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 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在中国社会上,仍然普遍弥漫着浓厚的反市场,反商品的情绪,不时地以种种方式和借口阻挠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快速导航
关系表知乎精选
中文名 市场经济
类别 经济体系
应用学科 经济学
别名 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 经济
别称 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
适用领域范围 社会科学
概况
知乎精选最新
目
录
1基本简介
简要历史
欧洲现象
2深层问题
3对于影响
4对于功过
5关于理论
6经济危机
7政府职能
8一般特征
9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1 基本简介 编辑
简要历史
在世界历史上,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是从西欧开始的。从14世纪到15世纪,欧洲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使整个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与当时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的繁荣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促使不少欧洲人冒险探索前往东方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到达美洲,欧洲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殖民侵略活动,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刺激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农田被强行改为牧场,大量农民被迫离土离乡,进入手工业工场,充当雇佣工人,史称“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运动”。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经过长期斗争,历经三次反复,终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权。
市场经济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随后,欧美等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亚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也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到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些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寡头垄断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结构,这表明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战后至今60多年间,世界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一般来说,欧洲和北美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已经步入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处于传统小农经济阶段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中,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然后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但总体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1]
与中国改革开放大约同时,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各具特色的经济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和平演变,由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
欧洲现象
分析西欧各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这些国家传统封建农业势力相对薄弱,商品经济发展受到的阻力较小,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萌芽便迅速发展起来,为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一般地,事物发展变化总是首先在旧事物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之处实现突破,即所谓“黄金突破点原理”,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反之,中国虽然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但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封建势力特别强大,使得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萌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特别强大的阻力,因而迟迟未能实现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经济的转变。时至今日,在中国社会上,仍然普遍弥漫着浓厚的反市场,反商品的情绪,不时地以种种方式和借口阻挠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2 深层问题 编辑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厂商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和家庭双双发生了危机。
首先就农业来讲,其比较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民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农民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了社会上长期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问题的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之不断地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就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样,资源是由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动。因此,伴随着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是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任何企图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的努力从根本上说都是徒劳的。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根本出路只能是“非农化”。
市场经济
其次,世界性的家庭伦理危机日益严重。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三世同堂”式大家庭已基本成为过去,一对夫妇及其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已取而代之成为目前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但家庭规模的缩小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还在进一步缩小中,出现了大量非典型不完整家庭,如各种单亲家庭、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DINK)、单身家庭等。与此同时,家庭的职能也在不断剥离。在农业时代,家庭可以说是全职全能的,包括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两性情爱、生育后代、抚养教育、赡养老人以及承担社会义务等许多职能。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这些职能都开始相继从家庭中分化独立出来,程度不等地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生产经营差不多已经完全由各类厂商所包办,生活消费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天伦之乐”已让位于“天涯之乐”,孩子的抚养教育不再由家庭大包大揽,而是由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老人的赡养也不再完全由子女承担,而是由各类托老组织承担了一部分。最叫人难以接受的是,夫妻感情日渐淡化,婚外恋大量涌现,非法色情交易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发展至今,除了生育职能基本上完全由家庭承担以外,其它职能都已经全部或部分越出了家庭的范围。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由于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随着生产经营职能完全由厂商所取代,人们正在日益远离家庭,融入社会,最终必然导致家庭的解体。
