,那个是民间信仰了。欧洲的古代祭祖宗习俗大概在以后进入天主教中而成了诸圣节和万灵节了。
「盂兰盆经」及盂兰盆会起源考
在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上,演着最重要角色的莫过于在七月间举行的盂兰盆会了。其时民间相传一切死灵都要从地狱回来与家人团聚,几乎家家户户都设宴供奉死灵,并数家或数十家联合起来延请和尚道士前来举行各种宗教行事,以超度死灵。在杭州的每条街上又可看见挂满了各种纸制的衣裤以及供僧道所用的高台。在这段鬼节,孩子们都被禁止在夜间一人游玩,免被恶灵所害。关于「盂兰盆经」的内容,略论如下。
一、盂兰盆的意义-据佛教说,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在某日以神通力观看已死母亲所在之时,不知为何原因,她竟坠落在地狱之中受着倒悬之苦。目莲见此惊而又悲,立即向佛陀请教拯救母亲之方法。佛陀答道:「母亲受着倒悬之苦,是由于生前有着贪欲的行为所致,你必须代替母亲积下能从这苦界救出的善行不可。为此,可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两安居完毕之日,同所有比丘供养百味饮食,并请念经,藉此功德便能获救。」目莲照此而行,母亲终于被拯救了云云。据说,这就是目莲救母的故事,也是举行盂兰盆会的根据,但这部「盂兰盆经」早经日本学者公认为伪经,是由中国或中印和尚合作为迎合中国人孝道思想而写的。
按「盂兰盆经」梵名为Ullabana-sutra,相传为西晋竺法护所译(但在出三藏记集中已失译),但在佛教经藏中另有类似的两译本,「报恩奉盆经」(失译)和「大盆净土经」(见法苑珠林第六十二)。后者大概是盂兰盆经的异本。据望月信亨博士等所着的「佛教大辞典」解释,Ullabana(盂兰盆)是由有「倒悬」之音义的梵文Avalambana转讹而来的。唐朝大慈恩寺玄应于贞观末年奉敕所着的「一切经音义」中也主张「盂兰盆」系言讹。正言之,应曰鸟蓝婆拿,译成倒悬……旧时称盂乃贮食物之器的意义,实系错误」云云(按:「一切经音义」共廿五卷,系校正了四五八部经与律,对译梵文,并对难解字句、名目予以注释的书籍)。原来,「盂兰盆」三字实在是从Ullabana音译而来,将bana译成「盆」的汉音而已。池田澄达氏的研究结果,主张bana相当于「盆」,故并无什么「器」,「贮」的意义在内。(「宗教研究」第三之一「关于盂兰盆经」)在异译「报恩奉盆经」中单说「尽世甘美以供养众僧」,并无「以着盆中」之语。再者。此异译本用结语「目莲比丘一切众欢喜奉行」,「盂兰盆经」虽也用结语「此大会大菩萨皆大欢喜,而目莲悲啼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莲之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但在此经的形式的结语完毕后,又再复述道:「尔时目莲复白佛言,……以尽世甘美安盂兰盆中」等语。这些多余的句子促使了望月信亨博士疑惑丛生,因而他主张说「即使此经被断定全非伪经,但至少可说这些句子是在中国被添上去的。」(见佛教大辞典第二四四页),但根据同辞典的「伪经」项中,却把这部盂兰盆经列入伪经之中(此辞典由多数佛教学者共编而成,全书共八大卷七十余页,为佛教辞典中的王者)。
原来在中国的佛教中,曾出现了许多由无名氏写成的不合佛教思想的经典(印度的佛经除论藏外,也是没有作者名字的),这些东西的内容大都调和妥协了儒道两教和民间信仰,佛教称此为「伪经」。在东晋前已发生了此现象,在出三藏记集第五所引安公疑经录中曾列有伪经「宝如来经」以下廿六部三十卷,以后伪经仍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多,当唐代时有门佺、智升等僧侣出来整理,辨别真伪。当唐贞观年间,已有伪经四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之多了(详情请参阅拙著「佛教学研究」第五章第五节之二)。虽然今日大多数的日本佛教学者认盂兰盆经为伪经,非印度原有之物,但中国大多佛教徒们仍不加以研究,以此经为「正典」,且作为盂兰盆会的根据。
