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和:林毅夫教授的学问,仅仅是一些经济学奏折

苏小和:林毅夫教授的学问,仅仅是一些经济学奏折 2016-09-27 11:44:52栏目:默认栏目 6951 29 433 4 来源:先知书店 中国的经济学家之间的辩论,大多数都是无效的,是一种头痛医头的辩论。比如眼下看似火热的林张之辩。诸如产业政策的命题,企业家剩余索取权的命题,委托代理的命题,经济学界早有清晰又周密的思考,形成了一连串完整的经济学追问,为什么中国经济学家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在进行这些常识性的基础性辩论? 1.这么浅层次的讨论,实在浪费时间 恐怕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些貌似很学术的辩论,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林毅夫先生是这样,张维迎老师也是这样。说好听点,这是经济学进路的“平天下”意识,说难听点,这是经济学家的幕僚情结。 问题的麻烦在于,当经济学家辩论的时候,他们想象中的听众,是那些有经济决策权的党政官僚。这些人到今天为止,真的完全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常识吗?他们真的不知道产业政策的经济学陷阱吗?且不说陈云时代的经济官僚就意识到了市场的平衡性,今天党国的经济官僚们,很多人事实上都是系统学习过古典经济学的。 问题显然不在于经济学常识的熟练程度,而在于经济官僚们的观念偏好,在于他们的方法论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于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官僚们的某种复杂的人性秩序。也就是说,在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上,在经济人的主观偏好上,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僚从来没有达成共识,官僚们偏好的是政权稳定,经济学家偏好的是市场繁荣,双方的目的导向从来没有对称过。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常识的重复性宣讲,其意义极其稀薄,相关的讨论也是聊胜于无。林毅夫老师深谙这个局面,他知道官僚们的主观偏好是什么,所以他如鱼得水。张老师知道吗?我想是知道的,知道了还和林老师展开这么浅层次的讨论,这是浪费时间。 所以我的观点是,我喜欢张维迎老师那些直接批评政府的经济学言论,不喜欢他和经济学家之间的貌似学术批评的辩论。还是杨小凯看得明白,经济学家如果明显忽略常识,那一定是良知出问题了。这里的良知,我理解为一种先验的观念秩序的错谬。 2.林毅夫的学问不是学问,仅仅是一些经济学奏折 这是一个比较残酷的局面,华人经济学家,要么就像林毅夫先生,李道葵先生一样,去做幕僚,要么就像杨小凯一样,致力于专业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对着一群主观偏好完全不对接的官僚们宣讲经济学常识。他们的经济学错误必将换来经济学的悲剧,这个悲剧到今天是如此醒目,然而他们竟然不承认。那些有着古典经济学趣味的经济学家,那些试图尊重常识的经济学家,你们何必要把金环强行戴在猪鼻子上呢? 所以,必须要再次强调主观偏好这个重要的命题,只有这个重要的经济学范式,才能解释林张之争。林毅夫教授的学问体系尽量对接中国政府官僚的主观偏好,张维迎教授则不对接。这种局面下,林毅夫教授的学问就不是学问,仅仅是一些经济学的奏折。张维迎教授的学问也不是学问,因为他总是想让政府官僚倾听他的经济学建议,这偏离了经济学作为一门思想科学的纯粹性。 多想想米塞斯吧,真正的经济学家,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找不到饭碗,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你不能一方面拿着政府的工资和奖金,一方面给他们提出一些不顺耳的意见。你这是低估人性。常态下,一名官员一旦权力在手,他不仅马上变得飞扬跋扈,而且他会马上变得真理在握,什么政治学家,什么经济学家,一切专业性的思想家,在他们的眼里都不过是门下走狗。 但是总有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以为自己真理在握,以为自己金玉良言,历朝历代都搞什么冒死进谏的游戏,据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经济学家所学完全来自西方经济学,然而一旦回到中国,也是迅速把自己降低到了给官僚们当走狗的水平。 事实就是如此,中国的经济学家普遍高估自己的经济学知识的影响力,这是经济学家对观念秩序的无知。康德说过,在新知识涌现的命题上,已有的思想和已有的知识是无效的,知识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力极其微弱,思想家的创新因此变得极其困难。这一切都取决于观念和习惯的隐蔽的秩序。如果观念秩序不先验给定,经济学的常识就会可有可无,再强大的知识体系也敌不过人性的观念秩序。在这个意义上,林毅夫教授是聪明的,也是狭隘的。张维迎教授是急躁的,也是平庸的。 3.张维迎林毅夫之争,只不过是一出学术相声 当我们讨论经济学常识的时候,所谓的先验给定的观念秩序,到底是什么? 以林毅夫先生所倡导的产业政策为例,当人们思考产业政策的合理性,人们必须要对产业政策的推动者,也就是政府,有非常清晰的边界界定和人性辨析。政府从来都不是由天使来组成的,政府官僚从来都只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制定任何政策的时候,都肯定会用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对产业政策进行过滤。如果产业政策足够有效,那么必要的前提一定是,政府官僚都是天使,政府从来不会出错。如果政府有错,如果官僚们不是天使,那么林毅夫先生对产业政策的经济学解释,就不再是一个经济学的常识命题,而是严重背离了先于经济学存在的关于人性的观念命题。