3 对于影响 编辑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由此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开放化
市场营销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不是像传统小农那样局限在一个家庭范围内,使用家庭资源,为满足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广泛利用市场资源”。到目前为止,国人一般已经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场需求的概念,但广泛利用市场资源的观念依然十分淡薄,经常见诸媒体的一句话是“立足于当地实际,从当地实际出发”,乍一看似乎的确无疑,但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观念,应当从根本上予以革除。[2]
机器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各地小农经济统治数千年间并不曾发明过任何一台最简单的机器,而15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人们便开始尝试发明这样那样的机器,特别是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短短二三百年时间,人们便便发明了无数精巧绝伦、神通广大的机器,各行各业都普遍实现了机器化。事实表明,机器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一个历史范畴。从理论上来分析,首先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手工生产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应用机器生产;其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广泛的社会分工协作,集广大民众的智慧和汗水于一体,为各种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行条件。于是,经过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其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为动力,能够大功率、高效率、长时间连续作业。简言之,历史发展的逻辑表明,机器化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机器化。
科学化
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注意:这里“科学化”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而是主要指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经营化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要,仅靠家庭劳动力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引入家庭外劳动力。抽象地来讲,使用家庭外劳动力,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强迫一些人当自己的奴隶;另一个是通过支付工资来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强迫本国人当奴隶,会使国家统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导致社会秩序彻底崩溃,因此使用奴隶劳动原则上只能抓掳其他贫穷落后弱小国家的民众,如美国早期历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从事奴隶劳动,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国人来当奴隶,决非长久之计,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并且增长缓慢,远远赶不上非人的奴隶劳动折磨下人口减少的速度,同时大量抓掳外国人当奴隶,还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抗,不利于海外市场的扩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通过支付工资的办法来雇佣本国自由民从事生产劳动。此外,大量机器的应用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够真正融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完成生产过程,为大规模雇工经营提供了技术基础。否则,在手工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内在的技术分工和联系,勉强将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劳动,不过是聚沙成塔,徒劳无功,就如同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样,最终还得散伙。
专业化
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是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厂商化
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必然突破家庭经营的局限,使厂商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与小农家庭相对简单的内部结构,厂商内部结构要复杂得多,其中包含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工精细的各种生产要素,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经济系统。
私有化
厂商成为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以后,私有制的范围就扩大了,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实际经营和管理层面上,所有者已经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处分自己名下的财产了。这与封建农业时期的个体私有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一种“扩大的私有制”,其内部正在孕育产生新兴公有制萌芽。
利润化
由于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组织市场经营,厂商生产的目的不再象小农经济那样以获取产品为直接目标,而是以利润为直接生产目的,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获取利润的手段。在这里,利润是泛指一切价值增值。
资本化
随着利润成为直接的生产目的,一切生产要素都相应地变成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通常所谓“资本”。整个社会经济从此都置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受资本统治,“资本主义”成了这一时代的最强音。
机制化
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种市场资源和劳动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来进行分配,实行“各增其值、等价交换”原则,即个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按系统论观点,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实现增值,并得到各自的报酬,形成个人收入,个人再以其收入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向厂商购买各种消费品。
竞争化
由于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于是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便在市场上围绕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厂商都随时面临严酷的市场压力,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民主化
众所周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直接生产自己需要的绝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的生活资料的取得,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地方,就“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相互间除了简单的地域联系之外,“再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与经济交往。自然,也就不会存在只有在这种关系、交往中才可能发生的利益分化与利害冲突,更不会存在只有在这种关系、交往与分化、冲突中才可能出现的对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的现实追求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情况则完全两样。在这里,“交换的主体生产各种不同的商品,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如果说每个人依赖于一切人的生产,那么一切人则依赖于每个人的生产,他们由此而互相补充”。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就不可避免了。与此同时,由于“交换过程的各主体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各商品所有者之间在交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以及他们在这种冲突过程中对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现实追求。这种现象,用马克思的话来概括,便是:个人之间以及他们的商品之间的这种差别,既是使这些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动因,亦是使他们作为交换者发生他们“被假定被证明为”平等的人与自由的人的那种社会关系的动因。