从本经的注意孝道来看,本经在中国著作的一说几无疑问。笔者以为此经或由印度僧侣和中国僧侣共同合着而成,或由精通梵文的中国僧侣所着亦未一定。兹引用本经之数语以作本段的结语。「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亿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盂兰盆经)
二、盂兰盆会的起源-根据渡边照宏教授的意见:「释迦牟尼的教团是纯粹的修行者的集合,与宗教仪礼––生死吉凶时的仪式和咒术毫无一点关系,这是由于跟随佛陀的人们其真诚的宗教态度所致,能保持了这纯粹也是由于古代的社会环境所造成。原来,印度人或个人或社会,在各种机会中需要宗教仪礼,如缺少了则简直不能活。为这个目的而有了世袭的职业的宗教家婆罗门。因此,在宗教仪礼上,佛教僧根本没被人请求过。」(「佛教」一八八页)渡边氏说得不错,在释迦的原始佛教教团中是严禁为死者举行宗教仪礼的,但自佛陀死去后,后世的无神论的理论到底满足不了信多神多鬼的印度人民的需要,有关死的仪礼也逐渐钻进到佛教教团中来了。但无论如何,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能证明在释迦的教团中曾举行过像中国的盂兰盆会的痕迹。连盲目信盂兰盆经是「正典」的台湾佛教徒张文进氏,在某次佛教布教员讲习会中也主张中国现有的盂兰盆会根本与原来的意义不同。他说:「我们知道在印度古时,就有这一种的祭典是发源于释迦佛降生以前的,意义是庆祝平安,就是在雨期中已平安度过,而又要进入干季,要开始活动的庆祝(按印度旧四月起至七月止为雨期),而在佛在世时再加入阿难说(请看盂兰盆经)及目莲说,而形成为盂兰盆会的行事,是申明佛的孝道及施舍供佛及僧的法要,用盆盛五果百味及种种日用品送给僧伽的节分,其用意是在舍悭贪及孝养父母为宗旨,这个行事流传到我们中国来,其目的就变相了。」(「如何改善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拜拜」佛教觉生杂志,民国四十六年九月一日刊)。笔者假定在印度曾有过此节,并也有此盂兰盆经,但这个根本和今日中国的盂兰盆会的性质迥然不同,已经离这部「正典」十万八千里远了,这个行事的「变相」似乎也太厉害了!与其美其名曰「变相」,毋宁老实地说盂兰盆经和盂兰盆会是迎合了中国人的骨口,都是在中国诞生的东西为妙!但恐怕张氏不知这些原因,所以仍旧以假为真。
张氏在同文中斥责民间所传祖灵和亡灵回来的信仰是与佛教无关的,他说「每年七月初一起至月底止开鬼门放鬼出来受人间供养,此种俗说根本与佛教无关……。」这几句话他说得对,这到底是古来的民间信仰,不应推到佛教身上去的。但事实上却又相反,佛教自唐代后即顺水推舟,为了适应一般人民之需要,而竟靠着这盂兰盆经为本,拉拢了民间开闭鬼门的传说,在七月十五日大行其各种所谓救度死人的祭礼了。说也可怜之极,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还都被蒙在鼓里,每逢盂兰盆会时,照例延请僧侣为亡魂超度(部份佛僧虽知这种超度无用,但都将错就错,以博得生活费用),但竟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原与佛教无关,不单祖先和故人之灵不能从地狱被救出来,自己还白费一大堆心血与金钱呢!今日不少僧侣大都解释替死人念经,不是为要超度死人,而是要死者的亲友藉此更精进于佛道,以致获得解脱,但一般人民却并不如此想,既不为死人,何必要花钱请人念经呢?