实话实说,在这样的观念秩序面前,中国人通常都是无知的,悖谬的,甚至是讳疾忌医的。林毅夫先生的格局如此,并不意外。 政府从来不会出错吗?布坎南说过非常残酷的话语,某种意义上,政府是万恶之源。但林毅夫先生似乎不思考这些命题,他所强调的委托代理命题,也存在这方面的巨大误区。委托代理的观念前提,是对博弈双方的充分不信任,甚至是对市场任何一个主体的充分不信任。一个同时经营猪肉和猪肉包子的企业家,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他的肉包子的质量问题,这源于对人性的充分不信任。一个政府一方面管理市场另一方面经营国有企业,人们就有理由怀疑政府的伦理水平与利益偏好。因此,必须通过第三方力量的参与,用一种委托代理的方式减少猪肉企业家和政府的作恶概率。CBD光鲜的高楼和昏暗的下水道,不能由政府部门一家操作,因为政府部门只关注看得见的高楼,因此必然会对看不见的下水道敷衍了事。在这里,一个看似是经济学的命题,已经转换为人性的幽暗意识命题。林毅夫先生用委托代理理论为他的国有企业制度框架辩护,他的先验的观念秩序前提,显然是他认为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从来不存在人性的幽暗性。 这是一切无知之中最大的无知。 以张维迎先生反复强调的企业家剩余索取权为例,的确,企业家的产权命题和创新命题,都直接源自于剩余索取权的正当性,这是再正确不过的经济学常识。但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呈现为财富与伦理的双向建构,他的要义在于,作为丰富的人性的载体,企业家必须在利己、利他和无偏差的旁观者等三方共谋的秩序下,建构企业家自身稳定的伦理学体系,确保企业家作为一名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拥有均衡的伦理秩序,并由此最小化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当下的企业家并不是一个相对均衡的伦理学载体,那么,政府官僚,林毅夫和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都有理由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水平提出有效的怀疑与批评,尤其是政府,它就有理由抢占道德伦理高地,为它们的国有企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寻找依据。 事实上,林毅夫先生对国有企业的所有建言,其理由就在这里,他对中国私人企业家的伦理秩序和交易费用水平不信任。相比之下,由于他高估了政府的德行,因此他认为自己有理由也有能力建立起一套高水准的国有企业生态,并冠之以结构经济学的名义,试图通过结构谋求一种市场的改进与均衡。 林毅夫先生的辩解有道理吗?短期来看,显然是有的,因为在可见的事实上,中国当代企业家普遍以金钱为偶像,崇尚奢靡的生活,迷恋官商结合,放纵人性之恶,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指望这样一群有奶就是娘,对公共问题麻木不仁的人群去建构这个国家的市场秩序和创新秩序,林毅夫们有理由不信任。 所以,当我们把问题的辨析推进到这一步,人们所讨论的就不再是一个常识层面的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先于经济学的伦理学观念秩序问题。实话实说,国内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们通常都对伦理学的意义不屑一顾,他们对斯密的国富论顶礼膜拜,但对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阅读却是几十年不得要领。他们推崇的是安兰德放大了人的理性自负的自由主义,鄙薄的是康德有上帝绝对命令参与的自由主义。必须再次强调,这不是经济学的常识问题,而是先验给定的人性观念命题。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缺席,不是一百年,二百年,而是三千年。林张之争,看似是思想争鸣,其实从长久来看,不过是一出学术相声,两种失败人生。 ================================================================================ 热门评论: 希里花斯 3楼 2016.9.27 13:55:04 林毅夫是宠物经济学家,完全是为了讨好当政的官僚;张维迎是急躁的平庸的,或只是自负的自由主义。真正的经济学家就应该研究纯粹的学问,找不到饭碗才是正途,最好到深山去隐居。官僚只考虑政权的稳定,政府是万恶之源。中国企业家们更加是一塌糊涂,穷奢极欲道德败坏。以上这些是您文章中的意思吗?装逼文章见过无数,您的这篇得属第一!反正谁都不行,都是失败的人生。怎么办呢?是不是还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啊? 政府官僚、经济学家、企业家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学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学一学康德? 让人性不再幽暗? 照你的说法,再学三千年,大家都学进去了 再一起来实现中国梦? 早几年我看了这样的文章,就得骂文章作者是傻逼,因为学习了道德情操论和康德,我道德进步了一些,总算学会不冒粗口骂人了,现在的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张维迎明知当局不喜欢他的言论,那为什么在这么浅的层面上和林讨论粗浅的经济学常识啊? 我说一个答案,当然你未必认同,作为一个正常的经济学家,他想的是向普通大众推广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以影响官僚的政策,重新深化以市场为中心的改革,政府从经济活动中退出来而不是与民争利。这场改革,没有既得利益者的参与也是不会成功的,既得利益者就算要保证政权的稳定,也应该要实施正常的经济政策。