其次,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乃至法治原则的实现,只有在市场经济关系中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与消费单位之间是不存在积极意义上的经济交往的。然而这并不排斥各个单位内部的交往。问题在于,由于小农处在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之中且承受着后者的超经济强制,这种交往也就根本不可能是自由的和平等的。市场经济则不然,所谓商品交换纯粹是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就在这种交换中成为了现实。
自由原则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尽管每一个个别的生产者的“劳动的内容由社会联系所决定,他只是作为社会联系的一环而劳动”。但他的活动毕竟是依据“他本身的精神的和天然的特性”而展开的。不仅如此,由于每一个别劳动均是“人类整个发展中的一环”,就使得每一个“个人能够以自己的特殊活动为媒介而享受一般的生产,参与全面的社会享受”,从而实现“对个人自由的肯定”。第二,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在交换行为中作为这样的人相对立:互相承认对方是所有者,是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到自己的商品中去的人,并且只有按照他们共同的意志,就是说实质上是以契约为媒介,通过互相转让而互相占有。”显而易见,“这里边已有人的法律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自由因素”。第三,“每个人在交易中只有对自己来说才是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对他人来说只是手段;最后,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样一来,“每个主体都作为全过程的最终目的,作为支配一切的主体而从交换行为本身中返回到自身。因而就实现了主体的完全自由。”第四,商品交换是一种“自愿的交易”。尽管个人A需要个人B的商品,但他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这个商品,反过来也一样,……谁都不用暴力占有他人的财产。每个人都是自愿地出让财产。”“因此,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人的法律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自由的因素。”第五,“表现为全部行为的动因的共同利益,虽然被双方承认为事实,但是这种共同利益本身不是动因,它可以说只是在自身反映的特殊利益背后,在同另一个人的个别利益相对立的个别利益背后实现的。”在这里,共同利益不仅不排斥个别利益,相反,每一个个人“同别人利益相对立的个别利益的满足,正好就是被扬弃的对立面即一般社会利益的实现。”
平等原则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实现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商品交往过程中,“每一个主体都是交换者,……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他们之间看不出任何差别,更看不出对立,甚至连丝毫的差异也没有。”第二,“他们所交换的是等量的交换价值,因为这里的前提是等价物的交换。每个主体所给出的和获得的是相等的东西,这是这里的过程本身的明确的要素。”第三,“他们实现为交换者,因而实现为平等的人,而他们的商品则实现为等价物。他们把自己的物的存在只是当作价值相等的东西来交换。他们本身是价值相等的人,在交换行为中证明自己是价值相等的人”。第四,由于各个生产者所拥有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差别”的客观存在,由于“他们互相需要,并且这是只用等量劳动时间来满足的需要”,就使得等价交换不可避免,从而也就使得交换者之间的“平等成为实现了的社会关系”。第五,“当货币出现的时候,它决不是要消除这种平等关系,实际上它是这种平等关系的现实的表现。”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即使卖方只是“一个价格三先令的商品的所有者”,而买方却是一个富有天下的国王,买卖双方的地位亦是完全平等的,“都表现为三先令的形式。”
再次,民主政治是贯穿于市场经济关系始终的自由原则与平等原则在观念上层建筑与制度上层建筑中的反映。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无论是通过议会或是通过国民公会。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表现为极端的专制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就全然不同了。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双方一开始就是作为自由的和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出现的,他们通过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最后又确证了自身的平等和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产生的现实的基础。”这一切表现在上层建筑上,便是民主观念与民主制度的确立。作为民主的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民主的制度,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一方面,民主意味着自由,意味着为法律、政治和社会制度所保障的种种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规范化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参与的过程,因此必然要求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厂商内部的管理制度、各种技术性操作规范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等。这就好比,在乡间小道上,一个人或很少的几个人走路,无需交通规则,但在大城市,数以万计的行人、车辆一起上路,就必须制定交通规则了。总之,规范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没有市场化,就没有规范化。
扩张化
市场经营由封闭走向开放,厂商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势必突破国家疆界,向全球扩张,这样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就与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15世纪末以来长达数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动,以及20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市场经济就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局限性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自主参与交易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沿着自身价值上下波动。所以在交易过程中,我们常能看到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期价格不同。当涨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加大生产投入;当减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减少生产投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自发性。市场的范围之大使得谁也无法客观宏观的去分析观察,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这就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点:盲目性。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第三个性质:滞后性。
4 对于功过 编辑