其次,盂兰盆会在中国社会到底起源于何时呢?是否在第一世纪汉朝时便和佛教一同传入了中国?关于这点,可谓异说纷纭,没人敢下正确的结论,兹举数说如下:
盂兰盆会在中国开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五三八年),相传在同泰寺最初陈设盂兰盆斋,当初唐时,此法已广及官民之间。(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
我国盂兰盆会起源,是在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年)七月十五日赐盂兰盆于章敬寺举行兰盆圣会为盂兰盆会的起源。(张文进氏,见同「觉生杂志」)
梁朝高僧宗怀说:「荆楚岁事记所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于本日举行盆会」。(梁朝起自五○二年至五五七年。属南北朝时代,离唐代宗约有二百余年––龚)
「七月丙戍,内出戍兰会赐章敬寺,设七庙神座,书尊号于幡上,百官迎谒于光顺门,自是岁以为常。」(资治通鉴卷二百廿四,唐纪四十,「佛教的根本真理」七四七页,宫本正尊。这个七月系指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年)的七月––龚)
佛教密教僧不空金刚(AnnghaVajra)着眼于景教的为死人祈祷,而于七六六年开始了为死者法会,盂兰盆会亦于是时开始。(沟口靖夫,「东洋文化史上的基督教」二一九页)
赞成不空金刚开始了盂兰盆会的另有a、挪威艾香德博士Dr.K,LReichelt。(中国佛教的真相及其传说)b、日本景教权威佐伯好郎博士。(TheNestorionMonumentinChina)c、日本道簇泰诚牧师。(见氏着祖先崇拜与基督教)
另据若干有关中国佛教的日本学者著作,大都采取此节起自唐代说,在梁朝时在佛教寺院中也许曾举行过盂兰盆会亦末一定,但根本没受人注意。直到唐朝才受太宗(?)所鼓励,先施行于各庙宇,然后才逐渐普遍于民间的,此时也许已是宋代了。唐朝的皇帝虽然对各宗教(包括景教祅教等在内)宽大为怀,但各宗教似都已成了帝室的御用品,各宗教都要为皇帝祈福。当七四二年天宝初年时,唐玄宗曾令大将军高力士到景教寺院中供奉了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等五代帝王的肖像。玄宗重儒教亦尊重祖先且亦为自已幸福,故有此举,在当时长安的寺院大概也供奉了帝室的肖像。四年后,七四六年(天宝五年)密教僧不空金刚从印度等国带来了约有五百余部的密教经论至长安后,更替佛教增加了神秘的咒术和祈祷思想。当上元元年,七六○年肃宗时,不空在大兴寺大建道场,举行息灾增益之法事,并祈祷郡凶除灭及圣寿无疆。肃宗后即代宗,张文进氏和宫本正尊博士及沟口靖夫教授等考证主张在这时开始盂兰盆会一事,大概极有可能,因为替死人祈祷的思想在此时业经成熟之故。笔者以为如果没有不空金刚传来神秘莫测,多神多鬼的密教思想,说不定盂兰盆会不致于在中国如此盛行了。因在唐代最有势力的天台宗和禅宗的教义,都是和中国盂兰盆会的内容水火不兼容的。
至于基督教方面的学者,如艾香德博士等所主张的不空金刚从景教学得替死人祈祷,而后开始了盂兰盆会的学说,是极有研究价值的。正如日本的若干净土宗学者们曾向我表示过,唐朝的净土宗善导大师或曾受了景教的影响亦未一定的意见一样,笔者以为不空曾受景教感化一说,并非是不可能的,盼望他日有人对此作更深入的研究!
要言之,我们现在或可说,盂兰盆会的祭典起于唐朝,普遍于宋代,大概是不会错得太厉害的。此盂兰盆会之始离开佛教初入中国时已过去了六百年左右(据佛教说,在纪元六七年佛教入华),至少在这段漫漫的长日子中,我们的祖先是不知道什么盂兰盆会的(汉代以前当然不必说了),当然他们根本没在七月十五日请过僧侣,为自己的祖灵和亡灵超度过。所以今天如有人以为基督徒不举行盂兰盆会,便是不救祖灵出地狱倒悬之苦,大逆不孝,对不起祖宗,那末,说这些话的人该怎样来对付活在唐朝以前的我们的祖宗呢?
