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论
宿命论
“宿”是旧有、过去的意思,“命”是指动植物的生活能力。
北周无名氏《步虚辞》:“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古时比喻人一生的贫富、寿数等受到既定的遭遇限制,人只能服从上天的安排才能积福除灾。宿命在古代的中国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在古希腊罗马也有“服从命运”的主张。
它有宗教色彩,其实命运是不可预知且时刻存在变数,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上进,正确判断人生的选择才可把握命运,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命运真是注定的,宇宙也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故而切勿迷信三世宿命论。
中文名 宿命论 含 义 生活能力 形 式 认为人一生的贫富
目录
1 词语简介
2 论点起源
3 一般解释
4 天命论断
5 儒家主张
6 古代埃及
7 希腊罗马
8 基督教徒
9 拉普拉斯
10 现代科学
词语简介编辑
宿命论的观念十分普遍。不论古今中外,人们都不断尝试解开人生的种种奥秘,或找出某些事情的寓意。历史家黑尔默·林格伦说:“似乎人把事情看成是由某种力量促成,顺理成章地发生,还是纯粹出于偶然,然后人就把“神”、“命运”或“机遇”加诸其上。”在人类的历史上,跟命运有关的信仰、传说和神话常常俯拾皆是。
亚述学家让·博泰罗说:“现代文化的各方面,都深受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所影响。”他也说,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或巴比伦,人们可找着“人类最早期对超自然事物的反应和看法,以及可辨别的最古老的宗教架构”。命运的观念也同样源于这个地方。
论点起源编辑
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世界观,最早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东方文化中的一派思潮,当时的人类感受冥冥中苍天与人世的变化,而觉得其中有一些必然的定数。此一东方幽冥的思想传到希腊后,成为希腊哲学中的一支,之后再由雅利安人带到印度,加上印度原本就有的吠陀文化中对命定现象
的探讨,而成为印度思潮中重要的一派哲学,即今日我们称为的宿命论。 宿命论最主要的学说,即是认为在人类诸多的神秘变化的命运现象中存有一些定数,而这些也可称为必然法则的定数,即是组合世间诸法相的基本力量。 时至今天我们也同样面对相似的困惑,故我们希望世界改变——当然通常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希望一切更加公平合理,希望这是个有希望的那种世界。
一般解释编辑
基于现代科学方面的理解
世界是“物质”(此“物质”为全称表述,代表所有物质、空间、时间、能量等)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上是全称判断,因而是完全推理,由此得出“世界是宿命的”的结论是简单而明了的。
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时间断面,每一个时间断面都“记住”了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每一个时间断面中的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都由前一个时间断面“记住”的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所决定。如果一个一个时间断面往前推,直到大爆炸之前的奇点,就可以认为,如果存在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奇点,在同一个时间段面里的两个宇宙是互不作用而完全相等的。宇宙中的一切,都由奇点决定。
基于文化宗教方面的理解
宿指旧有、过去的意思;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有生必有死(起码到今天为止还是这样),它潜在的含义多少得牵扯上神秘主义,比如主宰一切的上天之类。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子非常之浓厚,比如富贵天注定之类,虽然也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那终究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并非正常的人生奋斗。确实你得承认宿命论让人绝望,它不仅嘲弄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尊严,而且也无情的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文化,从来也不会让人真正绝望,正如鲁迅先生说到,所谓厄运并非不可化解,只要你愿意出钱,总有办法消灾。或者你可以贿赂“上帝”,或者你可以欺骗它。其与神秘主义挂钩的宿命论多少还是给自由意志留下了余地,或者那时候人们并不真的明白什么是自由。
别把宿命论当做消极的借口
正因如此,人类不仅不应消极沉沦,而且更应积极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说“鱼只能生活在水里”是规律的话,那么有人想“缘木求鱼”显然是徒劳和愚蠢的,人必须正确对待客观世界,它是由定数、变数组成的,其若真是一成不变,人岂不是成了牵线木偶了。
宿命是根本的,努力是必要的;宿命论并不排斥努力,正如古话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谋不成,所谓“多算则胜,少算则不胜,况于无算乎?”,这就是“积极宿命论”!
天命论断编辑
天命论与宿命论两者不同。天命,即是天人合一之天命,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肯定;而宿命论否定了主观能动性,主张所有的事件已经由最初的宇宙形态确定,无从改变,换句话说,事件是它发生的时刻之前所有事件的函数,跟“主观能动性”无关。
儒家主张编辑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数。“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受命于天”刻辞的不只一次出现,说明早在殷周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扎根了。
这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对于这里的命,后人注释道:“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即命运是也。
命运的观点,在古代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至春秋时,孔子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可见孔门弟子是信奉命运的。孔子进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宋国的桓魑有一次想谋害他,孔子声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同上)!