在工业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曾对外发动了持续数百年的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各地到处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在其内部则由于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贫富分化愈益加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这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指责。但尽管如此,在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整个来说,还是大大改善了。欧美日等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榜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国家的工业化。
5 关于理论 编辑
围绕市场经济问题存在两种理论传统:
一种是强调市场机制绝对合理的传统。这是由斯密、萨伊到马歇尔、哈耶克所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或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他们认为,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内在完满,具备自我均衡机制的完善体系,市场机制在本质上是没有缺陷的,市场本身的均衡调整机制足以保证经济长期均衡运行,并可以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周期性危机是非必然的,是可以避免的。
另一种是以马克思和凯恩斯为代表的认为市场机制有缺陷的传统。马克思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由小市场经济走向大市场经济,即由民族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经济的进程。这其实就是今天常讲的“全球化”。马克思认为这个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在世界市场经济已统治全世界的时候,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最终会产生破坏世界市场的力量,从而撕毁这一体制。他把这种全面危及世界统一市场的危机,称作“普遍危机”或“总危机”。
凯恩斯最早信奉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但30年代大萧条,却使他最终转向了对自由市场经济危机机制的分析。但是凯恩斯和马克思的立场不同。马克思认为,市场体制中的危机机制是不可救的。而凯恩斯则相信,可以通过政府对经济作宏观干预的方法,补救市场机制的缺陷。
但是马克思与凯恩斯都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有缺陷的,周期性危机就表明这种缺陷。这可以称做纠正市场幻想的一种理论传统。
对市场机制的上述两种对立的传统,实际上形成了近代经济学中对于市场经济的两种不同理论传统。
6 经济危机 编辑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近年来在中国流行、并被主流经济学奉为圣经。其著名的市场调节原理即所谓“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理想的市场制度中,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涨落机制得到灵活调节和自动平衡。当供给不足时,商品价格上涨,高利润通过价格信号刺激投资者,促使其将资源、劳动力、技术转入短缺部门,于是供给增多,使需求得到满足。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价格下跌,低利润及低价格信号促使投资都转移资源、劳动力和技术,减少生产,于是供求恢复平衡。同时,在供给趋向满足的进程中,市场竞争激烈化,进而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资者,自然调整经济结构,从而保持生产的高效率。在这只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调整下,经济结构和制度自动得到调整和运转,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永远不会有生产过剩和供给不足的长期情况发生。
但危机的发生,即经济周期波动和震荡的发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直接关连着。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无法摆脱这个周期性危机的机制。
引发生产过剩
这个市场自动调节理论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经济“模型”。实际上,这个模型如果想要成立,至少必须借助于三个假定条件:一是生产者要根据价格信号及时进行投资的灵活转移是无需成本的。二是既成社会生产力结构是弹性的。三是保证投资转移和生产力改造可能性的资源、技术资源可以无限量地供应的。
即使市场需求通过价格和利润给投资者以有诱惑力的巨大信号,他是否可能立即抛弃或改造他原已拥有的全部设备、技术,抛弃其现有工人,而把资金转向另一个有利所图的生产部门?这种转移在经济上要支付的代价有多大?是否可以保证投资转移者必定获利?
其次,投资转移是需要时间的。事实是生产能力的改造总是落后于需求变化的,从投资到收回投资和利润的时间,往往长于需求旺盛的时间。
市场需求总是千变万化。当投资者购置设备,雇佣工人,引进技术建造新的生产线,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时,原来在市场上闪现高利润的需求可能已经满足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整个生产配置、生产能力将再度成为过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已配置巨大资源、劳动力的生产线,就会成为社会性的浪费。
因此,市场经济根据其天性天然地存在宏观失控即发生生产力过剩的可能性。
导致经济危机
市场调节经济在微观角度(对个别消费者)似乎是有效率的。在宏观角度(对全社会)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且必然发生供求失衡与周期性经济危机。实际上,这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那种理想市场模型中已经隐含。即,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甚至无利润,导致投资必须自动退出这个部门的生产领域。
但是这种投资过旺、生产力过剩,即所谓“结构调整”,在现实中却是隐含着严重可怕的社会代价的。商品积压、工厂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下岗,就是经济学中所谓价格信号下落,利润率下降自动调节供给的必然结果。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要使资本离开一个工业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去,就必须经过危机。
7 政府职能 编辑
市场无形之手,即价格,价格决定了资源分配,供需决定了价格,市场参与者决定了供需 ,参与者是大多数人,因此自由市场由多数人做决策;市场有形之手,即政府或垄断企业,是少数人做决策。市场经济就是左右手互博,此消彼长,缺一不可。谁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谁就掌控了市场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制造了公平的不平等,垄断企业制造了不公平的不平等,政府要制造公平的平等。因此市场经济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打压垄断,保护市场无形之手,并弥补它的缺陷。价格政策、利率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补贴政策是政府的通常手段。
市场经济政府的四大职能:打压垄断、鼓励竞争、规范市场以及激励生产。政府应该是理性的,社会应该是民主的,经济应该是自由的,公平和效率那是必须的。
8 一般特征 编辑
1、自主性
2、平等性
3、法制性
4、竞争性
5、开放性[3]
9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编辑
市场经济在中国出现,是历史的艰难选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市场经济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其正面效应包括有力冲击了旧体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阻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陈腐观念、价值规范,代之以一系列有价值的精神质素,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和心态,多元、开放、创新、科学的精神等;同时,以“利”的追求和“欲”的满足为运行杠杆的市场经济也有可能导致唯利主义、拜金主义,工具理性过度膨胀,造成人的物化,人为物所役,个人与社会关系失衡。如何平衡义、利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损害精神文明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市场经济是实践证明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各种社会变革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方面必须通过市场经济这个载体来实现,另一方面必须将自己的意志施加于市场经济并使其向符合自身目标的方向发生变革。20世纪下半叶以来频繁发生的伦理与制度变革,促使传统市场经济日益向生态市场经济蜕变,生态市场经济则强烈地改变现有世界,这种相互促进的变革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抗拒的趋势。无论是国内外环境还是国际义务等,都要求我国加强生态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