崇拜亡灵的原因
古代世界各地的人民,连中国人也在内,为什么要崇拜祖先或亡灵呢?关于这个问题,综合宗教史家、民俗学家和民族学家等意见,约可分几点如下:(请注意,这是近代才有的新学说,在欧美及日本各大学都讲。)
一、由于精灵崇拜而来
古代的人民对于睡眠中的梦见与远地亲友会面,以及癫瘑或是令生起失神状态的疾病,或其它的精神病患等,都信是由于肉体内的另一种灵体活动所致。古代人对于死更是觉得神秘莫测,不可思议,如不是灵体离开了肉体而是什么呢?这种种的思考促使产生了灵魂和精灵等思想。在原始民中所信仰的神灵的来临Possession,神灵的感应obsession,驱邪exorcism,和禁忌Tabu等的现象,也随着而生。澳洲的土人中相信孩子是精灵(spirit)的作为所致。在中国民间流传说不孝子女和恶妻等都是由某种恶灵投胎,同自己报复而来的。在旧小说中常记有一个灵魂曾投胎数次,而成为某人某人,这都已含有了佛教的轮回思想在内了。一俟原始民相信有精灵存在于宇宙以后,对于祖灵和死灵的崇拜亦随着而起了。原来,最原始的原始民,相信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鱼虫禽兽等都是有能力的东西,人民均直接跪拜之,此时尚不能分别出物与灵的存在。以后稍稍进步一点,原始民不再直接拜这些东西,而是崇拜在于这些东西(或一部份)里面或后面的「灵体」了,此曰「口兄物崇拜」。据日本宗教学权威加藤玄智博士意见,当原始民有了能够分别出「灵」和「物」的意识,将精灵从口兄物崇拜抽出,予以单独或集体崇拜以后,便产生了祖灵和亡灵的崇拜了。他说:「这是属于第二期进步了的天然崇拜阶段,或可列于口兄物崇拜,或稍稍更进一步。」(「宗教学」九三页)说也稀奇,有高度文化的中国,时至今日,在不少人民中还保留着这个属于原始民的咒物崇拜,大山巨河、奇树怪石,以及死者的遗骨……等等,莫不香火隆盛,广受敬拜。
二、由于对亡灵恐惧而来
古代人民大都对死者怀着恐惧的心灵,他们以为亡灵是在嫉妒活人的,亡灵要加害活人,常常作祟的。凡一切的疾病痛苦以及遭遇不幸的事件等都系亡灵在背后捣乱,作祟所致,再如碰到旱魃、水灾及凶年时,亦相信是某种精灵在大发雷霆的结果。(印度的外道迦罗鸠驮迦旃延(KakudaKatyayana)竟主张当「自在天」快乐时,众生快乐,「自在天」发怒时,众生苦恼,一切祸福都系「自在天」所作所为。)特别是碰到不自然而死去的灵(如被杀、自杀、突然死去),都成为恶灵,恶灵不单要加害生前的对方,更会害及第三者,因他不满意自己死去的缘故。由于害怕,恐惧亡灵作崇加害,活人于是便不得不设法讨好,献媚亡灵,供奉食物等等,以求安全。这不单为死者有东西吃喝,实在是为了活人自己安全幸福之故。当人死去,出棺以后,即刻用盐撒遍房内全地,并用扫把清扫屋子,请祭司(和尚道士等等)作法驱邪等活动都被信是由于嫌恶亡灵惧怕亡灵再回来之故。当棺材自家中被抬至坟场时,常是要在街上东转西绕,然后才去坟场,据民俗学家意见(如日本大谷大学五来重博士等),这也是怕亡灵认得路再回老家之故。在原始民中,甚至今日的若干地方,亡灵大都被想成是污秽的,可怕的。Ankermann氏说:「民俗学所提供的证据已是十分丰富,对于死者祭祀的起源,如求自『由于对死者恐怖而起』,已是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宗教史大系」二五页)
三、由于对亡灵爱慕而来
祖灵和亡灵虽是可怕的,甚至污秽的,但却是值得爱慕的,看起来似乎和第二点发生矛盾,但实际上确在多数地方平行地实行着。死后经过一段时期,亡灵便失去了个性而变成「祖灵」,以后便成了家庭和乡土的守护神,保佑着子孙们的幸福和安全。每逢一定时候,亡灵要回来,其时,子孙们预备吃喝之物,供奉祖灵而使他们得到快乐。这时候的祖灵已变成了一种「力量」Power,对人们有益了。子孙们每逢远行他方,或制定新的未来计划,或遇到突发之事不能贸然予以解决之时,往往便向这个「力量」祈求庇护、指导与乞赐善策。难怪G.F.Moore教授主张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含有这个祈福的成分较多,和埃及人的单向死者供物意义不同(「宗教比较史概论」五一页)。
笔者以为中国人的较多向祖灵祈福,请求庇护,视祖灵为一种「力量」,大概由于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先,人民并无什么具体地可足以敬拜的「神」存在之故,而不得不将全副精神集中于亡灵上去了。所以中国人的祖灵有时已代替了「神」的地位,几乎握有掌管生死祸福的权力。但一当原为无神论的佛教在隋唐时期兴起了类似拜神的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等信仰后,一向在宗教上没依赖的多数人民,便纷纷由人文主义倒向这些佛教的「神」去了。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祟拜信仰(在宗教学上可称此为「多神崇拜」)能在中国民间普及,实也有其最大原因的!