总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运有关,绝非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故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
儒家祖师爷孔子是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按理说,孔子是个知识渊博的大儒,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怎么就会信起命来呢?原来,他早年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到了后来,当他碰了一鼻子灰以后,才深深地省悟到,命运之神竟是如此这般的厉害,然而这时他已是个五十左右的人了。“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从不知命到知命这一思想转化过程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他不仅“知命”,他和他弟子还不遗余力大肆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思想。这里他的说教是,一个人的生死贫富,都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作为一个君子来说,非得知命不可,否则就够不上做“君子修的资格。正因为君子是“知命”的,所以他能安分守己,服从老天爷的安排,但是小人却不这样,他们不肯听从天命,往往冒险强求,希望有幸,意得个好结果。
当然,看问题也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袋语》记录孔子的话说:“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我孔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这里,他认为贤和不肖是根据才华来划分的,干和不干是人们自己可以把握的,至于机遇好和不好,是时间的问题(既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而是死还是活,那就只得看老天的旨意了。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又在后来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没有人叫他干,而他竞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竞来了,就是命运。同时他还举例说明,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是因为舜、禹为相的时间太长.所以尧、舜的儿子不有天下;禹的儿子启贤能,而禹为相的时间义短,所以启能得到天下。以上这些,都不是人力所为而自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从理来说,这属于天意,对人来说,这属于命运。天和命。实在是一致的。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年n会善不吉亚粤健'下 尺甘;首而而芒.币会十h.坯地环老.非币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后者是说,天底下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而行,接着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立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因此,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这里,孟子虽然认为天命的力量无可抗拒,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应该按照我的仁义而行,不能无缘无故地白白送死。无疑,这对孔子的天命观来说,有着补充的一面。此外,先秦诸子信命的还很多,而以儒家的势力为最大。
天命观经过先秦学者的一阵鼓吹,其时从上到下。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的风气一时很盛。早在殷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们,就已习惯于在每做一件事之前,总要先占卜一下天意如何,是凶是吉?后来,又由于人与天地相应观念的影响,更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整个天下的命运和每个个人的命运,都和天时星象有关。《周礼·春官》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这是说冯相氏和保章氏,是专管岁时星象,并从而窥探命运从而推测人间吉凶祸祸福的一种职官。
古代埃及编辑
公元前15世纪,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往来密切。他们在文化方面互相影响,结果跟命运有关的信仰就传到埃及去了。为什么埃及人会接纳这种观念呢?[1] 牛津大学埃及学教授约翰·贝恩斯说:“在(埃及人)的宗教信仰里,大部分都跟探知和回应不能预测或不幸的事情有关。”
伊希斯是埃及神祇之一。这个神被描述为“生命的女神,命运的主宰”。埃及人同样热衷于占卜和占星术。一个历史学家说:“埃及人求神问卜的方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然而,受巴比伦笃信命运之风影响的国家还不只埃及一个。
希腊罗马编辑
让·博泰罗说,在宗教理念方面,“巴比伦的影响力无远弗届,古代的希腊也抗拒不了”。论到宿命论在希腊人当中十分流行,彼得·格林教授有以下一番解释:“世事变幻莫测,人也越来越害怕为所作的决定负责。事实上,希腊人觉得自己好像傀儡一样,给注定的命运牵制着,未来根本早就预定好了。人是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的;它是神的决定,人是没法理解的。不过,人要是具备特殊技能或知识,就可以预知自己的命运。尽管预告的不一定顺耳,但不少人觉得,预先知道多少总可以做点防范工夫。”[2]
命运之说令人对未来稍稍安心之余,也间接成为某些人利用的污秽手段。历史家桑德贝克说:“世界是由一个神统治的说法,相当受统治阶层欢迎。”原因是因为相信命运的百姓都会臣服君主,不易起谋反之意。
格林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相信命运使人尊重社会和政治的固有秩序,使人在道德、宗教和说话方面可以自我审查。希腊统治阶层鼓吹宿命论,手段既高明又诡诈。百姓安于天命,他们的领导地位就稳如泰山,长存不变。相信命运的人会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注定要发生的;上苍为人着想,所以发生在人身上的事都是出于上苍一番好意。”事实上,这不过“证明统治者们的私心”罢了。
