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主义的人生好处多
备用主义人生好处多
常言道:“有备无患”“多备少灾”,孙子兵法亦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在企业经营中也常采用“生产一代,备用一代,研发一代”的备用应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军事作战上,精明的一方也常常是有多套作战及应对方案。
因此,我们个人也应该多多的储备应对方案,以在最大限度的防止人生的贫困与其他灾变。多有准备,才能处变不惊,应对自如,甚至节节胜利!相反,如果放任自流,不多做准备,没有充分的备用方案,时时处处只指望“随机应变”“临阵磨枪”,那么我们往往就会由于准备不足而陷入仓促应对,慌乱行动的被动局面。由于准备不足“仓促应站”,所以事情往往又会措手不及、顾此失彼,以至于一败再败。我们所谓的创业致富,其实也就是“防灾减灾”,多准备出现意外倒霉失败的应对方案,实质上就是走上成功致富的道路,甚至是不错人生的道路。
毛泽东四言诗《手里有粮》: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流传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民间谚语!
有备无患
有备无患,备,防备;患,患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1]
中文名 有备无患 拼 音 yǒu bèi wú huàn 解 释 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 处 《左传·襄公十一年》
目录
1 成语典故
▪ 出处
2 词语辨析
▪ 近义词
▪ 反义词
▪ 歇后语
▪ 灯谜
▪ 用法
成语典故编辑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 《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出兵伐郑。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和谐。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提醒大王!”[2]
词语辨析编辑
近义词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未寒积薪[3]
反义词
措手不及、临阵磨枪、临渴掘井
有备无患,亡战必危。 有备无患名言
见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患:灾祸。亡:忘。这两句大意是:有所准备,则没有灾祸;忘却战争的可能性,势必带来危险。此二句强调对战争的防备。在作者看来,对战争必须有所准备,尽管你的准备可能用不上,但可以确保国家没有祸患;若不作战争的准备,忘记战争的危险,则一定会遇到灾祸.可以此二句强调对备战、对战争应有正确认识。“有备无患”的成语最早见于《尚书·说命中》,常用于强调事先作好准备的重要。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汉·桓宽《盐铁论·险固》。备:准备。制:制服。制于人:被人制服。这两句大意是:有准备就能制服别人.无准备就被别人制服。可用这二句说明要打有准备之仗。有了准备,打击敌人时可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见《孙子兵法·计篇》),一举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就会被动挨打,被人制服。此名句启发我们要提高警惕.加强战备,有备无患。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险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这几句大意是: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这几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具有深广的警戒意义,无论对治国、理家或其他事业都适用,因而广为人们称引。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襄公十一年》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国语·越语上》所引古语。贾(gu古)人:商人。资:积蓄,置办絺(chT痴):细葛布。这几句大意是:商人夏天就收集、积蓄皮贷,冬天就采办、置备细葛布;旱时就准备舟船,涝时就准备车辆,用来等待一旦这些东西缺乏时出售。这几句可用于表现商品经营者应该有远大的目光,根据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在淡季时就着手组织货源,等待旺季时销售。也可仅仅用来比喻说明有备无患的道理。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越语上》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