大概越在高度文化的社会,对亡灵恐惧的成分越少,毋宁说,这时的祭祖含有更多的「亲爱追慕」祖先的观念在内了,人的智识一开,对死亡以及疾病,不幸等事发生的解释,也和原始人不同,以为自己所爱的父母及亲友虽已死了,那会来向我作祟呢?但是,这不过是一部份人的看法,时至今日,甚至在中国人中间,还隐隐地残留着对亡灵的恐惧。只要一看人死后请和尚道士来驱邪,以及盂兰盆会后急急地设法赶鬼回去等的行事,便知其一斑了。
在此再附带说一句,祖先崇拜的仪礼也往往是夸示家世权力的一种手段。凡拥有足够向世人显耀家世的人们,大概更多注意祖先崇拜的仪礼。
基督教不拜亡者的原因
基督教到底由于什么原因要禁止人去祭祀亡者呢?她的根据在那里呢?我们如果查考全部圣经思想,便能明白这些原因了。
一、在圣经中,上帝吩咐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上帝。」又说:「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出廿2–5)基督教把这个吩咐列为十诫中的第一诫和第二诫,由此可知其重要了。是的,宇宙间只有一位上帝,他是耶稣基督启示给人类的上帝。祖宗的灵和其它亡者的灵虽是一种灵体,但绝不能与这位最高的上帝相比。我们既有了这位上帝,不单不准再去拜其它的灵体,其实,也没有需要再去拜祖灵和亡灵了。因为我们已知道有一位真神,便不再像不认识上帝的人那样去崇拜亡灵了,圣经又说:「然而我们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万物都本于祂,我们也归于祂,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借着祂有的,我们也是借着祂有的。」(林前八6)
二、原始民和今日许多的人,由于不明白在宇宙间有一位上帝可以完全依靠仰赖,反而去向死人求救,同亡灵们祈求幸福与保护引导,这是活人求死人,多么的可怜啊!但基督教的圣经却明明的告诉我们说:「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徒十七28)「祂」是指上帝而言。不错,惟有这位有权能的上帝才能管理引导我们。至于由人死去以后变成了鬼的灵,那有力量来庇护活人呢?每年盂兰盆节或死者命日等日子时,岂非还要请和尚来超度拯救他们不是?这些「自身难保」的亡灵那能值得活人去依靠呢?圣经又告诉我们说:「你们要靠着主,依赖祂的大能,作刚强的人。」(弗六10)这位主便是耶稣基督!
三、根据民俗学家们的意见,原始民以及今日许多人以为人死了变成鬼,而这些鬼魂会作祟,会害人,所以活人因惧怕他们而不得不祭祀他们。不管这种说法对或不对,但基督徒是不怕任何黑暗世界的灵体来作祟和捣乱的。因为我们确信着天地万物和宇宙中一切可看见和不可见的世界,鄱在上帝的掌握管理之中。只要一看昔日耶稣的赶鬼,平静风和海以及奉主名赶鬼的门徒们所行的神迹,便能证明主耶稣有降伏恶魔鬼怪的莫大权力。
请注意,基督徒不是不信有鬼,而是靠着耶稣再不怕鬼来搅乱什么!因此,我们便无需再小心翼翼地祭祀敬拜亡灵了。有几处圣经的话说:「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31)。又说:「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西一13)「祂」是指上帝,「爱子」是指耶稣。
四、圣经说:「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祂」是指耶稣。耶稣牺牲了自己,钉在十字架上,后复活升天,成了我们的灵魂救赎主。我们敬拜耶稣,是由于祂是上帝,是我的救主之故,我们借着崇拜,也多少表现我们一点对他的救恩感激之心。但与我们曾经虽有过关系的亡灵并不是我们的救主,他们并未在救赎我们灵魂的事上伸过一个指头,事实上,他们也无能为力。基督徒只敬拜救主耶稣,但不能敬拜与自己救赎无关的任何「非救主」灵体。
五、敬拜亡灵和他们的遗物(如和尚的骨灰––通称舍利子),以为能大获益处的思想,原是原始民及对基督教无理解之人的信仰,这种行为在今日高度文化的社会,实在显得幼稚可笑!如有人拿着「惟利至上」的观念来祭祀祈求祖宗或其它亡灵,那末,拜的人即使在其它普通学问上造谐极深,但在宗教上,他可说仍是一个二十世纪的「原始人」!