宿命论在希腊的普遍程度,从希腊的文学作品可见一斑。在古代的写作风格中,命运常常是史诗、传说和悲剧的主要元素。希腊也流传着一个神话,说人的命运操纵在命运三女神的手里:克洛托纺织生命之纱,拉凯西斯决定人寿命的长度,当指定时间一到,阿塔罗波斯就大剪一挥,了结人的生命。罗马人也崇拜类似的三合一命运之神。
罗马人跟希腊人一样,对自己的命运求索心切,因此都从巴比伦引入了占卜和占星术,还进一步加以发展。罗马人把用来预测未来的事情称为兆头(portena),而兆头预告的信息就称为奥敏那(omina)。到了公元前3世纪,占星术成了希腊人当中流行的玩意儿。公元前62年,迄今已知最早期的希腊天宫图也问世了。吉尔伯特·默里教授说,占星术“对古希腊人所生的影响,就像一种新疫症在某个荒芜小岛上扩散起来”,可见希腊人对占星术是十分地沉迷。
希腊人和罗马人也认为诸神通过灵媒跟人沟通,因此在窥探未来时,他们也不时向灵媒求助。[3] 这些见解导致什么结果呢?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恐惧取代了希望。人们穷一生的精力要挣脱厄运,而不再为美好的将来奋斗。”后来,跟命运有关的信仰也成了一般基督教会争议的课题。
基督教徒编辑
宿命论在“基督徒”当中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辩。
在古希腊和罗马,人们相信命运已蔚然成风,早期的基督徒就生活在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环境里。举个例,所谓的教父十分倚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的著作。他们想弄清楚一个问题:既然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他当然早就知道人会堕落犯罪,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悲惨后果,这样,他又怎算是个满有爱心的上帝呢?[4]
多产的早期基督教作家奥利金辩称,人应该记住一个重要因素: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奥利金写道:“事实上,圣经里有多不胜数的经文,毫不含糊地确立人有自由意志这么一回事。”
奥利金说,人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把事情怪在某种外在力量上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这样说的人旨在摒除人有自由意志的观念罢了”。奥利金也说,上帝能预知事态发展,跟上帝注定事情发生或觉得要操纵事情,不该给混为一谈。可惜的是,并不是人人都认同这个见解。
深具影响力的教父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认为,在决定事情方面,自由意志其实无足轻重。他这番话使争论变得更加复杂。宿命论得以在一般基督教会里奠基,全是拜奥古斯丁所赐。他的著作成了中世纪人们讨论的中心课题。在宗教改革运动期间,一般基督教会就命运所作的争辩更趋白热化,令各教会因为意见不一而产生严重分歧。
拉普拉斯编辑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或科学宿命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该学说认为,由于世界上的各种变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而世间的事又是由各种事件点变量决定的。在宇宙大爆炸时的一刹那确定的一批时间点变量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确定了下一批变量,而第二批变量有这样确定了第三批变量,这样一批一批的确定下去。宇宙间的一切在大爆炸的一刹那就已经确定了。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
现代科学编辑
现代量子物理与宿命论相驳。在量子理论中微观粒子是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的,其位置及速度都具有无法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是由普朗克常数决定的),因此相同的条件也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而且越是微观,这种效应就越是显著。举例解释粒子的不确定性:电子就好比是乒乓球,电势垒就好比是墙,宏观世界中球是不可能(准确的说是可能性极小)穿墙而过的,而微观世界中的电子却有一定的概率穿过电势垒,这种现象被称为隧穿效应,这是典型的量子迁跃,而这个迁跃是否发生就完全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不确定性会从微观影响宏观,因此宿命论并不被量子力学所承认。
微观粒子遵循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是由于观测行为使用的光子对粒子的作用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扰动,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两者只能精确测量其一,而且越测量其一,另一个量就会越不准确。这种偏差与工具、观测方法无关,是不可消除的。微观粒子只能用波函数来描述,即某区域出现粒子的几率来描述。由此薛定谔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以宏观的方式形象地描述出人的观测对粒子的影响。爱因斯坦终生坚信“上帝不打骰子”,在20世纪20年代与玻尔展开了著名的论战。最终在60年代通过证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物理学界最终接受了量子论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物理,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物质世界事物发展的规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蝴蝶效应”,初始条件微小的差异引发了结果的截然不同。它给自牛顿开始统治物理学数百年的机械决定论最后致命的一击。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线性理论模型在物理、经济、气象、社会决策、人工智能等各个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评论
发表评论