企业家们也不是天生就是坏蛋,为什么会有莆田系医院,为什么会迷恋官商勾结,是因为政府在中国是巨无霸,不实行法治,又胡乱施政,企业家只有跟着乱来才能生存。或许在目前中国,政治上的进步才能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这个道理,张维迎也是知道的,聪明人不只你一个。张维迎的话 大家可能听不进去,但该做的 他已做了。 喜欢 11 回复 愚公 6楼 2016.9.27 16:19:55 林毅夫这个庸医更厉害,他会头痛医脚。 喜欢 6 回复 用户5253189123 5楼 2016.9.27 15:41:41 极权专制是阻碍!不是万恶之源!极权专制已不适合人类发展!崇圣文化和极权专制阻碍中国发展。民主政治是适应人类发展的制度。民主只是相对更大的发挥人类正常的自由! 彻悟 24楼 2016.9.28 8:50:30 博主过于冷漠,不是学者应有的态度,更像是“精制利己主义者”。事实上,张维迎的观点是正确的,尽管老套,但对重建被严重破坏的国内市场秩序却是苦口良药!而林毅夫就是个马屁精! 喜欢 1 回复 任 任子由 23楼 2016.9.28 8:01:52 一句话,林毅夫很无耻。 喜欢 0 回复 飞马玄衣草莽客 22楼 2016.9.28 3:35:52 咱们说好的,阅后即焚 冯梦云 21楼 2016.9.27 23:28:07 道德论 什么是道德?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写了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讲的却不是道德,而是方法论。即如何认识人和世界。 接着有人把《道德经》演释为《鬼谷子》和兵法计谋。运用了《道德经》中的辯证法。中国人开始立体思维了。这是哲学一大进步。形成了玄说和法说两大门派,各自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 孔子走了道德伦理之路,创立了儒学。以一万五千字的《论语》综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道德标准。与同期的希腊文化不谋而合。 叔本华给道德定义为:人的道德根据在于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的根据又在于人的道德。 西方人读不懂老子和孔子,中国人读不通柏拉图和黑格尔,中西文化渐行渐远,几乎互不影响。 真正被中国立为国教的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除马经外,一概免谈。这才有了我这样的不厌其烦的马经热议分子,我解释着中西方的误解。 马经自己反复承认,他不是道德经。是政治经。“无产阶级只有用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才能争得民主。” 用国家政治学去解释马经,它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地讲阶级调和,它必须“己所不欲,施于他人” 地消灭一切阶级。 实际上,马经所到之处一直在杀戳和侵犯人权。理由是,别人曾经杀戳和压迫过他们,所以,他们必须以牙还牙。他们把这种仇恨定为历史的根本规律:阶级斗争和不断革命。 马克思认为人性的贪婪只有在消灭私有制之后才会收敛。 他形而上学了人性。 贪婪是生命现象不因制度而消除。既使没有私有制的原始社会甚至动物世界也还存在贪婪。人交配孕育是一种原罪,人的出生是一种刑罚,他的性命就就是一种苦役。他的死亡就是一种必然。只有怜悯才是对人性的尊重。 人类满足温饱之后,不会更贪婪。而是因为空闲多了,会使生命活跃更寻求人的尊严。 “斗私批修和无政府主义” 只会使社会更乱甚至侵犯人权。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都无法为马经自园其说。因为“道德中没有政治,政治不讲道德” 。 马经坚持认为无产阶级与生具有道德,并负有消灭资本主义解放人类的道义,而无法解释它治国的无道德法治的政治! 1848年一个很短的期间内,资本主义英国曾发生不止一次而是上百次地丈夫毒杀妻子,妻子毒杀丈夫,或夫妇合谋毒害他们亲生的孩子。因为他们与殡葬协会投了死亡保险。他们杀人是为了钱。 无独有偶,2016年社会主义中国甘肃农村杨改兰因4个孩子无法上户口成为合法居民而毒杀五人。丈夫埋葬妻儿之后也用余剩的农药自杀了。 他们灭亡的原因不是钱,是生的权利。 谁具有天生的道德呢? 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都不讲道德。24字核心价值不是社会主义专利。道德属于民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的本质是对人的尊敬和生的权利。 政党之间平等竟争,这就是“己所不欲,施于他人” 。互相承认合法权利,才能实现国家统一。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尊重,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侵犯个人尊严,就有了人权。 没有死亡保险不会有这类杀人,没有超生处罚不会侵犯生的权利。 而不是如马经的救世处方,要无产阶级去埋葬资本主义。 这个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宗派教旨没人信了。但是,打着道德正义反对民主从而曲解道德本质,在中国颇为流行。 杨改兰危机能否唤醒民主?还有待学习! 顺便讲一下真理的定义。 时至今日,我们能够建立起来的所谓真理,只不过是某种猜测。亦即自然的外在的意义。但却没有丝毫的内在意义。内在的意义是理智的和道德的真理特权。这也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道德在真理中扮演次序的角色。它永远位于所有的真理之上。却只是一种正义之光和稍纵即失的乌托邦!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为什么希特勒如此仇视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区别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