至少由于以上几点原因,基督徒是不准也不想祭祀一切的亡灵。但基督徒并非再也不管自己已死的父母或祖先了、基督徒应有自己的敬祖之法。以下是笔者个人的意见,望能作为中国基督徒在纪念祖先时参考之用。
一、基督徒可利用中国原有的清明节,冬至节以及死者命日,全家出去上坟。但上坟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向亡者供奉饮食,焚烧纸钱以及叩头跪拜,祈福求益,因为这些行动都含有迷信的成分在内。基督徒的家属上坟,是去表示子孙们追思先人,在坟前不妨可插些鲜花,表示对亡者纪念之意。这个,和供饮食烧纸钱不能看为同等,因为后者含有死人在阴间需要东西吃及钱用的迷信观念在内。但前者插花仅是一种装饰及表示纪念死者之意而已。其次,基督徒家属上坟的目的,是要去察看死者的坟墓有无受风雨等侵袭而遭破损,如有,当然应立即雇人予以完整修理。这点,也是家属们对先人当尽的责任。大家可在坟前唱诗和祈祷,愿主再来时,死者也一齐获得复活。
二、在每年的死者命日时(死去那天),基督徒家属应在家中举行特别聚会以纪念追思亡者,这时,应邀请教会牧师及亡者生前的亲密戚友前来一齐参加。聚会可由家属主领,唱诗祈祷后,先请一位与死者关系较深的人(最好是死者家属中的一员),同大家简略讲述死者生前所行的美好事迹,励后辈们追随效法。以后,请牧师有一个专题演讲,例如讲「死亡与生命的意义」,藉此不单可提醒与会者觉悟儆醒,在主道中益求精进,并亦能警惕在座未信的人早日归主。这样的聚会岂非很有意义吗?
结论
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宗教团体的僧侣的物质生活,在印度曾获得保障,因为印度人以为对出家人提供食物及衣类等及系理所当然之事。此乃由于印度自古起便有施舍婆罗门僧能为自己积功德的思想之故,以后此思想推及于佛教及其它修道人士。今日的泰国等南方国家的佛教人民,仍多少保持着这个遗风。
但在中国和日本却不同了,那有这种「吃白食」的道理呢?自佛教传入后不久,中日两国历代的帝王、大臣等都莫不请求佛僧为自己及国家祈求幸福与安全,大多数的寺院也因此获得了庞大的山林、土地等财产施与,在生活上得了保障。再者,佛教自唐代起兼为一般人民举行死者葬礼以来,僧侣的收入更是有增无减。对此,渡边教授说得好:「在东南亚,和咒术一样重要的便是死者仪礼了……佛教僧侣虽担当了死者仪礼,但决非释迦牟尼的教团所能想到的,大概因为在中国、日本、西藏、蒙古等地,已再没有别的方法了吧!这是由于在这些地方中,通过了佛教,最初才开始有了较整齐的有关死后生活的观念。但即使是如此,以方便开始接受了死者仪礼的佛教,因此弄得动弹不得,结果却招来了僧侣的堕落,实在遗憾之至!如以方便将仪礼予以活用,对于人民岂非更应教导佛教对于生命和死的正当看法吗?佛教僧侣实在太习惯于安逸之中了!」(「佛教」,一九二页,氏为东洋大学教授,专攻印度哲学和佛教,著作颇多)
在台湾的佛教讲师张文进氏对于和亡灵仪礼有关的盂兰盆会,以及中元拜拜等亦是予以痛斥无遗,他在同一文章结语中指出改善本祭典(指七月十五日)的方法如下。「1、赠答礼,依考证是与本祭典的意义不合,又是随习之一,须要澈底消除。2、烧金纸,这一点比光复前还厉害,是本祭典一宗大的浪费,须要澈底消除。3、分散在各家庭的祭典有须要节约,防止浪费。4、各寺院斋堂须改善,因各寺院斋堂的祭典有比日据代时扩大者,请自动的节约,不要一般信者供养,只用素菜、茶果举行就可以了。综合上记各项,我们就可以知道本祭典,已失去了设置本祭典的意义,有举行等于无举行。」(见上述同杂志)他又说:「这个祭典也就是我们所知祭典中最复杂的祭典,其起源有由佛教的,有由道教的,有由传说来的,有由风俗而造成的,其中属于迷信的成份甚多。」从全文看来,张氏主要是在痛斥七月十五日所举行的佛教祭典盂兰盆会。他又不客气的批评说:「以上所记是叙述七月十五日拜拜的概略,主祭是佛教的法师、斋友及道教的道士,但现在道教已渐灭迹,变为佛教一手包办。」综合以上所知,张氏是不赞成在民间弄得闹闹哄哄的七月十五日的死者仪礼的,因它们已失去了所谓原来的意义。佛教大势已去,有谁还能挽回这个亡灵崇拜的狂澜呢?七月十五日节期,依佛教日盂兰盆会,据道教则谓中元,依据台湾民间世俗则「拜拜兄弟」。
要言之,在中国拜祖宗的人,一面以为祖宗已经成佛或在西方净土享福快乐,一面却又以为他仍在地狱中受倒悬之苦,所以在每年七月间照例请僧、道念经拜忏超度他们,然后再送祖宗重回地狱去受苦,年年如此,反复行之,如亡灵真是有灵,岂非太可怜了?
如果祖宗或其它亡灵已成了佛,当然不会再来享受人间烟火,祭他也毫无用处,如果这些灵体仍在地狱受苦,须要活人为他超度,那末证明祖宗自身尚且难保,更谈不上能保护子孙们了。请大家注意。中国人的拜祖宗决不是单出于慎终追远的思慕之念,而是混和了固有的民间信仰(鬼要在某时回来)。佛教的故事(目莲救母于地狱),道教的中元节(祭鬼),以及从民俗学所主张的其它各种原因而成的。拜祖宗的人已经被这些复杂的思想所侵,如不深加研究,则不知不觉地弄不清楚,还以为在真正地「孝顺」祖宗呢!
未分卷 附录四 佛教常识简介
僧伽部份
比丘:梵文Bhikkhu,又作苾篘,比呼。意译乞士、董士、破烦恼、除馑。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条戒律。比丘的称呼原指印度婆罗门教的修行者,佛教以后袭用这个名称。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统称五○○条(各戒本都有出入)。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检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沙门:凡丢弃原姓名,离开家庭,剃去须发,身穿袈裟。勤修佛道的男人,都叫做沙门。沙门两字的原文也许是从西域地区(今之新疆省)的龟兹国语Sarmane,或于阗语的Ssamana而来。初期中国佛教的不少术语是从西域传来的。沙门又作桑门、沙门那和丧门。意译勤劳、息心、修道、乏道、贫道。沙门尼即是比丘尼的另一称呼。
沙弥: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再者,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沙弥的原语也可能从龟兹语的Samaneorsammir或于阗语的Ssamana而来。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条;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和尚:和尚两字也可能是从龟兹语的Pwajjhaw或回纥语的Xosang而来。又作和上、温社、乌社、和阇。意译近诵、亲教师、力生、依学。凡成为受戒人师表者才被称为和尚,亦即戒和尚,原来的地位甚高。但今日中国民间竟统称所有出家人为和尚了。在西藏喇嘛教的阶位中,和尚高居最上的第四位,拥有极大权力,任诸大寺之住持。
法师:梵文dharma-bhanaka,又译说法师。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法师。所以,释迦及其弟子也都是法师。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但在今天中国民间,大概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师」两字的意义,凡见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弥,不管对方有讲经资格与否,竟都称他为法师了。
大师:梵文Sastr意为大师范、大导师。释迦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只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但以后大师两字专用作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例如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被称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觊觊顽顽
住持:意为久住护持,又称住职,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唐朝时,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
方丈:意为「方一丈」,详称方丈室,或称丈室。印度的僧房只有方一丈大小,方丈原指寺院中客厅。但今天转用成敬称住持为方丈或丈室了。
僧:梵文Samgha,详称僧伽,意为众、大众、团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组织的一个宗教团体。中国人称「僧」,是由僧伽简称而来。有的出家谦称自己为「小僧」、「贫僧」,实欠妥当,因为一个人不能成为僧伽(至少应有四人)。再者,称僧伽为「小」,为「贫」,也是不对的。佛教界惯用「高僧」,不用「名僧」,据说「名僧」两字的意义多指坏的方面。
优婆塞:梵文Upasaka,在家信佛的男子叫做优婆塞,又译乌婆塞、伊蒲塞、优婆婆柯。意译近善男、善宿男、清信士、清信等。凡受了三归依及五戒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语来代替优婆塞,也许「优婆塞」三字叫起来不容易也不好听的缘故。
优婆夷:梵文Upasika,在家信佛的女子叫优婆夷,又译优婆私柯。意译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凡受了三归五戒的女子,都叫做优婆夷,但我国现在都称她们为女居士。
居士:梵文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毘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法器部份
念珠:又名珠数、诵珠、咒珠。佛教徒为欲除去烦恼,安定心念,或称颂西方阿弥陀佛,而用念珠诵念佛号。念珠以一○八颗为基本,另有五十四颗、二十七颗、十四颗(均减半)、也有四十二颗、二十一颗的,更有一○八○颗为最上品的。
珠数的多少,据说都含有意义在内。一○八颗表示除去一○八个烦恼。一○八○颗表示金刚界的一○八尊。五十四颗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四善根因地的五十四位。四十二颗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四十二位。二十七颗表示十八学人与九无学。十四颗表示观音的十四无畏。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以及佛果的二十一位。念珠的材料有金制、银制、赤铜制、水晶制、珊瑚制……玻璃制、木制、木木患子等。现在台湾所售化学念珠(一○八显)仅十五元。特号星月菩提念珠(一○八)约一一○元。
锡杖:僧人携带的道具,比丘乞食时,只能用此杖击地出声,请人出来,故又名声杖。此杖原有三个目的。1、为驱逐野兽害虫用。2、为年老人用。3、为保卫自己。此杖头部用锡,中部用木,下部用牙或角制成。僧人持杖往外云游时叫做「飞锡」,住下某处叫做「留锡」或「挂锡」,外出布教时叫做「巡锡」。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有时也用短锡杖,一面挥动此杖,一面口唱梵呗。在锡杖上以后又加添各种装饰,变得更庄严了。
朱伞:又称朱盖、朱柄伞、大伞。用油纸染上朱色而成。在举行佛教仪式游行等时,祇有高阶层僧人才许可被撑用,有人在其后打伞遮之,是由印度传来的风俗。
拂子:尺余长,前端束以兽毛的道具,印度比丘原来用作赶逐蚊蝇。但中国佛教界在举行仪式时。却把它作为驱魔赶恶的东西了。
钵: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现今泰国等南传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门托钵。
木鱼:有两种:一、呈圆形鱼鳞的小雕刻物,诵读经文时叩用,许多佛教家庭都有。二、用大木头雕成鱼形、内空、挂于库堂,吃饭及其它时击之出声,通知众人。据说,鱼昼夜不眠常醒,刻木鱼形击之,以取警惕作用,使行者昼夜忘眠,精进修行。
梵钟:寺院钟楼中的大钟(吊钟)。据说,借着钟声,使人开启心眼,而破烦恼。梵者,清净之意。因系有关佛事,故称梵钟。
佛事部份
法名:又称戒名,凡信佛教,从皈依师所得之名,叫做法名,因为从师受戒,故又称戒名。凡受过戒的在家或出家佛教徒都有法名。
法会:说法及供佛施僧的佛教聚会叫做法会。聚会的场所,叫做法场(即道场)。在法场中所行的法会也叫佛事。一般来说:「做法事」多指为追荐亡者所做的供佛施僧聚会。法会,则多统称讲经说法等的聚会。
命日:亦即忌日,祖先父母和亲友等死去之日,延僧诵经追念。
牌位:原为儒教所用,中国佛教从宋代起予以采用,在牌位上书写死者法名,置于佛坛或某处,表示祭祀死者之灵。
中阴:佛教说,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此时期亡者的灵体叫做中阴(Antrabhara),据说如童子之形一般。佛教以为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延请僧人为亡者做佛事,则亡者能得益。如此,每七日为一期,叫做「做七」。「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净土」(随愿往生经)。「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梵纲经下)。关于超荐有用与否,请阅拙著「答妙贞十问」。
寺庙部份
寺:寺在我国古时原为官司之名,罗壁志余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另见清一统志。外国僧人原住我国招待外宾之鸿胪寺,以后别建住所,亦以「寺」为名,此为佛教称寺的由来。
寺院:寺为僧园之总称,而寺内之别舍则称作「院」,总称寺院。
庙:我国古代有王室祀祖的宗庙,士大夫祀祖的家庙,庙不单祭祖,也可敬神。佛教传入后,僧人与祭祖祭神之庙发生关系,以后竟把佛教的道场或比丘所居之处称为庙了。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该宗创立人)被祭祀之处才称为庙,没有任何寺院称为庙的。
庵:庵,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庵字以后又变成「庵」,据说是用瓦盖屋之故。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庵」,俗称尼姑庵。和尚住处多为寺院。
精舍:佛教修行者的住处,释迦时,有竹林精舍,祗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鹿野苑等精舍。精舍的面积不分大小,不一定是小的地方才称为精舍。
阿兰若:梵名Arinya,原意是寂静处或闲静处,稍离人间热闹处之地,有些房子可供修道者居住静修之用,或一人或数人。
僧伽蓝:梵名Samgharama,是许多僧人所住之处,亦即中国佛教的寺院。
丛林:梵名Vindhyavana,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亦即寺院,但丛林特别指禅宗的寺院而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